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简报
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简报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
海南州民族博物馆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同德县城西北约40公里处,北依目杨龙瓦和塔拉龙山,南临黄河。
黄河淤积和自然降水冲积下来的马兰台地上的黄土,形成了约15平方公里的河谷平地,海拔2800~3000米,阳光充足,是黄河上游少见的一片沃土,遗址就分布在黄河北岸的第一、第二阶地上(图1)。遗址在1982年牧区文物普查试点中被发现,定名为兔儿滩遗址[1],当时试掘确认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2]。1994年至1995年10月,青海省文化厅文物处组织考古队对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共发掘9800平方米,清理墓葬222座,灰坑18个,获得一大批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见诸报端后引起了极大反响[3]。为使学术界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内涵,现将这次发掘做一简要的报道。
图1 宗日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地层堆积
宗日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普遍较薄,一般在15厘米左右。唯有沟东区第四坪台似为一个居住时间稍长的生活区,我们在此开了31个5米×5米的探方,共清理灰坑18个,墓葬12座(包括瓮棺葬3座),柱洞若干,获得了大量的陶片、兽骨、石器、骨器等遗物。
地层堆积很简单,现以95TZT31东壁剖面为例介绍如下(图2)。
第1层:现代耕土层。厚15~30厘米。
第2层:灰黑色土。厚10~35厘米,夹杂有红烧土块,质松软。含较多陶片和兽骨,并有细石器、骨器等遗物出土。此层下有灰坑T31H24,近圆形,直径110厘米、深80厘米,填土中含有红烧土块、石块及灰土,并有少量陶片和兽骨。
第3层:黄褐色土。厚20~40厘米,结构紧密,夹杂有木炭及烧土颗粒,文化遗物极为少见。此层下开口的遗迹有灰坑T31H25,呈不规则形,深10~40厘米,填土为灰褐色花土,质较硬,夹有石块和烧土块,基本没有文化遗物。
第3层以下为生土。
图2 95TZT31东壁剖面图
1.现代耕土层 2.灰黑色土 3.黄褐色土H.灰坑 D.柱洞
二、遗迹
(一)灰坑
宗日遗址的灰坑大致可分三类。其一是筒状灰坑,平面呈圆形,直壁,平底。如95TZH9,开口于第2层下,直径2米、深约0.5米(图3)。其二是袋状灰坑,平面呈圆形,壁斜外伸使灰坑呈口小底大的袋状,平底。如95TZH15,开口于第2层下,口径1.5~1.35厘米、底径1.32厘米、深0.9厘米(图4)。其三是不规则形灰坑,平面呈不规则形,面积较大,坑底凹凸不平。前两类壁面光滑,底面平整,应是废弃的窑穴;第三类则是倾倒生活垃圾的凹坑。这些灰坑中填有灰土、烧土块及石块,富含陶片、兽骨、石器、骨器等遗物。
图3 95TZH9平、剖面图
图4 95TZH15平、剖面图
(二)居址
居址遗迹被破坏殆尽,仅存大量柱洞。柱洞小者直径约20厘米、残深约40厘米。大者如95TZT30D1,开口于表土层下,圆形,直径60厘米、深120厘米,底有大石块做柱础,填土夯实,夹杂有小石块、烧土块,木柱痕迹不清(图5)。
图5 95TZT30D1平、剖面图
(三)墓葬
该遗址的墓葬除少数分布在居住区外,绝大多数在专门的墓地,分布在第二阶地的坪台前沿上,揭掉现代扰土层后墓口便暴露出来,所以我们未开探方而是直接揭露表土寻找并清理墓葬。
墓葬方向以北偏西为主,多数在260°~340°,约占墓葬总数的65.3%;少数墓呈东南方向,占18%。平面形状可分4种:其一为圆角长方形,101座,占45.5%;其二为长方形,79座,占35.5%;其三为不规则形,14座,占6.3%;其四为圆形,26座,占12.7%。
图6 95TZM192平面图及器物组合图
1.彩陶片 2.彩陶盆 3.彩陶壶 4.彩陶壶5.彩陶壶 6.绿松石珠 7.石珠
墓穴结构大致分3类:一是竖穴直壁墓,平面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四壁竖直,底面平整,这是宗日墓地中最常见的墓穴形制。如95TZM192,圆角长方形,有木棺,随葬陶盆、陶壶、石珠等(图6);95TZM157,圆角长方形,有木棺,随葬盆、瓮、壶等陶器(图7);95TZM74,圆角长方形,无葬具(图8)。二是带二层台的墓葬,一般是将墓穴下挖20~50厘米后,四边留下生土二层台,再继续挖成墓室,其内安置棺椁,如95TZM162(图9);也有的先挖成第一类墓穴,安放木椁后在椁外填土、踏实,形成熟土二层台,如95TZM176(图10)。三是侧室墓,即墓穴底部分为高低不一的左右两侧,一侧安置人骨架及随葬品,另一侧空无一物,中间或隔以木板,这样,墓穴两侧便分别具有了墓室与墓道的含义。如95TZM179,圆角长方形,长165厘米、宽96厘米、深45厘米,中间以木板封隔,人骨架在左侧,单人一次仰身直肢葬,头向北,面向西,随葬品有石珠40粒(图11)。
图7 95TZM157平面图及器物组合图
1.彩陶盆 2.彩陶瓮 3.彩陶壶 4.彩陶壶
图8 95TZM74平面图
1、2.夹砂彩陶壶 3.夹砂陶罐 4.夹砂单耳陶罐 5.夹砂彩陶盆 6.夹砂陶壶
图9 95TZM162平面图
1.夹砂彩陶盆 2.陶片
图10 95TZM176平面图
葬具有木椁、木棺、石棺、瓮棺等。木椁一般是用圆木或纵向剖开的半圆木材叠放而成,有的先在前后两端依生土二层台构筑,然后再安放左右两侧的木材,也有的在竖穴内固定四壁木框后再在外填土形成熟土二层台。木椁无底,顶盖搭放在二层台上,以圆木横向稀疏排列,间以细树枝和杂草,如95TZM152(图12、图13)。木棺有2种,其一结构如木椁,但尺寸略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木棺,只因属单层葬具而按习惯称其为木棺,如95TZM166(图14)。其二是用木板按榫卯结构做成前后左右上下6面齐全的长方形木箱,先成形后安葬,是标准的木棺葬具,如95TZM176(图10)。另外,侧室墓的左右侧之间以木板封挡,类似于偏洞墓的封门,应是一种象征性葬具,如95TZM199(图15)。石棺以修整成长方形的石板构成四壁,安放于墓穴之间,均无底板,盖板或有或无,如95TZM180(图16)。瓮棺葬是以陶器为葬具的对夭亡儿童的一种埋葬方式,如95TZM122(图17),又如95TZM129,开口于第2层下,圆形竖穴,直径130厘米,葬具为粗陶瓮,盛敛一具儿童尸骨,骨骼已朽(图18)。
图11 95TZM179平、剖面图
1.骨珠(40粒)
图12 95TZM152木椁平面图
图13 95TZM152平面图
1.骨珠 2.陶片
图14 95TZM166平面图
图15 95TZM199平面图
1.绿松石片
图16 95TZM180平面图
上.石棺平面图 下.墓室平面图1.彩陶壶 2.彩陶瓮
葬式有仰身直肢、俯身直肢、侧身直肢和屈肢等几种。在尸骨保存较好并可以分辨出葬式的118座墓中,4种葬式分别为41座(34.74%)、55座(46.6%)、12座(10%)和10座(8.4%),可见俯身直肢葬和仰身直肢葬较为流行。人骨头向基本与墓穴方向一致,即多数为北偏西,共145座,占65.3%。面向则因尸骨姿势不同而各有差异。葬式的另一特点是有的墓人骨架一臂上举至头侧(多为左臂),手中或握有骨刀,如95TZM158(图19)。
图17 95TZM122平面图
1.骨刀 2.铜环(4件) 3.绿松石珠(2颗)
图18 95TZM129平面图
图19 95TZM158平面图
1.夹砂彩陶碗 2、3、7.彩陶壶 4、5.彩陶瓮 6.彩陶罐 8.骨珠 9.骨器
图20 95TZM167平面图
1.夹砂彩陶壶
图21 95TZM168平面图
单人葬有155座,占墓葬总数(222座)的70%;两人合葬14座,占6.3%,如95TZM167(图20;图版贰:1);3人合葬1座,占0.45%。
埋葬后的二次扰乱现象较为普遍,共有39座被扰乱,占总数的13%。颅骨多破碎,或上半身骨骼散乱不全。同时墓穴被挖成了不规则形,随葬品被毁坏,更特殊的是将棺椁也付之一炬。为了二次扰乱时便于寻找墓葬,初次埋入后往往在墓上面堆放诸多石块作为标志,扰乱后的填土中夹杂有原为标志的石块、葬具焚烧后的木炭、草灰、烧土块、散乱的人骨以及破碎的陶器等,如95TZM168(图21)。
随葬品多数是陶器,类别有盆、碗、壶、罐、杯等,另有少量石质、骨质工具随葬。每墓随葬品多寡不一,有的没有或仅有一二件,有的有10件以上。陶器放在棺内或椁的头端和足端,装饰品多按生前佩戴方式分布在颈部、胸前、肩后、双手以及足踝处,如95TZM188(图22)和95TZM215(图23;图版贰:2)。
图22 95TZM188平面图
1、4、5.骨珠 2.绿松石珠 3.绿松石块6.骨笄
图23 95TZM215平面图
1、2、4.夹砂彩陶单耳罐 3.夹砂陶单耳罐5.夹砂彩陶盆 6.夹砂彩陶壶 7.细石器 8.石块
(四)祭祀遗迹
宗日遗址还发现有祭祀遗迹。其一是墓上祭祀,墓葬上的地面有红烧土、草木灰、石块、陶片、兽骨等,这是针对单个墓葬的祭祀所留下的遗迹;其二是祭祀坑,散布在墓地边缘,10多个相邻,坑多呈圆形,圆底,直径80厘米、深30厘米左右,壁和底有烧烤痕迹,填以炭灰、陶片、兽骨和石块,这应是针对许多墓葬进行祭祀所留下的遗迹。
三、出土遗物
宗日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完整陶器和装饰品多出自墓葬中,工具类及残碎陶器多出自居住区内。现在我们按质地分类选择标本予以简单介绍。
(一)陶器
共出土完整或可复原器物542件,另有陶片若干。陶器按质地和颜色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为泥质红陶,质地细腻;有的羼细砂,但外表打磨光亮,与细腻泥质无异。表面呈橙黄色,多黑彩。第二类为夹粗砂乳白色陶(或乳黄色),质地粗糙;饰绳纹,彩陶以紫红彩绘制图案。
1.泥质陶 84件。胎为红色,表面为橙黄色(颜色特殊者附加说明)。手制,多用泥条盘筑法,经刮磨修整,器形匀称。彩陶占绝大多数,以黑彩为主,仅有极个别穿插白彩。泥质乳白陶施紫红彩者极少见。器类有瓮、壶、罐、盆、碗、钵等。
瓮 8件。器形庞大,大口,深腹,平底,双腹耳,口沿及上腹绘彩。95TZM155:5,口沿内饰弧线,器外饰平行横线、变形鱼纹和鱼钩纹。口径25.6厘米、腹径30厘米、底径14.8厘米、高32.4厘米(图24:3;图版叁:3)。95TZM159:12,口部有4个鹰钩状钮,腹上部饰波纹、网纹、平行线纹。口径9厘米、腹径29厘米、底径12.3厘米、高25.8厘米(图24:1;图版叁:4)。
图24 泥质陶器
1.瓮(95TZM159 : 12) 2.腹耳壶(94TZM39 : 1) 3.瓮(95TZM155 : 5) 4.腹耳壶(95TZM170 : 1) 5.罐(95TZM198 : 14) (3.约1/10,余约1/7)
腹耳壶 27件。直颈较长,圆腹,平底,双环状耳。94TZM67:1,饰平行线纹、网纹、波纹。口径6.2厘米、腹径21.2厘米、底径10厘米、高27.6厘米(图25:1)。94TZM39:1,饰红、黑两色横条纹。口径7.6厘米、腹径20厘米、底径8.6厘米、高22.6厘米(图24:2)。95TZM174:1,颈下部外鼓,整个器形呈葫芦形。绘波纹、横线和连弧纹。口径6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7.7厘米、高19.4厘米(图26:1;图版叁,1)。95TZM170:1,饰锯齿纹、圆圈纹、连弧纹。口径9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9.3厘米、高27.3厘米(图24:4)。
无耳壶 13件。小敞口,颈较短,腹浑圆,平底。94TZM20:1,绘横线、竖线、网格纹。口径6厘米、腹径15.5厘米、底径7.4厘米、高16厘米(图26:6)。95TZM119:1,绘横竖条纹及斜线纹。口径7厘米、腹径16.7厘米、底径9、高19.4厘米(图26:3)。95TZM222:3,泥质乳白色陶,中腹下有4个乳丁钮。紫红色彩,口沿内彩绘连续三角纹,颈及上腹饰多道折线纹,由底向上绘双道折线,下腹有一符号。口径3.4厘米、腹径7.5厘米、底径3.4厘米、高9厘米(图26:7;图版贰:5)。
长颈壶 3件。长直颈,圆腹,平底,颈肩处有一单环耳。94TZM39:4,红黑覆彩,绘横竖条纹和网格纹。口径6.3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6.1厘米、高14.9厘米(图26:9)。
罐 3件。个体差异较大。95TZM155:6,卷沿,束颈,扁圆腹,平底。口沿内彩绘三角纹,颈肩处绘横条纹,中腹绘弧线三角纹。口径14.2厘米、腹径19.7厘米、底径7.6厘米、高12厘米(图26:12)。95TZM198:14,卷沿,敞口,短颈,鼓腹,平底,腹上有两乳突状钮。口沿内彩绘弧线纹,外部绘横条纹。口径12.2厘米、腹径23.5厘米、底径9.5厘米、高19.8厘米(图24:5)。
图25 泥质陶器
1.腹耳壶(94TZM67 : 1) 2.碗(95TZM85 : 3)3.盆(95TZM192 : 2) 4.碗(95TZM83 : 1)5.盆(95TZM157 : 1)
图26 泥质陶器
1.腹耳壶(95TZM174 : 1) 2.单耳罐(95TZM218 : 1) 3.无耳壶(95TZM119 : 1)4.单耳罐(94TZM30 : 6) 5.埙 (95TZT16② : 28) 6.无耳壶(94TZM20 : 1) 7.无耳壶(95TZM222 : 3) 8.双大耳罐(95TZM100 : 1) 9.长颈壶(94TZM39 : 4)10.碗(95TZM222 : 4) 11.钵(95TZM155 : 2)12.罐(95TZM155 : 6)(5、7.为2/5,余约1/5)
单耳罐 5件。小敞口,圆鼓腹,平底,口肩处装一环耳。94TZM30:6,红黑色彩,上腹饰两大圆圈内填网格纹,外有弧线纹。口径8.8厘米、底径6.5厘米、高10厘米(图26:4)。95TZM218:1,口、耳残,用黑彩绘成组竖直线与折线纹。高12.6厘米(图26:2)。
盆 5件。折沿,微敛口,平底。95TZM157:1,上腹彩绘三线钮结纹,口沿绘斜线与三角纹,盆内彩绘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人,中以圆点弧线间隔。口径26.4厘米、腹径26厘米、底径5.2厘米、高12.3厘米(图25:5;图版壹:1)。95TZM192:2,外壁彩绘三线钮结纹,口沿饰短斜线纹,内壁彩绘4组2人抬圆形物图案,间以成组竖线与横线纹。口径24.5厘米、腹径24.5厘米、底径9.8厘米、高11.3厘米(图25:3;图版壹:2)。
碗 17件。敞口,斜直壁,平底。95TZM83:1,外彩为弧线波纹,内彩口部绘倒三角纹,其下绘旋状弧线间以锯齿纹,底部画一箭头形符号。口径22.2厘米、底径7.8厘米、高8.2厘米(图25:4)。95TZM85:3,外彩绘斜线纹,内彩绘网格纹和尖端带折的倒三角纹。口径18.8厘米、底径9.4厘米、高8.3厘米(图25:2;图版贰:3)。95TZM222:4,夹细砂乳白色陶,腹部有两个对称乳丁状钮,器内以紫红彩绘多道连续折线纹。口径15.2厘米、底径6.9厘米、高6.5厘米(图26:10;图版叁:5)。
钵 1件(95TZM155:2)。敛口,平底,素面。口径15.5厘米、腹径16.4厘米、底径6.4厘米、高6.1厘米(图26:11)。
双大耳罐 1件(95TZM100:1)。敞口,束颈,长圆腹,平底,双大耳。口径8.7厘米、底径5.6厘米、高12.8厘米(图26:8)。
埙 1件(95TZT16②:28)。泥质红褐陶,顶端有一直径1厘米的圆孔,平底。腹径4.9厘米、壁厚0.25厘米、高6.6厘米(图26:5)。
2.夹砂陶 458件。夹粗砂,质地粗糙,陶色为乳白色或乳黄色。手制,泥条盘筑而成,一般是分段盘筑,再对接成器,器底与下腹壁对接捏合处外张,似假圈足,此为宗日遗址粗陶之一大特征。滚压成的斜绳纹和交叉绳纹较为普遍,附加堆纹也较常见。施彩绘者占46.6%,用紫红彩在口沿内壁及器外肩部绘制图案,多为变形鸟纹和多道折线纹。器类与泥质陶基本一致。
图27 夹砂陶器
1.无耳壶(94TZM70 : 2) 2.罐(95TZM85 : 4)3.腹耳壶(94TZM61 : 1) 4.罐 (95TZM197 : 3) 5.腹耳壶(94TZM68 : 5)6.无耳壶(94TZM5 : 4) 7.罐(95TZM198 : 2) 8.无耳壶(94TZM1 : 4)
腹耳壶 26件。敞口,颈近直,圆腹,平底,腹下有两只对称环状耳。94TZM68:5,口沿绘短斜线,肩部绘变形鸟纹和菱形纹,腹下部有绳纹痕。口径6.7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7.5厘米、高19.8厘米(图27:5;图版肆,1)。94TZM61:1,口沿绘短线和带折的三角纹,肩部绘多道连续折线纹。口径7.5厘米、腹径20厘米、底径7.8厘米、高24.2厘米(图27:3)。
无耳壶 228件。形同腹耳壶,但无耳。94TZM5:4,口沿内彩绘倒三角纹,颈部绘三道连续折线纹,肩部绘一排变形鸟纹。高22.8厘米(图27:6;图版肆:2)。94TZM1:4,口沿绘竖折线,肩部绘每组六只的四组变形鸟纹,肩部以下有竖绳纹,在肩、腹和底部还有四道附加堆纹。口径8厘米、腹径18厘米、底径7.2厘米、高22.5厘米(图27:8)。94TZM70:2,腹下有两乳丁状钮,颈肩部绘连续折线纹。口径7.2厘米、腹径17.8厘米、底径9.2厘米、高19.8厘米(图27:1;图版叁,2)。95TZM84:4,两个口并立,口沿内彩绘带折的倒三角纹,肩部绘三道连续折线。口径5.5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9.3厘米、高22.5厘米(图28:7)。
罐 21件。器形差异较大。95TZM197:3;卷沿,短颈,扁圆腹,腹中部有对称的两个小錾,口沿内彩绘折线三角纹,肩上端绘右折的竖条纹和圆点纹。口径14.6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9.4厘米、高13.2厘米(图27:4)。95TZM198:2,圆唇,小敞口,圆肩,平底。通体饰绳纹,并有斜行附加堆纹,口沿内彩绘折线圆点纹,颈绘一道横条纹。口径12.3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7.6厘米、高16.8厘米(图27:7)。95TZM85:4,颈部有双耳,肩部以下饰绳纹,口沿与腹中部各有1条附加堆纹。口径8.9厘米、腹径12.8厘米、底径7.5厘米、高12厘米(图27:2)。
单耳罐 106件。短颈,颈上有单耳,肩圆鼓,平底。94TZM69:3,口沿内彩绘倒三角纹,肩部绘一排变形鸟纹,耳部绘竖线和短斜线纹。口径7.6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8.7厘米、高13.9厘米(图28:1)。94TZM33:5,口沿内绘倒三角纹,肩腹绘网格纹,耳部绘竖折线锯齿纹。高14.8厘米(图28:2;图版贰:4)。95TZM163:9,口沿内彩绘折线纹,颈部绘两道横条纹,颈及腹中部各有1道附加堆纹和多道竖堆纹,耳上有4道竖堆纹。口径8.4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5.5厘米、高10.3厘米(图29:2)。94TZM64:8,颈以下饰竖绳纹。口径7.8厘米、腹径10.8厘米、底径7.1厘米、高11.3厘米(图29:3)。
图28 夹砂陶器
1.单耳罐(94TZM69 : 3) 2.单耳罐(94TZM33 : 5) 3.碗(95TZM163 : 10) 4.碗(95TZM158 : 1) 5.碗(94TZM12 : 6) 6.碗 (94TZM23 : 4) 7.无耳壶(95TZM84 : 4)
碗 72件。圆唇近方,敞口,斜直壁,平底。94TZM12:6,口沿绘条带纹,内彩是六组变形鸟纹。口径15.2厘米、底径6.7厘米、高8.1厘米(图28:5;图版贰:6)。94TZM23:4,腹上有2个小乳丁钮,器内外均彩绘折尖竖线纹,器内壁有4个符号,底绘太阳纹。口径16.2厘米、底径9厘米、高10.2厘米(图28:6)。95TZM158:1,腹上有二个乳丁钮。器外彩绘倒三角纹,器内彩绘长三角折尖纹,底绘十字纹。口径17厘米、底径6.4厘米、高8.2厘米(图28:4)。94TZM16:3,素面。口径12.6厘米、底径7.6厘米、高8.2厘米(图29:5)。94TZM72:4,有一流。器外彩绘双道竖线纹,器内彩绘梯格纹,底绘折尖十字纹。口径10.3厘米、底径5厘米、高6.3厘米(图29:1)。95TZM163:10,带一把,把上以竖乳丁和短横线构成人面图案,器内彩绘竖条纹。口径15.2厘米、底径6.5厘米、高9.4厘米(图28:3;图版叁:6)。
杯 5件。器形很小,直壁,平底,呈筒状。95TZM130:6,素面。口径7.1厘米、底径5厘米、高6.3厘米(图29:4)。
图29 夹砂陶器
1.碗(94TZM72 : 4) 2.单耳罐(95TZM163 : 9) 3.单耳罐(94TZM64 : 8)4.杯(95TZM130 : 6)5.碗(94TZM16 : 3)
图30 石器
1、2.细石器(95TZT15② : 16—1、2) 3.凿(95TZT21② : 6) 4.石坠(95TZM140 : 3) 5.绿松石珠(95TZM216 : 1) 6.玛瑙珠(95TZM134 : 1)
(二)石器
共247件。有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另有大量装饰品。
1.细石器 62件。包括石片、石核等。95TZT15②:16—1,为长条形石片,有压剥修整痕迹。长2.8厘米、宽0.85厘米、厚0.15厘米(图30:1)。95TZT15②:16—2,为细石叶,断面呈三角形,是未加修整的半成品。长2.75厘米、宽1.6厘米、最厚处厚0.4厘米(图30:2)。
2.打制石器 80件。94TZM19:10,灰质板岩打制成石锄状,柄部较窄,刃部较宽,边刃很钝。高10.2厘米、柄宽5厘米、刃宽14.6厘米、刃厚0.8厘米(图31:4)。
3.磨制石器 70件。有斧、锛、凿、刀、纺轮和石球等。
斧 9件。95TZH7③:2,尾窄刃宽,稍呈梯形,两面刃,刃端中部有一对钻而成的圆孔,尾端残。长10.45厘米、宽6.25厘米、厚0.9厘米(图31:7)。
锛 6件。95TZT14②:24,单面刃,呈长梯形。长9.6厘米、宽3.9厘米、厚1.8厘米(图31:6)。
凿 9件。95TZT21②:6,长3.1厘米、宽1厘米、厚0.6厘米(图30:3)。
刀 43件。95TZT26②:6,近长方形,中部一对钻而成的孔。长9.2厘米、宽3.6厘米、厚0.4厘米(图31:9)。95TZM200:2,用玉质石料精心磨制而成,周身光亮,无使用痕迹。前端和一侧有刃,三孔均为单面钻成(图31:8)。95TZM200:4,平面长梯形,一侧有刃,较窄的一端有2个穿孔(图版伍:1)。
纺轮 1件(95TZT10②:3)。圆形,中心处两面对钻成孔。直径7.6厘米、厚1.1厘米、孔径0.8厘米(图31:2)。
石球 2件。95TZT24②:27,上有刻划凹痕,直径3.5厘米(图31:3)。
另有石环、砺石等石制品35件。
4.装饰品 276件。有水晶石坠、绿松石块、绿松石珠、玛瑙珠、玉璧等。
水晶石坠 3枚。95TZM140:3,橙黄色,透明,通体光滑,尾端钻孔。长2.3厘米、宽1.2厘米、厚0.6厘米(图30:4)。
绿松石块(片) 79件。多为灰色板岩的一面附有一薄层绿松石,少数是用纯绿松石片穿孔而成的佩饰。95TZM130:5,近长方形,绿松石剥落并碎成4片,钻孔加以绑附。长17.5厘米、宽6.5厘米,灰色板岩厚0.75厘米、绿松石片厚1.05厘米(图31:5)。
图31 石器
1.璧(95TZM200 : 5) 2.纺轮(95TZT10② : 3) 3.石球 (95TZT24② : 27) 4.打制石器(94TZM19 : 10)5.绿松石片(95TZM130 : 5) 6.锛(95TZT14② : 24)7.斧(95TZH7③ : 2) 8.刀(95TZM200 : 2) 9.刀 (95TZT26② : 6)(3、6、9.为1/2,余1/4)
绿松石珠 146粒。多与骨珠相间串成链饰。95TZM216:1,圆柱形。长1.5厘米、直径0.8厘米、中间穿孔径0.25厘米(图30:5)。
玛瑙珠 47粒。95TZM134:1,用红色玛瑙石磨制而成,圆形。直径0.7厘米、厚0.35厘米、中间孔径0.1厘米(图30:6)。
玉璧 1件(95TZM200:5)。用灰黄色软玉精心磨制而成,单面钻孔,通体光亮。直径14.5厘米、厚0.7厘米、孔径2.65厘米(图31:1;图版伍:2)。
图32 骨、牙器
1.骨刀(95TZT17② : 4) 2.骨勺(95TZT22② : 3)3.獐牙饰(94TZM31 : 1) 4.骨镞(94TZM32 : 12—1)5.骨鱼钩(95TZT15② : 17) 6.骨针(95TZH10 : 3) 7.骨珠(95TZM130 : 3,总数为3713粒) 8.骨叉 (95TZH14 : 6) 9.锥(95TZH13 : 6) 10.镞 (94TZM32 : 12—4) 11.骨笄(95TZM188 : 6)(2、8.约1/4,余约1/2)
(三)骨器及其他
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制作方法有劈剥、磨制、穿孔、切割等。
骨锥 62件。95TZH13:6,用动物肢骨劈裂磨制而成,前端尖锐,尾端尚留有关节面。长13.8厘米(图32:9)。
骨针 87枚。95TZH10:3,用动物骨骼切割成长条状再精心磨制而成,断面呈圆形,前端尖锐,尾端穿有小孔,通体光滑。长9.5厘米、中部直径0.15厘米、孔径0.08厘米(图32:6)。
骨镞 12件。94TZM32:12—1,断面呈圆形。铤长3.7厘米、径0.35厘米、身长4.4厘米、径0.6厘米(图32:4)。94TZM32:12—4,铤断面圆形,镞身断面为菱形。铤长7.8厘米、径0.35~0.65厘米、身长7.1厘米、宽1厘米(图32:10)。
骨鱼钩 3件。95TZT15②:17,用动物肢骨切割磨制而成。长8.75厘米(图32:5)。
骨刀 20件。用动物肢骨切割磨制而成,一侧挖有凹槽以便镶嵌石片,属骨、石复合工具。95TZT17②:4,刀刃已脱落,仅有凹槽,尾端有一自然小孔。长26.4厘米(图32:1;图版伍:3上)。
骨叉 1件(95TZH14:6)。用动物肢骨切割磨制而成,前端3齿,尾端加工成王冠状,器身为骨骼的自然弯曲状。长25.8厘米、厚0.2厘米(图32:8;图版伍:3下)。
骨勺 3件。95TZT22②:3,用动物肋骨削磨而成,柄部削细,勺体利用骨面的自然凹陷再加以修整。长17.6厘米、勺体宽2.2厘米、柄宽0.9厘米、厚0.3厘米(图32:2;图版伍:3中)。
骨珠 4536粒。一般是用鸟肢骨截成的小圆柱,通过骨腔串系成链饰,佩戴于头、颈、手腕、足踝等处,少者几十粒,多者如95TZM130:3,达3713粒之多(图32:7)。
骨片饰 233片。往往由许多骨片围成筒状,捆缚于木质或皮质底衬上,戴在手腕处。95TZM130:4,共有13片,其中有4片两侧刻成锯齿状,长11.3~14.2厘米、宽0.8~1.2厘米;9片在正面刻有三角纹,长14.8厘米、宽2~4厘米;所有骨片均在两端刻3道凹槽以便绑缚(图33、34)。
图33 骨片饰(95TZM130 : 4)
图34 骨片饰(95TZM130 : 4)
图35 铜环
左:95TZM122 : 2—1 中:95TZM122 : 2—2 右:95TZM122 : 2—3
图36 铜环
左:95TZM122 : 2—3 中:95TZM122 : 2—1右:95TZM122 : 2—2
骨笄 6件。由动物肢骨切割磨制而成,一端尖锐似骨锥,另一端稍钝,通体光滑,断面呈圆形。95TZM188:6,长18.8厘米、最大直径0.7厘米(图32:11)。
獐牙饰 8件。系用雄獐獠牙磨制穿孔而成。94TZM31:1,牙体经刮磨而有棱,上有8个钻孔,长11.5厘米(图32:3)。
海贝 92枚。多数磨损较重,可能是流通货币并兼做装饰品。
(四)铜器
计4件。器型有铜环和铜饰。
环 3件。95TZM122:2—1至2—3,铜质未经鉴定,似为青铜,锈蚀较严重,系粗细不均的铜条扭圈而成。3件环的外径依次为4.2厘米、3.7厘米、3.2厘米(图35、36)。
铜饰 1件(95TZM80:3)。锈蚀严重。平面为三角形。
四、结语
宗日遗址经过两年的发掘,已取得丰硕成果,这对于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如舞蹈图案彩陶盆、二人抬物图案彩陶盆、骨叉、骨勺等遗物,是研究远古宗教、艺术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等的宝贵材料。其次,大量特色鲜明的陶器的出土,显示了一种新的文化面貌。其中的少量具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以及齐家文化特征的陶器,表明该遗址延续了较长的时间,并且曾接受过诸多文化的影响。但最多见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器物,如乳白色夹砂陶上施紫红彩、变形鸟纹和多道连续折线图案、腹壁与器底的结合方式等,均与相邻的文化截然不同。据此完全可以命名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宗日文化。再次,发现了许多很有意义的遗迹现象,如石棺常见于从东北至西南的半月形地带[4],而相比较之下,宗日遗址的石棺葬具有时代早、数量多的特点;二次扰乱葬在马家窑文化有所发现,在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较为普遍[5],宗日遗址似乎为其渊源。而焚毁棺椁、墓上标志、墓祭[6]等现象,则属于新发现,极具研究价值。宗日遗址的发掘仍在继续进行,相信会发现更重要的遗物和更有意义的现象。随着系统整理和进一步研究的开始,对黄河上游远古文化古环境的恢复、经济生活的推断、文化性质与年代的确定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阶段等方面的探讨将会更加深入。我们正为此而努力,也希望学术界同仁不吝赐教。
附记:参加发掘的人员有青海省文物处格桑本、梅端智,青海省博物馆李国林,海南州民族博物馆王国顺、索南才让,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陈洪海等同志。王国顺、李国林绘图,李国林、王国顺、刘小何、贾鸿键摄影。
执笔者:陈洪海 王国顺 梅端智 索南
1998年
Abstract
From 1994 to October 1995, an excavation was officially conducted of Zongri Site in Tongde County, 222 tombs, 18 ash pits and sacrifice remains were cleaned up. Many pottery shards, animal bones, stone and bone artifacts are unearthed. A large amount of precious material data are collected, such as painted pottery basin with dancing design, colored pottery basin with design of two people carrying things, bone forks, bone spoons and so on, which are conducive to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religion, art and lifestyle.
图版壹
图版贰
图版叁
图版肆
图版伍
注释
[1]“兔儿滩”为蒙语“托勒塘”的音译,地点不在此处。现居此地的藏民称该遗址区域为“宗日”,意即“人群聚集的地方”。为使地点及名称准确而改为“宗日遗址”。
[2]高东陆:《同德县兔儿滩半山类型遗址调查简报》,《青海省考古学会会刊》,1985年第7期。
[3]宗日遗址考古队:《青海宗日遗址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5年9月24日。
[4]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出版社编辑部:《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5]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6]青海省民和县阳山半山—马厂类型墓地中将一些圆形灰坑定为祭祀坑,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阳山》第53~56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