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运动疗法
(一)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运动锻炼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占重要地位。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脂质代谢,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压,促进心理健康,改善睡眠,减轻体重,防止骨质疏松,提升幸福感。而且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效果显著。以执行运动处方为主的运动疗法,以其效果好、治疗成本低、易于接受、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并列于药物疗法和饮食疗法成为2型糖尿病的三大防治方法之一,其对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效果甚至超过了单纯的药物疗法,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1.有利于控制血糖
运动可直接消耗血糖,使血糖下降。运动状态下血中葡萄糖能很快进入肌肉细胞中,促进肌肉和组织对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血糖下降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有利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降低0.66%;坚持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
2.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型糖尿病经长期运动锻炼,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也可能降低空腹和餐后胰岛素水平,使胰岛素曲线下面积下降,提示血糖下降,胰岛素敏感性增加,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提高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力,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运动锻炼被认为是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3.改善脂质代谢
运动可加强脂肪分解利用,以补充葡萄糖供应的不足。同时使过剩脂肪分解,减肥降脂。运动还可提高肌肉脂蛋白酯酶的活性,加速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降解,使部分VLDL的密度达到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增加HDL含量,使低密度脂蛋白(LDL)和三酰甘油水平下降,有利于预防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学者研究证实,经过运动疗法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紊乱得到改善,尤其是三酰甘油的下降更为显著。
4.促进心理健康,改善睡眠
运动能改善脑神经功能状态,使患者精神上有爽快感、充实感、满足感,提高机体的耐受力、决定力、意志力、自制力、创造力等。运动可提高机体的反应能力,从而提高机体应激状态。丘脑有愉快中枢,运动时常表现良好愉快的情绪,再加上交感神经的兴奋,可以改变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
5.降低体重
运动可以加快人体脂肪的燃烧,降低体内脂肪的比例。通过有规律的运动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降低人体血液循环中血脂含量,减轻体重。肥胖是促使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纠正肥胖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方式,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对内生和外源性胰岛素很不敏感,体重减轻后,胰岛素受体数上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糖尿病得以满意控制;还可以促使肌肉组织对糖的利用,降低血糖,减少尿糖,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运动使肌肉收缩,可引起局部缺氧,使肌肉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加强。
6.防止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以及女性绝经以后常出现骨质疏松,而糖尿病又会使骨质疏松加重,但运动可以防止骨质疏松。运动时,骨骼所承受的重力增加,同时肌肉牵拉也可以刺激骨骼,两者共同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改善骨代谢,使骨密度保持较高的水平,从而改善骨质疏松。
7.运动疗法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应用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某些并发症,运动疗法的确可以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如心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但目前尚未有证据证明运动疗法对合并自主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且由于这些并发症会在运动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进行运动训练时对这几类患者也应给予额外关注。
(二)运动的方法
1.运动强度
一个人的最高心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运动后所承受的最高心率越低,一般采用公式来计算:最高心率=220-年龄。为了使运动达到肌肉细胞最适应的强度,一般采用最大耗氧量的百分率来表示,如运动强度达最大耗氧量的60%的心率,则运动强度为60%。低强度运动<40%最大耗氧量,中等强度为60%左右,高强度运动为80%或以上。以上计算运动心率的方法临床上感觉烦琐,实际应用中选用简易方法计算,达60%最大耗氧量时的心率成为运动中心率,或靶心率,靶心率=170-年龄。运动中心率监测使用快速法测量脉搏方法,在运动停止后立刻测6秒的脉搏然后乘以10即可得每分钟脉搏数,这种计算和运动中心率比较接近。
运动疗法中运动强度决定运动的效果,运动强度太低只能起安慰作用,但太剧烈,无氧代谢增强,则会引起心血管负荷过度或运动器官损伤,不利于治疗。运动强度必须对肌肉达到合适的刺激强度,一般认为运动强度达到50%最大耗氧量时才有治疗作用,达到60%最大耗氧量比较合适。但像慢跑、跳舞等运动量<50%的运动,对治疗也有一定的益处,这种益处在延长运动时间后尤为明显。
2.运动时间
糖尿病患者把握好合适的运动时间很重要,时间过短达不到体内代谢效应,时间过长,易疲劳,加重病情,达不到治疗效果。刚开始运动疗法时应循序渐进,每次运动时间可由1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30~40分钟。间歇时可穿插必要的低强度运动,甚至可延长至45~60分钟,如运动中出现头晕、胸闷、汗出、脸色苍白等现象应立即停止。每次靶心率时间须持续5分钟以上。一般来说,尽可能在餐后1~3小时(从第一口饭开始计时)参加运动,因为此时血糖较高,运动时不易发生低血糖。
3.运动频率
如果病情允许,主张糖尿病患者每天锻炼,每天运动量可分为2~3次,运动频率为3~5天/周,每周至少150分钟。研究发现,即使一次进行短时的体育运动(如10分钟),累计30min/d,也是有益的。运动间歇不宜过长,超过3~4天,则运动锻炼的效果以及蓄积作用就将减少,难以产生疗效。有研究指出,停止运动3天后,可出现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因此,运动锻炼不应间断。
4.运动注意事项
(1)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建议患者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
(2)空腹血糖>16.7mmol/L,反复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增生性视网膜病、严重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TIA)等情况下禁忌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
(3)运动时穿宽松的衣裤,柔软的棉线袜,适脚的运动鞋,佩戴名卡。
(4)运动项目要与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并定期评估,适时调整运动计划。
(5)运动后不宜立即饮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脏病;运动后引起食欲增加,应注意饮食控制及药物调节。
(6)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活跃的生活方式,如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把有益的体育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
(7)运动后做好运动日记,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医务人员根据病情及治疗情况对运动处方做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