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立國與西南

五、經濟立國與西南

德意志奮鬥三年,兵力何嘗失敗,只以經濟不能獨立,終歸屈服。今西南諸省何如乎?就財政方面言,則滇、黔、桂諸省在前清時代,均賴國家協濟。自入民國,協款絶,歲出增,護法、護國兩役,平添億萬負擔。滇黔湘桂,固不堪命,川粤菁華亦垂盡矣。就社會方面言,則川滇桂粤諸省匪患蔓延,禍亂迭發,捕殺劫洗,豈可清源。上下交敝如此,今後非注全力以開發富源,救濟貧病,則勢必因貧益亂,因亂益貧,終至經濟破産而後已,縱有雄師十餘萬,何以生存。故經濟立國主義,在西南尤爲自救要圖,其理明甚。今特研究實施方法如左:

(甲)收束軍備。軍隊爲財政桎梏,中央然,地方亦然。此桎梏永永弗釋,即國家自由永永不復,而必至拘攣萎縮以死。故西南之自救救國,第一在首先解放此桎梏,爲全國倡。今更列舉諸義,以明收縮軍備之必要:(一)歐戰甫畢,世界和平必有較長之歲月。今後濫用武力侵略人國之風,必能漸熄。(二)庚子以後各國對我主張領土保全、門户開放、機會均等,今後此種主張將益明確,我人所謂國防,不重在軍事之優勢,而重在經濟之自立。(三)英法兩國,戰後國力蕩然,瘡痍難復,川、藏、滇邊之對英,滇桂之對法,當以經濟上之互助,圖彼此親睦,更無以軍隊設防之要。(四)科學未精進,教育未普及,交通未盡辟,軍需品未獨立,縱有軍隊,亦徒形式,絶無戰鬥力可言。(五)西南諸省富源無盡,開發之責惟仗自身,然交通阻梗,開發之事工難費巨,不節軍費,何能舉此。(六)北方一部軍閥依然跋扈時期,西南固不能不需相當實力以自衞,然軍隊實力,不盡與兵數爲比例。汰弱留强,化多爲精,亦足免坐困而圖持久。况我以救國精神昭示全國,人心輿論之無形勢力,助我者正多乎。

收縮軍備之必要,已如前述,然如何實行乎?如其强行裁汰,則退伍兵士無從得業,能否不流爲社會之蠹,不可知也。如其截止補充,則自然死亡,其率甚微,其减也漸,能否舉收縮之效,不可必也。故如何收束之問題,實有詳密研究之價值。僕嘗深思熟慮,以爲一舉兩得,莫如化軍隊爲農工。其法在一省軍民當局,預籌一興業經費,設立工程及屯墾機關,規劃工程種類及屯墾地區,視經濟能力定需用人夫多寡,所需工墾人夫概以退伍兵士承充。此項計劃决行之時,即由各軍隊中平均酌提若干成兵士退伍,就願充工墾者,由主管官移送工墾機關分别安置。如係工作,需用保險儲蓄計,俾工事畢後,得資本以營生。如係農墾,許以墾成熟田,酌量授爲私産,俾熱心從事墾務。至退伍所節俸餉,即移以擴充工墾,其退伍軍官,亦調充工墾事務各職。此法分期實行,至全省軍隊,僅敷警備地方爲度。

如是,則不生産之軍費一變爲興業費,不生産之軍人一變爲農工,軍備愈收縮,即農工事業愈擴張,三年以後,必著大效矣。或者慮現有軍隊,不習勞動農工之事,未必願爲。然屯田兵制,迭見史册。兵士辟路,近已習聞。以歐戰之烈,德軍猶能分戰綫之軍人,爲後方農耕、畜牧、改造道路等種種生産行爲,以裨補德國之經濟。况在我平時之軍人,是在軍民當事者之意志何如耳。

(乙)開發交通。軍備膨脹之害,及於國家全體。交通開發之利遍於社會各方,故與收縮軍備,當同時并行,且可消納多數退伍兵者,厥爲開發交通。交通之政包含甚廣,只就水陸路綫論,若鐵路,若電車路,若汽車路,若内河航路,若沿海港灣種種經營,均屬之。在西南諸省,崇山峻嶺,地形起伏,水力發電之利用必多,以之興電車路甚易也。土曠人稀,石山遍地,地價賤而人工廉,以之興汽車路,不難也。粤、桂、川、湘河流縱横,淺水之輪航行便利,是内河航路,急宜疏治而推大也。西江入海之區,可營與香港并峙之商埠。欽州附近海灣,可築一南方惟一之商港。瓊州一島,亦不乏較良之港。是沿海港灣,急宜次第以規劃也。然其中至關重要,可開西南不盡之富源,可辟西南光明之新局者,尤莫如鐵路。

西南鐵路計劃,張君大義已先我言之,無煩贅述。惟我人所宜一致主張者,欲舉萬里以上之鐵路於山國之中,需款數萬萬,斷非西南自身財力所能及。故借外款以造路,苟無傷政治主權,絶無所用其懷疑,此其一也。富源開發,内可增社會性資産,外可供世界需求,親善之友邦,必能以誠意助我成路,此其二也。一國交通,固應統一,然西南諸省,除粤漢之一段,以及廣九、滇越兩路外,何曾有中央政府經營之路綫。故南北即使統一,西南鐵路不能不由西南自營之,此其三也。

此三義既决,我人當即協力同心,以成左列各路(其餘詳見張大義君《西南鐵路計劃》書):(一)粤漢綫。韶州至株洲間之一段。(二)廣成綫。由廣州沿西江,經梧州、潯州、柳州,縱貫貴州全境,經貴陽,達重慶,合川漢綫以至成都。由潯州出支綫,經南寧,達龍州。(三)沿海綫。自欽州起,沿海岸東北行經廣州、惠州、潮州、漳州、泉州,達福州。接連出上海之沿海綫,由福州出一支綫,入江西,達南昌。由潮州出一支綫,至贛州。(四)欽渝綫。自欽州起,經南寧、百色、興義、羅平、昆明、東川、叙州、瀘州,達重慶(已訂借法款)。由瀘州出一支綫達成都。(五)株欽綫。自欽州經南寧、柳州、永州、寶慶以達株洲(已訂借美款)。(六)沙興綫。由沙市經辰沅、貴陽,達興義(已訂借英款)。(七)川陝綫。由成都東北行經川北南鄭,達西安。(八)川藏綫。由成都西經裹塘、巴塘、察木多以入藏。(九)滇緬綫。由雲南省城西行經大理,達騰越,以連緬甸鐵路。(十)滇暹綫。由雲南省城南經思茅達暹羅邊界,以連暹羅鐵路。

(丙)刷新吏治。民紀以來,中央、地方殆均無道揆法守。除一二省區外,不獨新政設施毫無表見,即舊時綱紀破壞無存,至於今日,吏治廢弛,尤不堪問。西南諸省,亦以軍事倥傯,不遑計及文治。此揆之世界進化大勢,實難免於淘汰之林。急起改圖,實爲西南自身之天職。今就經濟立國之精神,舉刷新吏治之要點,願與西南各界當事一討論焉:

(一)確立保育政策。近世政家責任,不僅在確保治安,尤重在增進福利;不僅在維持秩序,尤重在開闢新機。社會如何可使康樂,游民如何可使絶迹,地方如何可使開明,風俗如何可使淳厚,均爲執政者之職責,是之謂保育政策。質言之,保育政策者,藉政治動力以改善民德、開發民智、增進民力之謂。吏治萬端,兹爲本義,必懸此爲鵠,始可綱舉目張。故確立保育政策,爲刷新吏治之第一義。

(二)擴張民政權責。軍民分治主義,爲各國常規,亦國人所切望。然當此過渡時期,分治未必果良,合治未必果惡,何也?分治而權限混淆,以民政附庸於軍政,則弊甚於合;合治而責任明定,以軍政扶植民政,則利等於分。日本治臺灣、閻氏治山西,皆以軍政扶植民政,名爲兼治,而成績斐然。安徽等省,均認民政附庸軍政,名爲分治,而百廢莫舉,此其明證。故刷新吏治之大本,不在争分治虚名,而在立民治權限。詳言之,每省得一賢省長,有完全施政自由,不受軍事壓迫,固爲治本至要。然得一賢督軍,傾注全力於民政,以兼省長責任,亦未始非治標權宜。若以庸懦省長尸祭,則寡人之虚位,則責任不明,權限不立,無復民治可言矣。故擴張民政權責,以潜移軍權爲刷新吏治之第二義。

(三)明定考成標准。欲舉一省之吏治,不能不責成多數縣知事,否則良善之政策成爲具文。全權之省長,誰與爲理,故奬進縣知事之政績,尤爲推行政策之骨幹。奬進之法何如?曰:惟就保育政策中之要點,如後所列各大端者,定爲政程,以行考成而已。

(子)革惰習。勤勞爲生産之本,懶惰爲罪惡之源。今有廢時失業、敗德傷財者,莫如賭與鴉片,首宜嚴重查禁,并將所有烟賭具一律焚毁,永遠禁止製造及賣買。(丑)養儉風。資本亦生産要素,流用於奢侈之途,即失去生産效力,故儲蓄爲致富之本。然近時習尚,奢侈成風,中如以貴金屬制器具飾品消耗社會之經濟力尤甚,宜由每省制爲條例,設局收買,以充銀行准備金。一面督飭各縣,勸禁金銀器具之製造及使用。此種政策,一可促進個人之儲蓄能力,一可厚集公衆之活動資金。歐戰中英法德各國,均厲行之。(寅)普及國民教育。教育爲國民進步之源,能力之本。中如推行新政令,尤與國民常識之健全與否具有密切關係。若發行公債,若舉行新税,若籌辦自治,其成績如何,均以人民能力與智識爲衡。故普及國民教育一事,各國均視爲極重大之政務。普及之法如何,則對兒童宜遍設義務學校,補習學校,以强迫就學。對成人宜實力補助教育會,多設通俗教育、圖書館,并舉行巡迴演講等事。(卯)遍設工廠。絶游民以清盗源,救貧困以行慈善,授藝術以廣職業教育,增生産以厚社會富力,奬勵勞動、增高工價以崇尚人格,均爲吏治中之犖犖大端,而其樞紐,悉繫於工廠。故遍設工廠,則上述問題均告解决。宜就各地物産原料,由縣發起,或聯合商民集資倡辦,初辦之年,應以公款補助。其資本較巨者,應聯合數縣之力經營之。(辰)遍設農工銀行。水旱疾病之變,隨時發生,救濟之道,必須有通融資本之金融機關,俾可以不動産爲抵押,而得利息輕微之借款,一以濟意外,一以便興業,裨益農民及手工業者,誠非淺鮮。宜由各縣邀集殷富農商聯合組織,與以經濟上特别之保護。此項銀行,每縣至少一處。(巳)培養森林。森林爲利,不一而足。西南多山,尤富林木。宜由每縣或數縣聯合設立苗圃,除供給公家造林外,并以廉價苗本出售於民間。(午)奬進固有之實業。産蔗之區,宜研究製糖。産絲之區,宜研究繅織。富牛皮之區,宜研究鞣製。富礦産之區,宜研究采冶。諸凡當地大宗之物産,及固有之實業,均宜擴張改善之。其餘有地利未辟者,或充農墾,或充畜牧,亦宜竭力開發,其資本由一縣或數縣官民聯合籌集之。(未)規劃專門教育。經營社會實務,必須有專門之技能智識,故專門教育,尤不可緩。其法宜就當地事業所需要,與實業連類并營之,或一縣獨立,或數縣聯合,需費巨者,由省庫補助之,庶教育與實業,相得益彰。(申)建設模範都市。如築路治水(上水及下水)、公共衞生(醫院、公園、菜市、屠宰場等)、通俗教育(圖書館、通俗教育館等),及一切電氣設備諸政,一一實施之。其設備費即由市民籌集,此種都市,每縣至少一處。(酉)其他經濟政策。若輔助全省交通行政,若清查全縣土地財産,若設法推廣土産出口,若限制使用外國紙幣及本國濫幣,若提倡購買地方公債,均應認爲經濟政策中之要項,可因地制宜以實施之。前項保育要政,悉認發展經濟爲前提,合以調查户口、整頓警察種種普通職務,定爲縣知事政程。省長更宜明白宣布其政策,尊重省議會,共同組織省參事會於省署,以實行考查及提倡指導。考查之法,宜就前項標准,定一最低限之標准分數,區爲上、中、下三等。其優異者如何奬勵,不及格者如何處分,應别經條例定之。

(四)培養縣吏人才。徒善不足爲政,徒法不能自行。以今縣知事之濫雜,而欲責以勵行前項政程,是無異以專門課程責中小學生,勢必有格格不入者。故相繼而起之重大要求,厥爲縣知事人才問題。何以達此要求,必須勵行左法。

(子)組織吏治研究所。由省長自兼所長,就上項政程,酌設經濟、財政、教育、實業、土木、機械、都市經營史等各課目,由省署中之各科長各認一項,并延聘專家擔任教授。其學員須招集專門學校畢業生及有同等學力者充之,以一年爲期,除教授實務智識外,并行嚴格訓練,以造成高尚人格,是爲普通班。在本所畢業,學行兩優者,概行任用爲縣知事,其成績中等者,先任爲縣知事之佐理;其更次者仍留所補習或改充他職。上法爲根本育才之計,但政務不徒重學識,尤貴經驗,故現任縣知事,以及曾任縣知事之有政績者,亦不可盡置度外。宜設特别班,以半年爲期,專調現任縣知事及候補者赴所研究。其學行兩劣者可乘此甄别,以爲整頓;其學行尚優者,仍令回原任。一班畢業,改調他班,俟全省現任知事,輪流研究完畢,乃停辦特别班,專設普通班。(丑)組織觀政團。上項畢業人員,實行就任以前,須組合觀政團,就地方政治成績優美之區,就各項實務,實地調查,惟最要者,在請當地行政人員講述經營歷史。其觀政時間以兩箇月爲度。觀政地點以香港、臺灣,菲律賓爲宜。蓋此數地,均草昧經營,適於爲我取法也。

(五)開發特别區域。前述四端,固爲刷新吏治之大綱。然一省之中,有情形特殊之地方焉,如川邊,如滇邊,如瓊崖,地廣人稀,交通阻梗,擁莫大富源,需巨款開發,均非一縣或數縣之力所能從事者也。則宜劃爲特殊區域,采用特種政治組織,效日本治臺灣、英國治香港,各設總督之例,設一負開發全責之行政官,付以特權,助以財力,俾當事者循一貫政策,放膽經營。倘一省財力猶患不敷,則更仿英、荷兩國組織東印度公司以規劃東印度、日本組織南滿鐵路公司以規劃南滿之意,組成一大規模之興業公司,由省政府自任大股,以厚集内外資本,擔負開發專責。如是行之,政治經濟兩方面可相助長,今日窮荒閉塞之僻壤,不數年而將變爲燦爛光明之天府矣。

(六)漸行裁撤厘税。内地厘税,直接阻礙通商,間接損害農工商各業。裁厘之議,已爲全國實業家所渴望。今北京政府,且擬與各國交涉,實行裁厘加税之懸案。事果實行,西南當然當仁不讓,即使遽難實行,西南諸省亦當自成一經濟區域,就大宗出口土貨,免厘免税,并逐漸推廣免厘免税之範圍,一以圖對外貿易之發達,一以爲日後厘税全裁之地步。至日前財政上之短收,另設公平所税以補充之,固無不可。

總上所論,收縮軍備爲整理財政之前提,開發交通爲振興實業之基點,刷新吏治爲社會進步之先聲。經國大端,殆盡於是。若軍人,若文官,若議士,若輿論之指導者,誠能一致主張,憬然於國計民生之實務,各本新國精神,分任建設實事,相與更始,安定進行,則不十年而生聚教訓,大著成功。文化何患不燦然於世界,國力何患不充實而外揚,所有外交上種種不平等之耻辱,何難洗刷一空。有志者竟成,天下無難事,是在我人善自爲之,并在我西南有以倡之耳。夫彼臺灣一島,一經日本經營,不十年而政治修明,交通四辟,實業發達,社會富庶,迄今計其財政收入,年達七千餘萬元。試問我國任何一省有此巨額之歲收乎?!臺灣猶曰大島也,若香港彈丸之地,不敵内地一小縣,然一經英人經營,赫然爲太平洋濱一大港,歲入亦達千餘萬元,試問我國任何大縣有此巨額之歲入乎?!荒山窮島,在彼得之,均變爲黄金世界。沃野神州,在我得之,乃等於石田萬里。相形之下,我人其可知所愧奮矣!

《與護法省區論經國大計書》,何平、李露點注,何平修訂:《岑春煊文集》,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6—143頁


[1]時間據内容定。

[2]癸卯,當爲癸丑。

[3]原未標時間,時間據内容定。

[4]原未標時間,時間據内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