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扎囊县结色沟墓群调查简报
西藏扎囊县结色沟墓群调查简报
西藏山南地区文管会
结色沟墓群位于扎囊县城南约12公里处的顶布钦山东坡的结色沟中。1992年夏季,因山洪冲刷暴露出墓葬,之后当地群众在采石中又挖出墓室。1993年9月,山南地区文管会闻讯后,前往现场进行了调查清理,现将有关情况简报于下。
墓群发现地结色沟为顶布钦山麓洪积扇,面积约1000平方米。墓群坐西向东,位于洪积扇前缘,争曲之西岸;争曲自南向北流入雅鲁藏布江。结色沟墓群现共发现5座墓葬(编号M1~M5),因长期山洪冲刷,致使墓葬封土基本被夷为平地。5座墓葬排列规整,主墓居中,四角各有一墓。墓葬封土平面形制均为梯形(图1),残高0.3~0.7米,封土边缘为石块垒砌的边框,石块均为10~20厘米见方的片石。其中,M3边框石块被当地群众采石取走,墓室完全暴露,从墓室中清理出部分陶器,其余因取石造成墓室塌陷而砸毁,墓地出土人骨均被抛弃。从暴露的M3墓室来看,该墓与山南乃东县普努沟、斯孔村及墨竹工卡县同结村古墓M60的结构相同,有主室、后室及耳室等部分,其余部分因塌陷而形制结构不清。现将经过抢救性清理的M3的有关情况着重加以介绍。
图1 结色沟墓群分布示意图
M3 封土平面呈梯形,占地面积约36平方米,封土高出地表约0.6米,墓室距地表深度因水土流失严重,已不足0.5米,其北端几乎与地表等高。整个墓室系用石片砌成,主室与后室位于地下同一平面,耳室位于后室西壁上部。主室呈长方形,长2.8米、宽1.8米、高1.7米;后室平面呈圆形,直径 1.7米,其间有门通往主室,门宽0.5米。设于西壁的耳室平面呈圆形,直径0.6米、宽0.55米(图2)。
M3共出土陶器10件,石祖形卵石1件。
图2 M3墓室平、剖面图
罐 1件。夹粗砂褐陶,慢轮修整,双耳,圆唇,侈口,细颈,广肩,鼓腹,尖底。在颈部外壁、腹部、耳面及肩部有锥刺纹,正面中部有一棱形纹饰。罐高41厘米、腹径34.2厘米、口径12.9厘米、胎厚0.7~1厘米(图3:1)。
小罐 1件。夹砂红陶,手制,口颈残,球形腹,圜底。残高4厘米、腹径4.7厘米、胎厚0.5厘米(图3:3)
小壶 1件。夹砂红陶,手制,口颈及壶嘴残。小壶圆肩,球腹,圜底。残高4.6厘米、腹径6.3厘米、胎厚0.5厘米。腹部有锥刺纹,残壶嘴下部有一棱形纹饰(图3:2)。
高足杯 1件。夹砂黑陶,手制并经慢轮修整,单耳,直口。杯通高22.5厘米、杯身高10厘米、口径11.8厘米、杯足高12.5厘米,底部凹陷成圈足,底径14厘米。在杯身外壁及高足底部外壁上刻有棱形纹饰(图3:4)。
陶瓶 1件。泥质黑陶,手制,双耳,侈口,圆肩,圜底。通体呈扁形,类似鼻烟壶。高6.9厘米、口径2.4厘米、内径0.6厘米、腹径3~4.4厘米、胎厚0.2厘米。腹部外壁有两道弦纹,正面中部饰有一双重∧形纹饰(图3:5)。
陶壶 1件。泥质黑陶,轮制,火候较高。盘口,细长颈,双系,球形腹,圜底。壶高21.6厘米,腹部剖面呈椭圆形,最大径16.2厘米、最小径13.6厘米。壶嘴向上,略高于壶口,口径2.4厘米、高9.4厘米、胎厚0.2~0.4厘米。壶颈与腹部饰有棱形纹饰,其间饰以锥刺圆点。两肩各有一条自系至颈的附加堆纹,壶嘴下饰有一棱形附加堆纹。此外该壶体上有9个直径0.3厘米的小孔,大体上两两对称,推测当系修补陶器时所钻的小孔(图3:6)。
高足壶 2件。泥质红陶,轮制,火候较高。双系,壶嘴残,敞口,圆肩,鼓腹,高足,底部凹陷成圈足。残高33厘米、口径9.6厘米、腹径13厘米、足径4厘米、胎厚0.2厘米。壶颈部有阴线弦纹数道,弦纹中间饰以水波纹。腹部饰有一周不规则的棱形纹,壶体的另一面饰有附加堆纹圆形图案,图案上锥刺有小圆点,由圆点向上以及由两个系向上至颈各有一条附加堆纹。系部的正面刺刻以人面纹饰。高足上部有一周附加堆纹,下部为宽棱形纹,纹饰内刺有小点。位于残缺壶颈下部有一棱形纹饰。另外,在壶外壁有不规则黑色圆点(图3:7、8)。
图3 M3出土器物
1.陶罐 2.小壶 3.小罐 4.高足杯 5.陶瓶 6.陶壶 7、8.高足壶 9.器足10.壶嘴 11.石祖形卵石(2、3、5、9~11.为1/3,4、6.为1/6,1.为1/9)
器足 1件。夹砂红陶,外表饰以黑衣,为一器皿足的残段。残长7厘米、足部直径1.1厘米,足部为空心,胎厚0.9厘米。上部有一周附加堆纹,底部为圈足,与高足壶足部相同。(图3:9)。
壶嘴 1件。泥质红陶,为一壶嘴残段,残长11厘米、直径1.7厘米。壶口呈侈口,体直长,胎厚0.3厘米,在壶嘴正面近壶体部残存有一棱形图案(图3:10)。
石祖形卵石 1件。系自然形成的形状,如同男性生殖器的鹅卵石。长14.7厘米,剖面圆形,中部直径3.7厘米(图3:11)。
结语
扎囊县结色沟墓群的调查清理,为西藏高原古代墓葬制度与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资料。
根据顶布钦一带的民间传说,结色沟墓葬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之子芒松芒赞的墓地及其陪葬坟。但是,藏文史料一般多记载芒松芒赞的陵墓是建在山南琼结县藏王墓区内[1],所以这一传说目前还找不到文献材料上的依据。不过,从结色沟墓葬的形制、结构来看,与山南地区过去所发掘清理的吐蕃墓葬有相同之处。如其中的M3由主室、后室、耳室组成的墓室结构,与乃东县普努沟墓地、[1] 斯孔村墓地[2]以及墨竹工卡县同结村墓地[2]同类墓形相似,故推测其时代与这些墓葬也应大致相近,初步可划分为吐蕃时期。
结色沟墓地所出土的陶器,与迄今为止西藏高原古墓葬中所出土的器物在形制、风格上都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其中的尖底罐、高足杯、高足壶等,均系西藏古墓葬中首次发掘出土的器物;其中的双小口壶,过去在山南地区隆子县内的史前时期的石棺葬中,曾出土过形制相似的器物。[3]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的山南河谷地带,很有可能存在着一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区域性考古学文化,其时代上限或起于西藏史前时期,向下一直影响到吐蕃时期,形成了具有区域色彩的陶器群组合,而有别于卫、藏其他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存。联系到藏文史料中曾记载山南河谷地带远古以来就有自称为“蕃(bod)”的一支原始居民生活定居于此这一史实来考虑,[4] 结色沟古墓的墓主是否即为山南河谷远古时代“蕃”民之后裔的某一支系,可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距结色沟墓地不远处,即西藏历史上素负盛名的制陶古村——札玉村。结色沟墓地中出土的陶器,造型别致、纹饰精美,体现出一种古老的制陶工艺传统,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证据来推测二者之间有何联系,但这些陶器本身,对于西藏古代制陶手工业历史的研究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M3出土的陶器中,除一件小罐外其余都在器体上堆塑有一种棱形的纹饰图案,形若女阴,这究竟是反映着一种古代生殖崇拜的习俗,还是与标志墓主的“族徽”、制陶工匠或作坊的印记等有关,都尚待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判定。但这些考古现象本身,却为我们提出了今后多方面的研究课题。
调查者:强巴次仁 土登朗嘎
执笔者:强巴次仁
绘图者:强巴次仁
参考文献
[1]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西藏乃东普努沟古墓群清理简报[J]. 文物,1985(9).
[2]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西藏墨竹工卡县同给村古墓群的调查与试掘[C]//四川大学博物馆,中国古代铜鼓研究学会. 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西藏山南隆子县石棺墓的调查与清理[J]. 考古,1994(7).
[4] 王尧,等.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 newly-discovered tomb cluster of the Tibetan Empire in Zhanang County,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such as the layout of the tomb cluster, the structure of the tombs and the unearthed object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although similarity in structure is found to the found tombs of the same age, this tomb cluster shows some difference of local style according to the decoration of the pottery unearthed.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cluster could date back to the pre-historical period, probably related with the primitive communities and their descendants who used to dwell in the area.
【注释】
[1] 参见《西藏王臣记》、《雅隆尊者教法史》、《汉藏史集》等诸文献关于芒松芒赞陵墓的有关记载。
[2] 参见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编《乃东县文物志》“斯孔村古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