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一)推拿治疗
1.基础手法
顺法、揉法、滚法等。
(1)患者坐位,医者先以指腹理顺痉挛之肌肉,平复条索,后用点揉手法刺激远端穴位(如落枕穴、手三里、合谷、后溪等),以局部酸胀为度,并让患者配合颈部各个方向转动,患者转动动作应缓慢。
(2)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医者以滚法沿着肩背部、项背部肌肉起止点方向,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
(3)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点揉肩井、风池、风府、阿是穴等主要穴位,以局部酸胀为度。
2.特定疗法
(1)端提旋转法:针对落枕之后肌肉痉挛,颈部小关节紊乱,不能转动头部,采用该法,具体如下:患者坐低凳,正视前方,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以两手托着患者下颌及后枕部,缓缓上提约1分钟,左右旋转。复原后稍停顿重复提起再旋转,如此连续3次。
(2)按压落枕穴,并让患者同时转动头部7下,再用侧滚法平复痉挛之肌肉条索,而后嘱患者热敷颈项部。
3.优化组合手法
(1)瘀滞证以松解类手法为主,可加推揉颈肩部肌肉,从颈枕部向肩峰部,顺着肌肉走行;施术时可配合外用药膏。
(2)风寒证以松解类手法为主,可施拿法于风池、肩井、曲池等腧穴,颈项部施以擦法。3.伴有滑膜嵌顿者可以关节调整类手法为主,加颈椎拔伸法;小关节紊乱加颈椎扳法;注意幅度及力量控制,在患者配合下施术。
(二)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
取穴:后溪、悬钟、风池、阿是穴,针用泻法。操作:前屈后伸功能障碍可针刺后溪穴,同时嘱患者在行针中向前、后活动颈项部。左右侧屈功能障碍可针刺悬钟穴,同时嘱患者在行针中向左、右活动颈项部。风池、阿是穴直刺,行捻转泻法。
2.单刺疗法
(1)单刺后溪穴法:取患侧后溪穴,常规消毒后,用0.33mm×40mm钢针向劳宫穴方向刺入0.5~0.8寸,得气后快速捻转,平补平泻,并嘱患者头部做缓慢前后、左右活动,尤向受限方向活动,留针30~60分钟,中间每10分钟左右行针1次,病情顽固者在其活动时轻拍其背部。
(2)单刺中渚穴法:取患侧中渚穴,常规消毒后,用0.33mm×40mm钢针向中渚穴方向刺入0.5~0.8寸,得气后快速捻转,平补平泻,并嘱患者头部做缓慢前后、左右活动,尤向受限方向活动,留针30~60分钟,中间每10分钟左右行针1次,病情顽固者在其活动时轻拍其背部。
(3)单刺悬钟穴法:患者坐位,两足着地,若为一侧颈项疼痛,取对侧悬钟穴;若疼痛位于双侧,则取双侧悬钟穴。常规消毒后,选用50mm长毫针快速直刺悬钟穴13~25mm,采用强刺激手法,有酸胀感后嘱患者活动颈部,做前后左右运动,以利气血运行,留针20~30分钟。
3.耳针
耳针埋穴于颈、枕区,以食指尖按压上述耳穴5~10分钟,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
4.艾灸
风寒证可艾灸大椎及阿是穴。
(三)辨证论治
1.瘀滞证
主症:晨起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部歪向患侧,局部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见筋结。舌紫黯,脉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破积散瘀。
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防风、独活、牛膝、五加皮、杜仲、当归、续断各9g、羌活、荆芥、红花、枳壳各6g,青皮5g)或麻黄加术汤加减(焦白术15g,麻黄9g,粗桂枝9g,苦杏仁6g,甘草3g)。每日1副,服用3天。中成药:七厘散等。
2.风寒证
主症:颈项背部僵硬疼痛,拘紧麻木。可兼有淅淅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表证。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痹。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桂枝6g,芍药6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3枚,葛根12g。每日1副,服用3天。
(四)物理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湿热敷、超声、微波等治疗,使局部痉挛解除,炎症消退而疼痛自解。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泡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必须注意防止烫伤。
(五)刮痧疗法
风寒证颈项部肌肉痉挛明显者,在颈项部施以刮痧治疗,从颈枕部顺着肌肉行走方向刮向肩峰部;可配合外用药膏。
(六)其他疗法
(1)星附膏、舒筋活血祛痛膏外贴颈部痛处,每天更换1次,止痛效果较理想,但患者自感贴膏后颈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孕妇忌用。
(2)口服安络通(1次0.42g,1日3次)、氯唑沙宗(1次250mg,1日3次)。
(3)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利多卡因10mL,止痛效果明显。
(4)改变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低,自己活动脖子。
(常智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