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慢性胃炎属于慢性迁延性疾病,其症状可时轻时重,其病情也受外界环境、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特点,就决定了慢性胃炎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这些治疗包括饮食疗法、药物疗法、特色疗法和防治结合,根据慢性胃炎的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对治疗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同时要定期复查,发现情况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慢性胃炎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是胃黏膜受伤,胃气失和,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根据其虚实分治,实则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1.肝胃不和
证候特点:胃脘胀痛,痛连胁背,嗳气痛轻,气怒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善喜叹息,舌边红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推荐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基本处方:柴胡12g,枳壳15g,白芍15g,郁金15g,佛手15g,香附12g,苏梗12g,海螵蛸15g,延胡索15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胃胀气甚,加木香12g(后下)、砂仁8g(后下)以加强理气和胃;嘈杂、泛酸甚,加黄连10g、吴茱萸3g以辛开苦降;食滞纳呆、大便不畅,加厚朴15g、槟榔12g以行气消滞;口干舌红为气郁化热,加黄芩15g、栀子10g以清泄郁热。
2.脾胃虚弱
证候特点:胃脘胀满,餐后明显,或隐隐作痛,喜按喜温,纳呆,便溏,疲倦乏力,舌质淡或有齿印,舌苔薄白,脉弱乏力。
治法:健脾益气,行气止痛。
推荐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基本处方: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砂仁10g,木香10g(后下),延胡索15g,升麻6g,柴胡10g,陈皮6g,炙甘草9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得冷食胃痛加重,口流清涎,四肢不温,此乃脾胃虚寒,可选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炙黄芪15g,党参12g,炒白术12g,桂枝9g,白芍15g,干姜6g,延胡索12g,大枣6g,炙甘草6g;若大便烂,日多次,舌苔腻,此为兼湿,加苍术10g、茯苓15g以祛除湿邪;若脘痞,口苦,舌苔转黄,此属湿邪化热、寒热夹杂,宜佐黄连6g、黄芩10g以苦寒泄热。
3.脾胃湿热
证候特点: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口苦口黏,头身重着,纳呆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推荐方剂:连朴饮加减。
基本处方:黄连6g,黄芩9g,厚朴12g,法半夏9g,广藿香12g,陈皮9g,茯苓12g,滑石9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湿重,加薏苡仁15g、佩兰12g、荷叶9g以化湿;胃痛甚者加延胡索15g、郁金15g以止痛;大便不通者加大黄10g、枳实15g以通便;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5g、生姜数片以止呕;纳呆者加鸡内金12g、谷芽30g、麦芽30g以开胃。
4.胃阴亏虚
证候特点:胃热隐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纳呆干呕,空腹症重,似饥不食,舌红少津,裂纹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益胃止痛。
推荐方剂: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基本处方:北沙参15g,麦冬9g,生地黄15g,玉竹9g,白芍30g,川楝子9g,佛手9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灼痛嘈杂反酸,加黄连6g、吴茱萸1g以辛开苦降;口干甚、舌红赤者,加天花粉15g、石斛15g以养阴清热;大便干结者,加玄参15g、火麻仁30g以润肠通便;纳呆者加谷芽30g、麦芽30g、乌梅10g、山楂12g以开胃消滞;阴虚伴有气郁者,以一贯煎加减治之。
5.胃络瘀阻
证候特点:胃痛如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呕血黑便,入夜痛甚,痛彻胸背,食后痛重,舌底脉络紫黯,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和胃。
推荐方剂: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
基本处方:丹参15g,蒲黄(包煎)9g,炒五灵脂(包煎)9g,砂仁(后下)6g,檀香4.5g,三七粉(冲服)3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20g以补气行血;阴虚者,加生地黄30g、牡丹皮12g以养阴畅血;黑便者,加血余炭10g、阿胶15g(烊化)以止血。
(二)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气滞胃痛冲剂:疏肝和胃,止痛消胀。肝郁气滞胃痛者适宜,表现为胃脘疼痛而引两胁,胸痞腹满,嗳气频频,心情易抑郁或激动,脉弦。用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3次。
(2)胃苏冲剂: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主治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用适量开水冲服,搅拌至全溶。一次1袋,一日3次。15天为一个疗程。
(3)理中丸: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胸满腹痛,消化不良。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
(4)温胃舒胶囊:温胃止痛。用于慢性胃炎,胃脘凉,生冷受寒痛甚。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5)胃乃安胶囊:补气健脾,活血止痛。用于脾胃气虚,瘀血阻滞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隐痛或刺痛、纳呆食少;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6)养胃舒胶囊:滋阴养胃。用于慢性胃炎,胃脘灼热,隐隐作痛。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7)三九胃泰颗粒: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用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用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
(8)胃复春片: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用于治疗胃癌前期病变及胃癌手术后辅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的辅助治疗。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2.针灸
(1)体针: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肝气犯胃者,加期门、太冲;寒邪客胃者,加神阙、梁丘;饮食伤胃者,加梁门、建里;湿热阻胃者,加内庭、厉兑;瘀血停胃者,加膈俞、血海;脾胃虚寒者,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胃阴亏虚者,加胃俞、太溪、三阴交。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寒邪客胃和脾胃虚寒者,加灸。
(2)耳针:取穴神门、胃、交感、十二指肠、肝、脾。每次选用3~5穴,毫针轻中度刺激,也可用王不留行贴压。
(3)艾箱灸:取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配脾俞、胃俞、肝俞、肾俞、上脘、关元、公孙。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0~20分钟,每日灸治1~2次,5~10次为1疗程。适用于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患者。
(4)功能性电治疗仪(胃肠病治疗仪、中频脉冲电治疗):通过治疗仪所产生的超低频、大功率、强渗透的特殊电信号作用于相关穴位上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取穴参考体针取穴。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5)穴位敷贴:穴位敷贴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可治疗各种证型之慢性胃炎。取穴参考体针取穴。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3.推拿按摩
(1)拇指在患者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和至阳穴重压揉按,用力由轻至重,由重到轻,脘痛缓解后再按压5分钟。适用于胃脘痛诸证。
(2)取腹、背部俞穴,内关、足三里、公孙、太冲及手足脏腑代表区。患者俯卧,医生用按揉法在胸6~12棘旁两侧背俞治疗,凡有局部结节状改变,明显压痛作重点治疗。患者俯卧,医生用一指禅法循胸段棘突旁开0.5寸、1.5寸、3寸处共6条线往返操作,时间约10分钟。医生用捏揉法在左侧手掌循大鱼际纹操作,此处为手部脾胃代表区,捏揉时应意念存想于胃脘部,使胃脘部有温热感,疼痛可完全消失。
4.拔罐
取大椎、上脘、脾俞、身柱、中脘、胃俞。每次用一组穴,用闪罐法操作,隔日1次;亦可用刺络拔罐法。
5.刮痧
患者上脘、中脘、下脘部和胸骨柄及脊椎两侧,用75%酒精消毒后,用汤匙或牛角梳由上往下刮动,重复20~30次,用力适度,以皮肤出现紫红色皮下出血点为度。适用于胃脘痛实证、热证。
6.熨敷
(1)食盐适量炒热,趁热敷熨胃痛部位,民间用治胃寒作痛。
(2)吴茱萸炒粗盐外敷法。对于中医辨证属于寒性的内科腹痛,可采用吴茱萸500g文火炒至60~70℃,放置温度为45~50℃装入布袋,外敷感觉疼痛处,操作过程15~30分钟,每天1~2次。
(3)莱菔子热罨包(或川朴热罨包)外敷法。将中药莱菔子(或川朴)250g装入自制小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家用式微波炉(900W)中,用高火加热2~3分钟。取出待温度适宜,置患者腹部痛点热敷。患者采取仰卧位,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天1次。对慢性胃炎辨证属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兼气滞型疗效明显。
(4)四黄水蜜外敷法。适用于脾胃湿热型胃脘痛。取四黄散适量加温开水及蜂蜜调至糊状,外敷在胃脘疼痛处,具有清热止痛的效果。
(段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