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五、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腹痛或腹部不适和调整大便习惯。本病病位虽在肠道,但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故治疗本病多从肝、脾、肾、肠道着手进行辨证论治。除了中西药物和针灸等治疗外,饮食调节和心理治疗也很重要。

(一)辨证治疗

本病病机主要在于肝脾不调,运化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及肾,形成肝、脾、肾、肠胃诸脏腑功能失常。早期多属肝郁脾虚;若夹寒、夹热、夹痰可形成肝脾不调,寒热夹杂;后期累及肾脏,可表现为脾肾阳虚;波及血分则可致气滞血瘀等证候。故临床辨证需辨明虚实、寒热、气滞、兼夹的主次及相互关系,治疗以调理肝脾气机为主,兼以健脾温肾。

1.肝郁气滞

证候特点:大便秘结,欲便不能,腹胀或腹胀痛,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剂:六磨汤加味。

常用药物:调肝顺气可用乌药、木香、沉香、郁金、素馨花、柴胡、白芍;理气导滞选枳实、槟榔、大黄、虎杖、川厚朴等。

基本处方:沉香9g(后下),木香12g(后下),槟榔12g,乌药12g,枳实20g,大黄6g,郁金12g,厚朴9g,茯苓12g。加减法:腹痛明显,可加延胡索12g、青皮9g、白芍15~30g行气止痛;肝郁化热,见口苦咽干,可加黄芩12g、菊花15g、山栀子12g以清肝热。

2.肝郁脾虚

证候特点:腹痛、腹泻常发生于抑郁、恼怒、情绪紧张之时,泻后痛减,痛区多在少腹部,胸胁痞闷,胁痛肠鸣,嗳气,矢气频作,善太息,易怒,纳食欠佳,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推荐方剂:痛泻要方加味。

常用药物:补脾理气可用白术、怀山药、陈皮、党参、木香、枳壳;柔肝可选用白芍、防风、郁金、佛手、柴胡、素馨花等。

基本处方:白术15g,白芍15g,党参15g,佛手12g,防风12g,陈皮9g,郁金10g,甘草6g,柴胡12g,煨木香9g(后下),煨葛根18g,枳壳12g。加减法: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12g、山栀子12g、牡丹皮15g清泄肝火;夜寐不安者加炒枣仁15g、夜交藤15g、磁石20g(先煎)安神定志。

3.脾胃虚弱

证候特点:饮食稍有不慎(如进食生冷、粗糙、油腻或虾蟹等物)即易发生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溏薄甚或完谷不化,并常夹有白色黏液,脘闷不舒,或有腹部隐痛,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养胃,化湿消滞。

推荐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物:益气健脾可用党参、白术、怀山药、茯苓、莲子肉、炙甘草;理气化湿可选陈皮、砂仁、桔梗、佛手、台乌、藿香、佩兰、布渣叶等。

基本处方:党参20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15g,砂仁6g(后下),陈皮6g,桔梗9g,扁豆20g,莲子肉15g,薏苡仁30g,甘草6g,藿香12g。

加减法:若腹痛明显者,可加台乌药12g、白芍30g、延胡索12g理气止痛;泄泻而腹部畏寒者,加炮姜9g、煨木香9g(后下)、熟附子9g温补脾阳。

4.大肠燥热

证候特点: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者粪便如羊屎状,日数次却排出不畅,部分患者可在左下腹触及条索状包块,面红潮热,汗多,心烦,口干欲饮,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清肠,行气通便。

推荐方剂: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物:理气止痛选枳实、厚朴、广木香、台乌、白芍、大腹皮等;清热润肠通便可用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瓜蒌仁、玄参、生地黄、大黄、虎杖、杏仁等。

基本处方:大黄6~9g,虎杖20g,火麻仁30g(打),杏仁15g,白芍、枳实各20g,厚朴12g,白蜜30g,生地30g。

加减法:如燥热内结日久,耗伤阴液,表现为口干唇燥,舌红少苔者,可加玄参30g、麦冬15g养阴扶正祛邪;便秘腹泻交替者,宜加党参20g,茯苓15g,白术30g,郁金12g等健脾益气理气。

5.脾肾阳虚

证候特点:晨起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推荐方剂:四神丸合理中丸加减。

常用药物:温补肾阳可用补骨脂、熟附子、肉桂;暖脾逐寒选用肉豆蔻、吴茱萸、干姜、高良姜;收敛止泻用五味子、焦山楂、石榴皮、赤石脂、诃子等。

基本处方:乌梅9g,黄连9g,花椒4g,熟附子8g,炮姜8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2g,当归6g,白芍15g,甘草6g。

加减法:少腹冷痛,去黄连加小茴香9g散寒止痛,理气和中;大便黏腻不爽,里急后重,加槟榔9g、厚朴9g化湿导滞。

(二)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补脾益肠丸:每次6~9g,每天3次,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之功,适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慢性泄泻。

(2)麻仁丸:每次6~9g,每天2次,具有润肠通便之功,适用于肠胃燥热,脾约便秘之实证。

(3)四神丸:每次9g,每天1~2次,具有温肾健脾,固肠止泻之功,适用于脾肾虚寒之久泻、五更泄泻。

(4)便秘通:每次1支,每天2次,具有健脾益气,润肠通便之功,适用于虚人便秘。

(5)人参健脾丸:每次6g,每天2次,具有健脾益气,消食和胃之功,适用于脾虚湿阻泄泻。

(6)四磨汤:每次10mL,每天3次,具有顺气降逆,消积止痛之功,适用于肝郁气滞之便秘。

(7)木香顺气丸:每次6~9g,每天2~3次,具有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功,适用于气郁便秘。

(8)参苓白术颗粒:每次6~9g,每天2次,具有健脾渗湿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之泄泻。

(9)乌梅丸:每次2丸,每天2~3次,具有平调寒热之功,适用于寒热夹杂,腹泻便秘交替型。

2.针灸

泄泻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脾肾阳虚加肾俞、命门、关元,也可用灸法;脘痞加公孙;肝郁加肝俞、行间。便秘取背俞穴和腹部募穴及下合穴为主,一般取大肠俞、天枢、支沟、丰隆,实证宜泻,虚证宜补,寒证加灸。热秘加合谷、曲池;气滞加中脘、行间,用泻法;阳虚加灸神阙。

3.耳针疗法

取交感、神门、皮质下、小肠、大肠。每次选用2~3穴,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4.拔火罐

便秘者取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及阳性反应部位。方法:左腹、臀部、大腿后侧阳性反应部位拔火罐10~15分钟。腹泻者用口径6cm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神阙穴,包括天枢穴处)拔一罐,隔1~2天1次,3次为1疗程。

5.外敷法

(1)蛇床子、吴茱萸,研末敷脐,24小时更换1次,治疗久泻。

(2)食盐60g炒热,装在布袋内熨肚脐周围,治虚寒腹痛、腹泻。

(3)胡椒粉填满肚脐,纱布敷盖,隔日更换1次,治疗虚寒泄泻。

(4)大黄末10g,芒硝40g,以适量黄酒调敷肚脐,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敷10分钟左右,可使大便排出,主治实热便秘。

6.灌肠

一般情况,IBS不宜灌肠治疗,但对便秘严重者,可临时灌肠以助通便,一般用生理盐水、温热的自来水或肥皂水灌肠。

7.理疗

腹部安放热水袋,可减轻肠痉挛引起的腹痛;腹部按摩、温水淋浴或盆浴、泡温泉、日光浴等对本病的症状缓解均有帮助。

(段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