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三、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沉

骨肉瘤早期,硬化型骨肉瘤,分化较好骨肉瘤血沉可在正常范围内。瘤体过大,分化差,有转移者血沉加快。血沉可以作为骨肉瘤发展过程中动态观察指标,但并不十分敏感。

2.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对骨肉瘤而言是最有价值的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骨肉瘤早期,分化较好的骨肉瘤,硬化型骨肉瘤,皮质旁骨肉瘤碱性磷酸酶可以正常。瘤体较大,出现转移则碱性磷酸酶可明显升高,采用大剂量化疗及手术后,大部分患者碱性磷酸酶下降,如果肿瘤多发或转移则碱性磷酸酶可再度升高。

(二)影像学检查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有很多先进的检查方法对骨肉瘤进行辅助诊断。但普通X线片仍然是诊断骨肉瘤的重要手段。除普通X线片外,对骨肉瘤可采用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血管造影等方法作为辅助方法。

1.X线检查

骨肉瘤的X线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病变内有下列3种类型。

(1)溶骨型:骨小梁破坏,消失,皮层穿破。

(2)成骨型:瘤骨广泛形成致密阴影,无骨小梁结构。

(3)混合型:溶骨和成骨相夹杂。

典型的X线表现为:在长骨干骺端,偏一侧,显示局限或广泛溶骨或成骨,或二者相混的阴影,形状不一,边界模糊不清。骨皮质破坏,不膨胀,可被穿破。骨膜反应存在,有两种表现:一种呈三角形成骨阴影位于肿瘤上、下角(Codman三角);另一种为瘤骨阴影,呈针状,横行平行排列,垂直骨干,位于肿瘤中部如阳光放射线,有时骨膜被穿破,在软组织内形成不规则的瘤骨阴影。瘤骨阴影可有两种表现:一种如棉絮状,呈片或团状,散在,质地较疏松,边缘不规则;另一种如象牙质骨,范围较广,质地致密,边缘清楚,二者皆无正常骨小梁阴影。

2.CT

CT可提供身体横断面的影像,因而对骨肉瘤可以确定髓内及软组织病变的范围。CT对骨肉瘤的定性多无帮助,如果髓腔内组织的CT值增加,一般指示为肿瘤的扩展,或是“跳跃”转移。

3.磁共振成像(MRl)

对骨肉瘤来说,MRI的影像至少和CT相同,甚至好一些,MRI对肿瘤在髓内及周围软组织中的范围所显示的图像更清楚一些,然而在钙化灶中CT较MRI清楚。

4.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

ECT可以明确指出原发骨肉瘤的部位以及骨与骨骼外转移的部位。

5.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能描绘出病损软组织部分边缘的反应性所生血管区,可以提供骨外肿瘤部分的轮廓以及肿瘤周围血管受压情况。

(三)病理学检查

1.大体标本

在长骨干骺端及邻近骨干,肥厚变形,骨膜隆起,有时包括部分肌层。截面见骨髓腔内瘤组织浸润,约10cm长度。皮层破坏,骨膜被掀起,肥厚,且有瘤组织浸润和瘤骨形成,附近软组织内也可有肿瘤浸润。瘤组织呈鱼肉状,根据成骨、成软骨和成纤维的成分多少而异。成骨多者呈黄白色,质硬;成软骨多者呈灰蓝色,发亮,质韧硬;成纤维多者呈暗红或灰黄色,质软。其间掺杂有出血和坏死区,偶见较大血腔,类似动脉瘤样骨囊肿。

2.镜下所见

骨肉瘤的组织象依其成骨量多少及瘤组织分化成熟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基本表现是相似的,即肉瘤性成骨细胞及其形成的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性骨组织,这是骨肉瘤的重要特征之一。肉瘤组织具有明显的异型性,体积较正常的骨母细胞大,但大小不一。有时形成单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胞核肥大,形态奇异,常见核分裂象,染色质丰富。

肉瘤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骨基质呈淡红色,为均匀一致的无定形物质。肿瘤细胞分化愈成熟,分泌的骨基质越多,大量骨基质将瘤性成骨细胞包埋并连结起来,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瘤骨片。尚无钙盐沉积时称“瘤性骨性组织”,如有较多的钙盐沉积即为“瘤性骨组织”,即“瘤骨”。在迅速生长的肿瘤中,有时可见多少不等的瘤性软骨组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