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板墓
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板墓
甘孜考古队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广泛分布着一种石棺葬和石板盖土坑墓。近年来此类墓葬发现甚多。1978年8月至9月,在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主持下,由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西南民族学院政史系、巴塘县文化馆、雅江中学等单位联合组成了甘孜考古队,赴甘孜州进行调查。在巴塘扎金顶清理了墓葬8座,在雅江团结公社呷拉大队本家地生产队采集了陶器、铜饰物和珠饰多件,在康定东俄洛公社采集了金发饰2件。现在将有关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一、墓葬概况
甘孜州位于康藏高原的东端,峰峦重叠,峡谷深陷。在海拔3000米以下,除了河谷中有小块的冲积平地,适于农耕的区域并不是很多,而此类墓葬,则大多数位于两河交汇处三角地带的台地上,故往往与现代的村寨相邻近。如巴塘扎金顶墓群位于巴塘县城以北巴曲河和小巴河汇合处,高出河面40~60米(图1)。雅江团结公社呷拉大队墓群位于本家地村以北,此处有一小河从西向东流入雅砻江,墓地即在雅砻江以西、小河以南的坡地上,距离江面约50米。东俄洛公社墓群在公社办公室北方约20米处,当立起河与多河曲河交汇处,高出河面15米。这种坡度不陡的台地,均覆盖一层浅红色砂质亚黏土,现在往往是农耕地。由于长期冲刷,故墓葬表土厚度不等,在坡顶者仅数十厘米,而接近坡底者则达两三米,但均不能代表其原始深度。
图1 墓葬分布示意图
图2
左:M2墓顶石板和石块 右:M2葬式
墓地面积均甚广大,如巴塘扎金顶在一万平方米左右,本家地墓地约5000平方米,东俄洛公社墓地因砖瓦厂取土已挖去一部分,但残存者亦在2000平方米左右。墓葬分布密集,有的不到一米,最远的数米,且有互相叠压的。
墓葬方向甚有规律,即头朝山坡而脚朝河谷。巴塘扎金顶墓葬为东西向,头朝红军山(德弄山),足对巴曲河(见表)。东俄洛公社墓葬亦为东西向,头朝益母山,足对立起河。本家地墓葬则为南北向。同一基地的墓葬排列整齐,其差误仅在5度以内。
雅江墓葬从已被破坏的几座来看,均为石棺葬,用打制成方形的板岩片构成,其形制与岷江上游茂汶地区的第一类石棺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此处之石棺铺有底板。这里的石棺同样有双棺,即两棺相并,共一石壁,上面用整块石板覆盖,此种现象见于岷江上游[1]。
图3 BZM4平面图
左:平面图 右:木葬具
图4 BZM6平面图
1、2.双耳罐 3.陶杯4、5.铜镯 6.铜锥
图5 BZM5平面图
1.单耳罐 2.铜锥形饰
巴塘扎金顶的墓葬则应属于土坑墓的范畴,仅墓顶用千枚岩打制的石板覆盖。土坑呈长方形,一般成人墓葬长170~200厘米、宽50~60厘米、深60厘米。小孩墓则较小,仅可容身而已。在土坑的周围,有时放几块石头以支撑盖板。盖板厚薄不一,形状亦不规则,有的宽度还窄于墓坑,在这种情况下,还需在墓坑上加几根木横梁,而将两块石板相并置于横梁之上。当木梁朽断以后,两边的石板即向中央斜坍。在盖板之上,有时另外再堆几块乱石,然后用土覆盖(图2)。
尸体一般放置在坑底生土上,但亦有另用木制葬具者。如BZM4即利用两块半圆形的独木,一块垫在尸骨下面,一块盖在上面,贴身处另盖有一层桦树皮(图3:右)。
巴塘扎金顶墓葬登记表
巴塘墓葬的葬式甚为复杂,共有五种不同的葬法,如BZM4为仰身直肢(图3:左);BZM6仰身,下肢平直,双手交叉屈于胸前(图4);BZM5侧身直肢(图5);BZM1为一座九至十岁的小孩墓,侧身而下肢弯曲(图6);BZM2为仰身屈肢,股骨压在胸前(图7)。
大部分墓葬均有随葬器物。随葬器物的放置,陶器是放在头端的左右侧。铜饰物在生前佩戴的部位,如手镯仍然套在尺骨和桡骨上,锥形铜饰在胸前,铜剑、铜刀则在腰部。
据当地群众反映,巴塘扎金顶在同一墓地之内,亦有石棺葬,其出土器物与土坑墓并无区别。部分墓葬不用石棺的原因,可能是受石料的限制,因为扎金顶一带的岩石是一种细粉砂岩,而打制石板的千枚岩需要从十余里以外的鹦哥嘴运来,其供应的数量不可能是很大的。像这种同一文化中有石棺葬和土坑墓并存的情况,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现,如云南德钦即为一例[2]。
图6 BZM1平面图
1~4.单耳罐 5.铜刀
图7 BZM2平面图
1.残单耳罐 2.双耳罐
二、出土器物
墓内出土器物,计有陶器、铜器、金器、玉石、象牙等类,现分别报道如下。
巴塘扎金顶土坑墓所出器物(包括从残墓中采集的)。
陶器 18件。器型有双耳罐、单耳罐、陶簋、陶杯等种类。均为夹砂陶,陶胎有深灰和橙红两种,表面均经磨光,大部分黑色,但亦有少数因火候不匀而出现橙红色。泥条盘制再用手抹平。器物大部分为素面,但亦有三角划纹、圆点纹、剔刺纹、平行线纹、附加堆纹等。
双耳罐 5件。可分为三式。
Ⅰ式 3件。口沿俯视成桃核形,鼓腹,平底。双耳甚宽,从口沿接于腹部,耳上有三角形划纹。以BZM6:2为例,口沿长径7厘米、短径5厘米、腹径13厘米、高12厘米(图8:7,图9:5)。
图8 巴塘及雅江出土器物
1.双耳陶罐(YG采2) 2.铜刀(BZM1 : 5) 3.双耳陶罐(YG采3) 4.双耳陶罐(YG采1)5.金饰(康定东俄洛采集) 6.铜剑(M9 : 1) 7.Ⅰ式双耳罐(BZM6 : 2) 8.Ⅱ式单耳罐(YG采5) 9.Ⅱ式双耳罐(BZM6 : 1) 10.铜饰物(BZM5 : 2) 11.铜手镯(M4 : 2) 12.铜牌饰(YG采) 13.Ⅰ式单耳罐(YG采4) 14.Ⅲ式双耳罐(M2 : 2) 15.Ⅱ式单耳罐(BZ采1) 16.高领罐(YG采6) 17.Ⅳ式单耳罐(BZ采2) 18.单耳杯(M6 : 3) 19.Ⅲ式单耳罐(M1 : 2)20.陶簋(BZM4 : 1) 21.Ⅰ式单耳罐(BZ采4)(均为3/20)
Ⅱ式 1件(BZM6:1)。口沿成椭圆形,唇外侈,短颈,斜肩,圆腹,小平底。口沿两侧有短耳接于肩部。口沿长径7厘米、腹径14.5厘米、底径5厘米、高17厘米(图8:9,图9:4)。
Ⅲ式 1件(BZM2:2)。大口,短颈,直腹,平底,口沿有耳斜接于肩。口径6.8厘米、腹径10厘米、底径6厘米、高10.4厘米(图8:14,图9:3)。
单耳罐 共11件。可分为四式。
Ⅰ式 2件。敞口,长颈,鼓腹,平底。单耳甚长,颈部有弦纹4道。以BZ采4为例,口径5.6厘米、腹径10.5厘米、底径6厘米、高11.6厘米(图8:21,图9:1)。
Ⅱ式 1件。小口,直颈,鼓腹,平底。单耳从口沿接于腹部。有一道弦纹和点纹组成的纹饰斜着于身。口径4.4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4厘米、高8.5厘米(图8:15,图9:8)。
图9 巴塘扎金顶陶器
Ⅲ式 7件。敞口,短颈,圆腹,平底,单耳从口沿伸至腹部。BZM1:2,肩下有一凸棱纹,下有四个对称的钮。口径7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6厘米、高9.5厘米(图8:19,图9:7)。
Ⅳ式 1件。同于Ⅲ式,但为矮圈足。口径6.5厘米、腹径9.8厘米、圈足径5.3厘米、高10.8厘米(图8:17,图9:2)。
单耳杯 1件(M6:3)。敞口,平底,单耳宽而短。杯身有两道弦纹,中夹一道剔刺纹。口径9厘米、底径6厘米、高6.5厘米(图8:18)。
陶簋 1件(BZM4:1)。侈口,圆腹,圈足。已残。口径6厘米、腹径10厘米、足径6.8厘米、高10厘米(图8:20,图9:6)。
铜器 共8件。计有剑、手镯、刀、饰物、锥等种类。
铜剑 1件(M9:1)。无格,扁茎,剑刃宽而薄,中有脊,似巴蜀式剑,但茎上无穿。全长23.8厘米、茎长4厘米、刃最宽处4.9厘米(图8:6)。
钢刀 1件(BZM1:5)。全长9.1厘米、刃宽0.8厘米。质轻薄,似为小孩玩具(图8:2)。
饰物 1件(BZM5:2)。系用直径约0.15厘米的铜丝制成,全长5.6厘米(图8:10)。
手镯 4件。系用铜条弯曲而成。一般直径6厘米、镯宽0.5厘米(图8:11)。
铜锥 1件。直径约0.15厘米、残长4.7厘米。
除此以外,在BZM4中,曾发现鸡骨两具。某些墓葬中骨架上可以看到麻布痕迹,但腐朽过甚,无法采集。
雅江团结公社呷拉大队本家地生产队采集器物。
陶器 6件。器型有双耳罐、单耳罐、高颈罐等种类。其中双耳罐为细泥黑陶,器壁甚薄,器形匀称,火候很足,轮制。其余的则为夹砂陶,手制,因火候不匀而部分呈砖红色,部分呈黑色。大部分为素面,有的耳部有剔刺纹或另嵌铜泡纹饰,有的器身有钮状堆纹。
双耳罐 共3件(YG采1—3)。直口,直颈,鼓腹,平底。口沿俯视成一桃核形。双耳甚宽,从口沿接到腹部,其弧度恰好与腹部的弧度相接,使全器侧视成浑圆形,非常美观。其中YG采1,口沿长径8厘米、短径7厘米、腹径25.5厘米、底径9厘米、高20厘米。耳上有3个菱形剔刺纹(图8:4)。YG采2,口沿长径8厘米、短径7厘米、腹径18.6厘米、底径9厘米、高18.5厘米。双耳上各嵌铜泡17个,另颈部两面各嵌铜泡两个(图8:1,图10:4)。YG采3,口沿长径8厘米、短径6.2厘米、腹径17.8厘米、底径8.7厘米、高16.8厘米。耳部有折线纹一道(图8:3,图10:3)。
图10 本家地陶器
单耳罐 共2件。
Ⅰ式 1件。唇微侈,大口,短颈,最大径在肩部,往下斜收而近于平底。单耳。素面。腹部与耳对称的方向有钮状堆纹两个。器内壁有绳纹痕迹。口径12.8厘米、腹径14.5厘米、底径8.5厘米、高15.5厘米(图8:13,图10:5)。
Ⅱ式 1件。器形大致同于Ⅰ式,单耳两侧各有剔刺纹一道。口径8.8厘米、腹径10.5厘米、底径8厘米、高12.7厘米(图8:8,图10:2)。
高领罐 1件(YG采6)。唇外侈,直颈甚高,圆腹平底,腹有对称的钮状堆纹四个。口径7.5厘米、腹径12.8厘米、底径6.5厘米、高15.4厘米(图8:16,图10:1)。
此外,尚有铜手镯8件,系用剖面成长方形的铜条弯曲而成,其形制与巴塘墓葬所出者相同。残铜牌饰1件,径5厘米、厚0.1厘米(图8:12)。象牙珠管90粒,径0.5厘米、长0.3~1.5厘米。玉石管珠1粒,径0.8厘米、长1.2厘米。
康定东俄洛公社采集器物。
金饰 2件。为扁平长条,两端均成桨状,上有数道刻划折线纹。含赤金75%。一件长19.5厘米、厚0.1厘米,重13.85克。另一件长23.3厘米、厚0.1厘米,重14.6克(图8:5)。
三、结语
这种石棺葬和石板盖土坑墓,在甘孜州及其邻近地区的分布甚为广泛。就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两种墓葬遍及巴塘、康定、雅江、新龙、义敦、石渠等县,以及与甘孜州交界的西藏芒康、贡觉,西昌木里藏族自治县等地。而在同一县内,葬地也颇为密集,如雅江县除本家地生产队以外,在呷拉大队呷拉生产队、足泥堡大队的足泥堡生产队和白姑生产队以及雅砻江上游的喜地大队和白孜大队均有发现。沿雅砻江而下,直到与凉山州木里县相邻的牙衣河公社江中堂大队等地也有分布。在巴塘县城附近,除扎金顶外,在夹坡顶、核桃坪、黄草坪亦有此类墓葬。
甘孜地区古墓葬的葬具、葬式和出土器物,基本上与岷江上游的石棺墓属于同一系统。类似的文化,在云南德钦的永芝和纳古亦有发现,足见这种民族的影响已沿金沙江而南达云南的西北部。除此以外,墓葬所出的铜镯同于凉山喜德拉克公社大石墓所出Ⅱ式铜镯[3],管状珠亦为大石墓常见之物,铜剑则与巴蜀铜剑相似。这些都反映出甘孜州在当时与其邻近地区已有经济文化交流。
东俄洛公社采集的两件金饰,经康定县银行有经验的同志鉴定,为本地所产的可能性较大,这是可以与文献记载互为补充的。陶器嵌铜的工艺,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这批墓葬的器物与岷江上游石棺葬一致,其时代可能亦大致相近,即战国至秦汉之际[4]。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记载,在西汉时,“汶山以西”,“旄牛徼外”,大致即今雅江、义敦巴塘一带有白狼、槃木、楼薄等部族,这批古墓葬可能就是他们的遗留。
执笔者:童恩正 曾文琼
1981年
Abstract
Sarcophagus and slab-stone tomb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Ganzi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1978, Ganzi Archaeological Team excavated 8 tombs at Batang and Yajiang, and collected a number of pottery, copper decorations and beadings. These burial objec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found in the sarcophagus tomb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their age might also be close with each other, spanning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注释
[1]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
[2]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德钦永芝发现的古墓葬》,《考古》1975年第4期。
[3]凉山彝族地区考古队:《四川凉山喜德拉克公社大石墓》,《考古》1978年第2期,图6:5。
[4]对四川理县佳山寨石棺墓所做的放射性碳素鉴定,其时代约为公元前235±110年。《考古》1977年第4期,第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