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头墓葬和盐源青铜器
老龙头墓葬和盐源青铜器
刘弘 居亮
老龙头墓葬是近年在四川西南盐源县发现的一处墓葬群,以老龙头墓葬为代表的盐源古墓葬及在盐源盆地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是西南地区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老龙头墓葬及盐源出土的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物反映出这是西南地区的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目前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一、盐源概况
盐源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隶属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地理坐标北纬27°07′~28°17′,东经100°42′~102°02′。
盐源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大部分地区属于川西南山地褶皱高山地带,系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境内山脉走向近南北,山间多断陷盆地或谷地,地貌与云贵高原类似。
县境中部是一个断陷盆地,即著名的盐源盆地,盆地面积1049平方公里,盆底面积444平方公里。盐源盆地地处横断山区,盆地海拔一般2300~2700米,盆地四周的高山一般海拔为2800~4000米。
盐源县境内的河流属于雅砻江水系,雅砻江干流沿县境东部呈南北向流过。流经盐源盆地的盐源河是雅砻江的一条支流,盐源河水网密集,主要支流达11条,这些河流有很强的季节性。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盐源的泸沽湖和柏林山曾发现过零星的青铜器。80年代末,盐源农民在山地大量栽种苹果树,许多青铜器被挖掘出土,导致了猖獗的盗墓活动。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多次对盐源县境内的文物进行考古调查,发现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墓葬群10余处,这些墓群主要分布在盐源盆地中部梅雨河两岸的台地和一些顶部平缓的山坡上,墓葬群一般都离河不太远。
二、形制奇特的墓葬和祭祀坑
老龙头是盐源县的一处小地名,位于盐源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双河乡毛家坝村。老龙头又名庙庙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梁,山梁顶部平缓,相对高度30米(图1)。
1987年12月,毛家坝村的村民在老龙头挖粪池时发现了古墓葬,出土了铜鼓、铜剑、陶器等文物。凉山州博物馆对该地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这是一处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古墓群。
由于老龙头墓葬不断遭到盗掘与破坏,1999年11月和2000年3月,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对老龙头墓葬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发掘出一批墓葬和1座祭祀坑。通过发掘发现老龙头墓地的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有的墓葬间隔只有20~30厘米,但未发现打破与叠压关系。发掘前地表无任何标志,也未见封土。在老龙头墓地发现的墓葬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类,其中大中型墓葬颇具特色。
图1 老龙头远眺
(一)大型墓葬
大型墓葬3座,编号为M4、M6、M9。其基本特征为:墓圹皆为竖穴土坑,墓室内有木椁,墓室用巨石覆盖,出土器物较多,文物等级较高,并用马头骨和马肢骨殉葬。但这3座大型墓葬的葬制差异较大,各具特点,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1.M4 殉人墓
发掘前该墓已被严重盗扰,原来的墓口及墓室东部已全被破坏,只有墓室中部上方残存一块石灰岩大石板,可能是该墓的盖顶石板。从残存的墓室观察,该墓的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向280度,墓室东西残长4米,南北残宽1.1~3.15米,残深约0.3米。墓坑壁平直,墓内填土为土质较硬的红褐色五花土。
墓室中部平整,且比墓底高出约5厘米,形成一生土棺床。在棺床的东部发现一组人牙,人牙所在的棺床部分有红色的朱砂痕迹,紧邻人牙下方有一组由玛瑙珠与绿松石组成的项饰。在棺床的中部发现大量陶片,多有红色彩绘,可辨者有大双耳罐及单耳罐,并发现鸡形铜片和条形铜片各一件;在棺床的西部发现一组38粒果核形铜饰,西南角出土一件铁矛与一件铁镦;棺床中部北侧发现铜条形器一件和若干残片。
墓室北部有一与墓室北壁等长的生土二层台,二层台残长3.25米、宽0.69米、高0.35米。在二层台上发现一具保存完整的人骨架,人骨架长约170厘米,仰身直肢,头向西,但手指骨却发现于足的一端。人骨架的颈部带有一弧形骨块;头的南侧发现一三角援铜戈和一圆形石球;右手小臂上带有一套甲片;右股骨侧随葬一马头骨,马头骨面向东,马头骨上有一组鎏金的马节约和一件铜马衔;足部放置小陶罐一个。
墓室的西端有一和墓圹西壁相同走向的凹槽,凹槽残长2.3米、宽0.6米、深0.2米。凹槽内由南向北依次放置有铜鼓3件,铜编钟1件,陶罐6件,弧背铜刀1件,铜笠形马头饰和马衔各1件。棺床的南侧,从西向东发现铜铃1件、铜条2件、铜剑1件。
除了二层台上的马头骨,另外还在墓室的东南部发现一具马头骨和两节马肢骨,西北部发现一具马下颚骨,棺床的西北部发现一马头骨。
葬具已朽,仅在棺床四周发现10余枚铜钉,铜钉的分布呈长方形,可能是钉木棺所用。整个墓室内(包括二层台)盖有一层厚1~2厘米的黑色木板灰痕,灰痕木纹清晰,直接叠压在随葬器物与人骨架上,可能是棺盖板塌陷所致。
2.M6 多人合葬墓
该墓保存比较完整,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向295度;东西长6.1米,南北宽2.5~2.8米,深0.3米。墓口距地表深度0.6米,墓口被从西到东排列的四块巨石全部覆盖(图2),其中两块盖顶石为石灰岩,另两块是以卵石与黏土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岩。四块盖顶石皆作北高南低倾斜状,盖顶石的南缘均已压入墓室内,经观察是因墓室南侧的土质较松软,巨石南部逐渐下沉所致。
墓室四周有木椁,只存黑色痕迹,木椁的东头有一宽0.93米的脚箱,脚箱上盖了一层木板。墓室中部留有一东西向的生土隔梁,将墓室分为南北二室。
该墓墓室中共发现4具人骨架,骨殖保存不好,只保存了部分黄色骨痕。根据骨架痕迹分析,葬式为仰身直肢葬。
南室较宽,长4.4米、宽1.05米,共发现3具人骨架,1具位于南室的东部,只保留了头骨、下肢骨和部分臂骨的骨痕,仰身直肢,头西向,整个骨架长1.8米。头骨的顶端发现呈冠状分布的若干小铜管,应为头饰,头骨右边有一串玛瑙珠;左肩侧和盆骨左侧各有一堆破碎的陶片,左股骨上斜压了一件长柄片状铜器。右胫骨附近有陶罐一件与圆形带饰一件。该人骨架的头右边,右肩附近,左臂骨内侧,盆骨左侧和左膝盖左侧各有一块胭脂红色的黏土块。另两具人骨架发现于南室的西部,两骨架并排而卧。北边的一具尚保存头骨、右臂骨与下肢骨的痕迹,仰身直肢,头向西,长1.63米。人骨架的头骨左侧有一堆破碎的陶片,两耳带圆形耳环,右尺骨上戴手镯,右股骨上斜压一条形砺石,下颚处及右肩部各有一胭脂红色的黏土块。南边的一具只存下肢骨的痕迹,骨盆处发现一对铜铃,右足外侧紧靠墓圹南壁处有一堆陶器碎片。
图2 老龙头M6墓顶石
北室较窄,长4.5米、宽0.52米。在北室中部发现两节人上肢骨,亦只存骨痕。上肢骨的西侧发现一组八件圆形带饰、一件半圆形盒状铜饰(图版A:1)及一件带钩,圆形带饰下发现纺织物痕迹。北室的东部发现一堆兽骨和一块胭脂红色的黏土块。北室的西部似经扰乱,出土大量散乱分布的铜泡钉、铜镯、铜镞、铜钉、十字花形铜饰与玛瑙珠。
隔梁位于墓室中部,东西向,长2.6米、宽0.2~0.3米、高0.3米。隔梁的中段上部发现一组由石头、石器与小型铜器(图版A:2)组成的随葬品。这组随葬品由一大一小两件红色球形卵石,十余件大小不一的白色石英石、黑色的黑耀石块(石英石和黑耀石为人工敲碎的碎块),一块长方形穿孔砺石,一件小铜斧,两件条形铜锥组成。这组随葬品分布在60平方厘米范围内,底部与四周残留了一些树皮痕迹,可能原来是装在一树皮袋内的。
在足箱的南部发现一件长条形发钗(图版捌:1)和一组19件的长条形石镞。
墓中也发现殉马的现象,在墓室的南壁中部发现一具马头骨与部分肢骨,在足箱的南侧也发现一些马肢骨。
3.M9 木椁石棺葬
该墓保存亦较完整,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向90度,墓壁有一定的倾斜度,墓口大于墓底。墓口东西长6.55米、南北宽3.8米,墓底东西长6.1米、南北宽2.8米,墓深145米,墓口距地表深度1.45米。
与M6有所不同的是,M9的盖顶石不是盖在墓口上,而是在墓室接近墓口处的填土面上铺盖了一层不规则的板状石块,共有5块大石板,从西向东排列,其间的空隙用13块小石板充填,将整个墓室覆盖。最大的一块石板位于墓室中部,已从中间作东西向断裂。这层石板均作北高南低状,其原因与M6相同。
墓室内的盖顶石下面至墓底的填土中又铺了一层不规则形的小石板。这层小石板有十余块小石块。小石块的放置没有一定规律,只零星地放置于墓圹填土中。
墓室的四周原有木椁,木椁紧贴墓壁,发掘时只残留黑色的痕迹。
墓室底部十分平整,在墓室北部发现一具用十余块石板构筑的石棺。石棺东西向,长4.88米、宽0.95米,有底有盖,系用若干块石灰岩石板构筑而成(图3)。棺底共用了6块石板,铺得比较规整,每块石板略呈长方形,石板的边缘很明显地经过了人工加工,故石板之间的接缝较为紧密。石棺的四壁与盖板亦用若干石板构成,发现时已向四周崩塌。经观察与分析,可能是因为墓口盖顶石太重所致。石棺内未发现人骨架,只在石棺内西端发现一根人的肋骨,肋骨旁发现一组铜镞,中部发现了一些小型铜饰,在石棺的东端外侧发现一具较为完整的猪骨架,石棺西端的外侧发现零星铜带饰。另在石棺中部的南外侧发现部分人的上肢骨与下肢骨。
墓底的南部和中部铺满灰烬,并散乱地分布有人的下颚骨、人牙、零星兽骨、小型铜饰和碎陶片,唯有两组圆形铜带饰的位置略有规律。
墓底的西南角发现一长1.4米、宽1.35米的灰烬堆积,灰烬堆积厚10厘米,四周用石块略微围成圆形。灰烬堆积中出土了人头骨碎片、人牙、陶罐、陶片、铜铃、铜碟形饰、铜镞、鸡骨、桡角和一些动物碎骨,灰烬中的出土物都有火烧过的痕迹。
墓室西端有一平铺石板,其上发现一件铜柄铁剑和一些零星的小型铜饰。
另在石棺的东端和东端南侧发现三件石球。该墓也发现用马骨殉葬的现象,在墓室的东南角和东北角都发现了马肢骨。
整个墓室底部的随葬品上,包括墓室北部的石棺上,都覆盖了一层厚约5厘米的黑色木板灰烬,应是木椁顶部崩塌所致。
图3 老龙头M9墓中的石棺
(二)中型墓葬
M11 武士墓
该墓基本保存完好,只东北角被盗墓者扰乱了一小部分,但未对墓葬造成大的损害。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向80度,墓室东西长3.64米、南北宽1.2米、深0.2米。墓口距地表深2.32米。墓口中部盖有三块大石,石为黑褐色砂岩,三块大石呈品字排列,但未将墓口盖完。
墓室中置木棺,木棺紧贴墓壁,木棺与墓壁之间没有空隙。木棺四角呈45度接缝,棺木只存黑色炭屑痕迹,从保存较好的木棺东端的木板痕迹观察,可看到木棺系由三层木板组成。棺长3.64米、宽1.2米、棺板厚0.2~0.3米。
棺中发现一具身材高大的人骨架,骨架长190厘米,仰身直肢,头朝西。骨架保存较差,只头骨、右尺骨和桡骨、右股骨、左右胫骨,尚存黄色痕迹,但清晰可见。
人头骨的左侧随葬有铜戈、铜斧、铜刀、铜矛、铁矛各一件,其中铜斧、铜刀、铜矛、铁矛重叠放置。人头骨的右侧随葬有一件半月形砺石和数件装在箭囊中的铜镞,箭囊用树皮制成。头骨右上侧随葬一小铜钺,右耳戴有扁圆形绿松石饰和椭圆形玉玦各一件,头顶戴有呈冠状分布的小铜管10余件。颈部有38粒鼓形玛瑙珠(图版B:1),胸部放置铜曲柄剑(图版捌:2)、铜刀、铜夹和条形砺石各一件。右小臂骨上戴有一串20余件条形铜镯(图版B:2),右胫骨侧有一残半月形石刀。墓室西壁处有两件扁圆形砺石,墓室西部有一件陶器,已破碎成若干片,墓室西部靠南壁处发现一堆兽骨,兽骨堆下有一块胭脂红色的黏土。
老龙头墓葬与其相邻地区且时代基本同时的各类古墓葬,如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城河流域的土坑墓、大凉山腹地的石板墓在墓葬形制、葬式和出土器物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用大石覆盖墓口或墓坑的墓葬形制,随葬马头骨和马肢骨及在尸骨旁放置红色土块的葬俗是初次发现,反映出这是凉山境内的另一种古墓葬。
(三)祭祀坑
祭祀坑在盐源是首次发现。该坑为一长方形竖穴土坑,坑的方向为272度。坑的东北角有一直径达1.3米的近期盗洞,盗洞直达坑底。坑口距地表深度0.7米,坑壁规整,坑口略大于坑底,坑口东西长4.65米、南北宽2.3米,坑底东西长4.23米、南北宽1.91米,坑深1.7~1.9米。坑口的东部平铺了一块近正方形的未经加工的石板。石板的上面斜置三块略小的石板,三块石板呈品字形排列,呈莲花状,高出坑口,四块石板之间的空隙用小石块填充。
坑的四壁尚存木椁痕迹,木椁痕迹厚3厘米,从痕迹可观察到木椁系由多层木板构成,从坑口一直砌至坑底,木板之间用铜钉缀连。
坑内填土中发现两层石头。第一层主要由两块较大的石板组成,平铺于填土中,距坑口0.9米。第一层石头到坑口的填土为灰褐色泥质土,土质较硬。第二层石头已接近坑底,距坑口深度1.4~1.55米,由十余块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石头平铺而成,石块主要铺在坑的中部,位置散乱,没有一定规律。第二层石头到第一层石头之间的填土为黄褐色泥质土,土质较疏松。墓口及填土中的石头皆为石灰岩。
坑底的西部高出东部约30厘米,在坑的中部形成一明显的台阶,整个坑底有一层厚约2厘米的木板灰迹。
坑的南壁西部,距坑底西壁1.3米处,发现一半圆形壁龛。壁龛高30厘米、宽22厘米、深35厘米,龛内及龛口附近发现较多的碎陶片,从其碴口及陶质陶色观察,似为有意打碎的1件或数件小陶器。龛口处还发现几件羊的肩胛骨,另有30余枚小骨珠和绿松石混杂于陶片与羊肩胛骨之间。除此以外,在坑底的中部也发现零星羊肩胛骨及兽骨,其中1件羊肩胛骨上有较明显的烧灼痕迹。在坑底中部紧贴南壁处发现1件曲柄铜剑,椁板灰中发现9枚铜钉。
三、种类复杂、内涵丰富的青铜器群
老龙头墓葬及盐源出土的青铜器,总体上可分为武器、乐器、装饰品、生产工具和马具几类。
武器有剑、戈、矛、刀、钺、镞、甲、臂鞲和盾,最有特点的是剑和戈。
青铜剑有山字格剑、曲柄剑和双圆柄形首短剑(图版壹:1、2)两类,前者因其剑格呈汉字的山字形而得名。山字格剑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川西南和滇西北地区。曲柄剑除盐源外,在四川的阿坝、宝兴,云南的德钦等地也有出土。双圆柄形首铜短剑则带有北方鄂尔多斯草原青铜器风格(图版壹:1)。
老龙头出土的青铜戈基本上为三角援戈(图版贰:1、2),可明显看到它与巴蜀三角援铜戈的沿袭关系,但老龙头出土的戈援部细长,带有突出的地方性特征。除此之外,还出土了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弥渡一带的内弧刃戈。盐源出土的铜钺种类较多,有近似巴蜀烟荷包式的钺,也有带滇西北风格的长銎钺(图版叁:2)。盐源出土的铜矛在风格上接近巴蜀式矛(图版肆:3)。盐源出土的铜镞有多种形式,其中一种铤部带倒刺的镞应是当时最锋利的射杀武器(图版伍:1)。盐源出土的铜臂鞲由四部分组成,可用绳将其缀连成整体(图版伍:2);臂鞲上多刻精细的蛇形纹饰。
老龙头出土的乐器有铜鼓、编钟和各式铜铃,其中最重要的是铜鼓与编钟。老龙头先后出土了4件铜鼓。这4件铜鼓可分为三式。
Ⅰ式 2件。1件(M4:11)为合范铸造,胴、腰、足三段分明。胴部较高而突鼓,鼓面较宽但小于胴部,亚腰,圈足外侈,腰与足结合部有明显转折,腰腹部四面各有一桥形耳。鼓面正中饰十芒太阳纹,芒与芒之间饰小圆圈纹和竖线纹,围绕太阳纹饰四只翔鹭,再外围饰两圈圆点纹间以折线纹。腰部上部饰斜线纹,下饰两周圆点纹间以折线纹。纹饰皆为阳线。通高23.8厘米、鼓面直径26.2厘米、肩径32.6厘米、腰径26.8厘米、底径36.8厘米、厚0.4厘米。另一件(M4:10)也为合范铸造,胴、腰、足三段分明。胴部较高而突鼓,鼓面较宽但小于胴部,亚腰,圈足外侈,腰与足结合部有明显转折,腰部有对称的两只桥形耳,足部内面有一处阳线网格纹。通高20.5厘米、鼓面直径21.5厘米、肩径31.4厘米、腰径24.8厘米、底径33厘米、壁厚0.4厘米。
Ⅱ式 2件。其中一件M4:13为合范铸造。胴、腰、足三段分明,胴部甚高,亚腰,圈足外侈,腰与足结合处有一明显转折,腰部有对称的两只桥形耳。通高21.0厘米、鼓面直径14.8厘米、肩径26.8厘米、腰径21.4厘米、底径27.8厘米、壁厚0.4厘米。
Ⅲ式 1件(图版肆:1)。1987年出土。合范铸造,鼓面甚宽,胴体较短,高腰,侈圈足,腰腹之间有两组共4个桥形耳。鼓面正中饰双线圆圈纹,圆圈内饰一双线十字纹,十字正中有一凸起的圆形乳丁,圆圈纹外围饰四组对称的图案,每组两个双线山羊角形图案,尖而向内弯曲。线条皆为阳线。鼓面有两个补丁,鼓身的一面有5个补丁,另一面有6个补丁。修补方法为,在鼓的破碎穿孔处的两面各垫一铜片,铜片大小不一,形状亦不规整,中间用小铜钉铆合。通高25.4厘米、鼓面直径22厘米、肩宽24.6厘米、腰宽16厘米、底径28.4厘米、壁厚0.2厘米。
老龙头出土的铜鼓在形制上介于云南楚雄万家坝铜鼓与晋宁石寨山铜鼓之间,应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型。
编钟 1件(图版肆:2)。M4:12,合范铸造。作覆钟状,中空,上部略大,下部略小,横剖面呈橄榄形,顶端有一弓形挂梁,肩部饰两个对称的同心圆纹。通高36.8厘米、肩宽18.8厘米、底宽14.8厘米、厚10.4厘米、壁厚0.6厘米。这种编钟完整的为6件一组,在四川会理,云南晋宁、弥渡等地皆有成组的出土。
老龙头墓葬出土的青铜装饰种类较多,有带饰、带钩、泡钉等。M6出土的一组8枚圆形带饰最具特色,可称为盐源青铜带饰的代表。盐源出土的铜铃较多,其中以一种饰云雷纹的管状铜铃较有特点(图版叁:3)。
老龙头还出土了马衔、马节约、马头饰等各式马具。
由于盐源古墓葬被盗十分严重,凉山州博物馆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不少青铜器,其中有一些十分特殊的青铜器,不见于其他地区,应为盐源青铜器的典型器物。其中最为典型的有如下器物。
蛇蛙铜案 案面作长方形,上饰两条蛇纹,蛇头相背位于案的两端,蛇头上昂,口各衔一鱼,蛇身盘桓于案之中部,蛇身由阳线表现,案面的四缘共有头尾相连的32只立体的蹲蛙。案足由两片栅栏形铜片构成,栅栏间的空隙呈三角形,案足平面呈弧腰倒梯形,案足的两端各有一圆孔,两端各用一根铜条穿过圆孔将左右案足相连。案足上铸有鱼纹,鱼的骨骼毕露。蛇和鱼的鳞片都十分清晰,通高16.4厘米、长45厘米、宽16.8厘米。
杖 2件。
九节鱼纹鸡首铜杖1件(图版柒:2),杖由九节直径相同的圆管组成,每节长短不一,长度在35~39厘米之间,管与管之间用木棍相连接。杖首一节顶端为一圆盘,圆盘上立一巨喙高冠翘尾的雄鸡。圆盘正面饰一圈圆圈纹,再外饰一周云雷纹。圆盘背面有4个月形镂孔,圆盘四缘各有一钮,钮上挂一圆牌形挂饰。杖的最下面一节呈长圆锥形,是为镦。杖身满饰阴刻的小鱼纹。杖通长134.8厘米、径1.4厘米,杖首圆盘直径5厘米。
羊首铜杖1件(图版柒:1)。杖身为扁长条形,杖首略似有一对弯角的羊首,下端呈锥形,杖首饰连珠纹,杖身满饰螺旋纹,间以小三角形纹。杖身上部与中部各插有两片左右对称的条形饰片。饰片的头端作回首虎头,饰片的上缘有一回首虎纹,下缘有两个半圆形挂孔,饰片上饰方形云雷纹,通高54.2厘米、宽16.7厘米,杖身宽2厘米、厚1.2厘米,每件饰片长7.5厘米、宽4.8厘米。
除铜杖外,盐源还出土各式铜杖首。其中1件三女背水铜杖首尤为精美(图版陆:2),另有一件三虎杖首也甚有特色(图版陆:3)。
人兽纹树形器 21件。为一种薄片状的树形器,上有对称的人物与动物图案,每件形制基本相同。以下介绍典型的两件。
标本A152(图版陆:1右),薄片状,树形,对称图案;树干两侧各斜伸一枝,每枝枝端有两枚上下相连的上饰芒纹的圆璧,圆璧下缘有一挂孔,顶端的圆璧上立有一马,马上骑一人;树端立一人,身体与树连为一体,人身体瘦长,长颈圆头,头戴长柄三叉状羽翎,腰间斜佩一剑(或棍),双手上举持马缰;通长16.4厘米、宽10.5厘米、干长3.9厘米、厚0.4厘米。
标本A150(图版陆:1左),形制与A145基本相似,唯树端立人斜肩细腰宽臀,似为女性,身体与树连为一体,腰间斜佩一剑(或棍),左手按剑(或棍),右手上举持二兽之缰;通长13.4厘米、宽9厘米、干长2.4厘米、厚0.3厘米。
盐源出土的铜刀以一种弧背双柄刀最具特色(图版叁:1),这种双柄刀基本未在其他地区发现,只在邻近盐源的西昌河西大石墓中出土过一件,根据现在盐源出土较多双柄铜刀的情况分析,双柄铜刀应产自盐源,河西大石墓中的那一件双柄铜刀当从盐源传入。
盐源还出土了不少鸟形铜饰,如铜鸡、铜燕等。其中铜燕数量较多,背上均有一圆穿,可能是原本装饰在某件器物上(图版伍:3)。除了本地风格的青铜器,盐源出土的青铜器中还包括了多种文化因素:如带有北方鄂尔多斯草原文化风格的双环柄首短剑、曲柄剑、弧背环首削、兔形泡饰等;巴蜀文化风格的矛、戈、钺等;滇文化风格的戈、钺等;人兽纹树形器和铜杖则带有浓厚的中亚文化风格,充分表现出盐源青铜文化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四、对老龙头墓葬及盐源青铜器年代与族属的初步推测
老龙头墓葬出土的器物有铜柄铁剑和铁矛、铁镦。综合整个“西南夷”地区(今四川西北、西南及云南贵州地区)的考古发现,在这一地区出现铜铁合制器与铁器的时代约在西汉时期。另外,老龙头出土的腹部饰有螺旋纹的大双耳陶罐与岷江上游石棺葬出土的陶罐在形制上基本相同,而后者的时代也基本定在西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老龙头墓葬的下限。而盐源盆地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大多数是征集而来的,时代不明,但根据对器型的比较,其中一部分与老龙头墓葬出土的基本接近,而另一部分青铜器的时代可能早到战国时期。
根据近年来的发现,盐源类型青铜器的分布点还有四川的木里、盐边,云南的宁蒗、永胜、丽江等地。从整体上讲,以盐源青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的这片广阔的三角形地带。西汉时期活动在这一区域的主要民族是《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的“笮”。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战国至西汉时期在今川西北、川西南和云贵地区主要有夜郎、滇、邛、笮、昆明、巂、徙、冉、駹等民族。其中之“笮”又称“笮都”或“笮都夷”,这支民族原来活动在岷江上游地区,以后逐渐向南迁徙到大渡河流域,到了西汉时期则主要活动在雅砻江中下游地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盐源境内设定笮县,与此相邻的还有其南的大笮县(今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境内)和其北的笮秦县(今四川凉山州冕宁县境内),皆位于雅砻江流域,且皆带“笮”字,应是当时笮人的主要分布区域。根据上述区域内考古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盐源应是当时笮人的活动中心,所以我们初步认为当时活动在盐源的民族中的主体民族应是笮人,老龙头古墓葬和盐源青铜器应该与笮人有密切关系。
附记:先后参加两次发掘的人员有:领队,刘弘;队员,唐亮、唐翔、胡小平、王镒、王善飞、严志祥、张蓉、梁菊英、姜先杰、蓝远武;摄影,胡小平。
2006年
Abstract
Yanyuan bronze culture, represented by Laolongtou Cemeter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recent years,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Laolongtou tombs have prominent features in their burial structure and form, many unearthed bronzes also have their own distinctive regional style. Preliminary 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is a bronze culture that was once active mainly in the downstream of Yalong River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probably the cultural remains of Zuo’s—one of the ancient southwestern minorities in the literature. The bronze ware unearthed at Yanyuan also contains some factors of other cultures, such as the Ordos Grassland Culture in the north, Ba-Shu Culture, Dian Culture, and the sarcophagus burial culture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jiang River, some artifacts even show the strong style of the Central Asian Culture. All these fully show the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 Yanyuan Bronze Culture. The discovery of Yanyuan bronze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 area.
图版A
图版壹
图版贰
图版叁
图版肆
图版伍
图版陆
图版柒
图版捌
图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