临夏范家村马家窑文化遗址试掘

临夏范家村马家窑文化遗址试掘

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甘肃分队

范家村前属甘肃永靖县的唵集乡,现划归临夏市莲花人民公社。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队曾在这里做过调查,于村之东南约600米的第二台地上,发现了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1959年4月间,甘肃分队的一个小组便在这里进行复查并做了试掘。现将试掘的结果,简介如下。

遗址的东边为高山,西靠由南向北流入黄河的银川沟,南北两旁各被一条大沟所切断。所占长度东西约160米、南北约274米,文化层堆积厚0.6~1.5米。地面上散布相当多的陶片和石器等遗物,试掘共开了2米×10米的探沟3条,都是马家窑文化的堆积。现以T3为例:除耕土外,可分两层,上层为松软的黄土层,厚0.4~0.9米,出土陶片不多;下层为松软的灰土层,厚0.5~1.24米,遗物较丰富,出土有石器、骨器和陶片等。

窖穴共发现3个,以2号保存最完整,呈圆袋形。口径1.28米、底径2.06米、深1.66米,在填土中夹有木炭、草泥土和红烧土等堆积,出土物除了大量的陶片,还有石斧、石刀、石纺轮盘状器和骨针、骨锥等。

出土陶片能复原的极少。按陶质、颜色的不同,可分为:

(1)细泥红陶,数量最多。表面打磨精细,绝大部分是彩陶。纹饰以宽条纹为主,有平行弧形、同心圆等几种;还有圆点纹、方格网纹、锯齿纹配合组成的各种图案,都是黑色彩绘。器内也常绘有各种简单的条纹,口沿多为三道一组的垂直短线或斜行弧线纹,也有中间垂直两旁斜行的,另外还有倒立三角形纹。底部常见的有十字形纹或同心圆纹,也有螺旋纹。器型有碗、钵、盆、瓶、罐、甑等几种。碗能复原的1件,敞口、浅腹、平底,口沿绘垂幛纹。钵有彩绘和素面两种,彩绘居多,口沿一般为垂幛纹,也有用条纹组成其他的各种花纹,能复原的2件,敛口、浅腹、平底。素面者器形与彩绘相似,但都不能复原。盆有卷沿和敛口两种,前一种有彩绘,后一种多饰线纹,素面少见。瓶、罐都有彩绘,不能复原。甑仅发现几件残底部,素面或饰有线纹。另外,还发现2件彩陶环,一件已残,绘有简单的条纹;另一件完整,绘有斜行方格纹,制作甚为精美(各种纹样见图1)

图1 彩陶纹饰

1.平行弧形 2.圆点纹 3.勾纹 4.方格网纹 5.三角网纹 6.叶脉纹 7.弦纹 8.圆圈网纹 9.圆圈漩纹

(2)细泥灰陶,多为素面或磨光,少数饰有线纹,个别陶片上还印有小圆圈纹。器型多属盆类,有卷沿和敛口两种。

(3)夹砂粗红陶,器型有敛口盆、敞口盆、敛口罐、甑等几种。敛口盆发现不多,其中有的在口沿上绘有简单的花纹,也有个别在腹部饰有线纹而口沿复加彩绘的。敞口盆多为素面,少数也饰有线纹。敛口罐的腹部,常常是用线纹斜行交互拍印,形成整齐的小方格,在口沿还加饰几道刻画纹。甑的腹部、底部都饰有斜行的线纹。此外,有部分盆与罐的口沿或腹部,常饰有一圈甚至数圈的附加堆纹。这种做法除了装饰,显然还具有加固器身的作用。

(4)夹砂粗灰陶,器形、纹饰与前一陶系相类似,唯数量较少。此外,还有陶刀,都是利用陶片改制,共2件,长方形,一件中间穿孔,另一件孔未穿透。

石器都属于工具之类,计有:斧,2件,刃部磨光。一件上部已残,横剖面呈长方形;另一件完整,横剖面呈椭圆形。刀,2件,长方形,一件打制,两侧带缺口;另一件磨制,近刃部处中间穿孔。盘状器,1件,体厚,边沿平整。球,3件,都是打制。弹丸,1件,略为磨光。纺轮,1件,已残。骨器有:针,1件,孔已残。锥,4件,均残,系利用骨片磨成。指环,1件,用骨管磨成,已残。

从上述的出土遗物看来,这里的彩陶制造精细,都用黑色彩绘,纹饰具有马家窑时期的风格。再从全部陶器的器型上观察,除了自己特有的造型,也有一些近似于中原仰韶文化的器物,其中以钵、卷沿盆、敛口罐等较为显著。

执笔者:郑乃武

1961年

Abstract

In 1956, the archaeological team found and test excavated a Majiayao Cultural site at Fanjia Village. Three cellar holes are found, and unearthed relics include stoneware, bone artifacts and pottery shards. Very few of the pottery shards could be restored, their vessel shape show certain resemblance to Yangshao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