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针灸治疗方法

七、针灸治疗方法

1.毫针刺法

主穴:四神聪、百会、中脘、关元、子宫、卵巢、三阴交。

配穴:肾气虚者加肾俞、太溪;肾阴虚者加肾俞、太溪;肾阳虚者加肾俞、命门;脾虚者加脾俞、胃俞;血虚者加足三里、悬钟;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寒凝血瘀者加命门、膈俞;痰湿阻滞者加丰隆、阴陵泉。

操作:四神聪、百会等头部穴位,采用快速平刺进针,针体与皮肤呈10°~15°夹角,针刺四神聪穴时,针尖朝向百会穴,当针尖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停止进针,以得气为度。针关元穴时,用1.5寸毫针与皮肤成15°~30°角向下斜刺1.0寸,施以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会阴方向扩散。针三阴交时,用1.5寸毫针沿胫骨边缘,针尖稍朝上,与皮肤呈45°刺入,使针感向身体近端扩散。其余各穴均以1.5寸毫针迅速刺入透皮,后徐徐进针,施以轻度提插捻转,至针下稍有沉紧感即可,手法宜轻柔,切忌峻补重泻,留针30分钟。一般隔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再行下一疗程。当经治疗开始重建月经周期后,继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2.灸法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足三里。

操作:待针刺入穴位得气后,于针柄尾端置入长度3cm、直径2cm的艾炷,需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自下而上点燃施灸,待患者自觉皮肤发烫后,在艾灸与皮肤之间垫小块隔板,防止温热感过强出现烫伤现象,每次选择2个主穴、1个配穴进行艾灸,每穴1柱,隔日一次。

3.耳穴疗法

取穴:子宫、内分泌、腹、肾、皮质下。

操作:每次取选取以上2~3穴,毫针刺入后接电针,低频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度为主,30分钟,隔日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经期停止治疗。也可选用耳压治疗,选穴同上。留埋期间每天用手指按压耳穴3~4次,每次5分钟,以耳朵微微发热为佳。

4.火针疗法

取穴:关元、脾俞、肾俞。

配穴:膈俞、次髎、三阴交。

操作:患者取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钨锰合金中号火针,加热待针身发白后,迅速刺入上述穴位约20mm,出针后立即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防止感染。

5.穴位按摩

取穴:腹部及腰骶部反应点、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在腹部,尤其是下腹部寻找阳性反应点,点揉5分钟,再将腹部肌肉抖动数次,最后点按关元穴5分钟。患者再取俯卧位,于腰骶部寻找阳性反应点,点揉5分钟后,在肾俞、八髎穴进行揉法、擦法,使局部微微发热为度。最后按足三里、三阴交,每穴点按5分钟。每日或隔日按摩1次,治疗10次为一疗程。

6.穴位埋线

取穴:中脘、关元、天枢、归来、子宫、三阴交。

配穴:脾虚加脾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命门;气滞血瘀加肝俞;痰湿阻滞加丰隆、足三里。

操作:患者埋线部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医生双手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根据患者埋线部位距离,选取合适的埋线针型号。医生左手捏起进针部位,右手持一次性免穿蛋白线埋线针快速刺进穴位处皮肤,进入脂肪层稍有阻力后,缓慢将埋线针退出皮肤再次消毒出针部位即可。埋线治疗10~15天一次,6次为一疗程。

7.穴位注射

主穴:关元、子宫、次髎、肾俞、三阴交。

操作:用2mL注射器7号针头抽取2mL维生素B12。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快速直刺进入皮下,达到一定深度,患者有明显麻胀感后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每次选择2~3穴位交替进行注射,每日1次。

8.经皮电刺激

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配穴:肾气虚者加肾俞、太溪;肾阴虚者加肾俞、太溪;肾阳虚者加肾俞、命门;脾虚者加脾俞、胃俞;血虚者加足三里、悬钟;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膈俞;寒凝血瘀者加命门、膈俞;痰湿阻滞者加丰隆、阴陵泉。

操作:在穴位处贴专用电极贴片,相邻穴位分别连接3对电极联线,治疗频率为100Hz。电刺激强度为20mA,30分钟每次,每日治疗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