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论治
由于产生痛经的原因复杂,患者的体质强弱、病邪深浅、起居生活等各有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有多种多样。
痛经的主要特征是疼痛,发生疼痛的时间有经前、经后和行经期间,疼痛的性质也有隐痛、刺痛、绞痛、持续性痛、阵发性痛和喜按、拒按、得热则减、得热反剧等不同情况。一般痛在经前或行经期间为实,痛在经后为虚,缓痛为寒,刺痛为热,隐痛为虚,时痛时止为气滞,持续作痛为血积,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得热则减为虚为寒,得热反增为热。《妇人规》说:“经行腹痛有虚......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这段论述,可为痛经辨证要点。《医宗金鉴》说:“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为气血虚弱,经前痛为气血凝滞;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血滞气者则多疼痛。”更从胀满、疼痛来分辨其为血滞或气滞,可以补充张氏论述之不足。以上所述,用于临床上鉴别气、血、寒、热、虚、实等不同证型,甚为可靠。从以上这些病理现象可以看出,痛经的原因多是气血受阻,经行不畅,因而也确定了治疗痛经的原则:若系实证,着重通经;若虚而兼实,则通补并施。古人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造成不通的原因,不外气血阻滞,而气血阻滞的原因又各有不同。有因虚而致痛经的,如气血虚弱,血液运行不畅,应以补为通,治疗宜以补气益血为主;由于肾虚,水不涵木,肝气横逆而发生阻滞的,以滋肾调肝为主;因气郁而致血滞的,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因血瘀而不通的,以行血逐瘀为主,佐以调气;若因风冷所伤,以散寒行滞为主,如因寒湿凝滞,以温经行滞为主;由于血热气实的,以清热凉血为主。病因不同,治法各异。总的要求,着重调血通经。温、清、补、调诸法,随症施治,均可收到除痛愈病的功效。
以上所举,只是痛经的一般辨证论治方法,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精神、生活等综合考虑,才能审证明确,治疗得当。
1.气血虚弱型
(1)症状:经后少腹作痛,喜按;面色苍白,语音低微,精神不振;经色淡,质清稀;舌淡苔薄,脉虚或沉细。
(2)治法:补气益血,佐以温经。
(3)方药:胶艾八珍汤。党参15g、白术12g、茯神12g、秦归6g、川芎3g、炙甘草3g、熟地黄9g、白芍6g、阿胶(化冲)9g、炒蕲艾9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兼有寒象者,加鹿角胶6g,益母草12g。
(6)兼证:兼见脾虚者,经来量少,质清色红;经后腹痛,喜揉按;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神疲少寐,四肢倦怠,腰腿酸软;舌淡红,苔光剥,脉细。宜补气养血,兼益心脾,归脾汤(《济生方》)主之。党参15g、白术9g、茯苓9g、秦归6g、黄芪15g、酸枣仁12g、远志6g、桂圆肉12g、炙甘草6g、木香6g。水煎,温服。
2.肾虚肝郁型
(1)症状:经来色淡量少;经后少腹疼痛,两胁作胀,腰部酸软,倦怠无力;舌淡红,苔薄,脉沉弱。
(2)治法:滋肾调肝,兼固冲任。
(3)方药:益肾调经汤。杜仲9g、续断9g、熟地黄9g、当归6g、白芍(炒)9g、益母草12g、焦艾9g、巴戟天9g、乌药9g。
(4)服法:水煎服。
(5)兼证:偏肝郁者,症如上,但两胁胀甚,苔薄白,脉弦弱。宜调肝解郁,佐以滋肾,调肝汤(《傅青主女科》)主之。山药(炒)15g、阿胶(炒)9g、当归(酒洗)9g、白芍(酒炒)9g、山萸肉(蒸熟)9g、巴戟天(盐水炒)3g、甘草3g。水煎,温服。自觉气不舒畅,胀痛甚者,加制香附4.5g。
3.气郁血滞型
(1)症状:经前或经期腰腹胀痛;月经量少,行而不畅;自觉二便均胀,矢气即舒,脘胁满胀;苔微黄,脉弦。
(2)治法:行气舒肝,佐以活血。
(3)方药:疏肝解郁汤。香附9g、青皮6g、柴胡6g、郁金6g、丹参12g、川芎4.5g、红泽兰12g、延胡6g、金铃炭6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经色淡,量少无块者,加当归9g。
(6)兼证:偏热者,经前胁胀腹痛;月经色红量多,或有块状;性急易怒,头晕口苦而干;苔黄舌质红,脉弦数。宜清肝解郁,舒郁清肝汤主之。当归6g、白芍(酒炒)12g、白术6g、柴胡6g、香附(醋炒)6g、郁金6g、黄芩6g、山栀子9g、牡丹皮6g、甘草3g。水煎,温服。
4.瘀血阻滞型
(1)症状:经前或经期中,少腹疼痛拒按,痛剧时如刺,经量少而不畅,时有血块,排出则痛减;舌质红,或有紫赤点,脉沉涩。
(2)治法:活血逐瘀,佐以行气。
(3)方药:加味失笑散。蒲黄6g、五灵脂6g、延胡索9g、牡丹皮9g、桃仁6g、香附9g、台乌6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疼痛甚剧,波及少腹两侧者,加姜黄6g,乳香6g;大便燥结,加大黄6g。
(6)兼证:瘀滞兼寒者,少腹冷痛,喜热熨;经色乌黑,量不太多,腰酸背冷;舌淡苔白,脉沉紧。宜温经活血,理气定痛,温经定痛汤主之。当归6g、川芎4.5g、延胡索6g、红花3g、桂枝4.5g、莪术6g、台乌6g。水煎,温服。
5.风冷型
(1)症状:经前或行经期,感受风冷,少腹绞痛有冷感;经来量少,色黯红,头痛恶寒;舌正常,苔薄白,脉浮紧。
(2)治法:散寒行滞,温经活血。
(3)方药:温经止痛汤。川芎6g、五灵脂6g、白芷6g、焦艾叶9g、香附9g、生姜6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手足发冷,喜热恶寒,经色如黑豆汁者,加小温经汤,即当归9g,附子9g。
(6)兼证:如风寒两感,经期少腹冷痛,色紫黑量少,恶风怕冷,头痛身疼。宜祛风散寒,加减吴茱萸汤(《医宗金鉴》)主之。当归6g、肉桂3g、吴茱萸3g、半夏3g、防风3g、藁本3g、木香3g、细辛1.5g、干姜1.5g。水煎,温服。
6.寒湿凝结型
(1)症状:经前或经期少腹疼痛,喜热熨;经色黑如豆汁;舌润苔白,脉沉迟。
(2)治法:活血散寒止痛。
(3)方药:温经活血汤。香附9g、台乌6g、吴茱萸3g、茅苍术4.5g、茯苓9g、当归6g、川芎4.5g、炮姜4.5g、乳香6g。
(4)服法:水煎,温服。
7.血热型
(1)症状:经前腹痛,经色紫黑有块;时感热气上冲,头昏口干,性情急躁,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2)治法:清热凉血,通经止痛。
(3)方药:涤热逐瘀汤。
(4)丹参15g、牡丹皮9g、生地黄9g、三棱6g、莪术6g、通草6g、香附6g、槟榔6g、大黄3g、延胡索6g。
(5)服法:水煎服。
(6)兼证:①兼气滞:腹胀痛拒按,痛时如刺,有时引及两侧。加重香附、槟榔用量,或再加川楝子9g;②热甚:兼有口苦心烦,宜凉血二黄汤。生地黄12g、牡丹皮6g、白芍9g、桃仁6g、延胡索6g、黄芩6g、栀子6g、姜黄6g、通草6g。水煎,温服
(安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