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辨证论治
(一)三消辨证论治
1.上消(燥热伤肺)
症状: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气短乏力,神倦自汗,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燥益阴。
方药:清燥救肺汤。桑叶、生石膏、甘草、胡麻仁、人参、杏仁、阿胶、枇杷叶、麦冬。
2.中消(胃火消中)
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多饮,形体消瘦,溲数,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润燥。
方法:白虎汤。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
3.下消(肾阴亏虚、阴阳两虚)
(1)肝肾阴虚
症状:尿频量多,浊稠如膏,腰膝酸软,耳鸣,肌肤干燥,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2)阴阳两虚
症状:饮多溲多,尿频浊稠,咽干舌燥,面容憔悴,黧黑无华,畏寒肢冷,或阳痿早泄,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
治法:养阴补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二)分型辨证论治
1.教材标准辨证论治
高等中医药院校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将消渴病归为气血津液病证,其辨证论治如下。
(1)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天花粉、黄连、生地黄、藕汁、葛根、麦冬。
(2)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生石膏、知母、生地黄、麦冬、川牛膝。
(3)肾阴亏虚
症状:尿量频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舌红,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方药: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4)阴阳两虚
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方药: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2.路径标准辨证论治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与诊疗方案》中消渴病中医辨证方案分列主证与兼证。
(1)主证:肝胃郁热者,治以开郁清热;胃肠实热者,治以通腑泄热;脾虚胃热者,治以辛开苦降;上热下寒者,治以清上温下;阴虚火旺者,治以滋阴降火;气阴两虚者,治以益气养阴;阴阳两虚者,治以阴阳双补。
(2)兼证:瘀证:活血化瘀;痰证:行气化痰;湿证:健脾燥湿;浊证:消膏降浊。
(三)分期辨证论治
1.糖尿病前期
(1)气滞痰阻证
症状:形体肥胖,腹型肥胖,或见脘腹胀闷,心烦口苦,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越鞠丸加减。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半夏、佩兰、陈皮。
加减:口苦、舌苔黄加黄连、全瓜蒌;脘腹胀闷甚加枳实。
(2)脾虚痰湿证
症状:形体肥胖,腹部增大,或见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淡无味或黏腻,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荷叶、佩兰。
加减:倦怠乏力加黄芪;食欲缺乏加焦三仙;口黏腻加薏苡仁、白蔻仁。
(3)阴虚气滞证
症状:形体中等或偏瘦,或见口干口渴,夜间为甚,两胁胀痛,盗汗失眠,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养阴理气。
方药:二至丸合四逆散加减。女贞子、旱莲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加减:两胁胀痛加青皮、橘叶;口干口渴加生地黄、石斛。
2.糖尿病期
(1)痰(湿)热互结证
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或见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加减。全瓜蒌、半夏、黄连、枳实。
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合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
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天花粉、石膏、黄连、生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藕汁、甘草。
加减:肝胃郁热,大柴胡汤加减;胃热,三黄汤加减;肠热,增液承气汤加减;热盛津伤甚,连梅饮加减。
(3)气阴两虚证
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玉泉丸或玉液汤加减。天花粉、葛根、麦冬、太子参、茯苓、乌梅、黄芪、甘草。
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石斛。
3.糖尿病并发症期
(1)肝肾阴虚证
症状:小便频数,混浊如膏,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多梦遗精,皮肤干燥,雀目,或眼前如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或麦味地黄汤加减。枸杞、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女贞子、旱莲草。
加减:视物模糊加茺蔚子、桑椹子;头晕加桑叶、天麻。
(2)阴阳两虚证
症状: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混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疲,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无力,畏寒肢凉,四肢欠温,阳痿,下肢水肿,甚则全身皆肿,舌质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水肿者用济生肾气丸加减。制附子、桂枝、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加减:偏肾阳虚,选右归饮加减;偏肾阴虚,选左归饮加减。
4.兼夹证
(1)兼痰浊
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二陈汤加减。姜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脘腹满闷加广木香、枳壳;恶心口黏加砂仁、荷叶。
(2)兼血瘀
症状:肢体麻木或疼痛,下肢紫暗,胸闷刺痛,中风偏瘫,或语言謇涩,眼底出血,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显露,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法: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枳壳、赤芍、桔梗、炙甘草。
加减:瘀阻经络加地龙、全蝎;瘀阻血脉加水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