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三、治疗

治疗原则:培土健中止泻。

1.针刺治疗

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

辨证加减: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气海;肝气乘脾,加肝俞、章门、阳陵泉;肾阳衰弱,加肾俞、命门、关元。

方法:每次选用4~6穴,除抑肝穴可用平补平泻法外,余均以毫针施以补法,可加用温针灸,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灸法

取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方法:用两支艾条温和灸以上穴位15~20分钟,灸至局部发热或略烫,红晕而不造成烫伤为佳,每天1~2次。亦可用艾炷灸,以黄豆大艾炷,每穴灸3~5壮。还可将炒制食盐末匀铺于神阙穴,厚约0.3cm,直径2~3cm,置大艾炷直接灸3~5壮。适用于寒邪所致及阳虚者。肾阳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或隔姜灸。每日或隔日1次,不拘疗程。

3.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天枢、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上巨虚。

方法:用黄芪注射液或维生素B类注射液,每次选用3~5穴,针刺得气后,每次每穴注入药物1~3mL;亦可用普鲁卡因或庆大霉素2~4mL,每次每穴0.5mL,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4.穴位敷药疗法

取穴:神阙、脾俞、大肠俞。

方法:复方吴茱萸膏——吴茱萸、干姜、丁香各50g,小茴香75g,肉桂、生硫黄各30g,山栀子20g,胡椒5g,荜麦25g。上药共为细末,密储备用。敷灸时取药末25g,加入等量面粉调成糊状,敷神阙、脾俞、大肠俞穴,上可加用热水袋热敷。每次3~6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

5.埋线疗法

取穴:天枢、大肠俞、关元。

方法:每次选用2个穴位,按埋线法操作常规,穴内埋入“0”号羊肠线。15~30天埋1次,3次为1个疗程。

6.腕踝针疗法

取穴:下1(双)、下2(双)。

方法:常规操作,轻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7.火针疗法

取穴:背俞穴、上巨虚、天枢。

方法:先在背部背俞穴处寻找阳性点点刺,再点刺上巨虚、天枢穴。实证以中粗火针,虚证以细火针。肝郁胁胀者加点太冲,浅刺期门;食积者加点内庭;刺痛有瘀者散刺痛处,加点膈俞;脾胃虚弱者加点脾俞、胃俞。阳虚者加点关元、命门。实证每日1次,虚证2~3日次。7次为1个疗程。休息3~5天,继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