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新方針之意義與文明諸國之國是
何謂經國新方針,徵之歐美政治成績,最近世界趨勢,已與我以我最真實之教訓。惜全國紛擾,視若無睹,北京政界固無此理想,西南各省亦愧未實行,不獨現在南北不能語此,即求之歷史政迹,亦鮮有足稱。何也?歐美政治家常爲積極的、進取的、責任的,而我國當局則恒安於消極的、保守的、敷衍的。故彼以改善現狀爲天職,而我以維持現狀爲滿足;彼以增進人民幸福爲志願,而我僅以保秩序安寧爲前提;彼立於人民先驅以爲指導,而我立於人民背後以爲監督。數千年陳陳相因,奄奄無生氣,政象沉滯,毫無進化,職斯之故。
舉至淺近之例以言,都市自來水與人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無處不可行。然廣東自來水,僕舉辦於十年前,而迄今全國都市除滬、京、津等數處外,寂寂無聞者,何也。築堤辟路,爲市政根本,而僕於十數年前,築廣州城外長堤而後,今始睹拆城辟路之壯觀。若其他濱江都市,則除津、滬及最近漢口外,又寂寂無聞,何也?廣州塞門德土廠,爲粤省一大工業,從前僅樹基礎,而十餘年來,非僅不見擴充,反以爲抵借外債之用(此護法以前事)。其餘新工業,仍一無可睹者,又何也?即小見大,曰惟安於敷衍,安於消極之故耳。夫立國今日,僅僅以保守敷衍爲政者,决無自存之理。不進則退,不興即亡,我護法同人苟以救亡爲己責,即不可無興國精神。如上所述,若改善現狀,若增進幸福,若指導人民,均經國新方針之導源。我人必須於此原動力發生之地,真切認明,時自警惕,始足鼓勵精神,行其確定之國是,而完救國之責任。今更進述文明諸國之國是,以定我政治上積極進取之途徑。
何謂國是?一國大政方針所在之謂也。世界列强之國是,不出兩途:一爲武力中心之國是。國家竭力以充實海、陸軍,一切政策,悉向此目的以進行。一爲經濟中心之國是。國家竭力以發展農工商,一切政策,又悉向此目的以進行。前者可稱爲軍備立國主義,後者可稱爲經濟立國主義。
歐戰以前,世界純粹之軍國,爲俄與德。俄擁有廣土,地力未盡辟,工商未能振,教育未普及,學術未精進,財政困窮,國債山積,實無擴張軍備之必要。而俄廷不顧,築純粹軍事性質之西北利亞鐵路,擴張其强大之海陸軍,以争霸太平洋。受挫以後,復以再接再厲,以争霸巴爾幹。其犧牲一切,以扶植軍國主義,可謂不遺餘力。德於歐洲爲後起,歐陸以外本無尺寸殖民地。然德帝以突飛之侵略,拓土非洲,收島南洋,不以爲足,更進占我膠澳,争霸東洋。殖民政策,悉以武力爲先導。綜觀其國政,又無一非趨繞此武力中心以進行:建築鐵路,則預備軍事上之便利;普通教育,則注重兵式鍛煉;大興海軍,則准備爲侵略之需;國際交涉,動輒以威力制勝。其發揮軍國主義,實空前而絶後。
然此兩大軍國,今皆敗矣。俄以薄弱之經濟支持龐大之軍備,一朝崩潰,爲禍尤烈,全國秩序幾無可收拾。從此以後,武力中心之國是,已不能存在於世界,而各國將悉以經濟立國爲歸宿。何也?德受創已深,軍事决無發展之望,而政改共和,思想大變,此後非悉力整理生計,恢復經濟,將内無以維持社會,外無以應付列邦也。俄之社會秩序,即使幸能恢復,財政之紊亂,金融之恐慌,斷非一時所能補救。不獨武力侵略爲不可能,即對外之經濟競争亦未可期也。
日本四五十年來,本采武力國是,然日俄戰後,漸變方針,悉以發展工商,與英美諸國逐鹿於國際貿易之場,即其經營臺灣、朝鮮,與夫對我東三省膠澳之企圖,亦集力於開發利源,吸收我經濟權。此種經濟政略,今後將益發揮而光大也。
法蘭西本亦微帶軍國主義之色彩,然歐戰四年,創巨痛深,壯丁傷亡過半,財産犧牲無量,今後大行休養生息,以圖經濟之獨立,以復社會經濟之組織,更進而爲原有殖民地之開發,是屬必然之事也。
英美兩國本爲經濟立國之模範者,申言之,則英以英倫三島之煤鐵,收世界各國之原料,爲製造工業之本營,以立其人民生計。其經商全世界,所以購取原料而行銷製造品也。其規取殖民地,所以便原料之購致,而利製造品之行銷也。其擁有世界最强之海軍力者,所以保障無量數之商船與散布世界之殖民地也。試觀其殖民地之經營,以澳洲爲畜牧之場,以印度爲植棉之地,以錫蘭爲種茶之島,以馬來半島爲樹膠錫礦供給之區,蓋無往而不以發展經濟利權爲政策也。
以美較英,其經濟立國之主義尤爲顯著。建國百五十年,舉廣漠無垠富源遍地之北美洲,次第開發,農有大農,工商有脱拉斯。鐵路之密,超過歐洲;船隻製造力,爲諸國冠。以言人物,則有鋼鐵、煤油、銀行、鐵路四大王之奇觀;以言國民性,則職業神聖,自動自發之精神,遠非德法所能及;以言教育,則專門普通,均以實用爲主;以言軍備,則歐戰前除防護大西、太平兩洋之海軍外,幾無所謂陸軍;以言奬勵製造品,則日常適用之新式機械,每年發明改進者不知幾幾;以言經營殖民地,則菲律賓統治政績,一以扶植土人開發富源爲務,而爲各國所望塵莫及。
綜觀全美政治社會,殆無往不以經濟爲中心,卒成世界惟一之富國,而於歐戰時發揮空前之實力。今後英美之經濟立國主義,將成世界各國共同之國是,可斷言也。若是則我國政治上積極進取之途徑,有所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