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吐蕃三号墓石刻考析
都兰吐蕃三号墓石刻考析
恰嘎·旦正(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以青海省都兰县为中心的柴达木盆地发现1000多座吐蕃时期的古墓。都兰县的热水河南北两岸不仅发现了很多吐蕃时期的古墓,而且从这些古墓中发掘了不少金银首饰、皮制品、藏文木简、纺织品、石刻等多种陪葬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许多吐蕃时期古藏文木简文献、织物文献,这些古藏文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青海境内第一次出土的吐蕃时期古藏文文献,也是在我国藏区第一次出土的古藏文简牍和织物文献,这些文献是探讨都兰县热水河流域古墓群的族属、文化归属等问题和确认墓主姓名、身份的直接证据,是研究吐蕃政权领地扩展的历史事实和当时墓葬文化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是研究青藏高原的古文化演变和各民族相互交往的重要历史资料,对了解吐蕃政权时期古藏文的字体及其演变规律和吐蕃文献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实物考证价值。将这些物品珍藏至今的个人及相关部门都加以保密,一直未让外界全部知晓,可成为直接史料依据的那些古文字一直被置若罔闻,故学界一直未能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甚至有学者将这些古墓群当作其他民族的东西加以推断。近两年我们青海藏学研究中心将都兰吐蕃墓石刻文献作为主要课题,收集整理了许多木简文献和石刻文献,其中对热水河南岸的都兰吐蕃三号墓的碑文做了深入地研究探讨,现将研究结果做一简要论述。
一、对碑文内容的评析
都兰县热水河南岸的吐蕃三号墓发现了12块长方形大石条,其中4块高90~130厘米、宽20~40厘米、厚度为10~25厘米的石条上每块各刻一古藏文,分别为“伦”()、“赤”(
)、“谢乌”(
)、“嘎”(
)。据《都兰吐蕃墓》记载:吐蕃三号墓发现的12块石条中“大块的石刻,一端或两端有圆穿(有的孔穿而不透),孔内残留铜锈”。龙马尔宁玛寺的仁增久麦先生描述,这些石碑原是一大石基的四角底座部分,盗墓者把石基底座毁坏,四处乱扔,导致这些石碑面目全非;如不细心研究,无法知晓4块石碑的位置排位次序,也无法知晓其整体内容。因此,首先要弄清四座石碑的文字内容,然后才能明白四座石碑的前后位置次序。“伦”(
)是大臣或首席大臣之意,对此毋庸置疑,而“赤”(
)是宝座或数字之意,或者古象雄语之“天”(
)或“天意”(
)之意。按照吐蕃时期历代赞普之称呼如“赤赞”或“赤扎绷”、“赤伦赞”、“赤松赞”、“赤祖德赞”、“赤松德赞”、“赤德尼玛贡”、“赤德松赞”等称谓习俗来分析,应该是“天”(
)或“天意”(
)的意思。若这些石碑正如宁玛咒师仁增久麦先生所说,是一大石基的四角底座部分的话,完全有可能是石基的意思,那么“嘎”(
)完全是与其名称相连的撑起宝座的柱子之意。“谢乌”(
)在此似为某一古象雄语,或为小鹿之意,可从以下文史料中去考证。敦煌古藏文文献《小邦邦伯家臣及赞普世系》中载:“几若江恩之地以几杰芒保为王,其臣为谢乌与索二氏。”(
)可见悉补野赞普之前的十二个小邦中的几若江恩小邦国,曾有谢乌与索二氏大臣。敦煌古藏文文献《背离家族者分粮备忘录》(
)中载:“谢乌拉金等四人每人一驮共四驮,……大斯和麦一驮。”(
)这说明吐蕃时期也有谢乌氏,由此可推断谢乌氏自悉补野赞普之前的十二小邦国时期就已经作为古代藏族的一种姓氏开始流传,此姓氏直至16世纪尚未消失。这从11世纪时《丹珠尔》中的《夜叉大将青衣金刚手成就法》(
)、《龙四族成就法》(
)、《清静除灭夜叉大将成就法》(
)等佛教经典的藏译学者谢乌班杂热德瓦大译师(
)和16世纪《道果教法史》(
)的作者谢乌译师贡嘎却扎(
)两位著名译师的名字可印证。
各石碑上文字的先后次序也与敦煌文献中的表述相近,敦煌古藏文文献《小邦邦伯家臣及赞普世系》()中载:“岩波查松之地,……其臣为‘噶尔’与‘年’二氏。”(
)“俄玉邦噶之地,……其臣为‘鄂’与‘韦’二氏。”(
)“娘若香波之地,……其臣为‘聂’与‘哲’二氏。”(
)“龙木若雅松之地,……其臣为‘娘’与‘章’二氏。”(
)以上文献中亦可见,排位称呼时,先是地位名称,再是姓氏。热水河南岸的吐蕃三号墓石碑文字也依次读作“伦谢乌赤嘎”(
),符合内容。由此可知,葬于该墓的人物也是吐蕃赞普时期的谢乌氏族重臣。
二、为谢乌氏重臣建墓立碑的原因评析
对敦煌文献中的谢乌氏重臣修建陵墓并树立碑文的原因在于:
其一,敦煌古藏文文献《兄劝导弟之经》载:“奖励乃为,品优之能者,心无余留,吸引眼光者。此为,切中适宜,竭尽显示。”奖励是品优之能力无所保留地充分发挥,使之成为众眼之楷模,并以不失适宜地尽力发挥出来。由此看来,吐蕃赞普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人们为了让智勇双全的优秀者充分发挥其能力奖赏鼓励的一种优良社会习俗。
其二,达日年塞(达日宁色)时期(),有一小邦国王桑布杰达迦沃(
),其臣年子松(
)杀害其国王,并把耶热四地(
)和伦雅三地(
)分送给桑布杰赤邦松王(
)。桑布杰赤邦松王以额尔瓦城(
)为界,把伦雅三地之下游庶民全奖赏给年子松当奴隶。朗茹松赞时期(
)娘藏古(
)、瓦耶曹(
)和暖砖布(
)三人杀害桑布杰赤邦松王,把政权送给了朗茹松赞。朗茹松赞把额尔瓦城和1500户奴隶作为奖赏赐给了娘藏古;为瓦耶曹奖给了萨盖显(
)的墨竹(
)地方的1500户奴隶;为暖砖布(
)奖给了他的兄弟等1500户奴隶。[1]据此可知,松赞干布之前就有臣民功勋卓著者论功划分领地、论功赏赐一定数量的农户奴隶,并以此重赏任命官吏的社会制度。
其三,松赞干布时期就有对勇猛谋略者进行书面奖赏、对英雄以虎皮奖赏、对有善行者以褒奖等三种奖赏的法规制度。
其四,松赞干布对重臣瓦耶曹()的政绩功勋和对自达日年塞以来的三代赞普期间的英勇忠臣功勋者“义策忠贞不贰,你死后,我为尔营葬,杀马百匹以行粮,子孙后代中一人,赐以金字告身,不会断绝”,[1]松赞干布对他忠贞不贰的重臣瓦耶曹颁布诏书,宣布其逝世后修建陵墓,随葬百匹马,其子孙后代赐金文,永不间断。《洛扎摩崖石刻》载:“赞普天子氅前,德曼德吾炯,心意亲近,益于御体与政事之随侍,历尽艰辛,德吾炯之父,洛囊后嗣基业永固,臣民辖地永不削减。于德吾炯陵丘供奉有加,若后时毁之,亦赐千户起垒。”由此可知,吐蕃时期对外扩张领土,对内有功者或对吐蕃王室忠诚的臣民论功行赏,不仅对他们的子孙后代赐予各种受保护的文书,而且在他们逝世后还为他们修建陵墓,这个政治制度一直延续了很久。
其五,出自丽江格子村的吐蕃时期的藏文碑文中载:“措绒龙拉大,因原系汉臣民,不可为汉永业官,于是归向赞普神子,顶礼杰桑大臣。故多数龙拉人获藏钦告身,胞财桑芒乃获大金告身。享年九十逝世建墓”,[2]据此可知,吐蕃时期实行对有功之臣民赐金银告身,死后建墓立碑之政策。根据对吐蕃时期的社会习俗、官吏任命制度、三赞法规、政治制度、历史实践等现象联系起来分析,称作“谢乌”()的大臣是十二小邦时期某一大臣后裔,他不仅是吐蕃时期的某一重臣,而且是对外进行领土扩张、对内实行税收等法律制度的某一功勋卓著、对赞普父子长期忠贞不贰、护卫赞普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的主要大臣。因此,吐蕃赞普王室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才建墓立碑的。
三、在都兰为谢乌大臣建墓立碑的原因分析
谢乌大臣如是对吐蕃政权的军政大事有过重大功勋的重臣,那么他的墓为何建在离吐蕃的首府拉萨千里之外的都兰县境内呢?据汉藏有关文史资料记载,青海省都兰县境曾是吐蕃时期的“吐谷浑”()邦国。据本教文献《朵普》(
)和藏历文献记载,吐谷浑的绝大多数人源自吐蕃古代四大种姓之支系“噶”(
)。赞普卓年德茹(
)患病去世厚葬后,按照他的遗嘱从吐谷浑请来医生,医治好了王子的眼睛。根据这段历史事实,我们可断定自第二十九代赞普卓年德茹开始就和吐谷浑邦国之间有密切的社会往来和文化交流关系。据敦煌古藏文文献《赞普传记》载:“赞普亲自出巡在北道,既未发一兵抵御,亦未发一兵进击,迫使唐人及吐谷浑人,岁输贡赋,由此,首次将吐谷浑人收归辖下。”[1]根据这段历史记载,可断定,松赞干布时期不曾用武力,就使吐谷浑归顺吐蕃,并进贡纳税。松赞干布去世后,于659年至666年间,禄东赞大臣在吐谷浑。[1]669年至吐谷浑芒波斯吉杜那之地,向赞普行叩礼,签订归顺为庶民的盟约。[2]那么,与藏族同族源的吐谷浑和吐蕃政权之间自发生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关系以来,直至成为吐蕃政权下的一个地方政权的历史发展过程期间,由乌日吉旭(
)(拉萨河下游达孜至曲水沿河一带为中心地区的古名)地方的“谢乌”(
)氏族的军队征战到属于吐谷浑的都兰地区,进行扩张领地之战争,然后扎根定居于此地繁衍生息。此地便成为由谢乌氏族部落的后裔谢乌大臣掌握政权、颁布法令的政治中心,故这位重臣去世后他的尸骨也就安葬于此。无论谁都会把自己的氏族部落的兴盛地或自己长期生活过的地方选作埋葬自己尸骨之地,这是人类共同之愿望或常情。吐蕃时期巡疆大臣一般在哪儿去世就在哪儿厚葬是一种制度,如南诏国归顺吐蕃有重要功勋之大臣才桑芒乃(
)去世后,吐蕃政权就把他葬于当地并为他建墓立碑。
那么,都兰县的热水河流域的草原称之为谢乌草原(),也如同古代“努”(
)、“埃或奥”(
)、“娘”(
)、“琛”(
)、“达”(
)等氏族部落为主的十二个邦国小邦的别名亦有努布境内林古(
)、埃玉朱西(
)、娘玉达松之地(
)、琛玉古玉之地(
)、达域朱西之地(
)等称谓。据此可知,吐蕃时期有一支“
”谢乌氏族诸部落的军队进军到该地安营扎寨,后来谢乌大臣的墓就建于此。从此,氏族之名成为地名,故有谢乌滩(
)之称呼。从都兰县热水河沿岸的吐蕃四号墓中发现的木简上写有“谢乌—黄铜号角”(
),这一木简作为随葬品也可说明这是都兰地区某一地名。如果不是这样,那“
”是氏族名成为地名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这点毫无疑问。
四、碑文特点评析
从都兰县热水河南岸的吐蕃三号墓发现的这些石碑,想必是由工艺超群的石匠所刻后葬于墓内的。它跟丽江格子村发现的吐蕃时期碑文和出自萨迦贡嘎坚赞灵塔的白塔目录碑文形状基本一样,无底座、顶盖和顶饰等装饰雕刻,虽然石碑上无更多的文字,无法断定当时的行文构词的完整特点,但从“伦谢乌赤嘎”()一词的行文格式上看,与甘肃民乐县扁都口(
)的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洛扎摩崖石刻以及手抄本敦煌古藏文文献《赞普传记》的文体书写形式基本相同,都把元音字母符号“
”的头向下而尾拖长、元音字母符号“
”向两边拉长、两端向下弯曲,书写的每个字母之横向空间较大,而上下较短,字母中间略显宽松等特点。由此确认,这一陵墓应属赞普赤松德赞父子时期所建。
2016年
参考文献
[1] 王尧,陈践. 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 恰嘎·旦正. 藏文碑文研究[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
Abstract
Taking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Dulan Tubo Tomb as the main subject, Qinghai Institute for Tibetan Studies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a lot of inscribed wooden slip and stone inscription documents in the past two years, among which the tablet inscription of Dulan Tubo Tomb No. 3 on the southern bank of Reshui River was studies on by them in depth. The research result is briefly introduced here. “Xiewu” in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Dulang Tubo Tomb No. 3 is an ancient Tibetan surname. “Longxiewu” is a name for Tibetan ministers with Xiewu family name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ubo Dynasty on both military and political fields.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those ministers, Tubo Dynasty built tombs and erected steles in Doulan where the ministers worked.
图版
1.都兰吐蕃三号墓
3.都兰吐蕃三号墓碑文拓片
2.都兰吐蕃三号墓碑文
4.都兰吐蕃三号墓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