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论治
上述崩漏的原因很多,临床必须根据症状,分别寒热虚实,才能得出处方用药的可靠依据。鉴别病情时,古人有漏轻崩重的看法,这是不够全面的。因为证型的虚实、病程的新久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属实属热的新病,正气未伤,虽来势汹涌,但易治疗,应列为轻证;属虚而病久的,元气亏损,虽然病情缓和,但治疗比较困难,预后多不良,这就应该列为重证。临床时,要注意具体分析,才不致轻重倒置,贻误病情。
治疗崩漏的步骤,应本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根据不同情况,辨证施治。塞流就是止血,是治疗崩漏的重要一环,特别是血崩。因为在大出血的情况下,如不迅速止血,就会造成虚脱。叶天士说得好:“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一分上升之火。”凡是血证,能使血少流一分,则增加一分抵抗力量,减少一分虚火上升的症状。由此可见,止血是相当重要的。至于用什么方法止血,要看证型的寒热虚实来决定。虚证宜补而止之,实证宜泻而止之,热证宜清而止之,寒证宜温而止之,并非专事止涩所能收效。
根据临床经验证明,在出血较多的时候最好不用当归、川芎等辛温之品行血,如病情需要,亦应多加考虑其用量。
1.血热型
(1)症状:经血骤然下崩,或淋沥不断,色深红;烦热口渴,精神不衰,头眩,睡眠不安;舌红而干,苔黄,脉滑数有力。
(2)治法:清热凉血止血。
(3)方药:清经止崩汤。生地黄18g、牡丹皮6g、黄芩9g、黄柏12g、白茅根15g、地榆9g、炒蒲黄9g、益母草12g、棕榈炭6g。
(4)服法:水煎,温服。
(5)加减法:如气短心累者,加泡参15g,麦冬9g。
(6)兼证:①如体实血热,上证亦可用十灰散(《十药神书》)。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白茅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烧灰存性,纸裏,置地上一宿,研为细末。每服9~15g,空腹用藕汁或莱菔汁半盅调下;②如血热阴虚,经血暴下,色鲜红;两颧发赤,头目眩晕,口干心烦,手心热;舌红无苔,脉细数。宜养阴清热,小品生地黄汤或独地汤主之。a.小品生地黄汤(《小品方》)生地黄30g、侧柏15g、黄芩9g、阿胶15g、甘草9g水煎服。b.独地汤生地黄60g煎浓汁服。
2.虚寒型
(1)症状:暴崩不止,或漏下不绝,其色黑多红少,状如屋漏水;脐下寒冷,时作疼痛,得热则减;舌淡苔白,脉迟无力。
(2)治法:温经补虚,佐以止血。
(3)方药:加减断下汤。党参30g、熟地黄30g、艾叶30g、乌贼骨60g、炮姜15g、阿胶22g、附子9g。
(4)服法:共研粗末,每次15g,水煎服。
(5)兼证:①脾阳虚弱:暴崩或漏下,色淡,质清稀如水;少腹胀痛,有冷感,喜热熨,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迟。宜补脾摄血温经,温经摄血汤主之。泡参30g、党参15g、白术18g、炙甘草9g、吴茱萸4.5g、姜炭9g、焦艾15g水煎,温服。腰痛者,加杜仲12g,补骨脂9g;血多者,加乌贼骨60g;漏下者,加延胡炭6g;②偏血虚者,崩漏日久不正;面色苍白,少腹疼痛,大便干燥;舌淡无苔,脉细迟。宜补血滋液,胶艾汤(《金匮要略》)去川芎主之。干地黄12g、阿胶12g、当归3g、芍药9g、艾叶3g、甘草3g。水煎服。
3.劳伤型
(1)症状:劳倦过度,骤然下血不止,继则淋沥不断,颜色鲜明;肢软神疲,心悸气短,面色苍白,食少便溏;舌淡红,苔薄,脉大无力。
(2)治法:补中固气摄血。
(3)方药:益气补元汤党参15g、白术12g、茯神12g、熟地黄12g、酒白芍9g、黄芪9g、肉桂1.5g、甘草(炙)6g。
(4)服法:水煎服。
(5)加减法:口干咽燥者,去肉桂,加阿胶9g,艾叶4.5g;血久不止者,加广三七粉1.5g(冲服)。
(6)兼证:如劳伤冲任,骤然下血,先红后淡;面色苍白,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大而虚。宜补气固冲,龟鹿补冲汤主之。党参30g、黄芪18g、龟板112g、鹿角胶9g、乌贼骨30g。水煎,温服。
4.气虚型
(1)症状:骤然下血甚多,或淋沥不断,色淡红;精神疲倦,气短下陷,懒于言语,饮食不思,畏风怕冷,发热自汗;舌淡,苔薄而润,脉虚大。
(2)治法:补中益气,佐以摄血。
(3)方药:加味补中益气汤。黄芪18g、白术18g、广陈皮6g、升麻6g、柴胡6g、党参60g、秦归6g、乌贼骨60g、茜草根(炒炭)12g。
(4)服法:水煎服。
(5)兼证:①如虚甚如脱者,暴下不止;两目昏暗,甚或跌仆,不省人事;舌淡,脉大而芤。宜补气血以固脱,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主之。党参30g、黄芪18g、大熟地30g、白术(土炒)18g、秦归6g、黑姜炭3g水煎,温服;②头晕目眩甚者,加龙骨15g,乌贼骨30g,茜草根6g;腹痛者,加焦艾9g;③如兼有汗出肢冷,脉微细欲绝,乃气随血脱之象。急宜补气固脱,独参汤(《景岳全书》)主之。潞党参60g(如用人参或西洋参、高丽参效尤佳,用量减少至15g)煎浓汁,顿服;④如已呈厥脱的,宜回阳救逆,参芪救逆汤主之。党参24g、黄芪24g、龙骨24g、黑附片24g、炙甘草9g、浮小麦24g、炮姜9g。水煎,温服。
5.血瘀型
(1)症状:阴道出血,淋沥不止,或忽然大量下血,色乌红,时夹血块;少腹疼痛拒按,苔正常,或舌质略紫,脉弦涩。
(2)治法:活血通瘀,佐以调气。
(3)方药:泽兰丹参饮。泡参24g、酒丹参12g、泽兰9g、香附6g、延胡索6g、焦艾9g、赤芍6g、楂炭6g、炒黑豆15g。
(4)服法:水煎,温服。
(5)兼证:如兼有少腹胀痛,如有物刺者,宜行血逐瘀,失笑散(《和剂局方》)主之。蒲黄(筛净,半生半炒熟)6g、五灵脂(净好者,酒研澄去砂后干炒)9g、共研为末,每服6~9g,水调服。
(安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