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岩画洛吉岩画点调查记录及初步研究

金沙江岩画洛吉岩画点调查记录及初步研究

吴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一、引言

自1988年中甸县三坝乡东坝行政村的扎日村岩画首次被发现,经过当地文化考古工作者艰苦的调查,直到2012年,已发现的金沙江岩画点的数量已达78处。由于发现时间较晚,岩画点分布不集中、地势险要,几十年来对金沙江岩画的调查研究一直处于简单的记录描述上。自2008年中澳考古学家开始对金沙江岩画进行调查研究,极大地推进了该地区岩画研究,专家利用铀系同位素断代法和14C断代法对岩画颜料进行断代,并开始将金沙江岩画与世界其他地区风格类似的岩画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了金沙江岩画的重要地位。此次中澳联合调查是继2008年后又一次对金沙江岩画点运用考古学方法系统地实地记录与研究,考察队成员由来自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国际著名岩画专家Paul S C Tacon教授、迪庆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刚、迪庆州博物馆副馆长陈树珍,以及洛吉乡木胜土村当地村民向导杨学森、两名洛吉文化站的干事——马国伟、李海燕和本文作者组成。

二、研究区概况

本次调查的3个岩画点均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东部的洛吉乡,介于北纬27°38′~28°6′,东经99°55′~100°19′。洛吉乡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与四川木里交界的金沙江出境处吉函为全县海拔最低点,海拔1503米,最高点为尼汝境内的能那布山,海拔4495米,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南部河谷区平均气温13~15℃,而北部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5.5℃,境内有尼汝河、洛吉河两条大河流,都属于金沙江支流。洛吉乡杂居着汉、藏、纳西、傈僳、彝5种民族(图1)。

图1 云南省地形图及洛吉乡岩画点示意图

Fig. 1 Map of Yunnan Province,China,showing the rock art sides of Luoji

三、调查记录

(一)岩布洛岩画点

位于洛吉河口的岩布洛岩画点,地理坐标:E100°15′04.6″,N27°47′34.8″,海拔1954米。岩洞视野十分开阔,可看到对面山顶,山岩下是洛吉河及大量碎石堆积的河岸。岩画点所对的山坡为一片毛竹林,数千年前,先民应是用竹筒取水并到岩洞里调和颜料绘制岩画。

岩布洛岩画点分上下两个岩厦,左下方的岩厦,岩画分布在距离地面1米的岩石上,岩厦面积约为14.82平方米,岩画从左到右的分布顺序依次是:

(1)紫红色鹿头轮廓(85厘米宽×55厘米高)。(图2)

(2)红色野山羊,两只野山羊轮廓重合,应是公山羊叠压于母山羊之上交配的画面,而且绘出了山羊的侧面及背面形态(41厘米宽×52厘米高)。

(3)橘红色貘或者猪形的动物轮廓,身体已经不在,只有头部(84厘米宽×58厘米高)(由于在这个区域貘灭绝于8000年前,所以如果岩画所绘的是貘,那么岩画的作画年代应早于8000年[1])。(图3)

(4)深紫红色野驴头轮廓(45厘米宽×43厘米高)。

(5)红色岩羊轮廓(47厘米宽×33厘米高)。

(6)红色岩羊轮廓(42厘米宽×40厘米高)。

(7)在岩羊图像上叠压有很长的深紫色的线条,但还未能确定图像内容(80厘米长)。

图2 紫红色鹿头轮廓(85厘米宽×55厘米高)

Fig. 2 Purplish red deer-like figure(85cm wide×55cm high)

图3 橘红色貘或者猪形动物头部轮廓(84厘米宽×58厘米高)

Fig. 3 Orange tapir-like figure(84cm wide×58cm high)

上方的岩厦右侧岩面上绘有岩画,岩面较为平整,其中,以一只橘红色的熊形动物形象最为醒目,岩画从左到右分布的顺序依次是:

(1)实心深紫红色山羊(19厘米宽×20厘米高)。

(2)橘红色山羊头轮廓(12厘米宽×10厘米高)。

(3)橘红色熊形轮廓(70厘米宽×44厘米高),这个图形分两次完成,橘红色叠压于红色轮廓之上。

(4)红色小鹿头形轮廓(19厘米宽×22厘米高)。(图4)

(5)紫红色大鹿形轮廓,周围有其他鹿形轮廓叠压,已经比较模糊。

(6)紫红色牛头形轮廓。

图4 实心深紫红色山羊(19厘米宽×20厘米高);橘红色山羊头轮廓(12厘米宽×10厘米高);橘红色熊形轮廓(70厘米宽×44厘米高)

Fig. 4 Dark purple goal-like figure (19cm wide×20cm high);Orange goal head-like figure(12cm wide×10cm high);Orange bear-like figure(70cm wide×44cm high)

(二)花岩岩画点

洛吉乡木圣土村的花岩,地理坐标:E100°16′0.7″,N27°46′41.6″,海拔2697米。由于这里岩石颜色斑驳,岩面凹凸不平,所以被当地人称为花岩。这个岩画点的图形较小,分布分散且岩厦较宽。

花岩岩画从左到右的分布顺序依次是:

(1)深紫红色的太阳轮廓形状(4厘米宽×4厘米高)。

(2)暗紫红色实心山羊(17厘米宽×13厘米高)。(3)深红色岩羊轮廓(4厘米宽×7厘米高)。

(4)黑色的猪形轮廓,已不清晰,周围还有红色覆盖(50厘米宽×36厘米高)。

(5)紫红色山羊头轮廓(19厘米宽×23厘米高)。

(6)紫色鹿头轮廓(29厘米宽×17厘米高)。

(7)暗紫红色猪形轮廓(37厘米宽×42厘米高)。(图5)

(8)深紫色鹿形轮廓,旁边有两个深紫色小点(30厘米宽×26厘米高)。

在高于岩厦约有5米的上部岩壁洞中,绘有一只巨大的朱红色野猪,到现在当地村民依然可以猎到野猪,据说野猪的形态也正像岩画上描绘的那样:红色的毛整齐地分布于野猪全身,一根矛或箭簇一样的东西插在野猪的背上,野猪依然在奔跑中。很明显,这是一只被狩猎的野猪,它也是这次洛吉调查中看到的最大的动物形象:1.5米宽×0.97米高;一个深紫色的山羊头(12厘米宽×12厘米高)在野猪的上方。

图5 暗紫红色猪形轮廓(37厘米宽×42厘米高)

Fig. 5 Dark purple pig-like figure(37cm wide×42cm high)

(三)腰岩岩画点

中甸县洛吉乡木圣土村附近这个岩画点的名字有异议,一说是腰岩,1997年10月19~30日,由鲍江、和品正调查时发现定名,由于这个岩洞的形状像是人或动物的腰部;一说是妖岩,当地居民介绍这个岩洞正好在仙人洞背面,岩画时隐时现,虽然总是有动物出没,但是从没有人能在这里打到猎物,他们相信这里居住着妖魔,所以把这个岩洞叫作妖岩。地理坐标:E100°15′16.5″,N27°48′36.7″,海拔2559米。

岩画绘于沙岩岩面上,由于当天下雨使岩面潮湿,考察时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岩画图像,岩面凹凸,将岩画分为几组图像,岩画从右到左分布的顺序依次是:

第一组:具有多重叠压关系的鹿和牛的形象,其叠压关系依次是:

(1)第一层,深紫色的鹿形轮廓和深紫色的鹿头轮廓;

(2)第二层,分布于画面上的总数有350~450个的深紫色小点,它们似乎是根据某种规律排列的;

(3)第三层,用双轮廓勾勒的黑色鹿头轮廓;

(4)第四层,黄色的牛形轮廓。

整个图形面积为:2.9米宽×1.45米高。(图6)

第二组:红色鹿形轮廓和黄色鹿头形象,还有深紫红色的轮廓叠压其上,雨后更显清晰。整个图形面积为:1.6米宽×1.8米高。

第三组:一个牛头形象,紫色轮廓覆盖在红色轮廓上(45厘米宽×44厘米高)。

第四组:红色山羊头和深紫色轮廓,只测量到画面的宽度为1.5米。

第五组:红色小鹿形象的轮廓(32厘米宽×20厘米高)。(图7)

腰岩岩洞宽18.5米,岩洞深7米,岩画面积为4.8米宽×3.5米高。

腰岩岩画点最重要的发现是第三组图像的牛头形象,因为在牛头上有一个天然小洞正好在牛眼睛的位置,而且,牛的身体是整块突起的岩壁,头部正是画在一块突起的酷似牛头的岩壁上,岩画的创作者利用了这块岩石把“高浮雕”的艺术形式和绘画完美地结合起来,牛身体健壮,头部扬起,似在呼吸,又似在鸣叫。岩石本身的特质使这张特殊的“画布”对远古的先民们拥有其他平面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和意义,岩画与天然地形结合表达的意义往往比较特别,国外有例子证明:古代民族把人形绘在有天然凹洞的岩壁上,凹洞的位置正好与生殖器重合,具有生殖崇拜的寓意,在中国也有些民族认为在岩洞里有另一个世界,或者自己的祖先就来自于岩洞。

图6 具有多重叠压关系的鹿和牛的形象(2.9米宽×1.45米高)

Fig. 6 Overlapping outline paintings of deer and cattle-like figures(2.9m wide×1.45m high)

图7 红色小鹿形象的轮廓(32厘米宽×20厘米高)

Fig. 7 Red little deer-like figure(32cm wide×20cm high)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3天的野外工作,整理和记录了岩布洛、腰岩和花岩3个岩画点的详细信息。通过这次考察,对金沙江岩画有了一些新认识。

(一)地理及人文环境复杂

金沙江岩画点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藏交界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沙鲁里山、云岭、高黎贡山等山脉之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三江并流”。这个区域自古以来又是各民族人群迁移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滇西北的金沙江流域居住着汉、藏、纳西、傈僳、普米、彝等民族。在同一个民族中分出不同支系,甚至每个村信奉的图腾也各不相同。各个民族在这里既保留了一些原始祖先留下的传说和宗教支系,又在一起交流融合,和谐相处,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二)特殊的写实主义风格

中国岩画分布地区极广,目前已经发现有岩画分布的地方包括了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黑龙江、四川、云南、贵州、江苏、福建、广西、广东、香港、澳门等17个地区。各个地区的岩画风格都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但大多岩画的表现风格都较为抽象,象征意义浓厚。

相比较之,金沙江岩画多用描绘方式以写实主义的风格表现野牛、鹿、岩羊、山羊、野猪、麂、獐、猴、野马、野驴、熊、虎等动物图像,刻画准确,用笔熟练,形态生动。部分图像显示出用不同颜色勾勒的痕迹,互相叠压,可以据此推测作画年代的不同,岩画的创作者是选择了一个特定的地点作画,并且长期以来不同时代的创作者多次造访相同的岩画点:这也许同动物崇拜有关,先民们在岩画点举行某种仪式活动时,重复描绘岩画;或在以前的动物图像上叠压画上新的动物;又或是用朱红色抹去原先的岩画,再画上新的图像。

虽然大部分金沙江岩画是描绘写实主义动物形象的,但是其中的一些创作者却只绘出了动物的部分肢体:有时只有一个头,有时是一只腿或半个身体,所绘动物栩栩如生。这些动物并不是动物牺牲,而是活灵活现的生命形态。

(三)对其与其他地区岩画关系问题的探讨

目前为止,在中国范围内还没有找到与金沙江岩画风格相类似的岩画。在世界其他地方有绘画风格与之相似的岩画点——主要发现于欧洲的法国和西班牙旧石器时代马格达林时期岩画,代表地点是法国的拉斯科岩画点和尼奥岩画点(图8),它们同样也出现写实主义的动物岩画形象,在欧洲,单彩画起源于奥瑞聂文化期的初期,最古老的单彩画仅有一种颜色,并仅将动物的一部分画出。例如法国杜德纳(Dordogne)地方Font-de-Gaume的洞内下部地层中,所发现的单彩画,有的只将马或熊的头部画出,脊背上画有一笔,其他的部分则皆没有。又如画一只鹿,只有一个角和两条腿,其他部分则皆未画出。据法国步日耶教授的研究,这种古画,当列于奥瑞聂文化期的起始,或较最古的雕刻艺术甚至更早。[2]

在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也有类似的写实主义岩画,我们或许可以从金沙江岩画中找到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以来人群迁徙的线索,猜测出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早在数千年乃至万年前,人们就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跨越千山万水进行交流。第二种可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某一阶段,我们的部分祖先虽然没有交流,但共同选择了写实主义的岩画艺术形式,出现了趋同的效果。

(四)首次发现二维与三维的艺术形式同时用于同一图像的表达

在对腰岩的考察中,发现先民在表现对动物的崇拜时,不仅选择平面描绘,同时找到了与其外形酷似的岩石作为画布,并只用颜料勾勒出野牛的头部,突出了对野牛特征的描述。裴文中先生在《旧石器时代之艺术》中认为: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家,观察对象的力量尚较薄弱,所以对于特别的部分和能代表对象的部分,特别加以形容和描写。[3]在金沙江岩画中尤其在腰岩岩画点的发现中,这个原因也许是解释先民描绘出动物部分肢体的一种可能的解释。不过,最简单的物质表现形式也来源于先民的精神崇拜世界。也许正是有了这个当地人称之为妖岩的岩洞,有了这个天然形成的牛形岩石,先民们才选择了创造岩画,无论这头牛是先民崇拜的偶像还是他们祖先的图腾,又或是猎物,岩画的创作者已经完全将自己的作品融入到了大自然的创作之中,仅仅数笔的牛头轮廓与天然岩石结合,流畅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一只活生生的动物。在远古先民的世界中,自然的力量是巨大而又神奇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也许也正是这些写实主义岩画创作的精神原因。

图8 着剑之犁牛

图片来源于《旧石器时代之艺术》,发 现于法国尼奥岩画点(步日耶教授所仿原稿)

Fig. 8 Bison with swords. The figure quoted from the art of paleolithic,which found in Niau side, Ariège, France (Copied by Professor Buzhye)

陈兆复先生在《古代岩画》中认为,金沙江岩画里的野生动物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野牛崖壁画特别值得重视,在多个岩画点都可以找到野牛的形象,而且是被画在岩画的中心位置,野牛画得很大。大野牛可能是用作图腾崇拜而被绘制的,或许,这种对猎物野牛的崇拜和鄂温克族猎熊仪式的意义相同。[4]云南本土学者和力民先生也在《金沙江流域夯桑柯岩画的考察与研究》中认为,从岩画反映的狩猎文化内容和古代原始宗教信仰理论推测,大型野牛应该是被岩画制作者们作为图腾绘制上去的,岩画制作者当时以图腾信仰为其宗教思想。[5]这次腰岩的发现是陈先生与和先生观点的又一次佐证。

(五)金沙江岩画的断代

2008年中澳联合考察时,确定了金沙江岩画白云湾岩画点岩画的绝对年代,通过对岩画点的岩石表面进行了标本取样,用铀系同位素断代法和14C断代法的科学方法进行测定,这也是首次利用铀系断代的方法在中国测定岩画年代,断代结果:其年代早于中国现存的其他地区的岩画,绝对年代距今5738~4694年,金沙江地区这种写实主义风格的岩画至少创作于3400年以前,并提出金沙江岩画可能早到晚更新世到早全新世之间。[6]

金沙江岩画的断代结果和其他特征分析显示,金沙江岩画的创作应该没有受到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其他地区岩画创作风格的影响,北方草原地区发现的10000—3000年前的凿刻岩画风格也与金沙江岩画风格不相符,但其是否是独立起源或是受到国外其他地方岩画创作风格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综上所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历史背景以及独具特色的创作方法,作为中国岩画长廊中一员的金沙江岩画,是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岩画类型的一个独特的岩画群,在中国岩画研究乃至世界岩画研究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金沙江岩画的调查研究已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工作还将继续下去。

致谢:在野外调查和室内整理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吉学平研究员提供了这次珍贵的野外实习机会并进行指导;澳大利亚的岩画专家Paul S C Tacon教授和迪庆州文物管理所的李刚所长在野外工作期间的指导及照顾;迪庆州博物馆副馆长陈树珍女士、洛吉乡文化站的干事马国伟和李海燕以及当地向导们的野外协作,笔者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2012年

参考文献

[1] Paul S C Tacon, Maxime Aubert, Li Gang, et al. Naturalism, Nature and Questions of Style in Jinsha River Rock Art, Northwest Yunnan, China [J]. Cambridge Archaeological Journal, 2009, 20(1): 67-86.

[2] 和力民. 金沙江岩画发现的历程[C]//历史源流与民族文化——“三江并流地区考古暨民族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112-122.

[3] 裴文中. 旧石器时代之艺术[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32,37-40.

[4] 陈兆复. 古代岩画[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19.

[5] 和力民. 金沙江流域夯桑柯岩画的考察与研究[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26-32.

[6] Paul S C Tacon, Maxime Aubert, Li Gang, et al. Uranium-series Age Estimates for Rock Art in Sou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12, 10(4): 498-499.

Abstract

A Sino-Australian team carried out a joint survey of the three rock paintings sites at Yanbuluo, Huayan and Yaoyan of Luoji Township, Shangri-la, Diqing Tibetan Autonomous Region in November, 2011. Carefull measurements, 3-D photogrammetry and camera shooting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2-D and 3-D art forms co-existed in the rock paintings. The Jinsha River rock paintings are the oldest rock paintings in China with absolute dating data, which are a unique class group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yet similar to the Paleolithic rock paintings in France and Spain.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ascertain if the origin of the Jinsha River Rock Paintings is from the prehistoric cultural exchange or convergent 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