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循化苏呼撒墓地

青海循化苏呼撒墓地

青海省考古研究所

苏呼撒村属白庄乡,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南,距县城25公里。墓地位于苏呼撒村北一座东西长270米、南北宽200米的椭圆形台地上。当地村民称台地为苏何坦白何(撒拉语“黄土包”之意),台地高出现河床25米左右(图1)。

台地原为荒地,近年西部及东南一带陆续为村民建房所破坏,墓地四周界限及整体布局已无法确认。1982年7月底至10月中旬、1983年5月底至7月底,青海省文物考古队与循化县文化局组成发掘组,对该墓地进行两次发掘。先后参加发掘工作的有省文物考古队高东陆、李智信、柳春城、顾希娟,县文化局韩福德、马永平等同志。

两次发掘将未遭破坏的地区做了全面揭露,共发掘墓葬108座。另外,在庄院内清理8座残墓,总计墓葬116座。其中1982年发掘的墓葬编号为M1~M60;1983年发掘的墓葬编号为M61~M116。116座墓葬分属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除29座时代不清外,有65座属新石器时代的半山文化,22座属青铜时代的卡约文化。本报告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文化遗存。

图1 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半山文化墓葬

(一)墓葬概况

从揭露出的墓葬分布情况看,半山文化墓葬主要分布在台地北半部。墓葬大体呈西南—东北向排列,死者头向基本为西南方向。墓葬有按区分布的现象,每一小区内各墓间距大致相等,各区之间虽无明显分界,但其间隔显然大于每区内部各墓的间隔(图2)。

墓葬形制除M115为土坑偏洞墓外,其余均为土坑竖穴墓。个别墓内留有生土二层台,有六座墓葬有墓,其中M51墓龛在墓穴一端,其余均在侧面。墓穴平面基本为圆角长方形,个别形状不规则的墓多系二次扰乱所致。

图2 墓地平面示意图

墓穴大小不等,最小者如M80,长50厘米、宽仅36厘米;大墓如M101,是墓地规模最大的一座,长350厘米、宽260厘米。墓穴深浅不同,深者如M39可达170厘米,浅的只有40~50厘米。墓龛长度一般不超过1米,进深仅数十厘米,多半是为放置随葬器物而挖的。

65座墓葬中,37座墓发现有木质葬具,有墓龛的6座墓除M65外,其余均有葬具。葬具大体可分三种形式:第一种,用木板或长圆木围成一个长方形木框,木框两侧木板略长出挡板数厘米,平面为“”形。此种形式的葬具,一般是在侧板上凿出竖向凹槽,挡板顺槽插入。侧板上无槽的,则是在墓底挖出沟槽,挡板直接插入其中。这种葬具除M100有盖板外,其余均无盖无底。此种葬具一般长度在150~200厘米之间,最长可达240厘米;宽40~50厘米,最宽的103厘米,最窄的仅34厘米。葬具一般高约50厘米。第二种,无侧板,仅于墓穴两端插上木板以象征“棺”的形状。插挡板的沟槽长度多在30厘米左右,挡板高度不详。以上两种形式的葬具,可统称为木棺,在木质葬具中占绝大多数。第三种,死者身下只垫一块木板充做葬具。

65座墓葬中,有10座墓无人骨,5座墓人骨全部腐朽不可辨认。余下的50座墓葬,从埋葬方式看,包括一次葬、二次葬和火葬三种形式。依墓内死者数目,还可将50座墓分为单人墓与双人合葬墓两种,以前者为主,合葬墓只有M8、M75、M79三座。葬式可分为仰身直肢、侧身屈肢的一次葬和二次扰乱葬,以后者最普遍,占墓葬总数的五分之四。实行此种埋葬方式的墓内,绝大多数残留的骨骼都很少,尸骨较全者极少见。一般墓内只有头骨和数根肢骨,有的则只见到头骨。尸骨放置的位置也无规律,或弃于墓底各处,或混于棺内及填土之中。这种形式的埋葬,很有可能是将尸体放置腐烂后敛骨埋入的。我们认为,扰乱是在尸体埋入墓中而木棺尚未腐朽的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因此墓内葬具均未遭破坏。这里很多墓穴上部不规则,当与此种葬俗有关。

墓地的4座火葬墓(M77、M100、M101、M110),不是将尸骨焚烧后再行瘗埋,而是在墓穴中将木棺点燃焚烧,木棺及尸骨大部或部分被火烧过,然后再将墓穴掩埋。

这批墓葬的随葬器物以陶器为大宗,其次为装饰品,装饰品亦主要为骨、石珠,生产工具的数量、种类都很少。62座随葬陶器的墓,陶器摆放位置大致有以下六种情形:

陶器放在头端一侧。这类墓葬有M4、M8、M34、M38、M48、M71、M75、M79、M105、M110、M111共11座。除M4、M105随葬三件陶器、M71随葬二件陶器外,其余只有一件陶器。M8为双人合葬墓,陶器置于两头骨之间。

陶器分别置于死者的头、足部或墓穴两端。这种墓葬有M1、M15、M27、M62,共4座。

陶器于尸体一侧一字排列。有M9、M11、M13、M16、M17、M21、M23、M24、M28、M35、M52、M53、M55、M58、M64、M70、M77、M78、M80、M82、M87、M106、M108共23座。这类墓葬随葬陶器至少在二件以上,M70、M77、M82各出有一件完整器物,但同时还出土一些陶片,陶片是按完整器物的摆放方式集中堆放的。

陶器置于死者足端。有M22、M29、M39、M68、M72,共5座。

陶器置于龛内。此类墓有M26、M37、M40、M47、M51、M65共6座。除M51为头龛外,余皆为侧龛,随葬陶器均置于龛内。放在侧龛内的陶器大体呈一字形排列。

陶器位置不定,或散置于墓底,或混于填土之中。有M18、M20、M67、M73、M84、M85、M90、M91、M92、M100、M101、M113、M115共13座墓。这些墓内的陶器,大多不完整,多是有意打破的。

除陶器外,其他装饰品一类的遗物,如骨(石)珠,或见于头部周围(M21、M35、M37、M51),或见于颈部(M22),或散见于墓底及填土中(M15、M27、M53、M65、M91、M112)。绿松石饰位置不定。生产工具一般置于上肢骨旁,如M47。

随葬陶器数量不等,少者一件,多者十余件,因此组合形式亦不尽相同。如以随葬二件以上的墓计算,多数墓以泥质陶、夹砂陶两类器物随葬,但也有约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的墓只随葬泥质陶或夹砂陶。一般情况下,随葬陶器数量较多的墓,包含陶器种类也比较齐全;数量较少者,种类也较单纯。在陶器中,泥质彩陶壶、彩陶盆和夹砂罐出现的频率要较其他类器物高得多,随葬两件以上的墓基本都有这三种陶器或其中之一。组合形式还反映出各墓间随葬陶器质量上存在的差别。随葬陶器数量多的墓葬,陶器种类多,质量也较好;只出一二件陶器的墓,其质量则远不如前者。

M65,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230厘米、宽190厘米,深度不详。墓穴南壁中部有一龛,龛底与墓底平,龛长118厘米、进深36厘米。二次扰乱葬。随葬陶器十件,排列龛中,有壶、彩陶罐、盆、夹砂罐、瓶、碗。此外,还随葬骨锥、骨镞、骨珠、绿松石饰等(图3)。

M37,长方形竖穴木棺墓。墓穴长260厘米、宽94厘米、深195厘米。自墓口向下87厘米处留出生土二层台。南壁有一龛,长200厘米、进深47厘米。二次扰乱葬。随葬陶器九件,排列龛中,有壶、瓮、瓶、盆、夹砂罐、碗,另有骨珠27枚(图4)。

M51,长方形竖穴木棺墓,木棺已朽。墓穴长280厘米、宽111厘米、深190厘米。墓穴西端即尸体头顶处有龛,进深50厘米、高139厘米。二次扰乱葬。随葬陶器11件,置龛内,有壶、瓮、瓶、彩陶罐、盆、夹砂罐,骨珠304枚(图5)。

M115,长方形偏洞木棺墓,方向278°。墓穴长220厘米、宽85厘米、深130厘米。偏洞挖在墓穴南侧,进深85厘米、高140厘米。洞内置人骨一具,为仰身直肢。无完整随葬陶器,只见零散陶片及绿松石饰二件。

M13,长方形竖穴木棺墓。墓穴长191厘米、宽85厘米,深105厘米。木棺长170厘米、宽44厘米、高60厘米,挡板厚3厘米。两端挡板插入墓底。二次扰乱葬。随葬陶器八件,排列于棺内,有壶、瓶、盆、夹砂罐、碗(图6)。

图3 M65平面图及陶器组合图

1、15.碗 2、6.双腹耳壶 3.颈耳罐 4、8.盆 5、9.瓶 7.罐 10、12.骨锥 11.骨珠13.绿松石 14.骨镞(1、4、7、8、15.为1/6,2、3、5、6、9.为1/8)

图4 M37平、剖面图及陶器组合图

1、11.罐 2、3.双腹耳罐 4.骨珠 5、8、9.盆 6.陶片 7.瓮 10.瓶(1、5、8、9.为1/6,2、3、7、10.为1/8,11.为1/4)

M23,长方形竖穴木棺墓。墓穴长150厘米、宽80厘米、深60厘米。棺已朽,板灰遗迹长148厘米、宽78厘米、高40厘米。二次扰乱葬。人骨位于棺南侧,其下铺垫一块宽约30厘米的木板。随葬完整陶器二件及部分碎陶片,骨镞一件(图7)。

M28,长方形竖穴木棺墓。墓穴规模较小,长129厘米、宽61厘米、深55厘米。葬具简陋,只在墓穴东西两端插有挡板。尸骨不存。随葬陶器五件,有壶、瓶、盆、夹砂罐、碗(图8)。

图5 M51平面图及陶器组合图

1、2.罐 3、5.盆 4.瓶 6.双腹耳罐 7、8、9.双腹耳壶 10、11.颈耳罐(1~3、5、10、11.为1/6,4.为1/4,6~9.为1/8)

M17,长方形竖穴木棺墓,方向263°。墓穴长175厘米、宽80厘米、深74厘米。人骨一具,仰身直肢葬。随葬陶器四件,在棺内一字排列,尸体置于陶品之上,在一只彩陶罐中发现一只手的全部骨骼,另一只罐中发现几根脚趾骨。

M8,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60°。墓穴长214厘米、宽94厘米,深度不详。人骨两具,均为一次葬。北侧人骨仰身直肢,南侧人骨俯身直肢。随葬陶器完整者一件,置两头骨间,另有少许碎陶片(图9)。

图6 M13平面图与陶器组合图

1.双腹耳壶 2、7、8.盆 3、4.瓶 5.罐 6.碗(残)(1、3、4.为1/8,2、5、7、8.为1/6)

图7 M23平面图

1.盆 2.碗 3.骨镞 4.陶片

图8 M28平面图与陶器组合图

1.瓶 2.罐 3.盆 4.双腹耳壶 5.碗(1~3、5.为1/6,4.为1/8)

图9 M8平面图

图10 M100平面图

1、5、6、8.陶片 2.单耳罐 3.木炭 4.盆 7.石块9.骨珠 10、11.碗

M79,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穴长160厘米、宽95厘米,深200厘米。二次扰乱葬。墓内现存两个头骨,分置墓内两端,两块下颌骨、两根上肢骨散乱于墓中。随葬陶器完整者三件,碎陶一堆,有盆、碗,分置于两头骨附近。

M100,长方形竖穴木棺墓。墓穴长260厘米、宽120厘米、深300厘米。尸骨及木棺大部被火烧过,墓穴四壁火烧痕迹最厚处可达4厘米。木炭、碎骨混于填土中。随葬陶器完整者四件,有盆、罐、碗。完整陶器与碎陶片均散乱于墓底或混于填土中(图10)。另外三座火葬墓与M100稍有不同,仅木棺上部被火烧过,人骨无火烧痕迹。

(二)随葬器物

苏呼撒半山墓葬的随葬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三大类,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品等,其中以陶器为大宗。

1.陶器

按质地、纹饰、制法与类型和彩陶纹饰三部分介绍于后。

(1)按质地、纹饰、制法。质地可分为泥质红陶、夹砂褐陶两大类。泥质红陶胎质细密、坚硬,烧成温度较高,颜色有橘红、橘黄两种,器表与胎色一致。大部分夹砂褐陶羼和较小的砂粒,陶胎较薄,质地较硬,颜色有红褐、黑褐、灰褐三种,器表颜色均匀,但胎与器表颜色多不一致。绝大部分夹砂陶罐表面有烟熏痕。

陶器以彩陶为主,此外还有绳纹、附加堆纹、弦纹、镂孔、锥刺、刻画纹等。大部分夹砂陶器及部分泥质陶器底部有编织物印痕。

绳纹均饰于夹砂陶罐、碗,绳纹较细,主要为竖向和斜向拍印两种,少数陶罐下腹部的绳纹交错拍印,也有个别器物在近底处施横绳纹,这种绳纹似乎是将绳子缠绕在器表形成的。罐的绳纹多施于肩、腹部,通体施绳纹者较少,碗多是通体施绳纹。有些罐、碗的底亦有绳纹印痕。也有器表上的绳纹经过压抹,只留下模糊的痕迹。

附加堆纹只见于夹砂陶罐的颈肩结合处、腹部及器耳上,多与绳纹共施于一器。饰附加堆纹的地方,常常就是器物的接合部位,可知这种纹饰主要起加固作用。器耳上的附加堆纹一般是斜向贴上去的,多为三行左右。个别夹砂陶碗的口沿上贴一层很薄的泥片,也归入附加堆纹一类。

锥刺纹仅在泥质陶罐和夹砂陶罐中各见一例,一件饰于器耳上部,一件饰于器身内外壁。弦纹仅见两例,饰于泥质红陶罐的上腹部,纹理清晰、规整,当系在陶轮上加工而成。镂孔亦只见到两例,均饰于泥质陶罐的圈足,与弦纹同见一器。刻画纹数量也很少,一般是在口沿的附加泥片上刻划竖道,仅一例是在夹砂陶碗内壁划出浅沟槽。

编织物印痕在大部分泥质红陶盆、夹砂陶罐、碗的底部都可见到。这种印纹可能是将未干的陶坯放在席或荆条类编织物上形成的,前者印纹清晰、整齐,后者印纹很深,呈半圆形,但不规整。

陶器均为手制,泥条盘筑,少数器形较小的系手捏而成。在一些夹砂陶罐、碗、泥质彩陶壶等器物的内壁都可见到泥条盘筑的痕迹。多数器物是分段盘筑后套接在一起的,壶、瓮、罐等器物一般是由下腹、上腹、口沿或颈部三段套接而成,有些大型器物腹部即分三段制作。套接时一般是从上段向下刮抹,将接口弥合。器底与器身有对接或帮包底两种形式,前者多见于泥质陶,后者主要见于夹砂陶。对接系将圆饼形的器底平压在器物底端,有些彩陶壶、瓮即采用这种方法制作。泥质陶盆、罐的器底多是与器身下部一起做成。帮包底的器底因周围略高,使得器底稍内凹。也有个别夹砂陶罐是由底包帮接合而成,因此在陶器底部可以见到帮、底相接处有将器底边上的泥向上抹压时留下的指窝。泥质陶器成型后,均经磨光处理。

在泥质陶壶、盆、罐等器物的口部都发现有清晰的同心圆纹,联想红陶罐上规整的弦纹、彩陶器上整齐的平行条带纹等图案,若没有旋转的陶轮是难以完成的。可以认为,当时人们制作陶器已使用陶轮修整并为器物绘彩。

(2)陶器类型 陶器主要有壶、瓮、罐、瓶、盆、碗等。现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分述如下。

泥质陶类

大双腹耳壶 33件(其中4件残破)。泥质红陶或橘黄陶。小口,长颈,腹部有两个对称的桥状耳。除一件素面外,余皆在器耳以上部位施黑色或红、黑相间彩(或紫、黑相间彩),个别器物口沿内壁亦施彩。有的器物可能是烧制时受到挤压,器形不规整。可分为两型。

A型:23件。圆肩,鼓腹,腹高小于或等于腹径,整体呈横方形或方形。分三式。

AⅠ式:9件。圆鼓腹,腹呈球形。M35:8,口沿外有对称的扁耳,腹部饰黑紫相间彩,大三角形内填黑白相间菱形格。口径8.8厘米、底径10.4厘米、高31.6厘米(图11:5)。M55:4,口微敛,腹饰五组漩涡纹。口径10厘米、底径12.8厘米、高42.8厘米(图11:4)。M4:1,腹部饰漩涡纹,涡心内填圆点。口径10厘米、底径13.2厘米、高42.4厘米。

AⅡ式:8件。鼓腹,下腹斜收。M47:2,颈微曲,腹部纹饰为四组,口径8.8厘米、底径12.8厘米、高34.8厘米(图11:6)。M64:3,腹部纹饰与M47:2同,口径10.8厘米、底径11.6厘米、高34.8厘米(图11:7)。

AⅢ式:6件。下腹内曲,扁圆腹。M24:1,口微敛,腹饰黑紫相间的六组漩涡纹。口径10.6厘米、底径10.8厘米、高30.4厘米(图11:9)。M40:1,腹饰四组拱形图案。口径9.2厘米、底径12.3厘米、高34.4厘米(图11:8)。

B型:6件。溜肩,瘦长腹,腹高大于腹径。分二式。

BⅠ式:4件。腹较浅。M35:2,口沿外有对称扁耳,腹饰黑紫相间条带锯齿纹。口径8.8厘米、底径8.9厘米、高31.2厘米(图11:12)。M22:6,腹饰十一组黑彩菱形格。M85:1,腹饰四组黑彩回字纹,内填交叉条带锯齿纹。口径8.8厘米、底径11.2厘米、高29.6厘米(图11:11)。

图11 半山文化泥质陶器

1.Ⅰ式瓮(M35:1) 2.Ⅱ式瓮(M34:1) 3.Ⅲ式瓮 (M47:1) 4、5.AⅠ式大双腹耳壶(M55:4、M35:8)6、7.AⅡ式大双腹耳壶(47:2、M64:3) 8、9.AⅢ式大双腹耳壶(M40:1、M24:1) 10.BⅡ式大双腹耳壶 (M108:1) 11、12.BⅠ式大双腹耳壶(M85:1、M35:2)

BⅡ式:2件。深腹。M108:1,一耳残,腹饰黑彩条带锯齿纹及三角纹。口径10.8厘米、底径11.6厘米、高40厘米(图11:10)。M64:2,形制与M108:1相同,素面。

小双腹耳壶 7件。器形与大双腹耳壶相近,唯器高要矮10余厘米,显得矮胖。除M28:4 一件纹饰不清外,余均施红黑相间彩。分三式。

Ⅰ式:1件(M111:1)。颈微外斜,腹部呈横长方形,口沿内壁饰一周断续的倒三角,腹饰带状纹。口径10.8厘米、底径8厘米、高26厘米(图12:9)。

Ⅱ式:4件。M37:2,腹近方形,饰四组漩涡纹;口径6.4厘米、底径8.8厘米、高21.2厘米(图4:2)。M35:3,颈部纹饰与其他几件有别,腹部以红彩为界饰四组黑彩网格纹。口径8.8厘米、底径11.6厘米、高22厘米(图12:10)。

Ⅲ式:2件。颈部明显外张,下腹内收。M40:2,腹饰以红彩为界的四组菱形网格纹。口径7.6厘米、底径10.8厘米、高21.2厘米(图12:13)。M47:3,腹部纹饰亦以红彩为界,分为四组。口径84厘米、底径8.4厘米、高21.6厘米(图12:11)。

瓮 8件。侈口,腹部有双桥状耳。1件(M1:5)残,不辨形式,其余七件分三式。

Ⅰ式:3件。肩腹圆鼓近球形,颈与肩接合部有明显折棱。M35:1,口沿内壁饰复彩连弧纹,腹饰五组葫芦形纹。口径11.2厘米、底径9.6厘米、高25.2厘米(图11:1)。M37:7,腹饰黑彩条带锯齿纹组成的图案。口径13.4厘米、底径8.8厘米、高21.6厘米(图4:7)。

Ⅱ式:2件。器型较前式瘦长,溜肩,鼓腹,颈与肩接合部折棱不明显。M34:1,口沿内侧彩不清楚,腹饰紫黑相间彩,图案分五组。口径13.2厘米、底径11.6厘米、高38.8厘米(图11:2)。

Ⅲ式:2件。颈与肩接合部呈弧曲,下腹加长。M47:1,口沿内外壁皆施红黑相间彩,腹饰四组漩涡纹。口径18.4厘米、底径12.8厘米、高31.6厘米(图11:3)。M40:5,与M47:1大小一样,纹饰雷同。

高低耳瓮 1件(M9:1)。大口,颈较长,内壁有明显折棱,两耳分别位于颈腹间与最大腹径处。口沿外有对称鸡冠耳,腹耳对应一侧有乳丁状小钮。口沿内壁及外壁皆施黑彩,腹部为四组漩涡纹。口径16.8厘米、径底12.8厘米、高24厘米(图12:19)。

双腹耳罐 1件(M51:6)。圆唇,侈口,圆鼓腹。口沿内壁及器身皆施黑紫相间彩,腹部为六组漩涡纹,涡心内填十字纹及点纹,有三组漩涡纹间距不等,涡心只有点纹无十字纹。口径13.6厘米、底径9.6厘米、高18厘米(图12:20)。

颈耳罐 10件。大口,口沿外有一组或两组对称的桥状耳。依口部及腹部的不同分两型。

A型:5件。口沿外折,与腹部有明显分界,鼓腹。分三式。

AⅠ式:2件。腹部稍鼓,最大腹径偏上。M65:3,圆唇,侈口,下腹部有对称的两钮。口沿内外壁及器身、器耳皆施黑彩,腹部纹饰为九组。口径15.2厘米、底径8厘米、高14厘米(图12:1)。NI4:3,素面磨光。

AⅡ式:2件。两耳略高出口沿,最大腹径居中,下腹内收,腹部突出。M17:3,尖唇,黑彩,腹部饰四组漩涡纹。口径14.8厘米、底径9.6厘米、高14.4厘米(图12:2)。M64:9,器形与M17:3相同,腹饰黑彩条带锯齿纹。

AⅢ式:1件(M47:4)。下腹明显内收,形成扁鼓腹。圆唇,两耳处口沿受到挤压,使口沿呈弧形。口沿内外施黑彩,腹饰五组纹饰。口径15.2厘米、底径11.8厘米、高18.8厘米(图12:3)。

B型:5件。尖唇,垂腹,口沿与腹部分界不清。分三式。

BⅠ式:2件。口沿微侈,下腹圆鼓。M35:7,器身施红黑相间彩,以耳为界分为两组。口径13.8厘米、底径8.4厘米、高16.2厘米(图12:5)。M48:1,素面。

BⅡ式:1件(M64:4)。口沿外翻,下腹较直。有四个对称的桥状耳,耳略高出口沿。红黑相间彩,腹部纹饰以耳为界分为四组。口径11.5厘米、底径9.3厘米、高19.8厘米(图12:4)。

BⅢ式:2件。口沿向外翻卷,垂腹突出。M51:10,器身上部有两道弦纹,圈足上有四个镂孔。口径14.4厘米、底径8.8厘米、高16.8厘米(图12:6)。M51:11,器形与前者同,唯双耳上加施锥刺纹。

单耳罐 2件。M78:2,尖唇,长颈,曲腹。素面。器形与单耳彩陶瓶接近。口径6.6厘米、底径6厘米、高11.6厘米(图12:7)。M100:2,尖唇,直口,鼓腹。腹饰红黑相间条带纹。口径4.4厘米、底径6.4厘米、高8.8厘米(图12:8)。

无耳小罐 1件(M78:3)。圆唇,侈口,折腹。素面。口径4.7厘米、底径4.8厘米、高5.6厘米(图12:12)。

瓶 12件。长颈,颈腹间有一桥状耳,其中两件在与颈耳对称一侧的腹部另附一桥状耳。分两型。

A型:9件。鼓腹,最大腹径居中。分二亚型。

Aa型:3件。溜肩,扁鼓腹。分两式。

AaⅠ式:2件。尖唇,颈微外张,腹稍圆。M53:3,腹饰红黑相间条带锯齿纹。口径8.8厘米、底径8.4厘米、高22.8厘米(图12:14)。

AaⅡ式:1件(M51:4)。器形较小。口微敛,下腹微内曲,腹部突出。腹饰六组由深浅不一黑彩构成的图案。口径6厘米、底径5.4厘米、高13.4厘米(图12:15)。

Ab型:6件。圆肩,圆鼓腹,腹部近球形。分三式。

图12 半山文化泥质陶器

1.AⅠ式颈耳罐(M65:3) 2.AⅡ式颈耳罐(M17:3) 3.AⅢ式颈耳罐(M47:4) 4.BⅡ式颈耳罐(M64:4) 5.BⅠ式颈耳罐(M35:7) 6.BⅢ式颈耳罐(M51:10) 7、8.单耳罐(M78:2、M100:2) 9.Ⅰ式小双腹耳壶(M111:1) 10.Ⅱ式小双腹耳壶(M35:3) 11、13.Ⅲ式小双腹耳壶(M47:3、M40:2) 12.无耳小罐(M78:3) 14.AaⅠ式瓶(M53:3) 15.AaⅡ式瓶(M51:4) 16.AbⅠ式瓶(M82:1) 17.AbⅡ式瓶(M21:1) 18.BⅠ式瓶(M80:1)19.高低耳瓮(M91:1) 20.双腹耳罐(M51:6) 21.BⅡ式瓶(M13:3) 22.AbⅢ式瓶(M65:5)(4~6.为1/6,7、8、12.为1/4,余为1/8)

AbⅠ式:1件(M82:1)。尖唇,颈外斜,口沿一侧有鸡冠耳,与颈耳对称一侧的下腹部有一小鋬。腹饰黑紫相间彩。口径8.4厘米、底径7.2厘米、高18厘米(图12:16)。

AbⅡ式:1件(M21:1)尖唇,侈口,溜肩,鼓腹,下腹斜收,颈、腹各有一耳。腹饰红黑相间彩。口径10厘米、底径10.4厘米、高22.4厘米(图12:17)。

AbⅢ式:4件。溜肩,下腹微内曲。M28:1,尖唇,腹饰四组紫黑相间连弧纹。口径9.2厘米、底径6.9厘米、高16.5厘米(图8:1)。M65:5,颈、腹各有一耳,器表施白陶衣、黑彩。口径8.8厘米、底径8.8厘米、高24.4厘米(图12:22)。M65:9,长颈,圆鼓腹,颈、腹各有一耳。黑彩,腹部纹饰为三组。口径12.8厘米、底径8.8厘米、高23.2厘米(图3:9)

B型:3件。溜肩,垂腹。分二式。

BⅠ式:1件(M80:1)。圆唇,颈微侈,圆折腹,腹部一侧有钮,另一侧为一横桥状耳。施红黑相间彩。口径10厘米、底径7.6厘米、高18.4厘米(图12:18)。

BⅡ式:2件。深腹,下腹微内曲。M13:3,腹部有对称小钮。饰黑彩。口径8.8厘米、底径10.4厘米、高22.4厘米(图12:21)。

单耳大口杯 1件(M20:3)。圆唇,侈口,腹部有双钮。黑彩,腹部纹饰为六组。口径10厘米、底径6.8厘米、高11厘米(图13:9)。

盆 39件。其中有4件残破,器形较小,口径多在20厘米左右。侈口,腹部均有对称小钮。钮的形状有两种,一种为乳丁状,一种为钩形。前者多半由腹部直接捏出,后者均系做好后再安上去的。绝大多数盆口沿内壁及最大腹径以上均施彩。分三型。

A型:20件。鼓腹,腹径大于口径,最大腹径居中。依腹部差异分二亚型。

Aa型:17件。鼓腹。分三式。

AaⅠ式:1件(M22:8)。大口,大底,口沿与腹部夹角约等于90°。圆唇,侈口。饰红黑相间彩。口径15.6厘米、底径12.3厘米、高11.6厘米(图13:7)。

AaⅡ式:14件。下腹斜收,底较Ⅰ式小,沿夹角小于90°。M40:4,尖唇,圆钮。饰红黑相间彩。口径21厘米、底径12厘米、高14.7厘米(图13:13)。M84:1,尖唇,乳丁钮。饰红黑相间彩。口径17.2厘米、底径11.4厘米、高12.3匣米(图13:10)。

AaⅢ式:2件。深腹,小底,下腹微内曲。M24:2,圆唇,双钩钮。饰紫黑相间彩。口径19.8厘米、底径9.9厘米、高14.7厘米(图13:15)。M27:2,圆唇,乳丁钮,下腹内收。饰黑彩。口径19.2厘米、底径10.5厘米、高14.8厘米(图13:11)。

Ab型:3件。球形腹。M17:5,圆唇,乳丁钮。黑彩。口径12.3厘米、底径9厘米、高10.5厘米(图13:6)。

B型:5件。曲腹,口径与腹径基本相等。分三式。

BⅠ式:1件(M55:1)。沿与腹部夹角较大,腹壁微弧曲,底较大。圆唇,口沿较厚,钩形钮,器形不甚规整。紫、黑相间彩。口径14.1厘米、底径7.2厘米、高10.5厘米(图13:4)。

BⅡ式:4件。口沿外折,沿夹角变小,下腹斜收,底稍小。M13:2,圆唇,紫黑相间彩。口径17.4厘米、底径7.8厘米、高11.7厘米(图6:2)。M37:9,尖唇。口径16.5厘米、底径6.6厘米、高11厘米(图4:9)。M47:6,尖唇,乳丁钮。红黑相间彩。口径17.4厘米、底径8.4厘米、高12.3厘米(图13:8)。

BⅢ式:1件(M40:3)。口沿外翻,圆唇,深腹,下腹内曲,小底,乳丁钮。口径20厘米、底径8.5厘米、高14厘米(图13:14)。

C型:5件。垂腹。分两式。

CⅠ式:1件(M11:2)。侈口,尖唇,折沿,腹部微垂。饰黑彩。口径11.4厘米、底径7.5厘米、高7.5厘米(图13:5)。

图13 半山文化泥质陶器

1~3.盆(M18:1、M51:3、M40:7) 4.BⅠ式盆(M55:1) 5.CⅠ式盆(M11:2) 6.Ab型盆 (M17:5) 7.AaⅠ式盆(M22:8) 8.BⅡ式盆(M47:6) 9.单耳大口杯(M20:3) 10、13.AaⅡ式盆(M84:1、M40:4) 11、15.AaⅢ式盆(M27:2、M24:2) 12.CⅡ式盆 (M18:5) 14.BⅢ式盆(M40:3) 16.碗(M27:3)(9.为1/4,14.为1/8,余为1/6)

CⅡ式:4件。沿夹角增大,内壁无折棱,垂腹明显。M18:5,尖唇,一侧钮下垂,另一侧为乳丁钮。黑彩。口径16.4厘米、底径10.2厘米、高12.3厘米(图13:12)。

另有几件形制与上述有所区别的盆,现单独介绍如下:M18:1,圆唇,大平底,口沿内施红、黑相间彩,器身施黑彩;口径10.8厘米、底径9.6厘米、高10.8厘米(图13:1)。M40:7,大敞口,口径大于腹径;素面磨光;口径15.6厘米、底径7.5厘米、高9.3厘米(图13:3)。M51:3,尖唇,侈口,饰红、黑相间彩;口径15.3厘米、底径7.2厘米、高8.1厘米(图13:2)。M53:2,圆唇,侈口,曲腹,器身饰不规则刻画纹;口径12.1厘米、底径8.7厘米、高9.9厘米。

碗 1件(M27:3)。方唇,敛口,素面磨光。内壁以底为圆心用黑褐两彩绘出旋纹。口径15厘米、底径7.2厘米、高5.1厘米(图13:16)。

夹砂陶类

罐 43件。残破者2件,分四型。

A型:13件。侈口,双耳,整体近方形。依口部外翻程度分三式。

AⅠ式:3件。口部微向外翻,沿夹角大。M9:4,器表有烟炱。腹饰绳纹,颈、腹、耳饰附加堆纹。口径8.4厘米、底径6厘米、高10厘米(图14:1)。

AⅡ式:9件。方唇,口沿与腹部夹角较Ⅰ式小,下腹内收。M22:2,一耳残。口沿上贴附一周泥条,器身分别饰绳纹、锥刺点纹、附加堆纹。口径12厘米、底径8.8厘米、高14厘米(图14:3)。M39:4,双耳残,颈、腹饰附加堆纹,下腹及器底均印绳纹。口径13.6厘米、底径8.4厘米、高12.6厘米(图14:2)。

AⅢ式:1件(M87:2)。口沿明显外翻,沿、腹间夹角更小。下腹内曲使腹部突出。表面有烟炱痕。口沿上有压印纹,器表、耳、底均有绳纹。口径13.5厘米、底径9厘米、高13.8厘米(图14:4)。

B型:10件。长颈,折腹,多为单耳。分二亚型。

Ba型:5件。器形矮粗,折腹明显。分二式。

BaⅠ式:4件。直颈。M85:2,尖唇,单耳残。器表有烟炱痕,绳纹模糊不清。口径8厘米、底径8厘米、高10.6厘米(图14:6)。

BaⅡ式:1件(M17:1)。斜颈,下腹内曲。尖唇,素面。口径8厘米、底径7.6厘米、高10.4厘米(图14:7)。

Bb型:5件。器形较Ba型瘦长。分二式。

BbⅠ式:3件。斜颈,鼓腹。M108:2,方唇,单耳。饰绳纹、附加堆纹。口径7.6厘米,底径6厘米、高10.6厘米(图14:8)。

图14 半山文化泥质陶器

1.AⅠ式罐(M9:4) 2、3.AⅡ式罐(M39:4、M22:2) 4.AⅢ式罐(M87:2)5、9、14、18.异式罐(M15:1、M29:3、M38:1、M52:2) 6.BaⅠ式罐(M85:2) 7.BaⅡ式罐(M17:1) 8.BbⅠ式罐(M108:2) 10.BbⅡ式罐(M71:2) 11.CⅠ式罐(M8:1) 12.CⅢ 式罐(M24:4) 13.CⅡ式罐(M87:3) 15.DⅠ式罐(M78:1) 16.DⅡ式罐(M16:1)17.红陶瓶(M105:2)(2、4、9、11、13.为1/6,3、10、12、14、17、18.为1/8,余为1/4)

BbⅡ式:2件。束颈,下腹内曲。M13:5,圆唇,唇上压印锯齿纹,口沿内壁及上腹部器表饰锥刺三角纹,器耳锥刺菱形图案,下腹及器底印绳纹。口径9厘米、底径6厘米、高12.6厘米(图6:5)。M71:2,方唇,口沿压印锯齿纹。器表饰绳纹。口径10.8厘米、底径8厘米、高21.2厘米(图14:10)。

C型:8件。方唇,小口,鼓腹。分三式。

CⅠ式:4件。口沿外翻,圆鼓腹。M8:1,方唇,表面有烟炱,饰绳纹、附加堆纹。口径7.2厘米、底径7.8厘米、高14.1厘米(图14:11)。

CⅡ式:3件。侈口,鼓腹。M87:3,器表饰三周附加堆纹,其间饰以泥条组成的三角形图案。口径8.4厘米、底径8.4厘米、高12.3厘米(图14:13)。

CⅢ式:1件(M24:4)。侈口,方唇,下腹内收,腹部由圆变扁,唇上压印锯齿纹。器身绳纹模糊,颈、腹各饰一周附加堆纹。口径10厘米、底径8厘米、高14.4厘米(图14:12)。

D型:3件。大口,方唇,鼓腹,无耳。分二式。

DⅠ式:2件。M78:1,斜方唇,微凹底,饰浅绳纹。口径7.2厘米、底径5.6厘米、高7.3厘米(图14:15)。

DⅡ式:1件(M16:1)。方唇外翻,口沿外贴一圈泥片。器身饰绳纹。口径8厘米、底径4.4厘米、高9.8厘米(图14:16)。

另有几件罐,无法编入以上各型式中,以异式罐名之,单独介绍如下。

M15:1,手捏成型。口微敛、口沿外有两个乳丁状小钮。素面。口径6厘米、底径4.8厘米、高5.4厘米(图14:5)。M26:3,方唇,长颈,圆肩,斜腹。素面。口径7.8厘米、底径6.6厘米、高9厘米。M29:3,方唇,盘形口,下腹内收。器表打磨,颈饰附加堆纹。口径12.6厘米、底径7.2厘米、高11.7厘米(图14:9)。M38:1,尖唇,侈口,鼓腹。器表打磨。口径12厘米、底径9.2厘米、高21.2厘米(图14:14)。M52:1,方唇,敛口,上腹鼓、下腹内收。饰横绳纹。口径6.8厘米,底径4.4厘米、高7.6厘米。M52:2,斜方唇,鼓腹,双腹耳均残。口沿外壁贴一层泥条,唇上有压印锯齿纹。器身上部绳纹被抹去。口径18.2厘米、底径12.8厘米、高29厘米(图14:18)。

红陶瓶 1件(M105:2)。圆唇,侈口,长颈,折腹。素面磨光。口沿外有桥状耳,腹部有鋬。口径10.4厘米、底径9.6厘米、高21.6厘米(图14:17)。

碗 32件。M9、M13两件残。制作粗糙,有些器形不规整。器表多饰绳纹,有些绳纹印在口沿上,使口沿呈锯齿状。分四型。

A型:22件。方唇,敞口。分二亚型。

Aa型:18件。斜壁。分二式。

AaⅠ式:15件。M4:2,黑褐色。斜方唇。通体饰绳纹,底印交错绳纹。口径17.5厘米、底径8.1厘米、高8.9厘米(图15:5)。M91:4,红褐色。平方唇。饰浅细绳纹。口径18.6厘米、底径8.4厘米、高6.9厘米(图15:1)。M21:2,黑褐色。平方唇。内壁有细刻槽,外壁下半部饰斜绳纹。口径16.4厘米、底径7.2厘米、高10.8厘米(图15:2)。M26:4,褐色。斜方唇。饰绳纹,底有模糊细绳纹。口径14.4厘米、底径7.2厘米、高9厘米(图15:3)。

AaⅡ式:3件。下腹壁内曲。M24:3,红褐色。平方唇。通体饰绳纹。口径15.6厘米、底径 7.2厘米、高9.9厘米(图15:4)

Ab型:4件。腹壁内曲。M55:2,灰褐色。素面,底有印纹。口径15.4厘米、底径8.4厘米、高8.3厘米(图15:6)。M91:2,近底处有断续的横绳纹。口径21.2厘米、底径7.2厘米、高10.2厘米(图15:7)。

B型:4件。敛口。分二式。

BⅠ式:2件。口微敛。M22:5,器表黑灰色。唇上及器身、器底均印绳纹。口径14.2厘米、底径8.6厘米、高10.3厘米(图15:15)。M67:1,红褐色。圆唇。唇上印绳纹,器身绳纹模糊。口径16厘米、底径8.4厘米、高9.2厘米(图15:11)。

BⅡ式:2件。M79:4,下腹内收,素面。口径19.2厘米、底径9.6厘米、高9厘米(图15:13)。M87:1,红褐色。圆唇,口沿内侧贴一层泥片,微凹底。饰绳纹,底亦印深绳纹。口径13.8厘米、底径6.3厘米、高8.1厘米(图15:12)。

C型:2件。曲腹。分二式。

CⅠ式:1件(M55:3)。红褐色。方唇,侈口。素面,底印席纹。口径17.1厘米、底径8.4厘米、高10.8厘米(图15:9)。

CⅡ式:1件(M65:1)。红褐色,陶质较粗。斜方唇,鼓腹,下腹内收。表面打磨后施细绳纹。口径14.4厘米、底径7.8厘米、高11.7厘米(图15:10)。

D型:2件。敛口,带流。分二式。

DⅠ式:1件(M75:1)。红褐色。方唇,口微敛,口沿处有一宽约4.8厘米的流。素面,底有编织物印纹。口径17.4厘米、底径8.4厘米,高7.5厘米(图15:14)。

DⅡ式:1件(M68:7)。黑褐色。方唇,敛口,鼓腹,流与DⅠ式同。器身饰绳纹,口沿外及腹部各有一周泥条堆纹。口径14.7厘米、底径8.7厘米、高9厘米(图15:8)。

图15 半山文化夹砂陶器

1~3、5.AaⅠ式碗(M91:4、M21:2、M26:4、M4:2) 4.AaⅡ式碗(M24:3) 6、7.Ab型碗(M55:2、M91:2)8.DⅡ式碗(M68:7) 9.CⅠ式碗(M55:3) 10.CⅡ式碗(M65:1) 11、15.BⅠ式碗(M67:1、M22:5) 12、13.BⅡ式碗(M87:1、M79:4) 14.DⅠ式碗(M75:1) (2、7、11.为1/8,15.为1/4,余为1/6)

(3)彩陶纹饰

彩陶为此墓地陶器的显著特点之一,所出彩陶均为泥质陶,彩的颜色有红、紫、黑三种。多数器物为红黑或紫黑两彩并用,部分器物施单一黑彩。彩陶有内彩,亦有外彩。内彩主要施于壶、瓮、双耳罐、盆等器物的口沿部位,仅M27:3一例于碗内壁全部施彩。内彩常见纹饰为单层或多层连弧纹、倒三角纹、垂幛纹、条带纹等。外彩一般施于口沿及器身上半部,带耳、钮的器物多施于耳、钮以上部位,通常是几种颜色以不同纹样施于一件器物上。壶、瓶一类长颈器物颈部多饰双重纹饰,上部为红黑相间条带纹,下部是黑彩组成的连续大三角或网格纹。瓮、罐、盆的口沿处纹饰简单。器物肩、腹部的纹饰是彩陶的主体部分,最常见的是以黑色条带锯齿纹或红黑相间的条带锯齿纹构成的各种二方连续纹样。图案常见组合方式是在器身上部(颈、肩结合处)先施一至数周条带,然后在腹部绘主体纹饰,其下再施一周黑彩条带及连弧纹。器物施彩前大概先在器物表面定位,因而图案分布均匀,构图合理。现将绘于器物肩、腹部的纹样分类介绍如下。

A类:漩涡纹。除盆、杯外,其他各类陶器也施有此类纹饰,以壶最多。一般是由四个漩涡构成整个图案,个别有五个或六个的。凡复彩者,均以红彩勾画涡心,然后在其两侧绘黑彩,有的还在涡心内填圆点、网纹等(图11:3、4、6、7、9)。

B类:条带纹。彩陶盆基本都是此种纹饰,多为红黑或紫黑相间的复彩。在两条较宽锯齿及黑色彩带间夹一窄条红彩带,有的黑彩带仅一侧带锯齿纹,有的除一侧有锯齿外,另一侧有三角纹或水波纹(图11:10、12,图12:5、9,图13:13)。

C类:垂幛纹。有四件器物饰此类纹饰。除M65:9之图案为三组构成外,其余三件图案均由四组纹饰构成(图3:9)。

D类:折线纹。整个图案以连续的折线组成,空白处形成大三角。M35:8于空白处复加入其他纹饰,稍显特殊。这类纹饰只见于壶、瓮类器物(图4:7,图5:7,图11:5)。

E类:菱形纹。此类纹饰亦只见于壶、瓮类器物上。一般以红彩或较细的黑彩勾画出连续的菱形框,内填黑彩田字纹或细密网纹(图16)。

F类:此类纹饰比较复杂,但排列方式基本一致,大体呈斜向排列,或由连续的曲线组成图案,或由倾斜的直线构成图案(图4:3,图5:4)。

图16 彩陶纹样

1.M22:6 2.M64:1

G类:拱形纹。形如彩虹,图案一般由四组纹样构成(图11:8)。

H类:圆圈纹。图案由四或五个圆圈或椭圆构成,圆圈内填其他纹饰,圆圈间亦多以其他纹饰隔开(图12:3)。

I类:以一组红黑相间的竖向纹带将器表四等分,其中填小菱形格或网纹(图12:4、10)。

J类:变形葫芦纹。形似切去上部的葫芦,内填细密网格纹(图11:1)。

2.石器

石器的种类、数量都很少,仅石斧及装饰品两类。

石斧 1件(M47:9)。长条形,斧身有打制痕迹,仅刃部磨光。长18.8厘米、宽4.8厘米(图17:5)。

绿松石饰 4件。分别出自M46、M65、M115三座墓。M46:1,管状,两端粗细不一,直径0.6~0.7厘米,中间有一个0.3厘米的钻孔,残长1.5厘米(图17:4)。M65:13,长方形片状,一角残,正中并列两个由背面钻成的孔,一孔已残,长2.2厘米、宽1.4厘米(图17:2)。M115:7,梯形,上部有对钻而成的孔,长3.2厘米(图17:3)。

半月形穿孔石饰 1件(M53:1)。以当地俗称的羊脑石为原料琢制成器,呈乳白色,质软,表面有些风化。半月形,一端有圆孔,已残,另一端残缺。残长9.3厘米(图17:1)。石珠 均为管状,长0.3~0.5厘米、直径0.4厘米左右。

3.骨、牙器

包括生产工具与装饰品两类。

骨镞 2件。M23:5,残,圆锥形,残长3.5厘米。M65:14,尖残,前部圆锥形,扁薄铤,残长8.5厘米。

骨锥 2件。均出自M65,利用动物肢骨制成,其中一件还保留髓腔痕迹。M65:12,残长7.4厘米。

图17 半山文化器物

1.半月形石饰(M53:1) 2~4.绿松石饰(M65:13、M115:7、M46:1) 5.石斧(M47:9)(5.为1/4,余为1/2)

牙饰 3件。均出于M95。M95:2,用动物獠牙制作,牙尖处有打磨痕迹,后端均残。

骨珠 与石珠一样,多出于头骨周围、颈部或相当于头骨的位置。各墓出土数量不一,最多者一墓出863颗,少者仅数颗。多为片状,直径0.8厘米、厚0.1~0.2厘米、孔径0.3厘米左右。

(三)分期

以大双腹耳壶的型式变化为依据,将出有此种器物的墓葬分为三组。一组包括出AⅠ式、BⅠ式大双腹耳壶的M1、M4、M9、M22、M35、M37、M55、M65、M85九座墓葬。二组包括出AⅡ式、BⅡ式大双腹耳壶的M13、M17、M64、M92、M108、M113六座墓葬。M47、M51两墓虽均出AⅡ式大双腹耳壶,但同时还出AⅢ式大双腹耳壶,因此,未将其列入二组。凡出AⅢ式大双腹耳壶的墓均属第三组,计有M24、M40、M47、M51四座墓葬。三组墓葬中各组陶器的典型组合如下。

第一组:AⅠ式、BⅠ式大双腹耳壶,Ⅱ式小双腹耳壶,Ⅰ式瓮,AⅠ式、BⅠ式颈耳罐,AaⅠ式、BⅠ式盆,AⅠ式、BaⅠ式夹砂罐,高低耳瓮。

第二组:AⅡ式、BⅡ式大双腹耳壶,Ⅱ式瓮,AⅡ式、BⅡ式颈耳罐,CⅡ式盆,BaⅡ式、BbⅡ式夹砂罐。

第三组:AⅢ式大双腹耳壶,Ⅱ式小双腹耳壶,Ⅲ式瓮,AⅢ式、BⅢ式颈耳罐,AaⅢ式、BⅢ式盆。

按上述标准,可归入第一组的墓葬还有M26、M28、M48,M80。归入第二组的有M18、M34、M71、M105。M27则可归入第三组。其余墓葬,因缺乏标志性器物,不宜分组。

第一组以泥质陶为主,但夹砂陶占相当大比例。大双腹耳壶、瓮颈部多附鸡冠状小耳。AⅠ式壶腹部呈球形,BⅠ式壶腹部较浅。Ⅰ式瓮肩、腹较圆,器型较矮。彩陶盆多浅腹,大底。彩陶纹饰由单一黑彩或红黑相间的复彩描绘,主体纹样分别有直线、曲线两种形式。夹砂陶罐直颈,鼓腹。第一组中的M37所出器物较为复杂,有些器物特征接近第二组,虽归入第一组,但年代可能介于一、二组之间。

第二组中泥质陶比例大于第一组。个别的壶、瓮等器物的颈部仍可见到鸡冠耳附饰。A型大双腹耳壶上腹较鼓,下腹斜收,B型壶与瓮腹部加深。小双腹耳壶腹部近方形。双颈耳罐双耳高于口沿,致使口沿两端上翘。彩陶纹饰特征接近一组。夹砂罐下腹部普遍内曲,腹部突出或呈现出明显的折棱。

第三组中泥质陶占绝大多数,有些典型墓葬甚至缺乏夹砂陶器。大双腹耳壶、瓮等器物均为耸肩,下腹内曲,最大腹径偏于器身上部。盆类器物多为深腹,小底。彩陶纹饰多以曲线构成。

苏呼撒墓地半山墓葬无打破、叠压关系,各组墓葬间的相对年代顺序无法从层位上得到证明,而三组陶器的演变序列均可按正反两个方向排列。所以,只能按已知的其他遗存半山陶器的相对年代关系加以推定。口沿外附鸡冠耳,是各地半山壶类器物的早期特征,苏呼撒墓地第一组的同类器物多有此种风格。而且,第一组的大双腹耳壶与柳湾墓地同类器接近,第三组的壶、瓮与土谷台墓地的同类器的风格相近。按一至三组的顺序推定墓葬的相对年代,可能与实际比较接近。

苏呼撒半山墓葬各期陶器的器型变化并不很大,器物间的纵向联系十分密切。器物组合中,除夹砂陶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外,未发生重大改变。这表明苏呼撒墓地半山遗存形成的时间并不很长,也未出现过间断。

(四)年代与文化性质

苏呼撒墓地半山墓葬的文化面貌,同已发表的半山诸遗存相比,与循化西滩[1]、广河地巴坪[2]、乐都柳湾[3]三地相同或相近,其相对年代,主要靠与后两地遗存相比较而得出。

第一组的BⅠ式大双腹耳壶与地巴坪M49:5、柳湾半山墓葬第三组[4]的溜肩鼓腹壶相似;AⅠ式壶与地巴坪同类器(M49:7)相似;Ⅰ式瓮与地巴坪的M23:1相似。三组的AⅢ式大双腹耳壶与地巴坪Ⅳ式壶(M41:1)相近;Ⅲ式瓮与地巴坪M33、M36等墓中所出瓮极为接近。地巴坪墓地M49、M23在分期中定为一期,M40、M41为三期;柳湾三组的年代与地巴坪一期相同。由此推知,苏呼撒半山第一组墓葬年代大约相当于柳湾三组及地巴坪一期;苏呼撒半山墓葬第二、三组与地巴坪二、三期的年代较为接近。

苏呼撒墓地半山墓葬虽然年代相当于柳湾及地巴坪的部分墓葬,但文化面貌却与两地不尽相同。苏呼撒半山遗存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第一,埋葬方式以二次扰乱葬为主,随葬陶器较多的墓几乎都有木质葬具。陶器组合为壶、瓮、盆、瓶、罐、碗等,陶器放置位置无定制。随葬生产工具的现象极少见。

第二,随葬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大、小双腹耳壶、彩陶盆、双颈耳罐、夹砂罐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几种器物。

苏呼撒半山墓地的埋葬制度,与目前发现的同一文化所有墓地都有区别,比较而言,其单人二次扰乱葬与柳湾墓地的单人二次葬最为接近;木质葬具采用穿榫结合的方法,也与柳湾墓地梯形木棺和吊头木棺的制作方法相同,只是制作技术远不如后者完备。

苏呼撒墓地的陶器主要是泥质陶,这些陶器初看与地巴坪很接近,但仔细比较,可发现在陶器组合、纹饰特征、各类陶器所占比例等方面均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陶系看,两地泥质陶与夹砂陶所占比例相差悬殊。苏呼撒墓地的陶器中,泥质陶约占60%,夹砂陶约占40%,彩陶占全部陶器的50%。夹砂陶器以绳纹、附加堆纹为主要纹饰。地巴坪墓地的陶器中,彩陶比例高达90%,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陶三者合计只占10%,夹砂陶的比例很低。数量有限的夹砂陶器以素面为主,基本不见绳纹,附加堆纹亦不多见。

从陶器组合看,苏呼撒墓地是以大小双腹耳壶、彩陶盆、双颈耳罐、夹砂罐、碗等为代表。地巴坪虽也有大双耳壶,但在陶器中的数量及地位远不及苏呼撒墓地。地巴坪墓地出土最多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彩陶瓮,几乎每座墓都出数件,而苏呼撒墓地出土的瓮在数量上远不能与地巴坪相比。泥质陶盆在苏呼撒墓地泥质陶器中数量居首位,均有钩形或乳丁状钮,无耳;地巴坪墓地仅个别墓随葬此类器,且多有单耳或双耳,无钮。苏呼撒墓地的小双腹耳壶、B型单耳瓶也基本不见于地巴坪墓地。两地的双颈耳罐除个别者外,亦存在很大差别。地巴坪墓地所出盂、无耳瓶、钵等器物在苏呼撒墓地均未发现。苏呼撒墓地夹砂陶罐在各类器物中数量最多,形式也不同于地巴坪墓地;夹砂陶碗不仅不见于地巴坪墓地,其他半山遗存中叶未曾发现过。

此外,在彩陶纹饰的构图上,二者也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苏呼撒墓地的彩陶壶、瓶等长颈器物。颈部主要饰条带纹或条带与连续三角纹构成的图案,地巴坪墓地的同类器则以网格纹为主。彩陶壶腹部饰旋涡纹饰两地的共同特征,但苏呼撒的旋涡纹线条较少,一般只是一条红彩上下各加一道黑彩组成的图案;地巴坪墓地的旋涡纹也是以红彩为中心,但红彩上、下依次排列多重红、黑相间的条带,这些条带在构成旋涡纹的同时,还形成多重弧线三角纹,整个图案布局饱满。在彩陶风格上,苏呼撒墓地纹饰疏朗,地巴坪墓地纹饰繁缛。

上述诸方面的差别,显示了苏呼撒墓地陶器的独特风格。苏呼撒墓地位于黄河河曲的积石峡谷地,在这个区域内与之相同的遗存是循化西滩。西滩发现的半山墓葬,不仅随葬陶器与苏呼撒相同,而且将尸骨置于陶器上的埋葬方式,也与苏呼撒M17完全相同。苏呼撒墓地半山遗存的文化面貌应是这一区域半山文化的代表。苏呼撒墓地半山遗存的年代与地巴坪及柳湾三组的年代相同,三者文化面貌上的差别表现了不同地域半山文化遗存的各自风格。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在苏呼撒墓地亦有反映,就目前三地区的材料看,积石峡谷有可能是当时湟水流域与洮河流域居民互相交往的中介。

二、卡约文化墓葬

(一)墓葬概况

在苏呼撒墓地中,卡约文化墓葬与半山文化墓葬交错分布,依据随葬器物和墓葬打破关系,可确定有二十二座墓葬为卡约文化墓葬。

从揭露的情况看,卡约文化墓葬主要分布在台地的西半部,部分墓葬在台地中部与半山文化墓葬交错分布。墓葬方向不一,有成群和相邻分布的倾向,如M2、M3、M5、M12、M33、M19可视为一群,M31、M42、M44、M43、M109、M95可视为一群,M59和M63相邻,M74和M66相邻,M93、M94、M96三墓相邻。

墓葬以土坑竖穴墓为主,另有三座瓮棺葬,一座土坑偏洞墓。土坑竖穴墓的穴壁较直,墓口大小与墓底大致相同。瓮棺葬中的瓮棺系用深腹罐和大口罐对扣而成,横置于长方形或椭圆形的墓坑中,瓮棺内葬一儿童。土坑偏洞墓在苏呼撒墓地共发现二例,一为M115,属半山文化;一为M33,填土中亦有半山文化陶器,因此可以认为,土坑偏洞墓是半山文化的墓制,M33是卡约文化利用半山文化的墓穴埋葬的。

二十二座墓葬中,有五座墓葬未用葬具,人骨直接放置在土坑墓穴中,有三座墓葬是以大陶罐对扣为瓮棺的,有一座墓葬使用木板封堵偏洞,其余十三座墓葬均以木棺为葬具。木棺出土时多已腐朽,难辨形制与结构,从保存较好的墓葬看,木棺是用整块桦树板拼制而成,木板四面与两端加工较平整,木棺一般呈“”形。M116木棺有底有盖,M44木棺有底无盖,多数木棺无底无盖。

除两座墓葬人骨严重腐朽,无法辨明葬式外,余下的20座墓葬中有7座为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13座为二次扰乱葬。在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中,1座葬于瓮棺,3座以木棺为葬具。另有3座无葬具。二次扰乱葬,人骨扰乱较甚,无规则地散见于墓内各处,且骨骼多已不全。M63和M94两墓为二人二次扰乱葬,M63为成年男女合葬;M94为成年合葬,性别不明。其余11座墓均为单人二次扰乱葬。

M2,墓穴呈椭圆形锅底状,方向285°。长轴104厘米、短轴60厘米、深40厘米。瓮棺内人骨仰身直肢,肢体置于深腹无耳罐内,头部置于大口罐内。墓穴被M3打破(图18)。

M99,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为西北东南向。长160厘米、宽80厘米、深60厘米。瓮棺内人骨凌乱不齐,死者为二次葬。瓮棺内随葬双耳灰陶罐2件、无耳罐2件、大口罐1件、铜泡2件、贝饰6件(图19)。

M33,土坑偏洞墓,墓穴平面呈长方形,长190厘米、宽60厘米、深90厘米。坑底北侧掏一进深60厘米、长190厘米的偏洞,以厚约4厘米的木板封堵洞口。洞内人骨散于各处,为同一个体。洞内随葬铜泡2件,填土中出半山文化彩陶罐2件、粗陶碗1件(图20)。

图18 M2平、剖面图

1.大口罐 2.无耳罐

图19 M99平面图

1、2.双耳罐 3、5.无耳罐 4.大口罐6.贝饰 7.铜泡

图20 M33平面图

1、3.罐 2.陶片 4.碗 5、6.铜泡(1、3、4.为半山文化器物,出自填土)

M19,土坑竖穴墓,直边圆角,方向240°。墓穴长250厘米、宽200厘米、深66厘米。墓内人骨一具,腐朽较甚,葬式依稀可辨,为仰身直肢。脚下随葬无耳罐1件,双大耳彩罐1件,单耳罐1件,墓内尚有碎陶片数块和桦树一段(图21)。

M12,土坑竖穴墓,方向250°。墓穴两边平直,两端外弧。长约244厘米、宽105厘米、深60厘米。木棺已朽,棺内人骨一具,头东脚西,仰身直肢,头骨错位,面朝南。左脚外侧随葬腹耳罐1件,双大耳彩陶罐2件,右脚外侧和左臂外侧各随葬铜泡1件(图22)。

M103,土坑竖穴墓,方向310°。墓穴长190厘米、宽130厘米、深110厘米。墓底偏北侧顺置人骨一具,头西脚东,仰身直肢,左腿骨上压桦树一段。墓底东北角掏一小龛,进深约70厘米。龛内随葬无耳罐1件,双大耳彩罐1件,双耳红陶罐2件(图23)。

图21 M19平面图

1.无耳罐 2.单耳罐 3.双大耳罐 4~6.陶片7.桦树(一截)

图22 M12平面图

1.腹耳罐 2、3.双大耳罐 4、5.铜泡

图23 M103平面图

1.双大耳罐 2、4.双耳罐 3.无耳罐 5.桦树

M63,土坑竖穴墓。墓穴长250厘米、宽120厘米、深137厘米。内置无底无盖的木棺,长217厘米、宽75厘米、高33厘米,系四块桦树板拼成,两边出头,两端插在两边内侧,榫卯相接。棺内人骨散乱,为二人二次扰乱葬,与棺同高的熟土二层台东南角处有头骨两个。木棺的西北端随葬无耳罐1件,双大耳彩罐1件,双耳灰陶罐1件。木棺的东南端随葬骨珠2枚,头骨旁随葬贝饰1件(图24)。

M74,土坑竖穴墓,方向272°。墓穴长195厘米、宽约90厘米、深60厘米。墓穴内顺置人骨一具,成年,头西脚东,仰身直肢,头微偏于右侧,双手交叉放在盆骨上。左小腿外侧随葬双耳红陶罐1件,右肩脚骨处有大铜泡1件,腿骨附近有小铜泡2件,左眼处置绿松石1颗(图25)。

M43,土坑竖穴墓。墓穴长210厘米、宽93厘米、深65厘米。木棺已腐朽,结构不清,长约170厘米、宽约50厘米。棺内乱骨为同一个体,置于棺内东南部,多为肢骨和肋骨,西南端随葬双大耳彩罐2件、碎陶片数块(图26)。

图24 M63平面图

1.无耳罐 2.双大耳罐 3.双耳罐4、5.骨珠 6.贝饰

图25 M74平面图

1.双耳罐 2、3、5.铜泡 4.绿松石

图26 M43平面图

1、2.双大耳罐 3.陶片

(二)随葬器物

苏呼撒卡约文化墓葬的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石器和骨器四类,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其中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数量最多,在随葬器物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1.陶器 陶器质地均为夹砂陶,随器形大小羼以大小不同的砂粒,器形大者砂粒大,器形小者砂粒小。陶器的颜色主要有红、灰两种,因烧制时受火不匀,器表颜色多斑驳不纯。器表纹饰有饰于器物下腹的绳纹、颈部的划纹、口沿和耳上的附加堆纹,以及腹、颈、耳上的泥钉。彩陶多为绘于紫色陶衣上的黑彩,有些器物仅于表面涂紫色陶衣,不再绘彩。绘彩的基本技法是用宽约2厘米的细线构图,用平行线定位,然后填绘各种纹样,基本纹样有平行线、三角纹、菱格纹和S纹等。陶器皆为泥条盘筑成器,小型器物为自底至口一次盘成,大型器物分段盘制,然后套接成器。不论平底器还是凹底器均为帮包底,器物制成后,一般再经打磨,使其表面光洁。发达的双耳是这群陶器的特征之一,双耳多安于器物的套接处,可以起到连接和加固作用。无耳罐、腹耳罐、双大耳罐、双耳罐、单耳罐、大口罐等构成基本陶器群。

彩陶双大耳罐 9件。夹砂红陶。桥形双大耳施于颈部,外表或口沿内侧涂紫色陶衣,上绘黑色细线彩。分二型。

A型:8件。腹部主体图案为复线变形菱格纹和三角网格纹,器耳横截面呈长方形。分二亚型。

Aa型:5件。形体较矮胖,颈部较短,饰横向平行线纹。分三式。

AaⅠ式:1件(M43:1)。长圆腹。侈口,斜方唇,弧颈,凹底。颈饰二组平行线纹,内填圆点纹,腹饰二组平行线纹,中腹填复线变形菱格纹,上腹填三角平行纹。口径9厘米、底径6.5厘米、高16.5厘米(图27:1)。

AaⅡ式:3件。圆腹。M42:2,侈口,斜方唇,颈略直,凹底。口沿内侧饰倒三角纹,颈饰二组平行线纹,内填横S纹,腹饰二组平行线纹,中腹填复线变形菱格纹,上腹填等号纹。口饰11.4厘米、底径6厘米、高16厘米(图27:3)。M19:3,侈口,斜方唇,弧颈,凹底。口沿内侧饰倒三角纹,颈饰二组平行线纹,内填等号纹,腹饰二组平行线纹,中腹填复线变形菱格纹。口径10厘米、底径5厘米、高12厘米(图27:2)。

AaⅢ式:1件(M12:3)。扁圆腹。侈口,斜方唇,颈略直,凹底。口沿内侧饰倒三角纹,颈饰一组平行线纹,腹饰二组平行线纹,中腹和上腹各饰一组三角网格纹。口径9.2厘米、底径6厘米、高13.5厘米(图27:4)。

Ab型:3件。形体较高瘦,较长的颈部饰竖向平行线纹。分三式。

AbⅠ式:1件(M43:2)。长圆腹。侈口,斜方唇,弧颈,凹底。口沿内侧饰倒三角纹,颈饰六组平行线纹,腹饰二组横向平行线纹,内填复线变形菱格纹。口径7.8厘米、底径5.2厘米、高16.5厘米(图27:5)。

AbⅡ式:1件(M103:1)。圆腹。侈口残,斜方唇,弧颈内束较甚,底微残。颈饰八组平行线纹,内填二个三角网格纹,腹饰三组平行线纹,中腹填复线变形菱格纹,上腹填等号纹。口径9厘米、底径约7.2厘米、高约20厘米(图27:6)。

AbⅢ式:1件(M12:2)。扁圆腹。侈口,斜方唇,颈略直,凹底。颈饰六组平行线纹,内填四个三角网格纹,三角网格纹上加饰一菱形纹,腹饰二组平行线纹,内填复线变形菱格纹。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高21厘米(图27:7)。

B型:1件(M63:2)。腹部主体图案为钩纹。器耳横截面呈三角形。侈口,斜方唇,长弧颈,扁垂腹,凹底,双耳低于器口,中腹残损。口沿内侧饰四组垂线纹,口沿外侧饰二个横S纹,颈至腹饰三条平行线纹,内填随意勾勒的钩纹和曲线纹。口径9.2厘米、底5.5厘米、高18厘米(图27:8)。

红陶双耳罐 7件。夹砂红陶或夹砂红褐陶,桥形双耳饰于颈部,耳上和腹部多饰乳丁纹。器表素面或涂紫色陶衣,个别器物底部或下腹部有烟炱。均为侈口,斜方唇。分三式。

图27 卡约文化彩陶双大耳罐

1.AaⅠ式(M43:1) 2、3.AaⅡ式(M19:3、M42:2) 4.AaⅢ式(M12:3) 5.AbⅠ式(M43:2) 6.AbⅡ式(M103:1) 7.AbⅢ式(M12:2) 8.B型(M63:2)

Ⅰ式:2件。长圆腹。M5:1,斜颈,鼓腹,凹底。耳上和中腹饰乳丁纹。器表有烟炱。口径8.5厘米、底径6厘米、高8.2厘米(图28:1)。

Ⅱ式:3件。圆腹。M116:3,弧颈,最大腹径在上腹部,微凹底。腹饰二个乳丁纹。口径10厘米、底径5.2厘米、高18厘米(图28:2)。

Ⅲ式:2件。扁圆腹。M103:4,束颈,下部外斜,最大腹径在中腹部,凹底,素面。口径8厘米、底径5厘米、高15.5厘米(图28:3)。

灰陶双耳罐 4件。夹砂灰陶,桥形双大耳饰于颈部,颈部饰横向划纹。均为侈口,斜方唇。分二式。

Ⅰ式:2件。颈较直,颈腹分段明显。M63:3,长颈较直,深腹,最大径在上部,平底。颈饰三组横向划纹。口径10.5厘米、底径7厘米、高20厘米(图28:4)。

Ⅱ式:2件。弧颈,颈腹分段不明显。M99:1,弧颈,腹较浅,最大腹径在中部,平底。颈饰二组横向划纹。口径7厘米、底径5厘米、高10.5厘米(图28:5)。

单耳罐 2件。夹砂灰陶。M19:2,侈口,斜方唇,斜颈,鼓腹,下部内收,凹底。桥形单耳饰于颈部,耳上和与耳相对一侧的颈部各饰一乳丁纹,口沿下贴附加堆纹一周,自颈至底饰浅细绳纹。口径7厘米、底径5厘米、高12.5厘米(图28:7)。M42:3,侈口,尖圆唇,短弧颈,扁圆腹,下部内收,凹底。桥形单耳饰于颈部,高于口部。素面。口径5.5厘米、底径4.5厘米、高7.2厘米(图28:6)。

腹耳罐 3件。桥形双耳较小,位于器腹。分二式。

Ⅰ式:2件。器形较大,夹砂红陶,长圆腹。M116:1,侈口,斜方唇,弧颈,深腹,凹底。素面。口径23厘米、底径10厘米、高43厘米(图29:7)。

Ⅱ式:1件(M42:1)。器形较小,夹砂灰陶,扁圆腹。侈口,斜方唇,弧颈,宽肩,浅腹下收,平底。素面。口径10厘米、底径6.5厘米、高18厘米(图29:8)。

图28 卡约文化陶器

1.Ⅰ式红陶双耳罐(M5:1) 2.Ⅱ式红陶双耳罐(M116:3)3.Ⅲ式红陶双耳罐(M103:4) 4.Ⅰ式灰陶双耳罐 (M63:3) 5.Ⅱ式灰陶双耳罐(M99:1) 6、7.单耳罐 (M42:3、M19:2)

大口罐 3件。夹砂红褐陶,大口,小底,桥形双耳较小,饰于腹壁,器形较大。分二型。

A型:2件。敞口,深腹。M59:2,斜方唇,小平底,口部有流。素面。口径16厘米、底径4.8厘米,高28厘米(图29:1)。

B型:1件(M99:4)。敛口,浅腹,口残破后经修整,浅腹下部微内收,小平底。素面。口径约53厘米、底径19厘米、高约36厘米(图29:2)。

无耳罐 7件。夹砂红褐陶,素面。分二型。

A型:6件。器形高大。分三式。AⅠ式:3件。深腹。M99:5,侈口,斜方唇,短弧颈,肩微折,凹底。素面。口径48厘米、底径20厘米、高93厘米(图29:3)。M59:1,侈口,斜方唇,最大腹径偏上,小平底。口沿贴一宽附加堆纹,上腹近颈处饰两个鋬耳。口径26厘米、底径9.2厘米、高48.5厘米(图29:9)。

AⅡ式:1件(M103:3)。长圆腹。侈口残,弧颈,腹较深,近底处内收,小凹底。素面。口径约16厘米、底径9.2厘米、残高31.5厘米(图29:6)。

AⅢ式:2件。圆腹。M19:1,直口,尖圆唇,圆腹较鼓,下部内收较甚,小凹底。口沿下饰一周花瓣状附加堆纹。口径12厘米、底径7.8厘米、高14.6厘米(图29:5)。

B型:1件(M99:3)。器形较小。侈口,斜方唇,弧颈,深腹,颈腹分段较明显,平底。口沿下有二个圆乳丁,肩部饰二个圆泥饼,颈腹相接处饰一周圆窝状戳压纹。口径8厘米、底径5厘米、高3.5厘米(图29:4)。

2.铜器 16件,均为饰品。

铜泡 15件。分三式。

Ⅰ式:11件。斗笠状,缘部凸起。M74:6,圆柱鼻,花状边缘。直径5.3厘米、高1厘米、厚0.15厘米(图30:4)。

图29 卡约文化陶器

1.A型大口罐(M59:2) 2.B型大口罐(M99:4) 3、9.AⅠ式无耳罐(M99:5、M59:1) 4.B型无耳罐(M99:3) 5.AⅢ式无耳罐(M19:1) 6.AⅡ式无耳罐(M103:3) 7.Ⅰ式腹耳罐(M116:1) 8.Ⅱ式腹耳罐 (M42:1)(2、3.为1/20,4、8.为1/5,余为1/10)

Ⅱ式:1件(M33:7)。三角状,边缘尖薄。直径1.9厘米、高0.8厘米、厚0.15厘米(图30:3)。

Ⅲ式:3件。馒头状,边缘尖圆。M99:8,直径1.6厘米、高0.5厘米、厚1.1厘米(图30:2)。

连珠饰 1件(M30:3)。圆珠八个,以圆柱连接,作两行排列。长2.6厘米、宽1.2厘米(图30:1)。

3.石器 5件,均为饰品。

石璧 1件(M42:4)。表面有剥损,中间有一径为0.7厘米的双面钻孔。直径6.2厘米、厚0.7厘米(图30:5)。

绿松石 4枚。圆形或不规则形,径为0.5~1厘米。

4.骨、牙、贝器 共计19件。均为形体较小的饰品。

骨珠 8枚。圆柱状,中钻孔,大小不一,大者长1.4厘米、径0.9厘米,小者长0.4厘米、径0.45厘米。

牙饰 2枚。獐牙制成。M44:1,表面珐琅质有剥落,尖微残,顶有一孔。长约3.3厘米(图30:6)。

贝饰 9枚。大小、形状和颜色略同。M99:12,椭圆形,白色。大径2.4厘米、小径1.2厘米(图30:7)。

图30 卡约文化器物

1.铜连珠饰(M30:3) 2.Ⅲ式铜泡(M99:8)3.Ⅱ式铜泡(M33:7) 4.Ⅰ式铜泡(M74:6)5.石璧(M42:4) 6.牙饰(M44:1) 7.贝饰(M99:12)

(三)文化性质及其他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青海省境内发现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归入卡约文化的范畴。基于这种现状,也为避免考古学文化命名上的混乱,暂将苏呼撒墓地的青铜文化遗存称为“卡约文化”。

虽然苏呼撒墓地可确认为卡约文化的墓葬仅二十二座,随葬器物不过七十余件,但其文化内涵却较为复杂。埋葬夭亡儿童的瓮棺葬与埋葬成人的土坑墓之间的差别,不仅表现在墓主的年龄和葬具等方面,而且随葬陶器的文化面貌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作为葬具的陶器远比作为随葬品的陶器形体大,更在于两者的器类不同。另外,M99瓮棺中随葬的三件小陶器,器型也与土坑墓中随葬的陶器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从随葬陶器上看,不宜简单地将瓮棺葬与土坑墓的文化性质视为相同。相同的情况还见于贵德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该墓地用于埋葬儿童的瓮棺葬三十座,用于埋葬成人的土坑墓五十八座,作为瓮棺使用的无耳深腹罐、腹耳罐和大口罐等,在器类和形态上也明显区别于土坑墓中随葬的双耳罐、单耳罐和堆纹口罐等。

在土坑墓中,M63的随葬陶器显得特殊,B型双大耳彩罐的器型和紫衣黑彩钩纹的彩绘,均表明其为典型的唐汪式陶器;Ⅰ式双耳灰陶罐也是唐汪式陶器的典型器物;无耳罐也常见于各地的唐汪式陶器组合中。因此,可以认定该墓的文化性质属唐汪式陶器。B型双大耳彩罐和Ⅰ式双耳灰陶罐器形瘦高,前者颈、腹饰随意勾勒的勾纹和曲线纹,表明该类器物在唐汪式陶器中年代较早。M93所出Ⅰ式双耳灰陶罐,文化性质与M63相同。

A型双大耳彩罐、双耳红陶罐、单耳罐、腹耳罐、AⅡ式和AⅢ式无耳罐构成一较稳定的陶器群,是苏呼撒墓地卡约文化的主体,使用这群陶器随葬的土坑墓,其文化性质相同。

从目前的材料看,主要分布在青海境内的卡约文化至少可以分为卡约、上孙、阿哈特拉、大华中庄四个类型。在分布地域上,苏呼撒墓地距阿哈特拉类型的命名地点——循化县阿哈特拉山最近,但两者的陶器群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阿哈特拉类型中常见的堆纹口瓮、堆纹口罐、颈耳瓮、彩陶盆等器物不见或鲜见于苏呼撒墓地;反之,苏呼撒墓地常见的双耳红陶罐、大口罐、大型无耳罐等器物也不见或鲜见于阿哈特拉山墓地。因此,不宜将苏呼撒墓地的卡约文化遗存简单地归入阿哈特拉类型。

苏呼撒墓地用作瓮棺的大口罐、无耳罐和土坑墓随葬的形体较大的无耳罐、腹耳罐等器物,与贵德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用作瓮棺的双耳盆、双耳带流盆、瓮等形态相同。但苏呼撒墓地土坑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是双大耳彩陶罐、双耳红陶罐等,山坪台墓地土坑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是堆纹口罐、双小耳罐等,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也不宜简单地将苏呼撒墓地的卡约文化遗存与山坪台墓地的卡约文化遗存相等同。

苏呼撒墓地的卡约文化墓葬数量少,又缺乏有助于判别早晚的叠压打破关系,为分期研究带来不便。但随葬陶器却呈现出年代不同的差别,如Aa型双大耳彩罐的三个式别、Ab型的三个式别、双耳红陶罐的三个式别等,都明显地存在着腹部深浅的变化,只是由于缺乏指示方向的层位关系,才难定早晚。

三、结语

苏呼撒墓地半山、卡约文化墓葬的发掘,丰富了人们对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两种文化的认识。

苏呼撒墓地虽因受到破坏未能全面揭露,但从墓葬分布看,半山墓葬集中分布在墓地北半部,卡约墓葬偏南,二者仅于墓地中部交错分布。因此,墓地东北角,处于半山墓葬集中分布区内的那些未判明时代的墓葬,很可能均属半山文化。

二次扰乱葬是苏呼撒墓地半山墓葬的典型葬式,墓地中的一些空墓,很可能是因迁出人骨另行埋葬形成的。以M100为代表的几座火葬墓,在半山文化中尚属首次发现,这种奇特的葬俗应与当时居民的某种特殊意识有关。

在土坑竖穴墓中,土坑偏洞墓值得注意。这种形式的墓室,在湟水流域半山墓地中较为常见,出现在苏呼撒墓地,说明两地有着文化交流。至于这种交流反映的是人员的流动,还是墓葬形式的模仿,尚难确认。

生产工具数量极少,是苏呼撒墓地半山文化墓葬的突出特点。在经过正式发掘的半山文化墓地中,除花寨子外,其他墓地随葬生产工具的数量也都很少,这可能是这一文化居民的特点。但与其他墓地相比,苏呼撒墓地生产工具的数量和种类仍是最少的。而且,与其邻近的黄河、湟水流域的几个墓地都曾出过的陶、石纺轮,苏呼撒墓地却未见一例。此外,在甘青地区很有特点的骨柄石刃复合工具,在苏呼撒墓地也未曾见到。这一点,苏呼撒墓地与地巴坪墓地相同。这种现象,或许反映出死者生前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地区可能存在着某些差别。

苏呼撒墓地卡约文化墓葬的发掘,为卡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虽然从地理位置看,苏呼撒墓地位于卡约文化的阿哈特拉类型分布区内,但其文化面貌则与阿哈特拉山墓地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其文化性质的确定,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附记:本报告在编写过程中,得到高东陆先生的指导,循化县文化局马永平同志也曾提供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执笔者:李伊萍 许永杰

1994年

Abstract

116 tombs are discovered in the two excavations of Suhusa Cemetery, of which 65 belong to Banshan Culture of the Neolithic Age, 22 to Kayue Culture of the Bronze Age, and 29 unclear in age. The Banshan tomb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cemetery. All tombs are earth shaft pits, except one earth catacomb numbered as M115. Among the funeral objects, pottery vessels are the largest in number, followed by ornaments, while tools of production are quite few. Chronologically, these tombs correspond to the Banshan remains at Liuwan of Ledu and at Dibaping of Guanghe. The Kayue tombs lie principally in the southern half of the cemetery. And the main tomb form is the earth shaft pit. The dead are buried with pottery, bronze, stone and bone objects. This excavation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n Banshan Culture and Kayue Culture.

注释

[1]卢耀光:《循化西滩半山类型墓葬清理简报》,《青海考古学会会刊》1983年第5期。

[2]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墓地》,《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3]青海省文物管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文物出版社,1984年。

[4]李伊萍:《半山、马厂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