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
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累过度或久病伤脾均可使脾胃升降失调而发病。
1.病因
(1)情志不畅:忧郁恼怒,肝失疏泄,横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或肝郁化火,火灼胃阴,胃失润降,食管干涩;两者均可损伤食管。
(2)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热烫之物,或烟酒过度,或服用了对食管有损伤的药物,损伤脾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太平圣惠方》第五十卷曰:“寒温失宜,食饮乖度,或恚怒气逆,思虑伤心,致使阴阳不和,胸膈否塞,故名膈气也。”
(3)久病体虚:劳累过度,或久病伤脾,脾气虚弱,运化失职,痰湿内生,上贮于肺,痰气交阻,肺气上逆。《类证治裁·噎膈反胃》:“噎者咽下梗塞,水饮不行,食物难入,由痰气之阻于上也。膈者胃脘窄隘,食下拒痛,由血液之槁于中也。”
2.病机
中医学认为,食管乃胃之系,为饮食通路,其气与胃气相通。胃气以降为和,以通为顺,二者相互影响。胃气郁滞则食管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则加重反食反流。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共司受纳、消化、运转和输布功能,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气调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肺属金,胃属土,二者为子母之脏腑,生理上相互依赖,相辅相成。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故脾胃运化与肝疏泄、肺输布有关,故食管炎病位虽在食管,但病理机制与肝肺脾胃关系密切。肝脾胃功能失调,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故产生胃灼热、反酸等症;气滞痰阻瘀结导致胸痛、吞咽困难甚则消化道出血等症;母病及子、肺气上逆,出现咳嗽、哮喘等食管外表现。总而言之,本病病因病机总体上来说是本虚标实,以实证居多。本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与肝、肺、脾、胃有关。本病的主要机制是胃气上逆,升降失司,从而产生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或痛,反酸、吞咽不顺等症。
(二)西医
西医学认为,食管下段括约肌静止张力是防止胃内容物从压力高的腹腔反流到压力低的胸廓的屏障。在正常情况下,食管下端的环肌呈收缩状态,保持一定张力。该处有两类神经支配:一是以嘌呤能物质为传递介质的黏膜下的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使食管下端松弛。一是以胆碱能物质为介质的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支配,通过纵肌来提高该处的张力。当LES功能受到内在或外来因素的影响时则发生病变。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如下:①食管或胃手术后:全胃或胃大部切除、食管贲门切除、贲门形成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后等,引起胃LES功能障碍,使胃液中的盐酸、胃蛋白酶或十二指肠内容物、碱性胆汁、胰液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黏膜;②呕吐物刺激:酸性呕吐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性很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由于胃窦痉挛及继发性幽门、十二指肠梗阻引起高酸性胃液反流;某些疾病引起长期反复呕吐,如胆道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呕吐、偏头痛等,使胃酸、胃蛋白酶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黏膜屏障和LES的功能受损;③饮食失当:有些食物可直接对食管黏膜有刺激性,如大量烟酒、过于辛辣食物、过热食物灼伤食管黏膜。另有些高脂饮食,如巧克力、咖啡、可口可乐等,可使胃酸分泌增加,在高胃酸的情况下,当LES功能不全时,易产生胃食管反流病;④某些药物不良作用:有些药物既对食管黏膜有刺激,又可使LES张力功能降低,如茶碱类、抗胆碱能药物、β受体阻滞剂、烟酸、黄体酮等,致使LES张力降低后,胃内容物易于反流。⑤内在因素:某些胃肠道激素,如胰泌素、胰高血糖素、肠抑胃肽(GIP)、血管活性肽(DIP)等,均可使LES的张力降低。
此外妊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成年人特发性LES功能不全,均可影响LES的正常关闭的张力,使胃内容物反流而发生病变。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上述诸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是LES的功能不全,至于LES功能不全的原因有待进一步阐明。当LES功能降低,或幽门括约肌和LES的张力低下时,胃液中的盐酸、胃蛋白酶、肠液中的胆酸、胰液和溶血性卵磷脂等,均可同时反流入食管,侵蚀食管角化表层的上皮细胞,并使之变薄或脱落;反流物中的H+及胃蛋白酶可透过新生的鳞状上皮细胞层而深入食管组织,引起食管炎。由于胆汁先反流入胃,而后再反流入食管,所以胃食管反流病常伴有慢性胃炎。此外,肥胖、大量腹腔积液、妊娠后期、胃内压增高等情况均易诱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