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五、治疗

哮喘目前尚不能根治,但以抑制炎症为主的规范治疗能够控制临床症状。治疗药物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两大类。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均是哮喘的常用药物,并发感染时还需联合使用抗菌药。然而,西药虽可尽快控制哮喘症状,但长期反复使用往往使哮喘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且易于发生菌群失调、消化道功能紊乱及激素依赖、水钠潴留等副反应。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药不仅有助于提高疗效,而且能减少西药用量及其不良反应。缓解期使用中医药辨证预防外感,补虚固本,宣利肺窍,结合天灸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体质,调节全身免疫功能,预防哮喘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一)辨证治疗

哮喘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发时宜祛邪豁痰,降气平喘。若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祛邪。平时以扶正固本,益肺健脾补肾为宜,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发作。

1.发作期

(1)寒哮

证候特点:呼吸急促,喉中痰鸣,胸中满闷如窒,难以平卧,咳嗽,痰色白清稀多泡沫,小便清长,口不渴。初起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腻,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豁痰平喘。

推荐方剂: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基本处方:麻黄6g,杏仁10g,苏子10g,法半夏10g,细辛3g,五味子10g,紫菀10g,款冬花10g,射干10g,生姜10g,白芍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风寒较盛,恶寒头痛,全身骨节疼痛,加羌活、桂枝、威灵仙以解外束之风寒;若痰多、气逆不得息者,加橘红、葶苈子、制南星以祛痰定喘。

(2)热哮

证候特点:发热头痛,面赤汗出,气促胸闷,喉中痰鸣,不得平卧,口干口苦,痰色黄稠,咯出困难,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干或黄腻,脉浮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平喘。

推荐方剂:定喘汤加减。

基本处方:炙麻黄8g,白果10g,法半夏10g,杏仁10g,苏子10g,地龙10g,射干10g,瓜蒌皮12g,黄芩10g,桑白皮10g,鱼腥草3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高热烦渴,痰多,色黄稠,难咯出加生石膏、青天葵、薄荷清肺热,解表里之热邪;大便不通,腹胀满,舌苔黄厚而干者,加大黄、枳壳以清里热、通腑气。如患者对地龙过敏或服后有恶心、呕吐、胃肠不适者,可去地龙加葶苈子。

(3)风哮

证候特点:时发时止,发时喉中痰鸣有声,反复发作,未发时如常人,或伴咽痒,喷嚏,咳嗽,舌淡苔白,脉浮紧或弦。

治法:祛风宣肺,解痉平喘。

推荐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

基本处方:炙麻黄8g,桂枝10g,杏仁10g,白芍10g,防风10g,蝉蜕10g,乌梅10g,地龙10g,五味子10g,薄荷6g(后下),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急躁易怒,胁肋隐痛加钩藤、牛膝以息风解痉降逆;痰热胶固加葶苈子、黄芩,桑白皮清痰热;顽痰加皂荚、胆南星、磁石以清化顽痰。

(4)痰瘀交阻

证候特点:气息喘促,喉中痰鸣,咯痰黏腻难出,或咯白色泡沫痰,面色晦暗,口唇肢末青紫。舌边紫黯,舌苔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涤痰祛瘀,宣肺平喘。

推荐方剂:蠲哮汤加减。

基本处方:葶苈子10g,青皮12g,陈皮12g,川芎12g,赤芍15g,大黄10g,生姜10g,牡荆子15g,卫矛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顽痰胶结加海蛤壳、礞石、皂荚清肺热蠲顽痰;瘀结重者加水蛭、桃仁活血化瘀;郁痰化热加黄芩、鱼腥草、青天葵清化热痰;风寒束肺加麻黄、细辛宣肺解表;大便溏薄者去大黄以免再伤脾胃正气。

(5)阳气暴脱

证候特点:喘息鼻扇,张口抬肩,神疲气短,面色青紫,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舌色紫黯,舌苔白滑,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定喘,扶正固脱。

推荐方剂:参附汤合黑锡丹加减。

基本处方:熟附子15g,干姜9g,炙麻黄10g,杏仁10g,党参30g,肉桂3g(焗服),胡芦巴10g,补骨脂15g,沉香3g(后下),炙甘草10g。每日1~2剂,水煎服。

加减法:重证者,可以高丽参另炖代党参,以加强益气固脱之效;若汗多气逆,加生牡蛎、生龙骨、白芍、五味子、麻黄根以加强敛汗固脱之效。

2.缓解期

(1)肺气虚

证候特点:咳嗽,咯痰清稀色白,面色苍白,气短,语声低微,自汗畏风,易患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补肺平喘。

推荐方剂:玉屏风散加减。

基本处方:黄芪30g,防风15g,白术10g,桂枝10g,白芍15g,生姜10g,大枣10g,沙参15g,麦冬1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咳嗽气逆,加杏仁、桔梗以宣降肺气;汗多表虚不固,重用黄芪,另加糯稻根、麻黄根、五味子、生牡蛎以固表敛汗。

(2)脾气虚

证候特点:咳嗽气短,痰液清稀,消瘦,面色萎黄,食少纳呆,大便溏泄。舌质淡,有齿印,苔白,脉濡弱。

治法: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推荐方剂:六君子汤加减。

基本处方:党参20g,黄芪20g,茯苓12g,白术15g,炙甘草6g,麦芽15g,枳壳12g,法半夏10g,陈皮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咳嗽痰多,可加前胡、枇杷叶以宣肺祛痰;汗多表虚,加麻黄根、五味子敛汗;纳少便溏加山药、砂仁、佩兰以健脾化湿。

(3)肾气虚

证候特点:喘促日久,动则喘息更甚,畏寒,自汗或盗汗,形瘦神疲,心悸,腰酸。舌质淡红,脉沉细。

治法:补肾纳气,降逆平喘。

推荐方剂:肾气丸加减。

基本处方: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5g,熟附子10g,桂枝10g,补骨脂15g,冬虫夏草6g(另炖),茯苓10g,牡丹皮10g,泽泻10g,五味子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喘息甚者,可加蛤蚧末(冲服)、巴戟天增强固肾纳气;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加肉桂(焗服)、淫羊藿以温暖肝肾。缓解期虽可见肺、脾、肾虚单独出现,但临床上更多的是多证并见,包括虚实夹杂,治疗上当具体辨证施治。

(二)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珠贝定喘丸:理气化痰,镇咳平喘,补气温肾。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久病喘咳,痰涎壅盛等症。含服或用温开水送服。每次6粒,每日3次。2周为1疗程。

(2)痰咳净:通窍顺气,止咳,化痰。用于支气管炎、咽炎等引起的咳嗽多痰、气促、气喘。含服。每次0.2g(一小药匙),每日3~6次。2周为1疗程。

(3)蛤蚧定喘丸:滋阴清肺,止咳平喘。用于肺肾两虚、阴虚肺热所致的虚劳咳喘,气短烦热,胸满郁闷,自汗盗汗。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2周为1疗程。

(4)河车大造丸:滋阴清热,补肾益肺。用于肺肾两亏,虚劳咳嗽,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口服。每次6g,每日2次。8周为1疗程。

(5)固本咳喘片:益气固表,健脾补肾。用于脾虚痰盛、肾气不固所致的咳嗽、痰多、喘息气促、动则喘剧。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12周为1疗程。

(6)玉屏风颗粒: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苍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开水冲服。每次5g,每日3次。2~4周为1疗程。

(7)百令胶囊:补肺肾,益精气。用于肺肾两虚引起的咳嗽、气喘、咯血、腰背酸痛。口服。1次5~15粒,一日3次。8周为1疗程。

(8)喘可治注射液:温阳补肾,平喘止咳,有抗过敏、增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功能。主治哮证属肾虚夹痰证,症见喘促日久,反复发作,面色苍白,腰酸肢软,畏寒,汗多;发时喘促气短,动则加重,喉有痰鸣,咳嗽,痰白清稀不畅,以及支气管炎、哮喘急性发作期间见上症者。肌内注射。每次4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发作期2周为1疗程,缓解期12周为1疗程。

(9)止喘灵注射液:平喘,止咳,祛痰。用于哮喘,咳嗽,胸闷痰多。肌内注射。每次2mL,每日2~3次。1~2周为1疗程。

2.针灸

(1)体针

1)哮喘反复:取穴:定喘,膏肓,肺俞,太渊。操作:补法或补泻兼施。每日1次,1个月为1疗程。

2)哮喘发作:取穴:鱼际。操作:直刺或针尖向掌心斜刺,深5分左右,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行针1次。每次针一侧,每日1次,左右交替,10次为1疗程。

3)虚证哮喘:取穴: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操作:采用补法或补泻兼施法针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肺脾两虚:取穴:脾俞,肺俞,章门,足三里为主穴,可配用膻中,膏肓,中脘。操作:补法为主或平补平泻,背俞穴可用温针法或针罐法。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

5)肺肾两虚:取穴:肾俞,肺俞,关元,章门为主穴,可配用太溪,气海,志室,定喘,足三里。操作:以补法为主,背俞穴用温针或针后加灸。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

(3)耳针:适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取穴:肝,肺,气管,神门,皮质下,风溪。操作:用30号1寸长毫针针刺一侧耳穴,行中等刺激。留针40分钟,两耳交替,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4)灸法

1)寒哮:取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操作:每次悬灸20分钟,每日1或2次,7天1个疗程。

2)虚哮:取穴:大椎、肺俞、膈俞、肾俞、中府、天突、膻中、气海、关元、足三里。操作:悬灸或隔姜灸法,每日1次,每次取穴3~5个,轮流使用,7天1个疗程。

3.穴位敷贴

适应证:哮喘缓解期,体质偏虚寒的患者。取穴:①双肺俞、双胃俞、双志室、膻中;②双脾俞、双风门、双膏肓、天突;③双肾俞、双定喘、双心俞、中脘。操作: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按4∶4∶1∶1比例共研细末,取药末10g,以老姜汁(生姜去皮绞汁过滤)10mL调和成1cm×1cm×1cm大小的药饼,用5cm×5cm胶布贴于穴位上,背部穴位均取双侧。每次1组,3组交替使用。每次贴药1小时,10天贴1次,共治疗9次,疗程3个月。

4.推拿按摩

(1)气喘不能平卧:患者取坐位,医生先用双手拇指按压在大椎穴左右旁开1.5寸的位置,随着患者呼吸,双手拇指同时向下按压。患者呼气时用力稍重,吸气时用力略轻。按压时间2~3分钟。然后双手拇指同时向下移动按压,直到第7胸椎位置为1遍,可反复操作2~3遍。

(2)痰鸣哮喘:患者取坐位,医生以双手拇指分别按压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其余4指分布于腋窝部位,随患者呼吸向其肺尖方向用力。呼气时用力稍重,吸气时用力略轻。待患者呼吸4~5次后,两手拇指移至第1~2肋软骨之间,向胸内方向按压,其余4指分布于胸肋部位。然后,沿胸正中线旁开2寸的地方,依次向下移动,按压到胸骨剑突联合处,自上而下反复3~5遍。

(段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