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一)中医治疗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本病初、中期一般以实证为主,肢体疼痛明显,症状与脉象尚无明显虚候;虚证多见于病变后期,多为脾虚湿停之证,如神疲纳呆,面色萎黄,肢体沉重、肿胀明显,按之凹陷等。
(2)辨寒热:若见患处红、热,伴见恶寒发热,胸闷纳呆,舌苔黄腻,脉滑数,多为湿热,见于病之初期;若肢体肿胀,按之凹陷,畏寒肢冷,皮色不变,舌苔白腻,多为寒湿,本型相对较少见。
(3)辨湿瘀:营血瘀滞,脉络不通,是本病的辨证关键,一般贯穿始终,即使后期脾虚者,往往也兼有血瘀,属本虚标实或虚实相兼。
2.辨证论治
(1)脉络湿热证
症状:患肢突然肿胀、疼痛,皮色微红而热,或不变,或伴有微恶寒发热,胸闷纳呆,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阻滞脉络气机,气、血、水不得通行,故见肢体肿胀疼痛;湿热与卫气交争,则恶寒发热;湿热郁阻中焦,脾胃纳运失职,故见胸闷纳呆;湿热交阻,津液不布则口渴不欲饮;热伤小肠,则小便短赤;舌、苔、脉象均为湿热中阻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通络。
方药:四妙丸加味。药用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白豆蔻、赤小豆、茵陈、佩兰、土茯苓、防己、甘草。
随症加减:若瘀血明显者,加丹参、炮甲珠;热重者,加蒲公英、忍冬藤;肿甚者,加泽泻、车前子;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2)脉络湿瘀证
症状:患肢疼痛、肿胀,皮色暗红,浅静脉扩张,活动后症状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沉涩。
证候分析:本证可见于脉络湿热证的恢复期,因湿热郁滞致气滞血瘀。病程迁延,气机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肢体肿胀疼痛;湿阻血瘀,则皮色暗红、浅静脉扩张;直立或运动则肢体负重,全身气血水运行障碍加剧,故诸症加重;舌、脉均为湿阻血瘀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利湿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牛膝、地龙、赤小豆、王不留行、忍冬藤、炮甲珠、薏苡仁。
随症加减:若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若湿重阳虚者,去忍冬藤加桂枝、制附片;若伴见气虚者,加党参、黄芪;便秘者,重用桃仁,另加生大黄。
(3)脾虚湿阻证
症状:肢体肿胀,按之凹陷,沉重乏力,面色萎黄,神疲肢冷,脘闷纳呆,或见大便溏;舌质淡胖,苔白厚或腻,脉沉缓。证候分析: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溢于肌肤,故见肢体肿胀,按之凹陷;湿性重浊,则肢体沉重;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日衰,形体得不到气血的充养,故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冷;湿阻中焦,脾胃失健,故脘闷纳呆;脾不升清,故便溏;舌、脉均为脾虚湿阻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通络。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三妙散加味。药用黄芪、防己、白术、甘草、苍术、牛膝、黄柏、茯苓、丹参、地龙、薏苡仁。
随症加减:若食欲缺乏,消化不良者,加砂仁、神曲;若患肢发冷,肤色紫暗者,加制附子、桂枝;若患肢发热,肤色潮红者,加金银花、紫花地丁。
(二)西药治疗
1.药物治疗
(1)抗凝疗法:①注射抗凝剂如肝素;②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双香豆素。
(2)溶栓疗法:多采用尿激酶。
(3)祛聚疗法: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
2.手术治疗
根据具体病情选择:①静脉取栓术;②导管溶栓;③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以上治疗方法都有严格的使用指征,应在医生严密观察病情后选用。
(薛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