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
(1)主穴:颊车、翳风、外关、合谷。
(2)配穴:风热壅遏型配风池;邪毒亢盛型配大椎、曲池、关冲;热郁肝经者配大敦、曲泉、归来;邪毒内陷者配人中、劳宫、阳陵泉;头痛者配印堂、头维、阳白;咽痛者配少商、商阳;颈项强痛者配大杼、天柱。
2.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颊车穴直刺0.4±0.1寸,或向地仓穴方向斜刺1.5±0.5寸;翳风穴直刺1.0±0.2寸,或向前内下方斜刺1.3±0.2寸;直刺外关穴1.3±0.2寸;合谷穴直刺1.0±0.2寸。
(2)配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穴1.0±0.2寸。(注意不要向对侧耳屏方向深刺,以免刺伤延髓,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大椎穴、曲池穴、关冲穴、少商穴、商阳穴在常规消毒后用双手拇示指对挤,使之充血,然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去。热郁肝经者大敦穴亦点刺放血,其操作方法同大椎穴。曲泉穴直刺1.3±0.2寸(不要刺伤腘动脉,刺入时如针下有波动感,即停止针刺。)直刺或斜刺归来穴1.3±0.2寸;向上斜刺入中穴0.6±0.2寸;直刺劳宫穴0.3±0.1寸;直刺阳陵泉穴1.3±0.2寸;直刺天柱穴1.0±0.2寸;向下或向脊椎方向斜刺大杼穴0.6±0.2寸;印堂穴向下平刺0.4±0.1寸,头维穴向下平刺0.4±0.1寸;阳白穴向下平刺1.3±0.2寸。风池穴、人中穴、劳宫穴、阳陵泉穴、曲泉穴、归来穴用重度刺激手法行针,捻转幅度为3~4圈,捻转频率为3~5个往复;印堂穴、头维穴、阳白穴、大杼穴、天柱穴用中等刺激手法行针,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2~4个往复。每日治疗一次,所有穴位均留针30~4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每次行针5~10秒。
3.按语
针灸治疗腮腺炎效果较好,其机理在于两点:第一:针灸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参与细胞免疫的成分有小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针灸能增强上述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第二:针灸对体液免疫的影响。体液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针灸都能加强二者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起到清除作用。
(二)灯芯灸法
1.取穴
角孙。
2.操作方法
用灯心草蘸植物油点燃,对准病侧角孙穴,快速触点穴位,闻及“啪”的声响即可。轻症一般灸治1次即可消肿,如未全消,次日可重复一次。本法可预防腮腺炎。
(三)耳针疗法
1.取穴
耳尖、面颊、对耳屏、肾上腺。
2.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寸毫针,斜刺或平刺所选耳穴,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刺激手法行针,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钟。
(四)耳压疗法
1.取穴
耳尖、面颊、对耳屏、肾上腺。
2.操作方法
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于所选的耳穴,每穴固定一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不过分为度隔天更换一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五)三棱针疗法
1.方一
(1)取穴:少商、商阳或十二井穴。
(2)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双手拇示指对挤使充血。然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面球擦去。
2.方二
(1)取穴:患侧角孙穴。
(2)操作方法:选好穴位,先以拇指轻轻按揉令其充血,然后将穴位常规消毒,右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并在其周围成梅花状点刺5下,如出血较多,可用棉球按压片刻;未出血者用手轻轻挤出血0.2~0.5mL。
3.按语
用本法治疗,往往只需点刺一次,症状即可消失,2~3日后,痊愈。
(六)指针疗法
1.取穴
角孙、合谷、三间、商阳、阳池、关冲、内关、大椎、太溪等。
2.操作方法
方一:取患侧角孙穴,以拇指、示指捏挤,一般每次捏挤40~50下,其捏挤手法控制在感觉微痛为宜,每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方二:除内关、太溪穴用补法外,余穴均用泻法,治疗次序一般由上到下,手法控制在中等指力,每天可治疗1~3次,4次为1个疗程。
(七)激光针疗法
1.取穴
颊车、翳风、合谷、大椎、曲池。
2.操作方法
用小功率氦-氖激光治疗仪,照射距离控制在30~50cm,每穴照射5~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阿是穴和颊车穴每次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