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针灸治疗方法
1.毫针刺法
取穴:百会、关元、三阴交、内关、太冲、肝俞,肾俞、脾俞、膈俞。
配穴:肝郁气滞加期门、膻中;心脾两虚加神门、太白;脾肾阳虚加命门、腰阳关,配合艾灸;肝肾阴虚加太溪、行间;头痛加太阳、风池、合谷;失眠加神门、风池;水肿加阴陵泉、丰隆;腹泻加天枢、上下巨虚。
操作:针刺背俞穴时,选用1.5寸毫针,令患者俯卧位,斜向脊柱方向刺入约1寸,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法,乳房胀痛者在针刺膈俞时应使针感向前胸放射。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黄体期开始治疗,每日或隔日针刺治疗1次,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治疗3个月经周期。
2.刺络拔罐疗法
取穴:膻中、膈俞、期门。
操作:刺血前,在穴位附近寻找瘀积的小血管,用左手拇、示指提捏穴位附近,使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快速刺入5~8次,拇、示指挤压出血部位后,再将火罐置于放血部位,出血量控制在5mL以内。
3.耳穴疗法
取穴:神门、子宫、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脾、心。
操作:耳穴可采用电针、耳压等方法进行治疗。针刺时,左手手指托住耳郭,右手持针,将0.5寸毫针刺入相应耳穴上,刺入深约2mm,小幅度捻转,接上电针,疏密波,每次30分钟,双耳交替针刺。耳压治疗,选穴同上,留埋期间每天用手指按压耳穴3~4次,每次5分钟,失眠者在睡前1小时按压耳穴,按压时以耳朵微微发热为佳。耳穴治疗自排卵期后开始治疗,3~4日/次,直至月经来潮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4.埋线疗法
取穴:①内关、三阴交、膻中、关元、太冲;②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操作:患者埋线部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根据患者埋线部位距离,选取合适的埋线针型号。医生左手捏起进针部位,右手持一次性免穿蛋白线埋线针快速刺进穴位处皮肤,进入脂肪层稍有阻力后(深浅筋膜之间),缓慢将埋线针退出皮肤再次消毒出针部位即可。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背俞穴埋线时,将针尖朝向脊柱方向斜刺。排卵期后开始埋线一次,每个月经周期埋线一次,至少埋3个月经周期。
5.穴位注射
主穴: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快速直刺进入皮下,达到一定深度,患者有明显麻胀感后抽无回血,缓慢注入黄芪注射液,每个穴位注射1mL注射液,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排卵期后开始治疗,隔日1次,直至月经来潮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6.刮痧疗法
部位:乳疼痛部位、背部两侧膀胱经、督脉、两侧胁肋部。
操作:患者先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刮痧板及施术部位消毒后,液体涂抹于施刮部位,取刮痧板沿着膀胱经和督脉由上往下刮,自第一胸椎棘突至第五腰椎棘突,同时在膈俞、肝俞穴上行点刮。经行头痛,加风池穴及颈项部;乳房胀痛者,加疼痛部位、膻中穴及胁肋部。力度以出痧为止,排卵期后开始刮痧治疗,3~4天刮一次,直至月经来潮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7.头针疗法
取穴:额中线、顶中线。
配穴: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发热等上焦症状配额旁1线;乳房胀痛,胸胁作胀,腹泻等中焦症状配额旁2线;肌肤浮肿,腹痛等下焦症状配额旁3线。
操作:常规消毒后采用快速平刺进针,针体与皮肤呈10°~15°夹角,当针尖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停止进针,施用提插补泻得气后,接通电针仪,2Hz低频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度为主,留针1小时,月经来潮前10天开始治疗,每周3次,月经来潮停止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