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
甘肃省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
甘肃省博物馆
新庄坪遗址于197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弄清该遗址的文化内涵,我们于1989年10月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一、遗址概况
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银川乡,县境为圆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靠黄河,西连青海省。这里分布着许多不同性质的古文化遗址,大何庄和秦魏家两个齐家文化遗址距新庄坪遗址约10公里。黄河支流银川河流经新庄坪,新庄坪有着发育良好的黄土地,遗址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600米,东靠多多山,西至银川河,南到新庄上队西沟,北至杂寺根,面积较大,包括一个完整的齐家文化遗址和墓葬区(图1、2)。在马家沟断崖上,距地表深1米左右发现有大量灰层,厚3~4米,内含许多人骨、石块和大量的泥质素陶片,从陶质看为齐家文化遗物。在崖头和尕寺根一带也发现大量灰层。而在庙地坎坡下发现有墓葬,但已被破坏。据群众反映,此地曾出土过人骨和陶器。在李家庄前、后沟及多多山一带也发现有人骨,还出土过玉璧、石环、陶器等。现将历次调查的情况简报如下。
图1 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2 遗址区地形示意图
二、采集遗物
(一)石器
刀 3件,分为二式。
Ⅰ式:2件。磨制。直背,直刃,中间穿孔,器形比较规整。一件长7.9厘米、宽4.9厘米(图3:1)。另一件残长9.3厘米、宽4.7厘米(图3:4)。
Ⅱ式:1件。磨制。长方形,上有两穿孔。残长6.9厘米、宽4.1厘米(图3:2)。
斧 1件。制作规整,通体磨光。器身中部稍厚,刃部宽,顶部较窄。长7.2厘米(图3:3)。
凿 2件,分为二式。
Ⅰ式:1件。磨制。长条形,器形不规整。长7.4厘米(图3:8)。
图3 新庄坪遗址石器
1、4.Ⅰ式刀 2.Ⅱ式刀 3.斧 5.Ⅰ式铲 6、7.Ⅱ式铲 8.Ⅰ式凿 9、12.石璧 10.锄11.Ⅱ式凿(9、12.约1/6,余约1/3)
Ⅱ式:1件。器形规整,磨制精细。器身中间较粗,横切面为椭圆形。长13.4厘米(图3:
11)。
锄 1件。呈梯形,弧形宽刃,靠背部有一圆孔。制作较粗糙。长9.6厘米、刃部宽10.7厘米(图3:10)。
铲 3件,分为二式。
Ⅰ式:1件。磨制。长梯形,器身扁薄,近背部有一穿孔。长8厘米(图3:5)。
Ⅱ式:2件。磨制,刃部较直。一件一面为弧形,另一面稍加磨光,有打制的痕迹,刃部稍宽,长7.4厘米(图3:7)。另一件残,两面磨光,器体较厚,长7.1厘米(图3:6)。
璧 9件。均为圆形,中间有穿孔。最大者直径19厘米、厚0.6厘米(图3:9)。最小者直径4.3厘米、厚0.4厘米。其中一件为半成品,周边呈不规则方形,未经磨制,直径22厘米(图3:12)。
(二)陶器
共55件。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两类,有极少量灰陶。均为手制,以泥条盘筑为主,有些器物的颈、腹、底是分制后再粘接上的,而有的器物仍是以手捏制而成。泥质红陶器以素面磨光为主,个别有镂孔和绳纹;夹砂陶则见有篮纹、绳纹、压印纹、附加堆纹等;彩陶仅有1件,饰三角折线纹。器型有罐、瓶、壶、盉、盆、鬲等。
双大耳罐 14件。均为泥质陶。分为五式。
Ⅰ式:4件。侈口,高领,鼓腹,颈部两侧相对处各有一大耳,底较小。一件口径7.2厘米、高12.2厘米(图4:1)。另一件口径7.3厘米、高11.7厘米(图4:2)。
Ⅱ式:2件。圆唇,高领,侈口,折腹,口径略等于腹最大径。一件口径7.6厘米、高12.6厘米(图4:3)。另一件口径9.4厘米、高13.3厘米(图4:5)。
Ⅲ式:1件。高领,侈口,鼓腹,颈、腹长短基本相等。口径6.8厘米、高10.8厘米(图4:4)。
Ⅳ式:4件。高领,侈口,直腹,平底。器壁较薄,口大腹小,两耳上端有长方形、圆形及三角形镂孔,颈长于腹部。一件口径8.6厘米、高11.7厘米(图4:9)。另一件为泥质灰陶,腹部饰绳纹,口径8.4厘米、高9.4厘米(图4:8)。
Ⅴ式:3件。侈口,粗颈。一件为泥质灰陶,颈部饰弦纹,腹部饰绳纹,平底,颈长于腹部,口径10.2厘米、高11厘米(图4:6)。另一件口径8厘米、高10厘米(图4:7)。
三大耳罐 2件。均为泥质红陶。分为二式。
Ⅰ式:1件。圆唇,侈口,高领,鼓腹,平底。三大耳距离均等,其中两耳残。口径10.2厘米、高11.4厘米(图4:11)。
图4 新庄坪遗址陶器
1、2.Ⅰ式双大耳罐 3、5.Ⅱ式双大耳罐 4.Ⅲ式双大耳罐 6、7.Ⅴ式双大耳罐 8、9.Ⅳ式双大耳罐 10.B型Ⅰ式单耳罐 11.Ⅰ式三大耳罐 12.Ⅱ式三大耳罐 13.B型Ⅲ式单耳罐 14.B型Ⅱ式 单耳罐 15、17.B型Ⅴ式单耳罐 16.B型Ⅳ式单耳罐 18.B型Ⅰ式双耳罐 19.B型Ⅱ式双耳罐20、21.A型Ⅰ式单耳罐 22.A型Ⅱ式单耳罐 23.A型Ⅲ式单耳罐
Ⅱ式:1件。直唇,侈口,高领,斜腹,大平底。三大耳上端各有一长方形镂孔。口径11.2厘米、高10.3厘米(图4:12)。
单耳罐 12件,分为二型。
A型:4件。均为泥质红陶,器形较小。分为三式。
Ⅰ式:2件。斜唇,侈口,鼓腹,器底中部稍凸起。一件口径7.2、高10.5厘米(图4:20)。另一件口径7.6厘米、高9厘米(图4:21)。
Ⅱ式:1件。直唇,侈口,鼓腹,平底。口径6.8厘米、高8.3厘米(图4:22)。
Ⅲ式:1件。侈口较大,鼓腹,平底。器表面未经磨光,较粗糙。口径7.4厘米、高7厘米(图4:23)。
B型:8件。均为夹砂红褐陶。分为五式。
Ⅰ式:1件。斜唇,侈口,深腹,平底。腹部饰篮纹,耳上端有一乳丁。口径9.8厘米、高13厘米(图4:10)。
Ⅱ式:1件。圆唇,侈口,垂腹,平底。腹部饰篮纹。口径9.4厘米、高12.6厘米(图4:14)。
Ⅲ式:1件。侈口,鼓腹,平底。腹部饰绳纹。口径10.2厘米、高11.6厘米(图4:13)。
Ⅳ式:1件。重唇,侈口,鼓腹,平底。腹部饰有篮纹。口径7厘米、高10.8厘米(图4:16)。
Ⅴ式:4件。侈口,鼓腹,平底,耳上部有一乳丁。一件腹部饰细绳纹,口径8.8厘米、高10.4厘米(图4:15)。另一件腹部饰篦点纹,口径9.4厘米、高10.8厘米(图4:17)。
折腹罐 1件。泥质红陶。平唇,侈口,小平底,器表未经磨光。口径11厘米、高14.5厘米(图5:1)。
双耳折肩罐 2件。均泥质红陶。分为二式。
Ⅰ式:1件。高领,侈口,折肩,斜腹。口径12厘米、高20.4厘米(图5:2)。
Ⅱ式:1件。器形与Ⅰ式相近,腹较深,口大,腹两侧有一对鋬突。口径13.6厘米、高25.6厘米(图5:3)。
高领双耳罐 1件。泥质红陶。喇叭形口,高领,曲腹,平底。颈部饰弦纹和篦点纹,腹部较粗并饰有绳纹。口径21.7厘米、高38.7厘米(图5:4)。
双耳罐 6件,分为二型。
A型:4件。泥质红陶。分为三式。
Ⅰ式:1件。侈口,双颈耳较宽,圆腹,平底。口径9厘米、高16.5厘米(图5:5)。
图5 新庄坪遗址陶器
1.折腹罐 2.Ⅰ式双耳折肩罐 3.Ⅱ式双耳折肩罐 4.高领双耳罐 5.A型Ⅰ式双耳罐 6、7.A型Ⅱ式双耳罐 8、10.B型Ⅱ式侈口罐 9.B型Ⅰ式侈口罐 11.B型Ⅲ式侈口罐 12.壶 13.壶14.A型Ⅲ式双耳罐 15.瓶 16.A型Ⅰ式侈口罐 17.双耳彩陶罐 18.盉 19.A型Ⅱ式侈口罐 20.鬲 21.大口小罐 22.盆(1~4.1/10,5~7、14、21.约1/6,余1/5)
Ⅱ式:2件。口外侈较甚,双颈耳低于口沿,鼓腹。一件口径11.6厘米、高19.5厘米(图5:6)。另一件口径11.4厘米、高19.8厘米(图5:7)
Ⅲ式:1件。侈口,颈较长,弧肩,折腹。口径5.8厘米、高11厘米(图5:14)。
B型:2件。均为夹砂红陶。分为二式。
Ⅰ式:1件。斜唇,侈口,弧腹,平底。腹部饰绳纹。口径8.8厘米、高11.2厘米(图4:18)。
Ⅱ式:1件。斜唇,直口,垂腹,平底。腹部饰绳纹。口径8.8厘米、高10.8厘米(图4:19)。
壶 3件。一件为泥质红陶,圆唇,侈口,鼓腹,平底,口径7.6厘米、高15.5厘米(图5:13)。另二件均为夹砂红褐陶,圆唇,侈口,弧腹,平底,腹饰篮纹。其中一件口径6.8厘米、高17厘米(图5:12)。
瓶 1件。泥质红陶。圆唇,侈口,细颈,鼓腹,平底。口径8.1厘米、高16.1厘米(图5:15)。
侈口罐 7件,分为二型。
A型:3件。均为泥质红陶。分为二式。
Ⅰ式:1件。重唇,侈口,短颈,圆腹,平底较大。口径8.4厘米、高14.1厘米(图5:16)。
Ⅱ式:2件。平唇,侈口,鼓腹,平底。一件口径7.6厘米、高10.2厘米(图5:19)。
B型:4件。均为夹砂红褐陶。分为三式。
Ⅰ式:1件。方唇,侈口,弧腹,平底。肩部饰弦纹,腹部饰绳纹。口径9厘米、高14.4厘米(图5:9)。
Ⅱ式:2件。平唇,侈口,弧腹,平底,腹部饰篮纹。一件口径9.2厘米、高15.8厘米(图5:8)。另一件口径8.4厘米,高15.2厘米(图5:10)。
Ⅲ式:1件。重唇,大口,鼓腹,平底。腹部饰篦点纹。口径11厘米、高12厘米(图5:11)。
大口小罐 1件。泥质红陶。侈口,鼓腹,平底。口径7.5厘米、高7.5厘米(图5:21)。
盆 1件。泥质红陶。平沿,口微敛,弧腹,双耳,平底。腹部饰三周粗绳纹。口径16.4厘米、高9.8厘米(图5:22)。
盉 1件。泥质红陶。高领,鼓腹,平底,顶部有一管状流,单耳。通体磨光,制作规整。通高14.6厘米、底径5.6厘米(图5:18)。
双耳彩陶罐 1件。泥质红陶。侈口,折腹,平底,折腹处有对称的四个乳突状鋬。器身上部施红色陶衣,上绘黑彩花纹,口沿内饰线条纹,颈部饰六组横线纹,两耳饰阴底方格纹、横线纹,腹部饰粗细相间的三角折线纹。口径9.2厘米、高12.5厘米(图5:17)。
鬲 1件。夹砂红褐陶。斜唇,侈口,颈旁附一耳,耳上端有一泥钉,深腹,矮裆,袋状三足。腹部饰篮纹。口径8厘米、高10.6厘米(图5:20)。
(三)其他
绿松石珠 169粒。多呈不规则的圆柱形,个别的为扁圆形,中间有穿孔(图6:3)。
牙饰 8件。系用动物牙齿磨制而成,靠尖端处有一穿孔。长10.2厘米(图6:5)。
铜镯 5件,分为二式。
Ⅰ式:3件。环状,截面呈圆形,两端为圆头。直径6.4厘米(图6:2)。Ⅱ式:2件。环状,截面呈方形,两端为尖状。直径6.3厘米(图6:4)。铜泡 6件,其中4件残。一件为圆形,上有两孔,截面呈弧形,直径2厘米(图6:1)。此器经X射线荧光分析为铜锡合金。
铜刀 1件,残。长约2厘米、宽1厘米、厚0.07厘米。
图6 新庄坪遗址器物
1.铜泡 2.Ⅰ式铜镯 3.绿松石珠串 4.Ⅱ式铜镯5.牙饰(1.4/5,余2/5)
三、结语
新庄坪是一处规模较大的齐家文化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所采集到的文化遗物为我们研究齐家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特别是这里也出现了青铜器,从而进一步证明齐家文化已迈入了青铜时代的门槛。
新庄坪遗址出土的石器比大何庄遗址[1]的进步,和秦魏家遗址[2]所出基本相同。这里的陶器都是手制,多为泥条盘筑,器形规整,制作比较精细。纹饰以篮纹和绳纹为主。陶器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其特点是颈部多样化,普遍带有两耳,双大耳罐和折肩罐富有文化特征。通过器物的排比分析,我们可以推测新庄坪遗址齐家文化的人们在生产力等方面要比大何庄遗址先进。
齐家文化的遗址、墓地普遍出现了铜器,而且数量较多,新庄坪遗址也出现了青铜器。出土的装饰品较多,制作精细,还发现了成串的绿松石珠。从这些绿松石珠上也可看出当时的钻孔技术是很先进的。
通过对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的调查,丰富了我们对齐家文化的认识,并提供了齐家文化铜器的新的实物资料。
附记: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张明川研究员的指导,在调查期间临夏州博物馆马珑等同志给予了大力支特,器物图由王琦同志绘制。在此表示感谢。
执笔者:贾建威
1996年
Abstract
A fairly large-scale Qijia Cultural site at Xinzhuangping is located in Jishishan County,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Gansu Province. In October 1989, Gansu Provincial Museum fully investigated the site, unearthed artifacts including stone implements, pottery, ornaments and bronze wares. The survey of Xinzhuangping Qijia Cultural Site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Qijia Culture, and provides us with new object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n bronze wares of the culture.
注释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