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2008年7—11月,为配合九甸峡水库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对水库淹没区的磨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351座,其中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有346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现将齐家文化时期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发掘概况

磨沟遗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陈旗(今王旗)乡磨沟村,在临潭县与岷县交界处的洮河西南岸、磨沟河西岸(图1)。临潭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海拔2209~3926米。遗址地处山间台地,北以洮河为界,东、南、西三面环山,自然地形呈马蹄形。台地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最宽300多米,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台地的地势相对较低,海拔约2200米。地势南高北低,现已修成多级梯田,在梯田断面上散见各时期的文化堆积。1980年调查时发现了马家窑、齐家、寺洼文化及宋代遗存。1984年山洪暴发冲出了百余件齐家、寺洼文化陶器和石器等,在随后的两年中又相继冲出了100余件文化遗物。1987年发现了齐家文化2名成人与5名儿童的合葬墓[1]。2007—2008年,经调查和局部钻探,确认磨沟村北约100米处的遗址东北部有大片墓葬区。该墓地基本保存完整,仅东北部边缘因自然冲沟而遭到局部破坏,墓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

图1 磨沟遗址位置示意图

由于遗址的面积较大,因此采用象限法分区,并以坐标法进行探方编号,遗迹编号采用序号法。墓地基本位于第Ⅰ象限区。发掘工作首先从靠近冲沟和低洼田地的墓地东北部开始,共布5米×5米的探方69个,加上扩方部分,实际发掘面积为1700余平方米。发掘区涉及两个梯田台地,并以水渠相隔,高差约0.5米。两个梯田台地的地层堆积基本一致,自上而下分4层,各层大致呈水平状分布,以T3915、T4015北壁剖面为例介绍如下(图2)。

图2 T3915、T4015北壁剖面图

第1层:耕土层。土质疏松,呈黄褐色,厚0.15~0.3米。包含物较少,可见塑料、玻璃碎片及红、灰陶片等。

第2层:近现代堆积层。土质致密,呈浅黄色,厚0.18~0.35米。包含物极少,偶见青花瓷片、铁钉及红、灰陶片等。

第3层:明清文化层。土质松软,呈黑褐色,多白色丝状物,厚0.24~0.43米。包含物较少,可见黑釉瓷片、青花瓷片、清代铜钱、瓦片及红、灰陶片等,偶见彩陶片。齐家文化墓葬均开口在该层之下。

第4层:齐家文化层。土质松软,呈灰褐色,厚0.25~0.57米。包含物多见红、灰陶片及兽骨、火岩石等。陶片以素面为主,纹饰有篮纹和绳纹,可辨器型有泥质红陶双大耳罐、腹耳罐和夹砂侈口罐等。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均打破该层。

第4层以下为生土层。

为了更好地揭示墓地整体布局的特点,暂未发掘早于墓地的灰坑等遗迹和第4层堆积。

二、墓葬举例

发掘区内已揭露的齐家文化墓葬有16排,墓葬的方向朝向西北,呈东北—西南排列。各排墓葬分布密集,不乏打破或叠压关系。墓葬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偏室墓两大类,其中竖穴偏室墓约占70%。竖穴偏室墓以单偏室墓居多,双偏室墓相对较少,还有少量多偏室墓。竖穴偏室墓多为合葬,少数为单人葬。

(一)单偏室墓

单偏室墓可分为左偏室和右偏室两类,其中以左偏室居多,右偏室相对较少。

M164位于T3810,开口在第3层下,距地表0.7米。为竖穴墓道偏室墓,偏室位于墓道左侧,墓道设有头龛(图3、4)。

墓道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2.1米、宽0.6米、深1.5米,方向308°。墓道填土为黄灰色五花土。头龛位于墓道中部偏右处,顶端距墓口0.6米,口部和底部的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宽0.5~0.52米、高0.42米、进深0.3米。龛内有陶大口鼓腹罐、陶双大耳罐、陶豆、陶敞口细颈罐、陶腹耳罐各1件,其中在双大耳罐内有2件贝壳。

图4 M164全景

图3 M164平、剖面图

揭顶清理偏室时发现,距墓口约0.8米以下为偏室塌陷与填埋堆积,自上而下可分为4层。第1层土质致密,整体呈黄色,可分若干块或小层,颜色深浅不同,厚0.18~0.36米。第2层为黄灰色五花土,堆积呈倾斜状,靠近墓道一侧较高,与墓道填土相连,且土质、土色基本一致,厚0.07~0.2米。第3层与第1层相似,为块状黄土堆积,厚0.1~0.46米。第4层为青灰色淤土,位于偏室底部,厚约0.02米。

偏室底部与墓道平齐,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口部长1.77米、内部最长1.88米、进深约1米。根据两端未塌陷部分和其他保存完好部分的弧度判断,偏室原高约0.45米。偏室内埋葬2人,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面向右。内侧的Ⅱ号人骨为儿童,保存较差,头骨破裂,躯干骨稍凌乱。外侧的Ⅰ号人骨为成年女性,两臂弯曲,左手放于右胸上部,右手枕于颈部,左侧骨架叠压于Ⅱ号人骨之上。Ⅰ号人骨右侧有约0.5米宽的空间。两具人骨的颈部有滑石珠,儿童的肩部有1件石球,腹部有1件陶球。另外,在头端外侧有陶双耳罐、敞口细颈罐各1件。值得注意的是,偏室内侧的两具人骨摆放紧凑,但在外侧宽约0.5米的范围内未发现人骨。

M260位于T3806东北部,被M239打破,同时又打破M262、M263,现存口部距地表约1.54米。因M262、M263均开口在第3层下,故M260的原始开口也应在第3层之下。为竖穴墓道偏室墓,偏室位于墓道左侧,墓道设有头龛(图5、6)。

M260墓道的结构较特殊,由早、晚两部分构成,平面皆呈圆角长方形。偏晚部分整体略偏东北,头端呈圆弧形,较原始墓道西北壁回缩0.24~0.4米,长约1.7米、宽约0.6米、残深1.1~1.2米,方向305°,填土基本为灰黄色花土。原始墓道相对较长,除头端外大部分与晚期墓道重合,长约2米、宽约0.6米、残深1.2~1.3米,方向305°;从头端残存部分看,填土为黄灰色花土,土质相对较硬。在墓道底部靠近偏室一侧发现两道封门痕迹。外侧封门相对较短,头端封门槽建于原始墓道填土中,但距偏室口稍远,脚端无封门槽,大致与内侧封门重合叠压,长约1.8米、宽0.06~0.08米、高约0.4米;内侧封门位于原始墓道部分,紧贴偏室口部,无封门槽,但封门痕迹与墓道底部两端各夹一块小石块,可能用以固定封门板(长度不及墓道两端),长约2米、厚0.04~0.08米,高度不详。在现存墓道上部发现2件陶器,位于原始墓道头端右侧的为侈口罐,位于晚期墓道头端右侧的为双耳罐,后者的位置略低。在墓道底部不同位置发现2组陶器,一组位于墓道中部、外侧封门板之外,为晚期墓道填土所压,共5件;另一组位于墓道头端、两道封门板痕之间,为原始墓道填土所压,共2件。

图5 M260平、剖面图

图6 M260全景

头龛底部距墓底约0.68米,口部近似馒头状,上圆下方,底面似马蹄形,宽0.4米、高约0.32米、进深约0.3米。头龛填土与墓道基本一致,内置1件陶侈口罐,旁边散落几块火岩石块。头龛位于原始墓道的范围,应是最初建造的。

偏室口部呈椭圆形,底面近似圆角长方形,弧形顶,顶部中央部分塌陷,口部长1.64米、室内最长1.8米、高约0.35米、最大进深0.8米。偏室内填土为黄色土和灰色土混杂堆积,其中黄色土明显呈块状,应系偏室顶部塌陷所致。偏室内有2具人骨,分别编为Ⅰ、Ⅱ号,头向西北。

Ⅰ号人骨位于内侧,仰身直肢,面向左,为成年女性,骨架保存较好,属一次葬。Ⅱ号人骨位于外侧,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仰面偏左,头骨及躯干骨有些凌乱,似系人为局部扰动,非顶部塌陷所致,盆骨以下保存完好。偏室头端靠近口部有1件陶碗。Ⅰ号人骨左手腕处有1件骨臂钏。Ⅱ号人骨右侧肱骨附近有2件骨臂钏,皆残破。Ⅰ、Ⅱ号人骨相叠处有弧形骨饰和石斧各1件。

由于不同的墓道范围以及内、外两道封门所对应的是同一偏室,而偏室内又葬有2人,应属同一座墓葬,亦即M260的墓道曾被再次挖开过。

(二)双偏室墓

双偏室墓的数量较少,可分为左、右偏室和上、下偏室两类。

M206位于T3905的西南部,开口在第3层下,距地表0.8米。为竖穴墓道偏室墓,墓道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偏室(图7、8)。

墓道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2.5米、宽0.6~0.7米、深1.94米,方向305°。墓道下部两端竖置高约0.6米的扁平长条状石块,缝隙填黄土并砸实,形成二层台结构,且使墓道缩短至1.7~1.84米。墓道底部紧贴左壁再下挖一长方形竖穴浅坑,稍窄于墓道,但左侧略超出墓道范围,长1.86米、宽0.44米、深约0.22米。

墓道内的堆积自上而下可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灰黄色花土,厚1.68~1.88米,是墓道内的主体堆积,其中又以墓道两端立石顶面为界分为两层。下部为沉积土、淤土相间的堆积,两端高而中部低,厚0.05~0.25米。其中脚端部分自上而下可分为7层,第1层为较细密的黄灰色沉积土,厚0.02~0.04米;第2层为灰黄色沉积土,厚0.02~0.04米;第3层为黄褐色沉积土,土质较细密纯净,厚0.01~0.07米;第4层为青灰色淤土,厚0.01~0.03米,局部显示淤土实为两层,上层厚不及0.01米,上、下层之间为0.3~0.5厘米的黄色土;第5层为灰褐色沉积土,土质不纯净,厚0.01~0.05米;第6层为灰黑色沉积土,厚0.03~0.04米;第7层为灰黄色沉积土,厚0.01~0.05米。最下部是墓道底部竖穴浅坑内较纯净的黄土堆积,顶面与墓道底面平齐,土质较硬,应系踩踏所致。竖穴浅坑内埋有1人,编号为Ⅹ,为成年女性,俯身直肢,头向东南,面向下,上肢弯曲,双手枕于颈部左侧;头骨和3件陶器位于墓道脚端所立石头之下。可知先埋入Ⅹ,然后再立石。在坑内填土中发现1件骨针和2件石镞,另外在上部填土中出土1件骨锥、1件铜管和少量陶片、人骨,其中出自不同位置的2块陶片属于同一件可复原陶罐,或为有意打碎埋藏的。在墓道脚端近底部的填土中发现少量腐朽严重的儿童头骨残片,伴出滑石珠。

图7 M206平、剖面及右偏室剖视图

图8 M206全景

右偏室底面与墓道底面平齐,弧形顶,平面为圆角长方形,长2.5米、进深1.1米、高1.14米。偏室由口部顶端弧形向内,但弧度方向在距墓室底部高约0.3米处明显有所改变。除上部的塌陷堆积外,偏室内堆积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黄灰色五花土,厚约0.52米;下层为灰褐色五花土,厚约0.34米。

偏室上层大致与墓道两端立石顶部平齐的黄灰色花土中含有较多石块,石块大小不一,分布虽较凌乱,但明显具有由墓道向偏室倒塌的特点,尤其两端较大的长条状石块。石块下叠压零散的人骨及11只牛角、1只鹿角、1件砺石和1件留有红色颜料的石磨盘及少许铜屑等(图9)。另外,在偏室口部,进深0.08~0.15米处的填土,土质较硬,明显有别于墓室的其余填土,或与堆砌石块有关。种种迹象显示,这些石块原本用以封门,后因塌陷而倾倒于偏室中。

图9 M206右偏室上部

在偏室下层灰褐色花土顶面发现1具人骨,编号为Ⅰ,为成年女性,人骨摆放凌乱,且骨架不全。在接近偏室底部的灰褐色五花土中散见成人及儿童骨架,但未发现完整骨架。在偏室头端低凹处有3件陶器和1件骨针,在偏室中部靠近内壁有成堆的禽类爪饰及少量滑石珠。

左偏室底面高于墓道底面0.64米,弧形顶,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口部长1.64米、内侧最长1.68米、进深0.9米、高约0.4米。在口部发现封门痕迹,封门板架于墓道两端的立石之上,头端与墓室口稍偏离,长约2米、宽约0.04米、残高约0.15米。偏室内葬有8人,分别为2名成人和6名儿童。除偏室口部西北侧的Ⅱ号人骨可能为一次葬外,其余7人为二次葬,头向西北,摆放整齐,大体分为两排。Ⅱ号人骨为儿童,仰身直肢,头微偏左,面向上,人骨保存较差,盆骨及右侧上、下肢均已不存。由Ⅱ号人骨向内依次为Ⅲ、Ⅳ号人骨,Ⅲ号为成年男性,Ⅳ号为成年女性,两具人骨是从头至脚依次错位叠置。Ⅲ号头骨位于西北侧,少量肋骨及上肢骨局部叠压在头骨之上,盆骨压于肋骨之上,下肢骨摆放于盆骨东南侧;Ⅳ号的摆放情况与之相似。Ⅴ~Ⅸ号人骨为儿童,人骨保存较差,头骨摆放于西北侧,躯干部位堆放于头骨东南。Ⅴ号人骨位于墓室中部、Ⅲ号人骨脚端;偏室东南侧由外向内依次为Ⅵ~Ⅸ号,其中内侧的Ⅷ、Ⅸ号紧贴。偏室头端有陶侈口罐、碗各1件,另外还有1件砺石。

M206左、右偏室形成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右偏室底面与墓道底部平齐,说明右偏室是最初营建该墓时形成的。墓道底部竖穴浅坑内的Ⅹ号人骨头部及随葬器物位于脚端石块之下,说明其使用过程先于墓道下部立石。墓道下部两端立石所构成的二层台应与右偏室下层的形成过程直接相关,但右偏室上部与左偏室则是在墓道下部填埋之后形成的。

M303位于T3907西北部,开口在第3层下,距地表0.8米。为竖穴墓道偏室墓,墓道左侧有上、下两个偏室,墓道设有头龛和脚龛(图10、11)。

墓道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2米、宽0.7米、深2.44米,方向300°。近底部左侧两端各有一封门槽,其下端与墓道底面基本平齐,顶部距墓口1.96米,槽宽0.1米、高0.62米、进深0.08米。底部靠近头端有一深约0.08米的半圆形浅坑。墓道填土为灰黄色花土,土质较松软。在距墓口深约2.2米处发现1具人骨及2道板灰痕迹。人骨编为Ⅰ号,整体保存较好,为成年女性,侧身直肢,头向东南面向右,右臂弯曲,右手过顶,左臂弯曲,左手置于胸前,趾骨缺失;头骨下有1件骨锥,盆骨下有1件骨锥和4件贝壳。板灰痕迹保存较差,尤其中间部分不完整。紧靠偏室的板灰痕迹及于墓道底部,且两端伸入封门槽内,应属封门板痕;外侧板痕紧贴Ⅰ号人骨,下端略高于墓道底部,头、脚两端皆未伸入封门槽内,且左、右两侧的填土明显有别,应是墓道葬入时所立挡板,以使覆盖Ⅰ号人骨的填土不致封堵偏室。在墓道底部头端的半圆形浅坑内发现1具完整的羊骨架。另外,在靠近墓道脚端西南侧距墓口0.2米处还发现散置的陶器盖、骨匕、骨锥各1件。

头龛位于墓道中部略偏右侧,顶部距墓口1.32米。口部呈不甚规则的圆角长方形,底面近椭圆形,内侧宽度略大于口部,宽0.64米、高0.36米、进深0.34米。龛内填土与墓道基本一致,内置随葬器物14件。

脚龛大致与头龛相对,唯略偏墓道左侧,顶部距墓口1.3米。口部呈圆角长方形,底面近圆角方形,口部与内侧的宽度基本一致,宽0.54米、高0.3米、进深0.4米。龛内填土与墓道基本一致。龛内置1件陶敞口细颈罐。

图10 M303平、剖面图

上偏室底面高于墓道底面0.84米,口部及底面皆略呈圆角长方形,脚端较宽,弧形顶。口部长1.8米、内侧最长2米、高0.38米、进深0.84米。填土呈灰黄色。在偏室内发现1具人骨,编为Ⅱ号,头骨稍残,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面向左,盆骨稍移位并下陷,胫骨、腓骨稍错位,但人骨明显是横向平行错位,系有意向内侧推挤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人骨之下为原生黄土,而人骨右侧则为灰色土(图12)。人骨下肢右侧有2件陶双耳罐,位置低于人骨约0.18米,且较散乱。陶器之下及周围皆为黄土,应非塌陷所致,可能是动物洞穴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局部下陷。

下偏室底面低于墓道底面约0.14米,现存口部近半圆形,底面呈圆角长方形,顶部大部分塌陷。口部长1.84米、内侧最长2.22米、现高0.68米、进深1.03米。偏室内的填土差别较大,中部略偏头端为深灰色土,堆积呈馒头状,头、脚两端则为灰黄色花土,压于深灰色土之上。深灰色填土中夹杂少量骨骼残片,还有1件陶双耳罐。

图11 M303全景

下偏室底部有3具人骨,由外及内分别编为Ⅲ~Ⅴ号,头向西北。Ⅲ号人骨位于墓室口,保存状况较差,为儿童,性别特征不明显,仰身直肢,头骨破损严重,面向不详。Ⅳ号人骨位于Ⅲ号人骨左侧,为成年女性,仰身直肢,仰面偏左,左臂弯曲,左手置于胸部,右臂微曲,右手置于盆骨上,左小腿外侧压一尺骨,头骨顶端随葬器物下压一桡骨。Ⅴ号人骨位于偏室内侧,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仰面偏左,头骨与躯干骨分离,右臂缺失尺骨、桡骨,趾骨凌乱。Ⅴ号人骨所缺失的尺骨、桡骨,可能被移动且分置于Ⅳ号人骨的头顶及左小腿部位(图13)。Ⅲ号头骨右侧有2件贝壳,腹部有2件骨管,其中1件骨管内装2件骨针。Ⅳ号人骨颈部有大量穿孔滑石珠和1件穿孔绿松石,右腿股骨右侧有骨签和石刃各1件,其中骨签由骨管与骨锥套合而成。Ⅲ、Ⅳ号头骨顶端有陶细颈鼓腹罐、单耳杯、豆各1件和散乱放置的5件石制品,石制品可能为一组工具,其中2件有使用痕迹。Ⅴ号人骨颈部有1件铜饰,右臂下压骨管、骨锥、骨针各1件,盆骨上有1件穿孔绿松石,股骨之间有1件局部残损的穿孔砺石。

图12 M303上偏室

图13 M303上、下偏室

从偏室埋葬的人数看,下偏室是该墓的主体部分,应与墓道同时建成并使用,上偏室的营建和使用可能略晚于下偏室。上偏室仅有的1具人骨也被向内推挤,从人骨位置和塌陷堆积的特点分析,其推挤原因可能是为了避免人骨下陷,而下偏室深灰色填土中的陶双耳罐应当系上偏室底部塌陷所致,原本位于上偏室。上偏室的人骨推挤应是在尸体基本腐烂后且墓道尚未被填埋时进行的。据此判断,上、下偏室曾一度并用,终因上偏室底部塌陷无法继续使用而被填埋。

(三)多偏室墓

多偏室墓的数量最少,一般有3个偏室。

M344位于T4004西南部,开口在第3层下,距地表0.8米。为竖穴墓道偏室墓,墓道左侧有上、下两个偏室,右侧有一个偏室,墓道设有头龛(图14、15)。

墓道平面呈圆角长方形,长1.9米、宽0.58米、深1.8米,方向305°。在墓道下部左侧两端发现封门槽,槽高0.6米、宽0.07米、进深0.12米。墓道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土质较硬,似经踩实。填土中出土1件骨锥。

图15 M344左上偏室与右偏室

图14 M344平、剖面图

图16 M344 左上偏室与右偏室局部

头龛位于墓道头端中部略偏右,顶部距墓口0.64米。头龛口部上圆下方,底面近似方形,宽0.5~0.58米、高0.36米、进深0.48米。龛内有12件陶器,其中敞口细颈罐3件,侈口罐2件,豆2件,单耳罐、腹耳罐、大口鼓腹罐、小口鼓腹罐、碗各1件。

图17 M344左下偏室与右偏室

左上偏室底部大部分下陷,仅头、脚两端留有些许原始结构。据两端的结构看,偏室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偏室底面高于墓道底面0.66米,底部整体下陷约0.26米。口部长1.48米、室内最长1.5米、高0.28米、进深0.62米。偏室堆积为较松软的灰褐色土。靠近偏室内壁有1具人骨,编为Ⅰ号,为少年,性别特征不明显,头向西北,仰身直肢,仰面偏左,左臂伸直,右臂弯曲,右手置于腹部。人骨头端有陶侈口罐、碗各1件,人骨因下陷已明显低于陶器,陶侈口罐所在位置当为原始底面(图16)。

左下偏室平面近似圆角长方形,弧形顶,底面低于墓道底面约0.04米,口长1.68米、室内长1.86米、高0.44米、进深0.96米。在口部发现封门板灰痕,长1.9米、宽0.06米、高0.55米,上端低于上偏室底部。偏室堆积主要是塌陷的黄土,近底部为灰色土。偏室内有5具人骨,分别编为Ⅲ~Ⅶ号(图17)。Ⅲ号人骨紧靠偏室内壁,为男性,头向西北,人骨被整体推挤,骨架错位现象明显,葬式已不详。Ⅳ号人骨位于Ⅲ号右侧,为成年女性,头向西北,侧身直肢,面向左,局部骨架似经推挤。Ⅴ号人骨位于偏室口部头端一侧,为儿童,仰身直肢,头向西北,仰面,双臂微屈平放,小腿骨下压有其他个体的一些骨架,应为一次葬。Ⅵ号人骨位于Ⅳ号股骨之上,为少年,头骨保存较完整,躯干及四肢骨较凌乱,性别及葬式均不详,似经整体移位。Ⅶ号人骨位于偏室口部脚端一侧、Ⅲ号小腿骨右侧,骨架保存较差,为儿童,性别不详,头向西北,面向左,仰身直肢,应为一次葬。偏室头端靠近口部有陶侈口罐、豆各1件,在推挤叠置的骨架中发现1件铜环和2件绿松石饰品。

右偏室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弧形顶,偏室底面高于墓道底面0.54米,口部长1.48米、室内长1.5米、高0.46米、进深0.4米。偏室堆积为黄灰色花土。在偏室内发现1具人骨,编为Ⅱ号,为成年女性,头向西北,仰身直肢,面向右,双臂弯曲,双手置于腹部,趾骨不全,其余骨架保存较完整。头骨两侧有陶侈口罐、豆各1件。

从埋葬人数等方面看,M344的主体是左下偏室,应是该墓最初形成时营建的。左上偏室可能稍晚营建,但营建时左下偏室保存尚好,或仍在使用。右偏室与左上偏室的营建顺序虽不易判断,但该墓葬的最终填埋或与左偏室塌陷有关,亦即右偏室最晚可能营建于左偏室塌陷之前。

三、随葬器物

此次发掘的墓葬绝大多数有随葬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等,其中以陶器的数量最多。随葬器物的位置复杂多变,且可能不是一次埋入的。为了便于进一步研究,根据随葬器物的位置进行分组编号,并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分组情况。由于各墓葬的情况不同,所以每个英文字母所表示的位置并不固定。

(一)M164

随葬器物共12件(组)。位于头龛和偏室内,分别编为A、B组。

A组 共6件(组)。

陶大口鼓腹罐 标本M164:A1,泥质红陶,手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颈、腹部各有一周戳刺圆圈纹,肩部有4处刻划叶脉纹,腹部刻划一周菱形纹。口径19.4米、底径9.8米、高22.6厘米(图18:1,图19)。

图18 M164随葬器物

1.陶大口鼓腹罐(M164 : A1) 2.陶双大耳罐(M164 : A2) 3.陶豆(M164 : A3) 4、8.陶敞口细颈罐(M164 : A4、M164 : B2) 5.陶腹耳罐(M164 : A5) 6.贝壳(M164 : A6) 7.陶双耳罐 (M164 : B1) 9.石球(M164 : B5) 10.陶球(M164 : B6)(6.为1/3,余为1/6)

图19 陶大口鼓腹罐(M164 : A1)

图20 陶双大耳罐(M164 : A2)

图21 陶豆(M164 : A3)

陶双大耳罐 标本M164:A2,泥质红陶,手制。侈口,圆唇,束颈,斜肩,鼓腹,平底,双大耳接于口、肩部。素面。口径9.8厘米、底径7厘米、高13.8厘米(图18:2,图20)。

陶豆 标本M164:A3,夹砂红陶,手制,表面施红色陶衣。敛口,圆唇,豆盘较浅,竹节状柄,喇叭形底座。柄部有6周凹弦纹。口径14.4厘米、底径12.2厘米、高14.8厘米(图18:3,图21)。

陶敞口细颈罐 标本M164:A4,泥质红陶,手制。敞口,尖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颈部有一道凹弦纹。口径11.6厘米、底径7厘米、高16.8厘米(图18:4,图22)。

陶腹耳罐 标本M164:A5,泥质红陶,手制,肩、腹部有接痕,器表施红色陶衣。敞口,尖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腹部对称贴两竖耳。颈部有一周剔刺纹。口径12.2厘米、底径8厘米、高26.2厘米(图18:5,图23)。

贝壳 标本M164:A6,2件。白色,椭圆形,背部较平滑。长约2.2厘米、宽约1.4厘米(图 18:6)。

图22 陶敞口细颈罐(M164 : A4)

图23 陶腹耳罐(M164 : A5)

B组 共6件(组)。

陶双耳罐 标本M164:B1,夹砂黑陶,手制。口微侈,圆唇,束颈,鼓腹,平底,颈部对称贴两竖耳。除口部外皆饰细绳纹,口部有一周附加堆纹,其上有手指压印痕迹。器表有烟炱。口径8.8厘米、底径6.2厘米、高13.4厘米(图18:7,图24)。

陶敞口细颈罐 标本M164:B2,夹砂红陶,手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8厘米、底径6.2厘米、高13.2厘米(图18:8)。

滑石珠 标本M164:B3,50余件。由白色滑石磨制、切割而成。圆柱形,中间有穿孔。直径约0.3厘米、长0.2~0.3厘米。标本M164:B4,60余件。形制与标本M164:B3相同。

石球 标本M164:B5,由褐色砂质岩琢制而成。呈不甚规整的圆球状。直径4.9~5.1厘米(图18:9)。

图24 陶双耳罐(M164 : B1)

陶球 标本M164:B6,泥质红陶,手制。实心球体,表面压印圆圈纹。直径5.3~6厘米(图18:10)。

(二)M206

随葬器物共20件(组)。墓道填土中的器物编为A组,墓道底部浅坑内的器物编为B组,左、右偏室内的器物分别编为C、D组。

A组 共6件(组)。

陶单耳罐 标本M206:A1,夹砂灰陶,手制。口微侈,方唇,颈略束,鼓腹,平底。口、腹部贴单耳,耳上端与口部平齐。通体饰细绳纹。器表有烟炱。口径6.4厘米、底径4.5厘米、高9.6厘米(图25:1)。

骨锥 标本M206:A2,磨制。器身扁平,一端较平整,另一端磨成尖状,一侧有凹槽。长12.8厘米、宽1.2厘米(图25:10)。

铜管 标本M206:A3,管状,系铜片卷制而成,连接处有一条细缝。直径0.2厘米、长1.4厘米。

滑石珠 标本M206:A4,70余件。由白色滑石磨制、切割而成。圆柱形,中间有圆孔。直径0.3~0.4厘米、长0.2~0.7厘米。

图25 M206随葬器物

1、2.陶单耳罐(M206 : A1、M206 : D4) 3~6.陶侈口罐(M206 : B2、M206 : B3、M206 : C2、M206 : D5) 7.陶双耳罐(M206 : D6) 8、9.陶碗(M206 : C1、M206 : B1) 10.骨锥 (M206 : A2) 11.石磨盘(M206 : D2) 12.爪饰(M206 : D8) 13、14.砺石(M206 : D1、M206 : C3) 15.石镞(M206 : A6)(15.为1/3,余为1/6)

骨针 标本M206:A5,磨制。器身略短粗,尾部扁平无针鼻。长3.5厘米、宽0.4厘米。

石镞 标本M206:A6,2件。由青绿色页岩磨制而成。呈叶形,刃部较锋利。一件长2.2厘米、宽1.2厘米,另一件长2厘米、宽1.3厘米(图25:15)。

B组 共3件。

陶碗 标本M206:B1,夹砂灰陶,手制。敞口,方唇,斜直腹,平底。素面。口径13.6厘米、底径5.6厘米、高7.2厘米(图25:9)。

陶侈口罐 2件。标本M206:B2,口部残。夹砂灰陶,手制。侈口,圆唇,溜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9厘米、底径8.2厘米、高13.2厘米(图25:3)。标本M206:B3,口部残。夹砂灰陶,手制。束颈,鼓腹,平底。素面。底径6.8厘米、高11.4厘米(图25:4)。

C组 共3件。

陶碗 标本M206:C1,夹砂灰陶,手制。敞口,圆唇,斜直腹,平底。素面。口径6.2厘米、底径4.6厘米、高3.8厘米(图25:8)。

陶侈口罐 标本M206:C2,夹砂灰陶,手制。侈口,尖圆唇,溜肩,鼓腹,平底。素面。器表有烟炱。口径6.7厘米、底径5.3厘米、高7.8厘米(图25:5)。

砺石 标本M206:C3,由浅褐色砂质岩磨制而成。一端略残。扁平体,近长方形,两端各有一圆形小孔。长8.3厘米、宽2厘米(图25:14)。

D组 共8件(组)。

陶单耳罐 标本M206:D4,泥质灰陶,手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颈部贴一耳,已残缺。素面。口径7.8厘米、底径5.2厘米、高12.2厘米(图25:2)。

陶侈口罐 标本M206:D5,夹砂红陶,手制。侈口,尖圆唇,束颈,斜肩,腹微鼓,平底。素面。器表有烟炱。口径6.8厘米、底径6.25厘米、高7.4厘米(图25:6)。

陶双耳罐 标本M206:D6,夹砂灰陶,手制。侈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口、肩部对称贴两竖耳。素面。口径6.5厘米、底径5.5厘米、高7.3厘米(图25:7)。

砺石 标本M206:D1,由灰黑色砂质岩磨制而成。呈不规则梯形,双面打磨较光滑。长8.2厘米、宽5.6厘米、厚2厘米(图25:13)。

石磨盘 标本M206:D2,残断。用鹅卵石制作而成,剥片后凹形疤痕部分经打磨处理。残存部分略呈半圆形,凹坑内附着有红色颜料。残长8厘米、宽9.5厘米、最厚2.8厘米(图25:11)。

滑石珠 标本M206:D3,由白色滑石磨制、切割而成。圆柱体,中间有穿孔。直径0.3~0.4厘米、长0.2~0.3厘米。

骨针 标本M206:D7,磨制。器身细长,尾端有针鼻。长5.9厘米、宽0.1厘米。

爪饰 标本M206:D8,19件。用猛禽利爪加工而成,末端多有切割的凹槽或钻孔。整体呈黄色泛白,局部呈褐色。长约6厘米、最大直径约0.7厘米(图25:12)。

(三)M260

随葬器物共16件(组)。原始墓道填土中的器物编为A组,晚期墓道填土中的器物编为B组,头龛、偏室内的器物分别编为C、D组。

A组 共3件。

陶侈口罐 标本M260:A1,夹砂灰陶,手制。侈口,方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8.8厘米、底径6.8厘米、高13.3厘米(图26:1)。

陶双耳罐 标本M260:A2,夹砂黑陶,手制。口微侈,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口、肩部对称贴两竖耳。通体饰细绳纹,口沿下及肩部各饰一周附加堆纹,其上饰斜向压印纹。两耳上部阴刻“V”形纹。口径6.6厘米、底径4.6厘米、高10.7厘米(图26:4)。

图26 M260随葬器物

1~3.陶侈口罐(M260 : A1、M260 : B1、M260 : C1) 4、5.陶双耳罐(M260 : A2、M260 : B6) 6~9.陶敞口细颈罐(M260 : A3、M260 : B2、M260 : B5、M260 : B4) 10.石斧(M260 : D4) 11.陶碗 (M260 : D1) 12.陶器盖(M260 : B3) 13.骨臂钏(M260 : D6) 14.骨饰(M260 : D5)(均为1/6)

陶敞口细颈罐 标本M260:A3,泥质红陶,手制。敞口,尖唇,溜肩,鼓腹,平底。颈部饰一周戳印圆圈纹,肩、腹部饰5道竖向排列的圆圈纹。口径8厘米、底径6厘米、高14.6厘米(图26:6)。

B组 共6件。

陶侈口罐 标本M260:B1,夹砂灰陶,手制。侈口,圆唇,颈略束,腹微鼓,平底。素面。口径10厘米、底径9.2厘米、高12.2厘米(图26:2)。

陶敞口细颈罐 标本M260:B2,泥质橙黄陶,手制。侈口,尖唇,束颈,斜肩,鼓腹,平底。颈部饰一周剔刺纹。口径8.3厘米、底径7.4厘米、高14厘米(图26:7)。标本M260:B4,泥质橙黄陶,手制。侈口,尖圆唇,溜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10.8厘米、底径9.4厘米、高16.6厘米(图26:9)。标本M260:B5,泥质红陶,手制。敞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素面。口径8.2厘米、底径5.4厘米、高10.4厘米(图26:8)。

陶器盖 标本M260:B3,夹砂褐陶,手制。整体呈伞状,柱状钮,钮下部内凹。盖面及钮顶面饰细绳纹。口径7.8厘米、高4厘米(图26:12)。

陶双耳罐 标本M260:B6,夹砂灰陶,手制。侈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颈部对称贴两斜耳,耳上端略高于口部。素面。口径8.8厘米、底径6.2厘米、高11.2厘米(图26:5)。

C组 共1件。

陶侈口罐 标本M260:C1,夹砂红陶,手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6.1厘米、底径6.8厘米、高13.6厘米(图26:3)。

D组 共6件(组)。

陶碗 标本M260:D1,夹砂橙黄陶,手制。敞口,方唇,腹微鼓,平底。素面。口径13.8厘米、底径8.4厘米、高6.8厘米(图26:11)。

石斧 标本M260:D4,刃部稍残,磨制。扁平长条形,顶端较窄,双面刃。长13.4厘米、宽3厘米、厚1.8厘米(图26:10)。

骨臂钏 标本M260:D6,2件。磨制。皆为弧形,器身扁平。其中一件器身较窄,无孔,中部略残。长9.7厘米、宽0.7厘米、厚0.2厘米(图26:13)。标本M260:D2,磨制。器身扁平,近环形,中间有孔。标本M260:D3,磨制。半圆形,器身扁平。后2件残破,无法复原。

骨饰 标本M260:D5,两端略残。器身扁平,呈弧形,无孔。残长12.4厘米、宽1.8厘米、厚0.2厘米(图26:14)。

(四)M303

随葬器物共43件(组)。墓道、头龛、脚龛中的器物分别编为A、B、C组,上、下偏室内的器物分别编为D、E组。

A组 共6件(组)。

陶器盖 标本M303:A1,泥质红陶,局部有手捏凹痕。整体呈伞状,柱状钮。素面。直径8厘米、高5厘米(图27:15)。

骨匕 标本M303:A2,局部腐朽,磨制。器身扁平,中间略宽,顶端平齐,下端磨成尖状,中部偏顶端处有一小孔。长9厘米、宽1.7厘米、厚1厘米。

骨锥 标本M303:A3,磨制。形体较小,呈圆角长方形,器身稍扁,中间略宽,下端磨成尖状。长2.9厘米、宽0.5厘米、厚0.25厘米。标本M303:A4,尖端残。磨制。呈长条形,顶端稍宽且较平整。残长12.7厘米、宽1.5厘米、厚0.9厘米。标本M303:A6,磨制。器身较长,顶端保留骨骼原状,下端磨成尖状。长12.7厘米、宽0.7厘米、厚0.3厘米。

贝壳 标本M303:A5,4件。略残。白色,质地较好,背面附着黑色物质,或为黏合剂。长2.5厘米、宽1.7厘米(图28、29)。

B组 共14件。

陶腹耳罐 标本M303:B1,泥质红陶,手制。敞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上腹部对称贴两竖耳。素面。器表及口部内侧抹有一层红色陶衣,局部剥落,有接底痕迹;通体抹光,腹部有抹痕。口径11.5厘米、底径7.5厘米、高22.6厘米(图27:16)。

陶双耳罐 标本M303:B2,夹细砂红陶,器形不甚规整,有捏痕。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颈部对称贴两竖耳,耳上端高于口部。素面。口径10.8厘米、底径7.5厘米、高19.5厘米(图27:1)。标本M303:B6,夹砂红陶,火候不均,手制。敞口,圆唇,束颈,溜肩,圆腹,平底。口、肩部对称贴两竖耳,耳上端略高于口部。素面。通体有抹痕,器底有接痕。器表有烟炱。口径7.8厘米、底径5厘米、高9.8厘米(图27:2)。标本M303:B12,夹砂灰陶,火候不匀,手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颈部对称贴两竖耳,一耳上端高于口部,另一耳与口部平齐。素面。器底有接痕,局部有压痕。器表有烟炱。口径7.7厘米、底径7厘米、高10.8厘米(图27:3)。

陶双大耳罐 标本M303:B9,泥质红陶,手制。侈口,圆唇,束颈,颈部较粗,溜肩,鼓腹,平底。双大耳接于口、肩部。素面。口部有慢轮修整痕迹,颈部有抹痕,底部有接痕。下腹部有剥落疤痕。口径8.7厘米、底径5.5厘米、高11.5厘米(图27:7)。标本M303:B11,泥质红陶,火候不匀,手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双大耳接于口、肩部。素面。器底有接痕。口径8厘米、底径6厘米、高16.8厘米(图27:8)。

陶器盖 标本M303:B3,器表有裂痕。泥质红陶,手制。整体呈伞状,柱状钮,钮顶部平整,边缘有斜向刻槽,钮下部内凹。盖面边缘饰一周戳刺圆圈纹,圆圈纹以上部位有两处相对称的阴刻叶形纹,一侧有略呈“M”形的阴刻几何纹,圆圈纹以下有5处不均匀分布的阴刻“小”字形草叶纹。直径10.3厘米、高5.4厘米(图27:14)。标本M303:B4,夹砂红陶,捏痕明显。盖面较平,柱状钮,略倾斜,钮顶面凸起,钮及器盖边沿呈波浪状。素面。直径14.8厘米、高5.3厘米(图27:13)。

图27 M303随葬陶器

1~6.双耳罐(M303 : B2、M303 : B6、M303 : B12、M303 : D1~D3) 7、8.双大耳罐(M303 : B9、M303 : B11) 9、10.碗(M303 : B7、M303 : B10) 11.单耳杯(M303 : E4) 12.侈口罐(M303 : B5) 13~15.器盖(M303 : B4、M303 : B3、M303 : A1) 16.腹耳罐(M303 : B1) 17.敞口细颈罐(M303 : C1) 18.单耳罐(M303 : B8) 19.豆(M303 : E3)20.细颈鼓腹罐(M303 : E2)(约为1/2)

陶侈口罐 标本M303:B5,夹砂黑陶,手制。侈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素面。口部有捏痕,通体有刮痕,有接底痕迹。器表有烟炱。口径7.5厘米、底径6.6厘米、高8.8厘米(图27:12)。

陶碗 标本M303:B7,夹砂灰陶,手制。口微敛,方唇,斜直腹,平底。口沿下部粘贴一个方形。通体饰竖向细绳纹。接底痕迹明显,口部抹光。口径8.3厘米、底径5.6厘米、高5.5厘米(图27:9)。标本M303:B10,泥质红陶,手制。敞口,方唇,斜直腹,平底。素面。通体有抹痕,器底有接痕。口径11厘米、底径6.6厘米、高5.7厘米(图27:10)。

图28 贝壳(M303 : A5)正面

图29 贝壳(M303 : A5)背面

陶单耳罐 标本M303:B8,泥质红陶,手制。通体有抹痕。侈口,圆唇,一侧带流,束颈,垂腹,平底。单耳接于口、腹部。素面。口径5.8厘米、底径3.6厘米、高8.3厘米(图27:18)。

骨臂钏 标本M303:B13,圆环状,未闭合。器身扁平,两端有穿孔。器身已断裂,表面局部残损。直径6.5厘米、宽5.9厘米、壁厚0.2厘米(图30)。

贝壳 标本M303:B14,保存完好。白色,椭圆形,两端较尖。长2.3厘米、宽1.5厘米。

C组 共1件。

图30 骨臂钏(M303 : B13)

陶敞口细颈罐 标本M303:C1,泥质红陶,手制。敞口,尖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素面。有接底痕迹,下腹部有抹痕。腹部附着少量黑色物质,或为黏合剂。口径8.8厘米、底径6.9、高16.1厘米(图27:17)。

D组 共3件。

陶双耳罐 标本M303:D1,夹砂褐陶,火候不匀,手制。侈口,圆唇,束颈,圆腹,平底。颈部对称贴两竖耳,耳上端略高于口部。素面。口径9.5厘米、底径6.5厘米、高13厘米(图27:4,图31)。标本M303:D2,泥质灰陶,含少量细砂,手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颈部对称贴两竖耳,耳上端与口部齐平。素面。通体抹光,有接底痕迹。口径6.7厘米、底径4.5厘米、高7.2厘米(图27:5,图32)。标本M303:D3,夹砂红褐陶,火候不匀,手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圆腹,平底。颈部对称贴两竖耳,耳上端略高于口部,双耳上部各有2个乳突。素面。底部有接痕。表面有烟炱。口径6.3厘米、底径4.8厘米、高10.5厘米(图27:6,图33)。

图31 陶双耳罐(M303 : D1)

图32 陶双耳罐(M303 : D2)

图33 陶双耳罐(M303 : D3)

图34 骨签(M303 : E7)

E组 共19件(组)。

陶细颈鼓腹罐 标本M303:E2,泥质红陶,手制。喇叭口,圆唇,束颈,鼓肩,鼓腹,平底。颈、肩部各饰一周戳刺圆圈纹。口部似经慢轮修整,器底有接痕,通体抹光。口径7厘米、底径4.7厘米、高15厘米(图27:20)。

陶豆 标本M303:E3,泥质红陶,手制。豆盘似深腹碗,下接较短的喇叭形足。素面。口径11.4厘米、底径8厘米、高12厘米(图27:19)。

陶单耳杯 标本M303:E4,夹砂红陶,火候不匀,手制。直口,圆唇,腹微鼓,平底。单大耳接于口、底部,耳内凹。素面。通体有较明显的刮痕,耳顶部有抹痕,器底有接痕。口径7.4厘米、底径5.5厘米、高8厘米(图27:11)。

石刃 标本M303:E1,打制。白色半透明。略呈长方形,表面凹凸不平,中间凸起,两端有刃。长1.1厘米、宽0.5厘米、最厚0.2厘米。

滑石珠 标本M303:E5,450件。大小略有区别。由白色滑石磨制、切割而成,表面光滑。圆柱形,中间有穿孔。直径0.3厘米、长0.2~0.3厘米。

贝壳 标本M303:E6,略残。白色。略呈椭圆形,两端较尖,表面有少量孔隙。长2.5厘米、宽0.9厘米。

骨签 标本M303:E7,由骨锥与骨管套合而成。骨管为磨制,圆柱状,中空。骨锥两端呈扁状锥形,尖部锋利,未经打磨。通长7.8厘米(图34)。

砺石 标本M303:E8,由深灰色砂质岩磨制而成。平面呈长方形,表面较粗糙,一端有对钻的圆形穿孔。长14.5厘米、宽1.8厘米、厚1厘米、孔径0.5厘米。

绿松石 标本M303:E9,深绿色;磨制,器表有磨痕;扁平长方体,中间有穿孔。长0.8厘米、宽0.5厘米、厚0.5厘米。标本M303:E18,绿色。磨制,通体磨光,器表有擦痕。扁平正方体,中间有穿孔。长1厘米、宽1厘米、厚0.5厘米。

图35 铜环(M303 : E17)

骨管 标本M303:E10,磨制。圆柱体,中空,器壁较薄,下端微向外侈。表面有黑色斑点,局部有裂痕。长10厘米、外径1.3厘米。标本M303:E13,磨制。圆柱状,中空。表面有黑色斑点,略有残损。长4厘米、外径1.5厘米。标本M303:E14,磨制。圆柱状,中空。表面有黑色斑点,一侧有划痕。长2.4厘米、外径1.2厘米。

骨针 标本M303:E11,磨制。器身较粗糙,针尖磨光,无针鼻。长8.2厘米、直径0.2厘米。标本M303:E12,磨制。器身有黑斑,表面磨光,无针鼻。长6.2厘米、直径0.15厘米。标本M303:E16,略残。磨制。圆柱形,无针鼻。残长6.1厘米、直径0.15厘米。

骨锥 标本M303:E15,局部磨制。顶端宽扁,有细微刻槽痕,尖端磨光。长5.4厘米、宽0.7厘米、厚0.2厘米。

铜环 标本M303:E17,锈蚀严重,断为两截。由铜条弯曲而成,宽窄不一。直径6厘米、最宽1厘米、厚约0.15厘米(图35)。

石工具 一组5件。标本M303:E19—1,黄褐色。为扁平鹅卵石,表面较光滑。两面各有一道线状凹痕相交于一侧边缘,其中一面的凹痕较规整,或为使用痕迹。长8.5厘米、宽4.1厘米、厚1.2厘米(图36:1)。标本M303:E19—2,灰色砂质页岩。长条板状,表面粗糙,两个呈直角相交的边缘较平整,似经人为切割。长12.5厘米、宽7.8厘米、厚0.7厘米(图36:2)。标本M303:E19— 3,灰褐色。为扁平鹅卵石,两面均有擦痕,两侧边缘各有3~4道刻槽,且位置基本对称,唯宽度和深度不一,似经人为刻划。长11厘米、宽5.1厘米、厚1.9厘米(图36:3)。标本M303:E19—4,青灰色。略呈扁球形,表面凹凸不平,局部破损,似为砸击所致疤痕。长6.8厘米、宽6.2厘米、厚5.2厘米(图36:4)。标本M303:E19—5,黄褐色砂质岩。长条板状,局部残损,两个对称的边缘较平整、光滑,或由人为切割、打磨而成。长20.6厘米、最宽11.2厘米、最厚1.3厘米(图36:5)。这些鹅卵石、石板集合式出土,且有人为加工或使用的痕迹,当为成组工具。

图36 M303随葬石工具(M303 : E19)(1/4)

四、结语

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地的墓葬分布较密集,虽不乏打破关系,但整体排列有序。该墓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竖穴偏室墓较多,且墓葬结构复杂。一般由长方形竖穴墓道和位置、数量不同的偏室组合而成,在墓道下部两端靠近偏室(或主偏室)一侧多建有封门用的竖槽。墓道部分多设有头龛,少数则设有脚龛或侧龛,个别为头龛、脚龛共有或为上、下两个头龛,以放置随葬器物。此外,个别墓葬的墓道部分还有二层台或疑似二层台结构。

其二,合葬现象较普遍,且葬式多样。不计墓道部分,仅就偏室而言,合葬人数一般为2~9人,其中又以3~5人为多,不少墓葬为成年人与儿童合葬。葬式既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扰乱葬。值得注意的是,合葬墓中还普遍有不同于二次葬和扰乱葬的人骨推挤现象,似乎表明合葬的意义尤为重要,以至可以不甚关注尸骨的具体安置方式。

其三,竖穴偏室墓的埋葬过程较复杂。初步分析,竖穴偏室合葬墓的合葬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人逐次合葬。有证据显示,在合葬过程尚未最终完成时,对墓道部分的处理方式不同。根据墓葬结构与堆积特点,至少有三种情况:或因偏室塌陷不便继续使用而填埋墓道(M164、M303),或分阶段部分填埋墓道(M206),或再次挖开墓道进行合葬(M260)。综合诸多墓葬的葬式特点等,多数合葬墓则是在合葬过程最终完成后才填埋墓道,而此前可能仅在墓口部分进行封闭处理,便于再次打开以埋葬后来者,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封闭墓口的直接证据。也就是说,这些合葬墓一般是多人多次埋葬所导致的合葬现象。

其四,竖穴偏室墓多有在墓道埋人的现象。在墓道埋葬1~5人,或直接叠压,或分层埋葬。头向或与墓葬的方向一致,或者相反(M206、M303)。葬式有多种,以俯身葬居多。有的则似坐于墓道,双手缚于背后,可能系非正常死亡。有的还与狗、羊等殉牲共同葬于墓道之中。据此看来,在墓道埋人可能具有殉葬的性质。

其五,随葬陶器的组合可以分为甲、乙两类。甲类以泥质红陶双大耳罐、腹耳罐、敞口细颈罐和夹砂陶侈口罐、豆等为代表,具有齐家文化的典型特征。不仅器物组合与大何庄—秦魏家遗址的同类遗存较一致,而且双大耳罐、腹耳罐等也与秦魏家墓地的同类器物如双大耳罐(M164:A6)与Ⅴ式双大耳罐(M9:5)的形制相似[2],应属齐家文化较晚阶段的遗存。乙类以泥质灰陶双耳鼓腹罐、夹砂褐陶双耳罐等为代表,且部分双耳罐已有马鞍口的趋势。不仅陶质、陶色有别于甲类,而且器物组合及形制特征也有明显差异。这类陶器在卓尼县曾经有所发现,初步推断为新发现的寺洼文化类型遗存,介于齐家文化与以往所知的寺洼文化遗存之间[3]。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地的发现证实,甲、乙两类陶器实为并存关系。在该墓地中,无论器类是否完全一致,通常在一座墓中只随葬其中的一类陶器。分别随葬这两类陶器的墓葬一般相间排列,较为有序,应属同一墓地。不仅如此,这两类陶器在一些墓葬中还有共存现象,如在M303的上、下偏室分别随葬其中一类,其堆积特点说明上、下偏室曾一度并用,类似的情况也见于M84的左、右偏室。这些情况说明,甲、乙两类陶器在一定时期内是并存的。部分墓葬随葬的乙类陶器已经开始具有马鞍口的形制特征,为进一步探索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线索。

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地的发掘,揭示了齐家文化墓葬结构的复杂性,人骨推挤与多次埋葬的现象对于认识齐家文化合葬墓及其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史前时期的合葬现象提供了新思路。

领队人员:毛瑞林

发掘者:钱耀鹏 赵雪野 谢焱 朱芸芸 周静 朱超 周艳明 郭军涛 郭正军 林洪

杨昔 康权敏 李卓 胡刚 邓普迎 张鑫 白茚俊 景闻

执笔者:毛瑞林 钱耀鹏 谢焱 朱芸芸 周静

2009年

Abstract

From July to November of 2008, archaeologists excavated Mogou Cemetery in Mogou Village in Lintan County,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Gansu Province. 346 tombs of Qijia Culture are unearth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ombs is dense and orderly. Many burial objects such as pottery, stone wares, bone wares, and bronzes are found. The excavation reveals the complexity of the tombs’ structures of Qijia Culture. 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bon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repeated burials not only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n the joint burials of Qijia Culture, but also offer new clues for researching similar phenomena in the prehistoric period.


【注释】

[1] 李振翼:《甘南藏区考古集萃》第78页,民族出版社,2001年。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图版陆:8,《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3] 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局:《甘肃卓尼县纳浪乡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