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記
編後記
作爲博士論文的副産品,將《岑春煊集》整理成書來自導師桑兵教授的建議。二〇〇三年博士論文通過答辯後,桑兵教授再次提議,可以嘗試將當時正在整理的岑春煊文獻,以《岑春煊集》爲題,申報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獻類項目。承蒙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獻組專家不棄,《岑春煊集》在二〇〇五年得以順利立項,進而開始了漫長的整理出版之路。
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領導小組、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獻組及外聘專家的指導和督促,是《岑春煊集》最終得以按質完成的外部因素。時任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領導小組副组长李洪峰、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領導小組办公室副主任马小林、國家清史纂修工程規劃處處長王江、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編纂委員會項目中心副處长李嵐亲临广州,关心項目進展情况;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獻組的聯繫老師孫燕京、劉朝輝爲敦促本項目按期完成煞費苦心;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獻組組長陳樺、專家組成員王汝豐、黄愛平、張妍、孫燕京等,以及外聘的十多位評審專家,或是親臨、或是當面、或是書面予以了指導,使《岑春煊集》的編輯有了努力的總體方向。
《岑春煊集》項目組全體同仁的齊心協力,則是本項目得以如期完成的內在助力。中山大學歷史系余定邦教授爲文集獲得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立項提供了大力支持,之後又在百忙之中仔細審閱了樣稿本(即第壹册)的大部分内容,提出了许多寶貴的建設性意見。中山大学歷史系李吉奎教授對文集涉及的典章制度和駢體文的標點等進行了細緻把關,并與項目組其他成員曹天忠、陳文源等分别提供了文獻來源的拓展線索。在具體工作上,項目主要負責人譚群玉對文獻的主體來源予以定位,并對每一階段的整理工作和人事安排加以規劃部署,對文集内容進行全方位把關;負責文獻搜集、分類排序、標題擬定、版本比較選擇、文字校勘及校勘記撰寫。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曹天忠在項目主要負責人出國訪學期間,負責起組織搜集電子檔案《國家清史工程數字資源總庫·録副檔》、《國家清史工程數字資源總庫·硃批檔》中岑春煊文獻的責任,并對这部分文獻所選定的内容進行了初次辨認,且在與北京的聯繫老師、有關專家和部門的溝通方面貢獻良多。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陳文源係文獻學專業出身,具有豐富的點校經驗,他的加盟提升了書稿的點校質量。在《岑春煊集》整理出版過程中,項目組對所收録岑春煊文獻的標點,進行了多次檢查校對,其標點分工各有側重:壹:譚群玉、曹天忠、陳文源;貳:曹天忠、譚群玉、陳文源;叁:陳文源、譚群玉、曹天忠;肆:陳文源、譚群玉、曹天忠;伍:曹天忠、譚群玉、陳文源;陸:譚群玉、曹天忠、陳文源。
文集的文獻檢索,得到了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資料室、中山大學歷史系資料室的王録斌、蔣曉芸、黄永祥、何永傳、陳衛紅等老師提供的種種便利和幫助。中山大學圖書館、廣東省檔案館、廣州地方文獻館、廣東省圖書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桂林圖書館、廣西師範大學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處的工作人員,爲文獻搜集提供了諸多幫助。鍾文典、林家有、梁碧瑩、曾業英、謝維、劉路生、孫彩霞、馬忠文、李細珠、何平、歐薇薇、王澈、韓基奭、周子峰、何樹宏、黄升任、肖平、黄菊艷、楊金萍、張永春、張文苑等師友,以及岑春煊的侄孫岑延仁等,或是惠贈書籍文獻,或是在搜集、整理文獻的過程中提供幫助和鼓勵,或是對文獻整理體例提出建設性建議。
文集的文獻搜集,得到香港大學香港文化及社會研究計劃的資助。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黄少倫教授的兩次邀請,編者由此獲得了到香港大學圖書館、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政府檔案館查閲文獻的便利。在港期間,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陳燕遐、李培德、陳永海,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的蔡志祥、馬木池、歐冬紅、陳躬芬等師友和孔祥興房東,香港珠海書院的講座教授胡春惠、研究員李谷成,廣州中山大學的程美寶、陳春聲、劉志偉、陸勇軍、林輝鋒等師友,也給予了種種方便和幫助。岑春煊的小女岑德美女士及其家人,則爲編者在香港期間文獻搜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種種便利。岑德美女士并惠贈了其多年來搜集到的有關岑春煊的報刊評介資料。
文集的文獻搜集,也間接得到臺灣政治大學合作項目的資助。曹天忠因此得以到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和檔案館、臺灣政治大學圖書館、臺灣大學圖書館、臺北“國史館”等處訪查資料,先後得到朱浤源、薛化元、周惠明、張朋園、潘光哲、唐啓華、彭明輝等先生的幫助指點。
文集的文獻搜集,還間接得到國家留學基金的資助。2008—2009年,編者因此得以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做訪問學者,瀏覽了其東亞圖書館的藏書,并借此機會到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做了文獻檢索,儘管有些檢索只是證明了没有相關文獻,但編者却因此證實了海外權威圖書館的相關收藏情况。在此過程中,得到了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龔雋,臺灣大學歷史系主任吴展良,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的合作導師艾愷(Guy Salvatore Alitto),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周原,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牛群、芝加哥大學訪問學生秦玉俠,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館長郑炯文、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近代文獻室主任馬小鹤,華盛頓美國中國研究资料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負責人亓冰峰等人的熱心幫助。
文集文獻的搜集整理得到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的資助後,速度大大提升。中山大學歷史系和哲學系的學生楊思機、周兵、陳嫦在文獻的登記、複製方面發揮了部分組織聯絡作用,余子龍、鄒萍、馮孟、林菁箐等衆多同學参與了這一階段的複製録入工作,蔣凯、婁亞麗、段美欣做了大量文獻檢索和録入工作,楊思機、朱鳳林、吴志剛、肖斌等參與了部分文獻的初次標點工作。
文集的整理工作,還得到了中山大學中國馬克思主義解釋史研究中心部分研究生的支援,羅嗣亮、王桂花、邵小文、周兵、尹勝、林堅發、黄碧影、曲軒、陳敏龍、楊秋蘭、龍其鑫、周紅平、劉曉雷、董方明、方晟等或是參與了部分目録的製作工作,或是參與了部分文字的校對工作,或是參與了後期文獻的檢索和文字録入工作。
文集的終審稿提交到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獻組後,受岑春煊家鄉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政府邀請,編者到岑春煊故鄉考察的夙願得以實現。在岑氏故居展出的圖片中,又發現了一些新的文獻。在此還有幸會到遠道而來的岑春煊的孫子岑立乾先生,他的導游使得編者對岑春煊的成長環境有了更爲直觀的瞭解。在當時同地舉行的全國性“西林岑氏一門三總督”學術研討會上,編者宣讀了論文《〈岑春煊集〉編輯散論》,該文奠定了本文集《前言》的基礎,廣西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唐凌對此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時任中山大學主管副校長梁慶寅、中山大學社会科學處副處長袁旭陽、社会科學處主管幹部楊君、編者所在研究所的辦公室主任黄曉平、所在的中山大學哲學系系主任黎紅雷等,爲文集項目的成功申報和工作開展支持良多,學校和社会科學處、哲學系等按照國家清史纂修領導小組、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五部委聨合頒發的清組[2007]1號文件提議的政策,爲文集整理給予了一年减免課時的支持。編者供職的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幾任所長葉汝賢、徐俊忠、李萍及各位同仁,對文集的整理工作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包涵。本所教授徐長福主持的“逸仙實踐哲學研習會”,為編者提供了宣講岑春煊文獻工作開展概况及其社會變革思想的平臺,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孫宏雲的點評,為講座增色不少。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南湜、中山大學哲学系教授馮達文、倪梁康、朱菁、陳少明、李蘭芬、馬天俊等以不同方式,表達了對該項目開展的鼓勵和關注,中山大學哲學系現任系主任張偉對成果推出起到了督促作用。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出版委員會的學術秘書赫曉琳、李嵐,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出版中心的王立新、張秀艷,廣東人民出版社的副總編輯柏峰,古籍辭書編輯室的張賢明、李沙沙等對文集的出版,給予了熱情支持和細緻把關。
在此,謹對文集在文獻搜集、整理、出版過程中給予種種支持和幫助的各方人士表示最真摯的謝意。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 譚群玉
2019年8月21日於廣州康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