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事宜聽公斷不能以局部問題認爲南北重開戰釁通電
民國九年六月五日(1920年6月5日)
北京徐菊人先生、靳翼青先生、薩鼎銘先生、廣州參議院、衆議院、天津黎宋卿先生、熊秉三先生、張敬輿先生、正定王聘卿先生、奉天張雨帥、保定曹仲帥、南京李秀帥、武昌王督軍、漢口吴子玉將軍、南昌陳督軍、開封趙督軍、上海唐總代表、各分代表、南通張季直先生、各省督軍、省長、各都統、各護軍使、各督辦、各鎮守使、各師旅長、省議會、教育會、各報館[2]公鑒:
歐戰終結,世界更新,南北一家,何事蠻觸。况煊等夙願和平,豈有於外交財政益感難危、舉國蜩螗鼎沸之餘,業生紛擾,致渝初志。惟念西南自主,各省暨護法海陸各軍,暴師三年,犧牲無量。若於永久和平之道、根本建設之圖,絶未得當,只圖速速敷衍一時,徒貽他日亂機。有觸即發,此豈倡導和平之初心,實乃重謀國不忠之罪戾。故苟有促進和平之道,無不開誠商榷,以期於成。
即對於導發戰禍之湘督問題,尤迭本友誼之忠言,達湘人之呼籲,説明張敬堯禍湘,湘人切齒,不去張督,湘難不已。瘏口曉音,不惜費詞。乃京廷當局長慮確顧,似有所憚於却持,以致湘怨愈深,糾紛益甚。三湘軍民於關餘停撥、餉源中斷、飢不能支之會,驟逢張部相逼,遂致湘省軍民扶痛憤起,一致逐張。
當兹和議垂成,重聞桴鼓,煊等事前不能設法饜湘人之請求,臨事復無法制雙方之衝突,良歉於中。然迭據譚湘督報告前來,湘人與張敬堯雖有偕亡之心,然此次事變則由見逼而生,不能坐以待斃。詳核原委[3],是啓釁之咎,非獨不在於軍府,且亦不盡屬諸湘軍。
然煊等誠不願以湘省一隅、張敬堯一人之故,牽動和局。此鄭重聲明者,地方局部問題,决不能認爲南北重開戰釁。除切電譚湘督勿再與張部接戰外,應請京廷嚴命張部勿相進逼,湘事聽諸公斷。倘京廷更進而鑒納湘人呼籲之誠,毅然撤張,則湘軍將士亦當釋甲拋戈,爲全國倡。尚何有防地問題可言,持平之計,無逾是者。
謹布悃忱,尚祈諸公鑒而賜教焉,不勝禱盼。
岑春煊、陸榮廷、林葆懌、温宗堯。歌。印。
《電音中之南北鬥口·岑春煊之歌電》,天津《大公報》1920年6月11日,第2張,第6版,第1欄,《大公報(天津版)》(5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影印,第4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