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
具有外伤史,多发于老年人。
2.症状及体征
髋部疼痛、不能站立,肢体活动困难,患肢呈内收、外旋(45°~60°)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腹股沟中点压痛,下肢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
X线片可明确诊断及骨折类型。要拍双髋正侧位片,尤其后者很重要,在一些正位片无错位或嵌插型等貌似稳定型骨折者,往往经拍侧位片发现股骨头有后倾,骨折向前成角,骨折前缘分离而后缘压缩或有粉碎骨块,实质是不稳定骨折。
这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决定性意义。对于合并有股骨头骨折或陈旧性骨折进行CT或MRI检查,对治疗与预后有指导作用。
(二)诊断分型
股骨颈骨折根据损伤机制、解剖部位、骨折移位程度、骨折线方向等有多种分型,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考虑骨折移位程度和骨折线位置。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是Garden分型、AO分型和按Pauwells角分型,国内常用的是按解剖部位进行分型。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部位分型结合Garden分型。其中以头下型+GardenⅣ型预后最差,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骨折不愈合概率最高。
1.按照骨折部位分型(按照骨折线的行经分型)
(1)头下型:骨折线正位于股骨头下方,股骨颈完全处在远骨折段。此型临床比较多见,此型骨折对血运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概率最高。若骨折复位满意,仍可具有一定稳定性。
(2)头颈型:骨折线走行于股骨头下和股骨颈之间,故名头颈型。临床上多见,最常见的形式是骨折面的外上端位于头下,内下端位于股骨颈,下端比较尖锐形如鸟嘴状。此型承受剪应力最大,非常不稳定。
(3)经颈型:骨折面完全通过股骨颈,但此型在临床上非常少见,尤其是老年人。
(4)基底型:此型少见,容易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混淆,需仔细读片、认真鉴别。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小粗隆间连线相交处,支持带动脉受影响较小,且此处有旋股内外动脉分支形成的动脉环,血运丰富,骨折容易愈合。
2.按骨折线的走行角度分型
主要依据骨折线的倾斜角度评价骨折移位的趋势,最早由Pauwels 1935年提出,因于骨折段的移位、旋转,骨折线走行评判有一定难度,目前临床使用者较少。Ⅰ型:远端骨折线与身体纵轴垂线夹角小于30°——外展型骨折,骨折断端之间承受的剪力较小,比较稳定。Ⅱ型:骨折线与身体纵轴垂线夹角大于30°小于50°——中间型骨折,稳定性较差。Ⅲ型:远端骨折线与身体纵轴垂线夹角大于50°——内收型骨折,骨折断端之间承受的剪力较大,骨折不稳定,且角度愈大愈不稳定。
3.按骨折端移位的程度分型
这一分型依据Garden 1961年提出的标准加以分型,其主要参照正位X线片将股骨颈骨折分为4型。Ⅰ型:两种情况,一是不完全骨折,另一种更为常见的是外展嵌插型骨折,同时可伴有股骨头一定程度后倾。Ⅱ型:完全性骨折,但没有发生移位。Ⅲ型:骨折部分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Ⅳ型: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外旋。
4.AO分类
根据其统一编码排序将股骨颈骨折分类为:股骨近段、关节囊内、干骺端,31B。31-B1型:无或轻微移位的股骨头下型骨折。31-B2型:骨折面经过股骨颈中部或基底的骨折。31-B3型:有移位的股骨头下型骨折。鉴别诊断股骨颈骨折应与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后上脱位相鉴别,根据发病年龄、外力大小、体征结合X线片可明确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