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县文物普查简报
青海大通县文物普查简报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6年,遵照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通县文化局文化馆组成大通县文物普查组,为全面细致地普查全县文物遗址及地上地下历史遗存都做了一定的工作。早在50年代末,原省考古队曾对该县做过部分调查,1982年又进行了一次普查,现在通过再一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大通县为西宁市辖县,是农业县之一,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东邻互助县,西接海晏县和湟中县,南与西宁市接壤,北与门源县毗邻,面积为3000平方公里。大通县目前行政区划为28个乡286个村。该县为多山地区,因海拔、气候、植被、土壤和农业特点的不同,全境分为河谷阶地、黄土丘陵地、中山和高山(即川、浅丘、垴、高山),主要河流为黑林河、宝库河、瓜拉河、景阳河等,汇入北川河,然后由北川河汇入湟水河。
这次普查中,对28个乡进行了全面文物普查,文化内涵包括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以及古城址、古建筑、碑刻等其他文物共登记113处。现对各文化类型的代表性遗址(墓葬)等分述如下。
一、马家窑文化
(一)马家窑类型 共6处
阳坡根遗址:位于村东约1公里、小龙院沟北岸台地上,遗址中未发现灰层。遗址范围内仅留散陶片,当地农民因平梯田而被严重破坏。调查采集遗物有少量细泥红陶片、绳纹灰陶片。
寺沟遗址:位于东村700米北川渠管理所周围,寺沟北岸,西连北川河。遗址地表暴露细泥陶片、细泥红陶篮纹陶片、夹砂红陶片等。
后子河遗址:该遗址位于东村南部及砖瓦厂一带,北川河与寺沟交汇的台地上。遗址范围内暴露灰层0.5米,内含陶片、兽骨,地面留散较多的细泥红陶片、夹砂粗红陶片、陶环、石环等。该遗址于1986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保护单位。
长宁堡(乙)遗址:位于长宁中学以北、景阳河北岸。遗址中暴露少量的灰层,内含陶片、兽骨等。采集细泥红陶片、夹砂绳纹陶片。
平乐(甲)遗址(墓群):位于村南阴坡清水沟南岸第二台地上,农田基本建设中曾挖出过大量墓葬。1986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孙家寨墓地:自1975年至1980年已发掘,发掘报告在整理之中。
以上6处墓葬采集的标本较少,有陶器残片,陶质分泥质红陶、夹砂红陶、细砂红陶3种。泥质红陶火候较高,打磨精细,质地坚硬。有素面陶和彩陶2种,彩陶多为黑彩,纹饰有弧线三角纹、连弧线纹、平行条纹等。
钵 1件(寺沟遗址)。细砂红陶,敛口,尖唇,弧形腹(图1:1)。
彩陶壶残片 2件(后子河遗址)。细泥红陶片,打磨光滑,施黑彩、弧线纹、平行条纹、宽带纹等(图1:2、3)。
陶环 1件(后子河遗址)。残,细泥红陶,打磨光滑,横断面呈椭圆形。直径9.8厘米(图1:5)。
图1 马家窑文化器物
1.陶钵 2、3.彩陶壶残片 4、7~11.夹砂红陶片 5.陶环 6.石环 12.彩陶片 13.彩陶壶(1~9、11.为马家窑类型,余为半山类型;13.为1/10,1、4、7、8、10.为1/5,余为2/5)
石环 1件(后子河遗址)。残,砾石磨制,横断面呈椭圆形。直径14厘米(图1:6)。
夹砂红陶片 5件(后子河遗址)。从残片可以辨认出多为大瓮,火候高、质地坚硬,纹饰有横绳纹、斜绳纹、交错绳纹、附加堆纹等。腹壁敦厚,形体较大,侈口、束颈,口沿饰绳纹(图1:4、7、8、9、11)。
(二)半山类型 1处
长宁堡(甲)遗址:长宁乡长宁堡村第三中学南部、景阳河以北。遗址暴露灰层厚0.23米,灰层中含细泥红陶片、粗陶片、石片、动物骨骼等。遗址在修铁路、建学校、农田基本建设中破坏严重。调查中征集一件彩陶壶,现保存在西宁文物站。
该遗址原叫长宁堡遗址,由于范围巨大,近年来人为活动变化,很难统一在一个范围内,故分为两个遗址。
彩陶壶 1件[长宁堡(甲)遗址]。细泥红陶,打磨光滑,施黑彩,直口,长颈,鼓腹,平底,腹部有对称双耳,饰圆圈纹、网格纹,颈部饰平行带纹和锯齿纹。通高27.3厘米、腹径23.5厘米、底径9.5厘米、口径8厘米(图1:13)。
彩陶片 1件。细泥红陶,打磨光滑,施黑红彩,宽带纹上下均有锯齿纹(图1:12)。
夹砂红陶片 1件。从残片可以辨认出为砂粗陶罐。火候高,质地坚硬,纹饰斜绳纹、双线斜方格纹,为罐底(图1:10)。
二、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遗址共发现6处。其中3处与其他文化共存,此3处分别在下面叙述。
砖瓦厂遗址:位于鲍家寨砖瓦厂东南、北川河东岸第二台地上。地表留散少量细泥篮纹红陶片。
红土坡遗址:青萍乡红土坡村。位于村东约1公里、洪水沟北岸台地上。遗址地表留散少量的细泥篮纹红陶片、夹砂红泥陶片等。遗址破坏严重。
阿家庄遗址:位于阿家庄村清水沟北岸一台地,遗址地表暴露少量陶片,因修建村庄破坏严重。
以上三处遗址采集标本有:
细泥篮纹红陶片 红土坡遗址出土,器物形状不详,外表磨光,施竖篮纹(图2:1)。
细泥篮纹陶片 砖瓦厂遗址出土,器物颈下部外表磨光,施竖篮纹(图2:3)。
夹砂绳纹陶片 砖瓦厂遗址出土,其器物不详,斜交错绳纹,腹壁敦厚(图2:2)。
三、卡约文化
大通地区卡约文化遗存十分广泛,遍布全县。黄东墓地、上孙墓地2处遗址的发掘,为进一步探讨大通的卡约文化提供了一定的资料。下面简要介绍几个典型遗址。
康家墓地:位于康家村北川河东岸第二台地上。墓地范围内暴露一座残墓、零散人骨、陶片。采集1件小单耳罐,平底,侈口,圆腹。外壁及口沿内施白陶衣,细泥红陶,薄胎。口径6厘米,腹径8.5厘米(图3:1)。
龙眼口遗址:位于穹沟公路与东峡公路相交处东北三角地带,西为东峡河。遗址范围内暴露灰层,内含陶片、杂骨;采集遗物有夹砂粗陶片。罐耳,夹砂红陶,耳与口沿平衡,内外施红陶衣,已脱落,耳略小、敞口,外表有烟熏痕迹(图3:3)。
图2 齐家文化陶片
1.红土坡出土 2、3.砖瓦厂出土(均1/2)
猫尔剌坡遗址:位于永丰村以西的猫尔剌坡台上、东峡河西岸。遗址范围内暴露灰层厚1米,灰层中含陶片、兽骨、残石器等。采集遗物有夹砂红陶片、外表施红陶衣陶片、残夹砂粗陶三足鼎等。细泥红陶罐残存部位敞口,口沿内外施红陶衣,器形肩部有一乳丁(图3:4)。彩陶片,夹砂红陶,外表饰红陶衣、绘黑彩(图3:11)。单耳鼎,夹砂红泥陶,单耳,耳高出口沿,侈口,腹鼓,圜底,三足呈乳头状,颈极短,器表有烟熏痕迹,口沿残缺,二足略残。通高13厘米,口径9厘米,足高1.7厘米(图3:2)。
鲍家寨遗址:位于村庄北台上。西为北川河,南为马圈沟河。遗址范围内仅留散陶片,断崖上可见人骨,可能有墓葬。采集遗物有红泥夹砂陶片,多外表施有红陶衣夹砂粗陶片等。器耳,夹砂红陶,外表施红陶衣。从陶片上看器形略大,为器物腹部耳(图3:5)。
龙王庙台遗址:位于北川河东岸二级台地上,鲍家寨—元朔乡公路穿过遗址。遗址范围内暴露灰层厚1.5米。地表、灰层中含陶片、兽骨、碎石等。采集遗物中可辨认夹砂陶罐(腹、口沿、底耳部)、夹砂粗陶鬲(鬲足、鬲裆)、彩陶豆残片等。夹砂红陶罐,直口略侈,方沿,口沿内外施红陶衣(图3:6)。夹砂红陶罐耳部,直口,鼓腹,大耳,外表施白陶衣(图3:12)。
八寺崖墓地:位于鸾沟河北岸第二台地上,墓地范围内留散人骨、陶片。采集遗物有夹砂红陶片;并在社员张永顺、阿维杰家征集到2件陶器,夹砂双耳陶罐,一耳残、侈口,外表及口沿内施红陶衣。圆腹,腹部有对称乳丁,器底假圈足。通高16.4厘米、底径7.2厘米、口径13厘米(图3:13)。双耳罐,夹砂红陶,双小耳(腹耳、一耳残),体呈圆形,圈足,鼓腹,短颈。通高17厘米、底径8厘米、口径10厘米(图3:9)。
图3 卡约文化陶器
1.小单耳罐 2.单耳鼎 3.罐耳 4.罐口 5.器耳 6.夹砂红陶罐片 7.彩陶片 8.罐口9.双耳罐 10、11.彩陶片 12.罐耳 13.双耳罐 14.豆(3、6、7、11、12、14.为2/5,余为1/5)
沙巴图遗址:位于沙巴图三、四社村庄北部的山根处,宝库河西岸约1公里的台地上。遗址西北部接拱北沟口,北靠大山,遗址范围内暴露灰层厚1米,灰层中含陶片、兽骨、石块等。采集遗物有残陶豆、假圈足夹砂罐残片、平底红泥夹砂罐残片、彩陶片等。残陶豆,夹砂红陶,豆上部残,器外施白陶衣,内施红陶衣。底径9.8厘米、残高5.6厘米(图3:14)。彩陶片,夹砂红陶,外施红陶衣、绘黑彩,纹饰为漩涡纹(图3:7)。彩陶豆残片,夹砂红陶,彩陶豆底座,外表施红陶衣,绘黑彩,饰条纹、波折纹(图3:10)。夹砂罐,残口沿,长颈,方沿,侈口,器外表及口沿内施红陶衣(图3:8)。
上关遗址:位于村庄西100米外的庙沟水南岸。遗址范围内暴露灰层厚0.8米,灰层中含陶片、兽骨、碎石等,地表留散大量的陶片。采集遗物有夹砂红陶平底罐残片、假圈足底部、夹砂陶(口沿、耳部)、彩陶残片、夹砂平底灰陶残罐等。夹砂红陶罐口沿,侈口,卷沿,束颈,器外表有烟熏痕迹(图4:1)。陶罐底,夹砂红陶,胎壁粗厚,矮圈足。底径7.8厘米(图4:6)。夹砂罐耳,夹砂红陶,直耳,耳上部为上窄下宽,耳与口沿平行,外表施红陶衣已脱落(图4:12)。灰陶小罐,灰泥夹砂罐,口沿残,鼓肩,收腹,平底,肩部有对称乳丁,肩施一道刻画折纹。残高7.6厘米、底径3.8厘米、残口径6.8厘米、肩径8厘米(图4:2)。
贺家庄遗址:位于村南部、青山沟东岸第二台地上。遗址范围内未发现灰层,仅在地表留散较多陶片。采集遗物有夹砂红陶罐(器耳、口沿)、夹砂红陶鬲(裆、足)等陶片。器耳,红泥夹砂陶,外表施红陶衣,耳通口,直口,鼓腹(图4:15)。
圆台遗址:位于村南500米的圆台上,东峡河与尔玛沟交汇的三角地带二台地。遗址范围内暴露0.10~1.2米的灰层,灰层中含陶片、兽骨、碎石等,地表留散大量的陶片。采集的遗物有夹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等。陶罐底,夹砂红陶,器外表施红陶衣,平底,底径7厘米(图4:3)。
庙台子遗址:位于村南庙台子、宝库河东岸第二台地上。遗址范围内暴露灰层厚1米,灰层中含兽骨、碎石、陶片等,遗址地表散布大量的陶片。采集遗物有红泥夹砂陶鬲足、红泥夹砂陶残豆、红泥夹砂陶钵、陶罐(底、耳)等陶片。鬲足,夹砂红陶,足似乳状,足尖似乳头,足上部空心,下部实体(图4:11)。陶钵,红泥夹砂陶,器形的耳部、钵内施白陶衣,外表有烟熏痕迹,侈口,颈部有一条附加堆纹,耳高过口沿(图4:9)。陶罐底,红泥夹砂陶,平底,底径8.6厘米,外表粗,有烟熏痕迹(图4:8)。陶罐口沿,夹砂红陶外表施红陶衣,圈唇,口沿外斜压附加花边纹(图4:4)。
小寨遗址:位于小寨村以北山根部、景阳河北岸二台地。遗址范围内有一洪水沟,断崖距地表5米处有灰层、红烧土。地表留散大量陶片。夹砂罐口沿,夹砂红陶,侈口,束颈,口沿外饰泥条斜压花边纹,器身卵圆,外壁及内壁施白陶衣,外表有烟熏痕迹(图4:5)。
娃娃脚遗址:位于村东北约1公里处的娃娃脚台地上、东峡河东岸二台地。遗址范围内留散陶片。采集遗物有鬲残片、陶罐残片、石磨等。从流水口村社员宁平安家征集双耳罐1件,夹砂灰陶,口沿、双耳残,圆腹,腹部有对称乳丁,底为假圈足。现存通高11.3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4.8厘米(图4:10)。
逊布遗址:位于乡政府文化站西面台地上、莫河沟西岸约100米,北为逊让河。遗址范围内断面上可以看出灰坑深1.4米,灰层厚0.8米,灰层、灰坑中含碎石、兽骨、炭渣、陶片等。遗址地表散布零星陶片,采集遗物有夹砂陶罐(耳、腹)、鬲裆、彩陶盆残片等。彩陶盆底,内外施红陶衣,内绘黑彩,饰漩涡纹,底部略凹,底径7厘米(图4:13)。陶瓮残口沿,灰泥夹砂陶,侈口,鼓腹(图4:14)。
极乐乡极拉口村征集1件彩陶罐,夹砂红陶,假圈足,圆腹,口沿残。通高15.7厘米、底径6厘米。器表饰大小不同圆点图案,从器形正面看好像是人形脸(图4:7)。
图4 卡约文化陶器
1、2.罐 3、6.罐底 4、5.陶罐 7.陶罐 8.罐底 9.钵 10.双耳罐 11.鬲足 12.罐耳13.彩陶盆底 14.陶瓮口沿 15.器耳(7.为1/8,12.为1/2,余为1/2)
四、汉代遗存
在这次普查中,有汉代遗址墓地8处,与其他文化共存5处,主要分布在北川河两岸。下面简述几处。
下陶汉墓群:位于北川河西岸第二台地上。该墓地在1959年调查时就已发现,原调查资料记述在村南一带,共有26个封土堆;1982年调查时仅剩1个。此次普查中已平完封土堆,现留散灰陶片。
黄西砖瓦厂汉墓群:位于黄家寨西部山根一带。在修建砖瓦厂时发现墓葬数座,1985年清理2座,现地面留散灰陶片。灰陶罐口沿3件,细泥灰陶,口沿外敞,短颈、圆肩,肩部下饰绳纹(图5:1~3)。灰陶罐残片,圆腹,外表饰绳纹(图5:4)。灰陶罐底,平底,饰绳纹(图5:5)。
上孙家寨汉墓群:位于省物资仓库内及以南一带。1973年以来连续发掘,共发掘128座,出土各种文物1万多件。
图5 汉代陶器
1~3.陶罐口沿 4.残陶片 5.罐底(均1/5)
五、结语
经过这次全面细致的文物普查,我们在大通县新发现了许多古代文化遗址,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过去一些地区的空白,而且基本上摸清了大通地区古代文化遗址的分布概况和一些文化的内涵。这里的文化遗存是极为丰富的,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汉代及其以后不同时期的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都有所发现。
从普查的资料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齐家文化的资料较丰富。长宁堡(乙)遗址不仅面积大,并且文化层堆积较厚、平乐(甲)遗址出土的半山类型彩陶片,陶质细腻,纹饰别致,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齐家文化在大通县境内分布范围和马家窑文化等类型相似。从普查资料看,彩陶器不发达。有些遗址破坏严重,在普查中也仅有少量的素篮纹和粗陶片。从马家窑、半山类型、齐家文化的分布看,使用这些陶器的人们仅在北川河两岸桥头镇以南一带生息过,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青海文化发展的历史概貌和今日青海仍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某些历史渊源。
大通县境内没有发现马厂类型的遗址,这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以待今后的发现与研究。
卡约文化遗址在大通县十分丰富,分布全县。卡约文化在青海地区的分布范围比其他早期文化更大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于卡约文化的分布,曾经做过一些调查,并另行清理过一批墓葬,可对卡约文化还认识不够。近几年来在大通上孙家寨、循化托龙都阿哈特拉、湟中李家山等地发掘了数百座卡约文化墓葬,对其文化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证明它是青海境内古代兄弟民族的一种土著文化。
大通县卡约文化遗址大部分在河谷的第二台地上,分布较为稠密,其遗迹有灰层、灰坑和烧灶面等。这次普查,对大通县的卡约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除了大部分为单一的卡约文化遗物,一部分则和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或其他文化共存。根据目前的发掘资料,卡约文化可分为“上孙家寨类型”(简称上孙类型)、“阿哈特拉类型”两个类型。上孙类型在青海东部农业区各县以及海南、海北、青海湖沿岸都有广泛的分布,最东到达甘肃永靖县的黄河沿岸,以湟水中、上游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状散布。阿哈特拉类型主要分布在循化、化隆、民和、黄南等地的黄河沿岸。在黄河支流隆务河流域,海南龙羊峡地区也有广泛分布,是以黄河上游为中心,即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及其支流的广大地区。这两个类型分别以大通上孙家寨、循化托龙都阿哈特拉山两墓地的发掘材料最具有典型性,即以这两个地区来命名之。从上孙家寨这一类型数百座墓葬的全面资料分析来看,在墓葬形制、葬具、葬式、随葬品的组合各个方面,它与卡约文化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总的说来是一脉相承十分密切的关系,完全可以说它是卡约文化继续发展的一个晚期类型。所以大通县卡约文化发展的普查结果也有所明确,从它的采集遗物资料中可研究出大多数遗址为上孙类型。大通卡约文化由北川河向上发展,同样越进入深沟内越晚些。总之,大通县这次普查,发现这么多的卡约文化遗址,对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卡约文化早、中、晚期类型提供了一定资料。
汉代遗存在大通县分布比较集中,多为墓地,主要在大通北川河一带。自公元前121年开始,汉武帝在湟水流域设置机构,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逐渐兴旺发达,因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存。大通县汉墓、匈奴墓的出现为研究古代青海地区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和设立的行政机构提供了实物资料。
总之,通过这次认真的全县文物普查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这些资料的获得对我们今后研究大通县文物分布和历史沿革,提供了很好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今后的遗址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
参加大通县文物普查工作的还有王国道、陈得成、李世全、张世洪、汪勇等同志。
绘图:孙小妹
执笔者:贾鸿健
1994年
Abstract
Datong County, situate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Loess Plateau and i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hangeable, is rich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types. The archaeological survey in 1982 discovered a total of 113 relics such as ancient cities, buildings and inscriptions that belong to Majiayao, Qijia or Kayue cultures. In the county, there is also a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relics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discovery of tombs of both Han and Xiongnu offers material data for the study 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nationalities in ancient Qinghai reg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machinery. After this comprehensive archaeological survey we now have a fairly clear picture the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cultural sites in Datong area and the connotation of some cultures, which present good first-hand information for the future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in the county, and it also provides the basis for future site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