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一)多元醇通路激活
葡萄糖在身体内主要作为身体所消耗能源的主要“燃料”,但长期的高血糖会激活葡萄糖的另一种代谢途径:让葡萄糖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转化为果糖,同时生成山梨醇。山梨醇在体内积聚,使细胞产生高渗状态,导致其他渗透物质如肌醇、牛磺酸等重要抗氧化物质减少,同时也会大量消耗还原型辅酶Ⅱ,最终导致活性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而活性氧自由基是损害神经的重要“凶手”之一。
同时,由于神经细胞不能利用果糖,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果糖也很容易改变神经细胞内渗透压,使神经细胞肿胀、变性甚至坏死。
(二)己糖胺途径激活
高血糖的情况下会使葡萄糖变成二磷酸尿苷葡萄糖,这种物质会使特异性B1糖蛋白增多。特异性B1糖蛋白与糖尿病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大量的特异性B1糖蛋白最终会通过各种途径使神经上的微血管增厚、肿胀、管腔狭窄,使神经细胞缺氧受损,进而令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引起神经病变。
(三)蛋白激酶C途径激活
高血糖会使细胞产生蛋白激酶C,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很可能是造成神经血管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主要原因。
(四)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身体中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含量较高,这种物质会直接通过生化损伤影响神经血供,降低自身对于神经的营养支持。
(五)氧化应激
活性氧自由基会损伤神经血管,同时还有一种自由基叫作活性氮自由基,也同样会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两种自由基生成的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升高。正常情况下身体可以调节这两种自由基的含量,但在糖尿病患者中,细胞的线粒体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并累积下来,神经元轴突对血管和代谢失衡非常敏感,导致神经病变发生。
中医并没有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这一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麻木”“血痹”“痹证”“痿证”等病证范畴。《素问·痹论》是记载痹证的最早专著,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指出外邪入侵仅是发病的外部条件,正气不足乃是造成痹证的内在依据。并提出“痹热”一名,“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甚,阳遭阴,故为痹热”。唐宋时期,许叔微《本事方》云:“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指出血痹的发病为正气亏虚,因虚受邪所致。张仲景还讨论了该病临床表现、脉象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孙思邈《千金要方》称“不仁”为“顽麻”。“风邪走注皮肤中如虫行”,“皮中动淫淫如有虫啄者”,即是对“麻木”的最好阐述。李东垣《兰室秘藏》云:“皮肤间麻木,乃肝气不行故也。”指出肝气郁滞可以导致麻木。朱丹溪则提出麻与木有别,麻为气虚所致,木乃痰湿血瘀痹阻而成。明·李梴《医学入门》云:“盖麻犹之痹,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木则非唯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行也。”迨至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曰:“麻则属痰属虚,木则全属湿痰死血,一块不知痛痒,若木然似也”。
现代认为,本病是消渴日久,阴虚燥热,煎熬津液,血稠成瘀,筋脉阻滞;或嗜食肥甘,致脾胃虚弱,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聚湿成痰,痰阻筋脉,影响气血运行,筋脉失养则麻,肌肉不荣则痿;或阴损及阳,寒凝血滞,终致气血不能通达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故有“手足麻木,肢凉如冰”的表现。属本虚标实证,主要病位在脉络筋肉,内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征象为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有虚有实。虚有本与变之不同。虚之本在于阴津不足,虚之变在于气虚、阳损。实为痰与瘀,既可单独致病,也可互为因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动态演变的过程,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按照气虚血瘀或阴虚夹瘀,逐渐致气阴两虚夹瘀,继而阴阳两虚夹瘀的规律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