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治疗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等。中医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故需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通则不痛”之法。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西医亦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强调足够疗程的抑酸治疗以提高溃疡的愈合质量,根除Hp感染以预防溃疡的复发。
(一)辨证治疗
辨治本病,当分寒热、虚实、阴阳、在气在血。如肝气犯胃、脾胃湿热、瘀血停滞等属实证;胃阴不足、脾胃气虚、脾胃虚寒等属虚证;若久病可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属本虚标实。
1.肝胃不和
证候特点: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牵及两胁,遇情志不遂而加重,吐酸、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推荐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基本处方:柴胡12g,佛手15g,枳壳12g,广木香12g(后下),延胡索15g,苏梗15g,郁金15g,川楝子15g,白芍15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伴反酸者,加海螵蛸15g、浙贝母12g制酸;痛甚者,可加三七末3g(冲服)以祛瘀止痛;嗳气频繁者,加沉香6g(后下)、白蔻仁5g(后下)、代赭石30g以顺气降逆;大便不通者,可加槟榔15g、大黄10g(后下)以通便。若兼见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肝胃郁热症状者,以清化郁热为法,改用代表方剂如下:柴胡12g,郁金15g,熟大黄6g,蒲公英30g,海螵蛸12g,浙贝母12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竹茹12g,黄连10g,枳壳10g。
2.脾胃湿热
证候特点:胃痛或胸脘顶闷,口干口苦,渴不引饮,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燥湿,理气和胃。
推荐方剂:三黄泻心汤加减。
基本处方:黄芩15g,黄连10g,大黄10g,蒲公英30g,延胡索15g,佛手15g,枳实15g,厚朴15g,海螵蛸15g,浙贝母12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5g、法半夏12g以清热和胃降逆;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虎杖15g,大黄改为后下以清热攻下;纳呆少食者,加布渣叶12g、神曲15g,谷芽、麦芽各30g以开胃消滞。
3.脾胃虚弱
证候特点:胃脘隐痛,绵绵不断,每于受凉、劳累后疼痛发作,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口泛清水,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止痛。
推荐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基本处方:党参20g,黄芪30g,法半夏10g,白术12g,茯苓15g,砂仁6g(后下),木香10g(后下),陈皮6g,延胡索5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者,为脾胃虚寒,加干姜10g、制附子6g、桂枝6g或加服黄芪建中汤以温中祛寒;泛吐酸水明显者,加吴茱萸3g、海螵蛸15g、浙贝母12g以制酸;大便潜血阳性者,加炮姜炭6g、白及15g以温中止血。
4.胃阴亏虚
证候特点:胃脘隐痛或灼痛,午后尤甚,或嘈杂心烦,口燥咽干,纳呆食少,大便干结或干涩不爽。舌质红,舌苔少或剥脱,或干而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理气止痛。
推荐方剂:一贯煎合益胃汤加减。
基本处方:生地黄30g,天花粉20g,沙参15g,麦门冬15g,石斛15g,白芍15g,郁金15g,延胡索15g,佛手10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泛酸者,可加海螵蛸15g、浙贝母12g或配用左金丸;气阴两虚者,加黄芪15g、党参18g、山药15g以益气健脾;大便干结者,可加用火麻仁30g以润肠通便。
5.瘀血阻络
证候特点:胃脘疼痛有定处,如针刺或刀割,痛而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见瘀斑,脉涩或沉弦。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推荐方剂: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基本处方:蒲黄(包)10g,五灵脂10g,丹参20g,延胡索15g,三七末3g(冲服),郁金15g,枳壳12g,川楝子15g。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法:气虚者,加黄芪20g、党参15g以补中益气;泛酸者,可加海螵蛸15g、浙贝母12g以制酸;瘀热者加赤芍15g、大黄10g以清热祛瘀。
(二)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胃苏颗粒: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主治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者。口服,一次15g,一日3次。15天为一个疗程,可服1~3个疗程或遵医嘱。
(2)金佛止痛丸:行气止痛,疏肝和胃,祛瘀。主治气滞型胃脘痛。口服,一次5~10g,一日2~3次。
(3)四方胃片:制酸止痛。用于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口服,一次3片,一日2~3次。
(4)健胃愈疡片:疏肝健脾,解痉止痛,止血生肌。主治肝郁脾虚、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症见胃脘胀痛、嗳气吐酸、烦躁不食、腹胀便溏等。口服,一次4~5片,一日4次。
(5)胃乃安胶囊: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主治脾胃虚弱型溃疡病患者。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
2.针灸
(1)毫针
1)取内关、足三里、中脘、期门、日月、太冲,毫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适用于肝气犯胃型胃痛。
2)取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关元、公孙,毫针刺,用补法加灸,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
3)取内关、足三里、中脘、三阴交、肝俞、期门,毫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瘀血凝滞型胃痛。如痛甚者,加刺梁丘;便血者,加血海;呕血者,加期门。
4)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三阴交、照海,毫针刺,用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胃阴不足型胃痛。
(2)耳针:取胃、脾、肝、神门、交感、皮质下,每次选用2~3穴,局部消毒,用毫针刺之,疼痛剧烈时用强刺激,疼痛缓解时用轻刺激。镇痛效果较好。
(3)电针:取内关、足三里、公孙、肝俞、胃俞。操作方法是:针快速刺入,提插捻转,使针感均向胃脘方向传导,然后用电刺激,刺激量逐渐增大,通电时间为10分钟,稍停后,继续通电10分钟,可重复2~3次,使患者产生酸胀、麻木等感觉。此法镇痛效果较佳。
(4)水针:取胃俞、脾俞、相应夹脊、中脘、内关、足三里,每次选1~3穴,红花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0.3~0.5mL,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适用于久病入络胃痛。
(5)头针:取额旁2线,直对瞳孔,自头临泣穴沿足少阳胆经向下针1寸。适用于久病胃痛。
(6)足针:取胃、里内庭、里陷谷、大肠、小肠,毫针刺,用中强度刺激,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适用于各型胃痛。
(7)指针:取中脘、天枢、气海、脾俞、胃俞、内关、足三里,每次取3~5穴,每穴用手指揉按、扪按、捏压2~3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适用于各型胃痛。
(8)鼻针:取消化三角,毫针刺,用补法,留针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虚证胃痛。
(9)蜡针: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内关、足三里,用毫针刺得气后,于针柄套上加热后稍冷却之石蜡小瓶,留针15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宜,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虚性、寒性胃痛。
(10)挑针:取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足三里,每次取2~3穴,每穴以挑筋法为主,配以挑摆法,每1~3日挑1次,5~10次为1疗程。适用于瘀血胃痛。
(11)灸法:取中脘、脾俞、胃俞、内关、足三里,每穴艾炷灸3~5壮,或艾条悬灸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于虚寒胃痛。
3.穴位敷贴
(1)四黄散水蜜调敷上腹部中脘穴区域,每日1次,每次约4小时。适用于胃热作痛。
(2)艾叶1把,揉研成艾绒,连同碎末,用酒炒热,纱布包裹,敷脐(神阙穴),外加热水袋热烫蒸脐,直至痛缓为止。适用于寒凝气滞胃痛。
4.推擦疗法
鲜姜30g,香附15g,将生姜捣烂,香附研成细粉,装茶杯或保温杯中,冲入开水,筷搅匀,用毛巾蘸药在胃脘部轻轻摩擦20分钟,每日2次,3日为1疗程。适用于虚寒胃痛。
5.药熨疗法
(1)椒目、丁香、吴茱萸、细辛各等份,为末,纳入脐中;再取青盐250g炒烫,分装若干布袋,热熨脐周及疼痛处,盐袋冷则更换,若疼痛剧烈,出冷汗者,加熨腋中、气海及背俞。适用于感受寒冷,或脾胃虚寒之胃脘痛。
(2)高良姜、干姜各45g,枳实12g,为粗末,加酒适量拌炒,分装数袋,趁热熨脐周、中脘、气海、涌泉等穴。适用于寒性胃脘痛。
(3)连须葱头30g,生姜15g,共捣烂炒烫,装入布袋,热熨胃脘部,药袋冷即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或以疼痛缓解为度。适于寒性胃痛。
6.拔罐
选用上腹部和背部穴位拔火罐,在针灸后进行。适用于虚寒性胃痛。
7.推拿疗法
按中脘、摩腹各5分钟,按揉足三里、内关各1分钟。寒邪客胃者,加按神阙5分钟,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食积伤胃者,加按下脘、承满各3分钟,揉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各1分钟;肝气犯胃者,加擦胁肋3分钟,按揉期门2分钟,揉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各1分钟;痰阻胃络者,加按天枢3分钟,按揉血海1分钟,揉肝俞、膈俞、胃俞各1分钟;阴虚胃燥者,加按揉三阴交1分钟,捏脊3~5遍,推涌泉2分钟;脾胃虚寒者,加揉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各1分钟。
(段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