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
1.病因
(1)感受外邪:饮食不洁,邪(主要是湿邪、热邪)随口入,侵犯脾胃,运化失职,纳降受碍,气机不畅,胃失和降致痞满、胃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饥饱无常,或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或恣饮酒浆,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或郁久化热、热伤胃膜,胃失和降致痞满、疼痛、呕吐、呕血等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3)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或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胃络不畅,乃作痞满、胃痛。
(4)脾胃虚弱:脾胃禀赋不足,或长期饮食不节,或年高体衰,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无以运转气机、水湿,致气滞、湿阻、血瘀,胃失和降,故作痞满、胃痛。
2.病机
基本病机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或肝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而演变各异。实证与虚证、寒证与热证、气滞与血瘀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日久不愈,变证丛生。病变初起以湿热阻滞、气郁不畅为主,久则脾胃气阴受损,或脾气虚弱或胃阴损伤,进一步发展可因气不行血,或阴不荣络致胃络血瘀,可见吐血、黑便,亦可产生积聚等变证。
(二)西医
1.生物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Hp为革兰阴性微需氧菌,长2.5~4.0μm,宽0.5~1.0μm,呈弯曲螺旋状,一端带有2~6根鞭毛,仅寄居于胃上皮细胞表面,在胃小凹上部胃上皮表面和黏液层中最易找到,亦可侵入细胞间隙中。
2.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是部分慢性胃炎的病因,以胃体胃炎表现为主,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壁细胞抗体(PCA),伴有恶性贫血者还能检出内因子抗体(IFA)。壁细胞抗原和PCA形成的免疫复合体在补体参与下,破坏壁细胞。IFA与内因子结合后阻断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吸收,导致恶性贫血。
3.物理因素
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或食用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可导致胃黏膜的反复损伤。
4.化学因素
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黏膜屏障;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可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还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造成胆汁反流;各种原因的胆汁反流均可破坏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症改变。
5.其他
慢性胃炎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胃黏膜营养因子(如胃泌素、表皮生成因子等)缺乏,或胃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对这些因子不敏感,可引起胃黏膜萎缩。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营养不良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干燥综合征患者同时伴有萎缩性胃炎者亦较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