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南方正式表示反對王揖唐
民國八年九月五日(1919年9月5日)
唐總代表暨各代表均鑒:
北方任王揖唐爲總代表,護法區域一致主張反對。即西南以外各團體請願拒絶者,亦函電盈尺,自應順從全國人民公意,以謀和議有正當之解决。
兹於歌日致北方一電,文曰,北京徐菊人先生、龔仙舟先生鑒:接誦文電,委任王揖唐爲全權總代表,偕同吴君鼎昌、王君克敏、施君愚、方君樞、汪君有齡、劉君恩格、李君國珍、江君紹杰、徐君佛蘇等剋期莅滬,希即知照尊處所派各代表,接洽一切。等因。
查和議停頓,四月於兹,日益遷延,非國之福。公等希望和平,主持續議,凡有血氣,孰不傾心。惟是總代表非徒代表一方面之意思,必須得各方之信仰,祛一切之障礙,乃能勝任而愉快。今王君揖唐之歷史及現在所處之地位,是否有益於和議,國人均能道之。
現西南以外之各團體,函電紛馳,請願拒絶,案牘盈尺,共見共聞。即如衡州吴師長等之通電,痛哭陳詞,實代表國民之心理,謂出西南之私,恐非平情之論。
共和政體,主權在民,國人皆曰不可,而必好人所惡,以一手掩盡天下耳目,是否違反全國國民之公意。年來對外諸密約,劌心怵目,外交失敗,孰造其因?國人所大聲疾呼者何事?而王君所素恃爲後援者何在?質之途人,又焉能信?且此次戰事始於壞法,癥結所在,盡人皆知。則以王君地位之關係,而謂能擺脱拘擊,超然象外,三尺童子知其誣矣。而公等明知之而故使之,是否有和平之誠意。
煊等非對人有愛憎之見存也,則[4]以國際聯盟瞬將開會,國内統一,時不可遲。利[5]在和,而且利速和。今以王君爲總代表,則所期者已適得其反。明知以此謀和,必無結果,而必敷衍曲就,從容開議,爲貌合神離之舉,曠時日以欺罔國人,此則煊等所不敢得罪於全國者也。尚望公等尊重民意,遴擇適宜之人,使之充總代表,促成和議,則國家幸甚。謹抒悃愊,立候教言。岑春煊、伍廷芳、陸榮廷、唐繼堯、孫文、林葆懌。歌等語。特聞。
政務會議。歌。印。
《南方正式表示反對王揖唐》,上海《申報》1919年9月8日,第10版,第1欄,《申報(影印本)》(160),上海:上海書店,1983年,第1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