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塔工林芝村发现的古代人类遗骸
西藏塔工林芝村发现的古代人类遗骸
林一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1958年底,拉萨西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塔工地区林芝村附近发现一些古代人类遗骸,其中包括属于同一个体的头盖骨、肢骨和中轴骨。该地位置距离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汇流处不远,除人骨外,没有发现人类文化遗物或兽类骨骼。
此头盖骨保存了颇为完整的颅顶、破的颅底和鼻骨、左上颌骨和下颌骨等。
从头骨的顶面观察,头形呈卵圆形,稍不对称(图版:1)。头长174mm,宽140mm,头骨的长宽指数为80.4,属短头型。头骨在眉脊上方的水平周长为500mm,较现代人的平均值507mm为小。骨质的表面润滑细致。眉间部轻度突起,眉弓不发达,肌腱附着的点线不明显,眶上缘较锐利,额结节和顶结节的隆起比较显著,额部较丰满,枕部较圆钝,乳突部较细小,下颌角不呈外翻,且角度较小(114°),头骨内外面的主要骨缝尚未愈合,智齿尚未萌出,等等。由此可确定属于年轻的女性个体。
在头盖骨上可观察到下列一些性质。
鼻骨 稍微凹陷,而最凹陷的地方在鼻骨中部。上部宽(11.4mm)与下部宽(1.0mm)相差很小,鼻梁根部较平,鼻根点的位置较低,鼻根区高度中等,鼻根区指数较小(表1)。
表1 鼻根区高度和指数的比较
由表1可见,林芝村人鼻根区高度接近贝加尔湖附近新石器时代人类或现代印第安人,而鼻根区指数接近现代蒙古人。
硬腭 硬腭宽为38.9mm。在现代各大人种中硬腭宽为:蒙古人种,39.2~43.6mm;白种人(印度孟加拉),35.9mm。故与蒙古人种较为接近。
最小额宽 最小额宽为91.5mm。在现代各大人种中最小额宽为:黑种人(刚果),97.5mm;蒙古人种,89.7~94.3mm;白种人,96.2mm(法国),或103.7mm(德国)。其属于蒙古人种,颇为明显。
在头型、硬腭宽与最小额宽方面,可与西藏人头骨进行比较(表2)。
表2 头型、硬腭宽和最小额宽的比较
由此可见,林芝村人头骨接近西藏人A组头骨。
在面骨部分观察,也有若干蒙古人种性质的存在:①眶下缝的出现,黑种人少有,白种人20%~40%有之,而蒙古人种则普遍均有;②铲形齿的出现,左上颌的一枚犬齿表现此一特征(图版:2);③其他如圆钝的下颌髁突等(图版:4)。
总之,由上所述可确定此人类遗骸属于蒙古人种现代人类型,但尚有一些早期的现代人常出现的结构。在这方面需要提起的是较后的前囟点位置、较厚的头骨壁、较粗壮的下颌和牙齿、较发达的关节结节以及下述一些现代人少有的结构。
此头骨的额弧长124mm,较其全弧长的1/3即18mm为大,故其前囟点的位置较后。在前囟点和额结节两处的骨壁厚度分别为6.0mm及5.0mm,而现代人仅为5.5mm及3.5mm。在长和宽方面,齿值都偏大,其中M1齿宽达12.3mm,接近现代人最大值。下颌体粗壮指数为50.0,现代中国人为41.0,下颌枝高宽指数为62.1,而现代中国人为50.4。现代人一般具有盂后突,而此头骨缺乏盂后突。现代人除个别的如维达(Wedda)人群外,关节结节不发达,而此头骨的关节结节较发达。现代人的颏孔多位于P2下方或P2与M1之间,而此头骨的颏孔位于P2与P1之间(图版:4)。在其颏棘上方有一棘上孔,此孔多数出现在现代的大猿、现代个别人群以及早期的现代人类。
至于现代人已经少有而尚见于此遗骸的结构有:①门齿缝棘[1](图版:2),现代人出现率为 10%或9.1%;②胸骨上结节[2](图版:3),现代人出现率为7%;③跟骨滑车突[3],现代人出现率为50%;而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村人85%、砂锅屯人88.4%,都有此突。
所有上面谈到的性质,是否可能是个体变异?许多这样的性质在同一个体上比较集中地表现出来,可以认为或许是早期的现代人的原始性质。于是涉及林芝村人骨的时代问题。目前因为地层的、人类文化遗物的和兽骨的资料缺乏,仅从人骨的石化程度很低和根据所能观察到的性质予以分析和揣测。如将此遗骸与我国中原地方新石器时代或铜石并用时期的人类遗骸相比,可能是比较接近的。
因头型较短、硬腭宽和最小额宽都较小,故林芝村人头骨较接近西藏人A组头骨。所以林芝村人可能与西藏人A组的祖先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至于正确的结论有待于今后更多的发现与深入研究。
此一发现为我国西藏地方关于考古发掘的新的收获,对于在历史上探讨和阐明藏族人体质形态的演变和进化有一定的意义。而它所提供的资料与线索,有可能使西藏人民的历史上溯到较早的时期。
致谢:这个材料系由拉萨西藏社会历史调查组王辅仁同志等供给的,这份报道是在导师吴汝康先生指导下完成的,一并在此致谢。
1961年8月
参考文献
[1] 吴汝康. 河套人类顶骨和股骨化石[J]. 古脊椎动物学报,1958,2(4):208-209.
[2] 贾兰坡. 骨骼人类学纲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4.
[3] 裴文中,等. 资阳人[M].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甲种专刊第一号,1957:13-27.
[4] 颜訚,等. 西安半坡人骨的研究[J]. 考古,1960(9):36-47.
[5] Black D. The Human Skeletal Remains from the Sha Kao Tun Cave Deposit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from Yang Shao Tsun and with Recent North China Material. Pal Sin. Ser. D., Fasc. 3. 1925.
[6] Black D. A. Study of Kansu and Honan Aeneolithie Skulls and Specimens from Later Kansu Pre-historic Sites in Comparison with North China and Other Recent Crania. Pvl. Sin. Ser. D., Fasc. I. 1926.
[7] Martin R. Lchrbuch der Anthropologic[M]. 2nd ed. Jena, 1928.
[8] Morant G. M. The First Study of Tibetan Skull[J]. Biomatrika, 1923, 14: 193-260.
[9] Weidenreich, F. The Mandibles of Smanthrapus Pekinensis. A Comparative Study. Pal Sin. Ser. D. Fasc. 3. 1936.
Abstract
Human remains including a skull cap, a lower jaw, a manubrium of sternal bone and a left heel bone and so on were found near Nyingchi Village, Tagong area, Tibet, in December 1958. No artifacts or mammalian fossils were found at the site. The human remains belong to a young female individual and possess some primitive features such as the more posterior position of bregma, thicker parietal bone, robust mandible and teeth, etc.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of other morphological features, especially the brachycephalus, the lesser value of palatine breadth and the least frontal breadth,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y are closer to the Mongoloid skulls of the late Neolithic Age or Aeneolithic Age, and are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A-type of Tibetan(Morant, 1923).
图版
西藏塔工林芝村附近出土古代人类遗骸
1.头盖骨顶面(×1/2);2.左上颌骨口腔面(×1); 3.胸骨柄上面(×1);4.右下颌骨外侧面(×1)
【注释】
[1] 门齿缝棘为门齿缝内一棘状突起。
[2] 胸骨上结节为在胸骨柄上缘黄豆般大小的一对隆凸。
[3] 跟骨滑车突为跟骨外侧面接近距骨关节处豌豆般大小的一个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