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方
1.湿热下注证
瘘管外口胬肉高突,流脓黏稠,色黄或白,肛门肿胀疼痛,或潮湿瘙痒,硬索明显。舌红,苔黄,脉弦或滑。治宜清热利湿。
(1)基本处方:三妙方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苍术、黄柏、萆薢各10g,薏苡仁15g,赤芍、丹皮、牛膝、滑石(布包)各10g,通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2)备选处方。
1)胡连追毒丸:制胡黄连、炙刺猬皮各30g,麝香0.6。上药研末为丸。每次3g,每日2次,空腹时温水送服。适用于湿热内盛者。
2)黄连闭管丸:胡黄连30g,煅石决明、槐花各15g。上药研末为丸。每次3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湿热内盛者。
3)三妙丸:炒黄柏120g,炒苍术180g,川牛膝60g。上药为丸。每次9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湿热内盛者。
4)苦参汤:苦参20g,蛇床子、白芷、金银花各15g,野菊花、黄柏各20g,地肤子、石菖蒲各15g。加水煎汤,熏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早晚各一次。适用于湿热内盛者。
5)马硝煎:马齿苋、芒硝、蒲公英各15g,甘草10g。加水煎汤,熏洗患处,每次20~30分钟,早晚各一次。适用于热毒偏盛者。
6)马齿苋膏:马齿苋50g,蜂蜡10g,猪油40g(炼过)。马齿苋阴干,研细,将油蜡共融,兑入马齿苋粉和匀。每日2次,敷于患处。适用于湿热内盛者。
7)黄连膏:黄连9g,当归15g,黄柏9g,生地30g,姜黄9g,麻油360g,黄蜡120g。上药除黄蜡外,浸入麻油内1天后,用文火熬煎至药液浓缩,去渣滤清,再加入黄蜡,文火收膏。每日2次,敷于患处。适用于湿热内盛者。
2.正虚邪恋证
肛周流脓液,质地稀薄,肛门隐隐作痛,瘘管外口肉芽不鲜,时溃时愈,按之质较硬,且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伴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治宜补益气血,托毒生肌。
(1)基本处方:托里消毒散加减。人参、生黄芪各15g,炒白芍、当归各10g,炒白术15g,茯苓、金银花各10g,皂角刺3g,白芷5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
(2)备选处方。
1)四妙散:炙黄芪、当归各10g,金银花15g,炙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2)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炒白芍、生地黄各10g,川芎5g,甘草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气血两虚者。
3)冲和膏:紫荆皮15g(炒),独活90g,赤芍60g,白芷30g,石菖蒲45g。研细末。每日2次,葱汁、陈酒调敷。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4)九一丹:石膏27g(煅),黄升丹3g。研极细末。每日2次,药线裹药插入肛瘘外口中。适用于气血两虚瘘管,腐肉未脱,新肉不生者。
5)化腐生肌散:石膏(煅)、硼砂、轻粉各15g,朱砂6g,冰片3g。研极细末。每日2次,药线裹药插入肛瘘外口中。适用于气血两虚瘘管,腐肉未脱,新肉不生者。
3.阴液亏虚证
瘘管外口凹陷,周围颜色晦暗,脓出稀薄如米泔样,无硬索状物,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
(1)基本处方: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知母各6g,鳖甲15g,生地黄12g,丹皮9g,炒白术15g,沙参、麦冬各10g,淮山药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2)备选处方。
1)两地汤:生地黄、玄参各30g,白芍、麦冬各15g,地骨皮、阿胶(烊化)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阴液亏虚者。
2)消瘰散:玄参、银花藤各15g,蜈蚣、浙贝母各9g。研细末。每次2~6g,每日2次,枣汤调服。适用于阴虚兼湿热者。
3)六味地黄丸:蜜丸,每次8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阴液不足者。
4)知柏地黄丸:蜜丸,每次8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阴虚内热者。
5)河车大造胶囊:每次1.05g,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6)七三丹:石膏21g(煅),黄升丹9g。研极细末。每日2次,掺于创面,或用药线裹药插入肛瘘外口中。适用于阴虚肛瘘,腐肉未脱,新肉不生者。
(智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