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三、治疗

治疗原则: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1.针灸治疗

取穴:胆俞、日月、太冲、胆囊穴。

辨证加减:肝胆湿热,加阴陵泉、曲池、腓后点(腓骨小头后1寸);肝气郁结,加期门、阳陵泉;肝阴不足,加三阴交、蠡沟;瘀血阻络,加膈俞、肝俞。如急性期高热,可用大椎点刺出血;黄疸者加至阳;恶心呕吐加内庭、内关。

方法:每次选4~6穴,急性期或实证宜中强刺激,只针不灸,留针时间要长,中间可间歇行针,每日1次或2次;病程长,反复发作者,以中度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2.电针疗法

取穴:上穴加用胸椎第9~11夹脊穴。

方法:每次选4~6穴,针后加用电针,急性期用连续波,频率每分钟150~180次,通电40~60分钟,每日1~2次;慢性期用连续波,频率每分钟120次,通电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3.耳针疗法

取穴:肝、胆、交感、神门、耳尖、耳迷根、三焦、十二指肠。方法:以上穴位每次选取5~7穴,急性者强刺激,或耳尖点刺出血,或加用电针,用连续波,频率每分钟150~180次,留针30~60分钟,每日1~2次;慢性者以耳针中等强度刺激或用王不留行籽压迫,每日1次,压籽者自行多次按压耳穴,两耳交替。3~5天更换1次,10次为1个疗程。

4.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日月、支沟、胆囊穴、相应节段的夹脊穴。

方法:取以上穴位2~4穴,用654-2注射液1mL加氯丙嗪25mg;或用10%葡萄糖液10mL,加维生素B12射液1mL,注射于以上穴位及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刺夹脊穴时,取穴宜于胁肋痛点位置相平。针尖直刺达神经根附近,待有明显针感后,将针稍向上提再注入药液1~2mL。

5.穴位埋线

取穴:上巨虚、大肠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

方法:每次选用2~4个穴位,按埋线法操作常规,穴内埋入“0”号羊肠线2cm左右。15~30天埋1次,7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慢性者。

6.腕踝针

取穴:下1(双)、下2(双)。

方法:常规操作,留针12小时以上,每日1次。适用于慢性者。

7.皮肤针疗法

取部:背部、天枢、足三里、解溪等。

方法:由上而下沿背部第一腰椎至骶骨两侧,距中线旁开1.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天枢直下至耻骨联合及足三里直下至解溪的足阳明胃经,叩击3~5遍,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慢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