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既往被称作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1型糖尿病的病因是由胰岛β细胞受到破坏引起的胰岛素绝对缺乏。这个名称包括以往的青年发病型糖尿病、IDDM、1型糖尿病等。β细胞损害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但也包括部分原因不明者。两者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前者与HLA相关的基因遗传有关,后者基因传递情况还不清楚。
1.免疫介导性
在该病发病的临床前期,可以在几乎所有患者的血液中发现至少一种与胰岛β细胞有关的自身抗体:如ICA、IAA、GAD抗体、酪氨酸磷酸酶IA2、IA2β抗体等,其中ICA、GAD抗体有多种类型。发病初期仍有一半左右的人能检测到这些抗体。故目前多数观点认为,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免疫介导密切相关。而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与特定的HLA基因型有紧密的关系。β细胞的破坏速度在不同的患者相差很大,能够发生在任何年龄,一般在成年前起病者发病速度快,症状典型,易获诊断,所以认为此型多发于青年人。而成年人发病者β细胞损伤速度慢、发病过程长、症状不明显,常误诊为“2型糖尿病”。芬兰的研究发现,起病年龄与发病速度的关系,除了与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有关外,还与遗传基础有关。越小发病者,携带的致病基因越多;而晚发病者,或者同时有保护基因型。但是有遗传缺陷的人群只有10%左右发病,而病毒感染、缺乏母乳喂养、牛乳中的酪蛋白变种、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低下等构成诱发作用的环境因素。起病快、β细胞丧失比较彻底的患者,短期内血糖迅速升高,可出现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胰岛素缺乏相对较轻者,或出现应激下酮症倾向。这型患者肥胖少见,但可以出现。1型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合并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Addison’s病、亚急性甲状腺炎等。这些患者也往往有类似的HLA基因型。
2.特发性
特发性此类少见,主要出现在非洲和亚洲地区。具体病因不明,出现永久的胰岛素缺乏,临床表现与免疫介导性1型糖尿病很相似,亦有明显酮症倾向。但β细胞破坏与已知的自身免疫反应无关,与HLA无关,没有相应的基因类型,但有强烈的遗传特征。患者呈发作性酮症酸中毒,发作期间对胰岛素的依赖程度不一。
3.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
成年人发病的自身免疫反应性β细胞破坏进展缓慢或部分损害。有以下原因:①遗传易感性较弱;②保护基因的作用;③在破坏的同时出现β细胞的再生;④免疫损伤启动后诱导免疫耐受等。IA2抗体为急性起病的标志物,慢性起病以GAD抗体和ICA为标志。GAD抗体和ICA可以预测对胰岛素的依赖性,但前者更敏感。在全球有10%~20%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ICA或GAD抗体阳性,其中82%在诊断后4年以内需要胰岛素治疗。在亚洲,初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检测到GAD抗体的比例比欧洲高,在中国有16%,日本有47% GAD抗体阳性,这可能与亚洲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较多有关。如果患者在诊断后5年内仍不需胰岛素,则对胰岛素依赖性明显降低。我国的研究发现,具有LADA临床特点的患者,C肽水平介于典型1型和2型之间,体重指数与1型相当,明显低于2型,发病年龄在20~75岁,GAD抗体的阳性率达到100%,ICA为60%,远远高于1型,2型则没有1例阳性,LADA中10%合并甲亢。目前没有权威的LADA诊断标准,但一般要求符合以下几点:20~25岁以后起病,起病方式类似2型,没有酮症,体重指数较低,4年内可不用胰岛素,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