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三、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

(1)主穴:百会、上星、印堂、素髎、迎香、曲池,合谷、足三里、内庭。

(2)配穴:眼睛赤痒配攒竹、丝竹空、四白;伴前额痛配阳白攒竹;目眶痛配鱼腰、睛明。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平刺百会穴0.6±0.2寸,平刺上星穴0.6±0.2寸,印堂穴向下平刺0.4±0.1寸,直刺或向下斜刺素髎0.4±0.1寸,直刺迎香穴0.2±0.1寸或向上斜刺0.4±0.1寸,直刺或向上斜刺合谷穴0.8±0.2寸,直刺曲池1.3±0.2寸,或向臂臑肩髃方向透刺,直刺或向上斜刺内庭穴0.8±0.2寸。攒竹穴沿皮向外上方平刺0.4±0.2寸,向后或向鱼腰方向沿皮刺丝竹空0.6±0.2寸,平刺阳白穴0.6±0.2寸,四白穴直刺0.4±0.1寸,鱼腰穴向左或向右横刺0.8±0.2寸,针刺睛明穴时让患者仰卧闭目,医者用左手指固定眼球,右手持针沿眶缘侧缓缓直刺1.0±0.5寸。

每天治疗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除睛明穴外其他穴位行针2~3次,用强刺激手法,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每秒3~5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待症状明显减轻后,改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

(二)温和灸法

1.处方

(1)主穴: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

(2)配穴:列缺鱼际。

2.操作方法

(1)主穴:每次选2~3个穴位,将艾条点燃后,右手持点燃的艾条,距离穴位3~5cm施灸,以患者能耐受为原则,每穴施灸15~20分钟。

(2)配穴:每次选1~2个穴位,施灸方法同主穴。

每日施灸1次,12次为1疗程。

(三)耳针疗法

1.取穴

肺、肾、内分泌、内鼻、皮质下。

2.操作方法

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毫针,采用浅刺,斜刺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采用中等强度刺激手法,捻转幅度2~3圈,捻转频率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钟。每日治疗1次,治疗7次为1疗程。

(四)耳穴贴压疗法

1.取穴

肺、肾、内分泌、内鼻、皮质下。

2.操作方法

主穴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法。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于选用的主穴,每天固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隔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五)水针疗法

1.取穴

下鼻甲黏膜处。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坐位,用1/5000新洁尔灭溶液洗涤鼻腔,再以4%利多卡因棉片至于下鼻甲黏膜处,5分钟后取出,分别在双侧下鼻甲黏膜下注入丹参注射液1mL。每周2次,6~8次为1疗程。注射后用1%麻黄素棉片压迫止血。

(六)梅花针疗法

1.取穴

鼻部、迎香、风池、肺俞、颈椎2~4两侧、合谷。

2.操作方法

中强度刺激,医者用力稍重,患者感轻度刺激,经扣刺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重点叩刺颈椎2~4两侧和鼻部。

(七)隔姜灸法

1.取穴

主穴:肺俞、迎香、印堂、合谷。

配穴:内关、风池、大椎、风门、足三里、飞扬。

2.操作方法

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每穴施灸3~7壮,艾炷如黄豆大或枣核大。每天1次,7次为1疗程。

(八)腕踝针

1.取穴

双侧上1。

2.操作方法

左手用提捏或舒张押手,右手用执笔式持针法,使针与皮肤呈30°角快速刺入皮肤,进皮后将针体放平,与皮肤呈10°角左右贴近皮肤表面,沿皮下组织表浅地刺入1.4寸左右。留针20~3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

(九)斑蝥灸

1.取穴

内关。

2.药物制备

斑蝥适量,炒酥,研末过筛,装瓶备用。

3.操作方法

取1平方厘米胶布一块,中央剪一黄豆大圆孔,对准内关穴贴牢,然后放少许斑蝥粉于穴上,再用稍大胶布一块覆盖固定。

2~4小时后,揭去胶布,可见穴位皮肤上出现水泡,不需处理,待水泡自行吸收后,再贴第2次第3次。

注意:斑蝥灸治本病,取印堂穴敷灸,疗效很好,但由于印堂穴置药不便且影响面容,故一般多取内关穴。斑蝥粉对黏膜及皮肤创口刺激强烈,故敷灸时须谨慎,严防误入口、眼和鼻腔。

(十)药线点灸

1.取穴

印堂、鼻通、耳尖、下迎香。

2.方法

用拇、示指持药线,露出线头1~2cm,点燃后吹灭火焰,将有火星之线端对准穴位,稳重而又迅速地点按于穴位上。每穴灸1壮,每天1次,15天为1疗程。

(十一)药物离子穴位透入

1.取穴

局部。

2.药物制备

鹅不食草100g,苏叶50g,苍耳子50g,水煎浓缩,酒精提取为400mL。

3.方法

将药物用体腔电极导入,电量1~5mA,正负极隔日交替。每次20~25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

(李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