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1.应激和感染

如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外伤、手术、中暑或低温等应激状态。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最常诱发。

2.摄水不足

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卧床患者、精神失常或昏迷患者以及不能主动摄水的幼儿等。

3.失水过多和脱水

如严重的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患者,神经内、外科脱水治疗,透析治疗等。

4.高糖摄入和输入

如大量摄入含糖饮料、高糖食物,诊断不明时或漏诊时静脉输入大量葡萄糖液,完全性静脉高营养,以及使用含糖溶液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情况。尤其在某些内分泌疾病合并糖代谢障碍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者等更易诱发。

5.药物

许多药物均可成为诱因,如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噻嗪类或呋塞米(速尿)等利尿药、普萘洛尔、苯妥英钠、氯丙嗪、西咪替丁、甘油、硫唑嘌呤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等。均可造成或加重机体的胰岛素抵抗而使血糖升高,脱水加重,有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还有抑制胰岛素分泌和减低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从而可诱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

6.其他

如急、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对血糖的清除亦下降。

HNDC属于“消渴病急症”,中医根据其主症表现可诊断为“消渴病呕吐”“消渴病腹痛”“消渴病厥脱”等,与《金匮要略》所谓“厥阴消渴”实际上也很类似。其继发脑梗死者,可诊断为“消渴病中风”;继发心肌梗死者,可诊断为“消渴病真心痛”。发病是在内热伤阴、阴虚燥热等基础上,液竭津枯、气脱阳亡,或阴虚液竭血瘀,气阴两虚血瘀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