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曲贡村石室墓发掘简报

西藏拉萨市曲贡村石室墓发掘简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

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一、墓地位置与范围

曲贡村石室墓位于拉萨河谷盆地边缘,拉萨市北郊,南距市中心大约5公里,东边距1990年发掘的曲贡村遗址Ⅰ区约300米,墓葬大部分分布在今天的西藏军区总医院院内。墓地北界逾总医院北围墙,向北延伸100余米。总医院围墙内墓地分布范围东西约80米、南北约40米,若将围墙之北未发掘部分计算在内,此墓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整个墓地地势呈北高南低状,西部与南部为总医院现代建筑,东部有一简易公路。整个墓地被破坏得比较严重。1990年9月初开始进行正式发掘,9月底全部结束。Ⅰ区、Ⅱ区同时进行。Ⅰ区以文化层、灰坑为主,发现零散墓葬;Ⅱ区以墓葬为主,共发现清理了20余座墓和6处祭祀石台。

二、地层与墓葬排列

Ⅰ、Ⅱ区墓葬大部分开口于表土层下,有的直接暴露于地表,皆打破表土层下的黄土层与黄褐色沙土层,Ⅰ区有个别墓打破黄褐色沙土层下的文化层。Ⅰ区地层详细情况可参阅本书中的《西藏拉萨市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这里不再赘述。Ⅱ区地层堆积简单,未见文化层堆积及墓葬打破现象。墓葬大部分开口于地表层下,有的直接暴露于地表。Ⅱ区地层大致可分4层:第一层为表土层,厚0.1~0.4米,深褐色,分布着发达的植物根系,为典型的高原草毡土(高山草甸土);第二层为黄土层,厚0.1~0.3米,仅分布于个别探方;第三层为黄褐色沙土层,厚0.4~2.0米;第四层为原生沙土堆积层。墓葬皆打破第二、三层堆积。Ⅱ区墓葬平面排列似成带状,依山势东北—西南纵行排列,大致可分4组,每组1~5座墓。

三、墓葬形制

Ⅰ、Ⅱ区墓葬皆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多以天然砾石块垒砌成墓之四壁,底部未见任何人工铺垫材料。墓上用天然砾石块封顶,是否另有封土尚不能确定。墓向在0°~15°,Ⅰ区个别墓超过15°。墓室呈长方形和方形,一般长1.2~2.02米、宽0.9~1.6米、深0.5~1.6米,其中M202、M219两座墓形制略有变异。侧身屈肢和二次葬两种葬式并存。随葬品贫乏,仅见少量陶器。

墓葬初步可分为4种形制,现举例叙述。

1.甲种平面长方形

M105 平面呈长方形,墓圹长1.33米、宽0.89米、深0.85米,墓底距地表1.15米。砾石堆垒的墓室四壁不甚规整,仅东壁略整齐,东北角下留有1处三角形的土台,长0.83米、最宽0.3米、高0.35米。土台北端放置2件陶器,上下叠放。墓内人骨架保存不佳,仅存头骨残片及下肢骨。葬式为侧身屈肢,墓向50°(图1)。

M110 平面呈长方形,墓圹长1.7米、宽1.2~1.3米、深0.4~0.76米,墓底距地表1.28米。墓室四壁用砾石块堆垒,高0.35~0.75米。北壁砾石块中发现圆底罐1件,墓内人骨架保存较差,仅见零星碎片,估计葬式为侧身屈肢。墓向35°(图2)。

图1 M105平、剖面图

1.陶器 2.土台

图2 M110平、剖面图

1.头骨 2、3.股骨 4.陶罐

M204 平面呈长方形,墓圹长1.5米、宽0.9米、深0.44米,墓底距地表1米。墓室四壁以砾石块堆垒而成,不甚规整,壁高0.44米。随葬2件陶器,双耳罐与舟形杯,皆为夹砂红褐陶。墓内人骨架保存较好,为侧身屈肢葬。墓向为南北向(图3)。

2.乙种平面方形

M202 墓口长1.2米、宽1.18米,墓底距地表1.55米。墓室西壁呈台阶状,台上置3块砾石,排列整齐,余三壁呈直立状,石块放置不甚规整。墓底长0.84米、宽0.78~0.94米,墓深0.56米。墓内仅见少量碎骨散布墓底,可辨清椎骨、肢骨、肋骨。应属于二次葬。墓口上有大小不等的石块堆垒成丘,平面若橄榄形,长2.04米、宽1.24米、高0.96米,方向7°(图4)。

M208 墓口1.6米×1.6米,墓室西壁呈台阶状,上置石块,其余三壁用砾石块堆垒而成。墓底1.1米×1.06米,深0.61米,墓底距地表0.97米。散乱人骨置于墓底,有下肢骨、椎骨、肋骨。据所出股骨看,包含个体在4个以上。为二次合葬。未见其他随葬品。方向27°(图5)。

3.丙种平面方形

M212 墓圹平面呈长方形,长2.06米、宽1.56米。墓室四壁用砾石块堆垒而成,比较规整,长1.12米、宽0.62米、深0.64米,墓底距地表1.1米。墓室北壁留有一宽0.46米的缺口。墓底仅见少量头骨、盆骨、肢骨残片及兽齿,应属二次葬。方向35°(以墓室北壁缺口计)(图6)。

图3 M204平面图

1.头骨 2.陶杯 3.陶罐

图4 M202平、剖面图

图5 M208平、剖面图

图6 M212平、剖面图

4.丁种异形

M219,形制与前述诸墓变异较大,是由竖井状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构成。

墓室 墓圹长1.8米、宽1.62米。室壁由砾石堆垒而成,长1.0米、宽0.9米、深0.75米,墓底距地表1.65米。墓底平坦,土质为原生黄沙土。未发现完整的人骨架,仅见股骨、肋骨、盆骨的碎片,包含至少两个个体。方向2°。

甬道 位于墓室北壁靠西处,深0.5~0.56米、宽0.42米、长0.3米。方向2°。

墓道 甬道之北并与之相连的竖穴土坑。长0.72米、宽0.66米、深0.62米,坑内充满黄沙土及直径0.2~0.3米的砾石块。南侧连接墓道处,竖立2块方形石块,为墓门封石,南侧1块高0.3米、宽0.4米、厚0.1米,北侧1块高0.36米、宽0.38米、厚0.14米。

墓口有厚0.08~0.17米、长0.5~0.7米、宽0.2~0.3米的石板,以墓室四壁为基,攀搭而成穹顶,但中央未见封死,墓室内充填黄沙土及砾石块。

墓室上堆成丘状的砾石,长1.6米、宽1.5米、厚0.5米。墓道口上亦发现同样石丘,平面若椭圆形,长1.16米、宽0.86米(图7)。

四、祭祀石台

此次发现并清理了祭祀石台6处,皆位于Ⅱ区墓地。石台平面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由大小不一的砾石块堆成基本水平的台面。砾石块直径0.2~0.5米,多系单层堆放,并依从一座主墓,初步判定ST5从M212,ST4从M219。石台位置一般位于主墓东北1~3米处。ST1,平面呈椭圆形,长1.1米、宽0.6米、厚0.3米,由人工挑选的青灰色角岩砾石块组成,石块直径0.2~0.4米。

图7 M219平、剖面图

五、随葬品

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和1枚铁柄铜镜。陶器数量较少,多见于甲种墓。以圆底类器物为主,器型有罐、钵、杯。陶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个别为泥质红陶,皆素面。手制。现选择几件完整器介绍如下。

罐 M204:1,夹砂红褐陶。圆唇,敛口,深腹,圆底,口沿处有对称双耳,素面。高5.4厘米、口径16厘米(图8:1)。M106:1,夹砂红褐陶。敛口,口平面呈橄榄状,沿内有一折棱,鼓腹,圆底,单耳,素面。高10.3厘米、口长径15.4厘米、口短径9.8厘米(图8:4)。M206:1,夹砂红褐陶。束颈,鼓腹,圆底,口部带流,腹部带一乳丁状鋬,素面。高11.8厘米、腹径8.9厘米(图8:7)。

杯 M203:1,泥质红陶。敞口,腹壁斜直,圆底,单耳,素面。高9.4厘米、口径10.4厘米(图8:3)。

图8 随葬器物

1、4、7.陶罐(M204 : 1、M106 : 1、M206 : 1) 2.铜镜(M203 : 2)3.陶杯(M203 : 1) 5、6.陶钵(M106 : 2、M105 : 2)

钵 M106:2,夹砂红褐陶。尖唇,直壁,圆底,素面。高8.9厘米、口径13.8厘米(图8:5)。M105:2,夹砂红褐陶。敛口,鼓腹,凸底,素面,单耳已残。高7.5厘米、口径7.8厘米(图8:6)。

带柄铜镜 M203:2,镜为圆板状,素面,直径9.3厘米。柄为铁质,锈蚀严重,空心,柄长9.4厘米、直径1.4厘米。镜通长为18.4厘米(图8:2)。出土于墓室北端,距墓底44厘米。

六、结语

根据1990年夏季的田野发掘,可以看出曲贡村遗址墓葬的文化内涵比较单纯,发现、清理了20余座墓葬,在Ⅱ区的石室墓地尚未发现文化层及墓葬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墓葬分布无明显规律且密度稀疏,其形制基本属同一大类。基本特征是砾石块做墓室四壁,墓上有砾石封顶,个别墓已具有中原穹隆顶式墓的风格,无葬具,随葬品很少,仅甲种墓随葬有一两件夹砂红褐陶的圆底器。葬式是侧身屈肢和二次葬并存。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自西周到西汉时期流行一种以石片或石板做棺具的土坑墓,一般称为“石棺墓”。就曲贡村墓葬出土材料看,显然不宜将其归入石棺墓之类。我们建议用“石室墓”来称呼,以表明其内涵有所不同。

囿于发掘材料所限,关于墓地年代、族属只能作一初步推测。遗址Ⅰ区有2座墓(M105、M109)打破了遗址文化层,此层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Ⅱ区203号墓出土1枚铁柄铜镜。就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土的铜镜看,带柄铜镜出现的年代最早可自唐代,到宋代方多见,且皆为铁柄镜。M203所出铁柄镜是否为南亚次大陆某种古代文化的交流品,这里不便肯定。20世纪60年代迄今,西藏区域内陆续发现一些古代墓葬,如在朗县、[1] 乃东县、[2] 林芝地区、[3] 拉萨市、[4] 昌都县。[5] 结合上述地点的材料看,曲贡村石室墓地年代其上限相对晚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下限在吐蕃时期,估计为六七世纪。在松赞干布统一全藏,迁都逻些(今拉萨)之前,拉萨河谷一带生息、繁衍着苏毗部族。曲贡村墓地所反映的古代物质文化是否与苏毗部族有关,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执笔者:赵慧民 古方 姚云书

1991年

参考文献

[1] 索朗旺堆,侯石柱. 西藏朗县列山墓地的调查和试掘[J]. 文物,1985(9).

[2]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西藏乃东县普努沟古墓群清理简报[J]. 文物,1985(9).

[3] 王恒杰. 西藏林芝地区的古人类骨骸和墓葬[J]. 西藏研究,1983(2).

[4] 西藏文管会. 西藏拉萨澎波农场洞穴坑清理简报[J]. 考古,1964(5);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拉萨曲贡村遗址调查试掘简报[J]. 文物,1985(9).

[5] 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 西藏小恩达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J]. 考古与文物,1990(1).

Abstract

The stone-chambered tombs at Qugong Village,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suburbs of Lhasa City, were officially excavated in September 1990. 20 tombs and 6 sacrificial stone tables are found and cleaned up. No tomb furniture and few funerary objects are found, except for a small amount of pottery and one bronze mirror with iron handle. According to unearthed artifacts, the age of the stone-chambered tombs spans from the late Neolithic Age to the Tubo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