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证与治疗
(一)辨经络治疗
1.主症
疼痛沿足太阳经放射或足少阳经放射。
2.治则
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3.处方
(1)足太阳经证:L2~5夹脊穴、阿是穴、秩边、环跳、殷门、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
(2)足少阳经证:L2~5夹脊穴、阿是穴、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
4.操作法
针刺夹脊穴时,针尖略向脊柱斜刺,深度在40mm左右,捻转手法,有针感向下肢传导效果较好。针秩边、环跳进针60mm左右,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时,有针感沿足太阳经或足少阳经传导为佳。其余诸穴均直刺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或泻法。
5.方义
本方是根据疼痛的部位辨经论治,循经取穴,旨在疏通经气,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夹脊穴邻近病变部位,阿是穴是病变的部位,二穴是治疗本病的主穴。秩边、环跳是治疗腰腿痛的主要穴位,《针灸甲乙经》曰:“腰痛骶寒,俯仰急难……秩边主之”。环跳是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更是治疗腰腿疼痛、麻木、瘫痪的主要穴位,正如《肘后歌》云:“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环跳便惺惺”。阳陵泉也是治疗本病不可缺少的穴位,因为本穴属足少阳经,为筋之会穴,主治腰腿痛,如《针灸甲乙经》说“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且阳陵泉处又有坐骨神经的重要分支腓总神经,本病在此处多有压痛,故阳陵泉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穴。其余诸穴均属于循经取穴,疏导经气,通经止痛。
(二)病因辨证治疗
1.瘀血阻滞
(1)主症:多有腰部外伤史,或腰腿痛经久不愈,疼痛如针刺、刀割,连及腰髋和下肢,难以浼仰,转侧不利,入夜疼痛加剧。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2)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3)处方:腰椎阿是穴、环跳、阳陵泉、膈俞、委中。
(4)操作法:针阿是穴时,先在其正中刺1针,针尖略斜向脊柱,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在其上下各刺1针,针尖朝向第1针,得气后两针同时捻转,使针感向下肢传导。膈俞用刺络拔火罐法,委中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所出之血,由黯红变鲜红为止。环跳、阳陵泉直刺捻转泻法。阿是穴与阳陵泉连接电疗机,选择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持续30分钟。
(5)方义:阿是穴位于病变部位,属于局部取穴。膈俞是血之会穴,委中又称“穴郄”,对于瘀血阻滞者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正如《素问·刺腰痛论》曰:“解脉会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2.寒湿痹阻
(1)主症:腰腿疼痛剧烈,屈伸不利,喜暖畏寒,遇阴雨寒冷天气疼痛加重,腰腿沉重、麻木、僵硬。舌苔白腻,脉沉迟。
(2)治则: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3)处方:腰部阿是穴、肾俞、环跳、次髎、阳陵泉、阴陵泉、跗阳。
(4)操作法:阿是穴的刺法同上,加用灸法或温针灸法。肾俞直刺平补平泻手法,加用灸法。其他诸穴均用捻转泻法。
(5)方义:本证是由于寒湿邪气痹阻经脉所致,治当温经散寒,阿是穴的部位是病变的部位,也是寒湿凝结的部位,故温针灸阿是穴除寒湿之凝结。灸肾俞温肾阳祛寒湿。次髎通经利湿,并治腰腿疼,《针灸甲乙经》曰:“腰痛快快不可以晚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阴陵泉除湿利尿,疏通腰腿部经脉,足太阴经筋结于髀,著于脊,多用于治疗湿性腰腿痛的治疗,《针灸甲乙经》曰:“肾腰痛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跗阳位于昆仑直上3寸,主治腰腿疼痛,《针灸甲乙经》跗阳主“腰痛不能久立,坐不能起,痹枢骨衍痛”,本病在跗阳穴处常有压痛、硬结或条索,针灸此穴对缓解腰腿痛有较好的效果。用此穴治疗腰腿痛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称之为“肉里脉”,《素问·刺腰痛论》曰:“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3.肝肾亏损
(1)主症:腰腿疼痛,酸重乏力,缠绵日久,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偏阳虚者手足不温,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有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迟;偏阴虚者面色潮红,心烦失眠,下肢灼热,或有遗精,妇女可有带下色黄,舌红少苔,脉弦细。
(2)治则:补益肝肾,柔筋止痛。
(3)处方:腰部阿是穴、肾俞、肝俞、关元俞、环跳、阳陵泉、悬钟、飞扬、太溪。
(4)操作法:阿是穴针刺平补平泻法,并用灸法;肾俞、关元俞针刺补法并用灸法;环跳平补平泻法;其余诸穴均用捻转补法。偏阴虚者不用灸法。
(5)方义:腰为肾之府,肾精亏损,腰府失养而作痛;肝藏血而主筋,肝血不足,筋失血养而作痛。治取肾俞、肝俞、关元俞补益肝肾濡养筋骨而止痛。太溪配飞扬属于原络配穴,旨在补益肾精调理太阳、少阳经脉以止痛。在飞扬穴处又有小络脉分出,名曰飞扬脉,主治腰痛,《素问·刺腰痛论》曰:“飞扬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佛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少明之前与阴维之会。”所以说飞扬是治疗肾虚以及肝虚引起腰痛的重要穴位。环跳是足少阳、太阳经的交会穴,位于下肢的枢纽,悬钟乃髓之会穴,阳陵泉乃筋之会穴,三穴同经配合,协同相助,补益精髓濡养筋骨以止痛。
(郗洪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