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五、治疗

骨髓炎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对肢体损害严重,预后差,所以治疗上应按不同临床表现和不同阶段进行,中西医结合。慢性期,多为虚中夹实,以虚为主,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主,配合手术治疗以清除病灶。

(一)辨证治疗

慢性骨髓炎由于病变经年累月不愈,导致全身正气虚弱,总的病机是虚中夹实。所以虽然局部症状表现突出,但不能忽视全身情况,在治疗上应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扶正祛邪,内外同治。

1.急性发作期

(1)内治法

证候特点:患肢长期酸痛,皮肤上有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窦道口一至数个,脓液排出不畅通,局部肿胀疼痛明显,并有发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排脓。

推荐方剂:透脓散合五味消毒饮。

基本处方:当归6g,生黄芪15g,川芎6g,皂角刺15g,金银花20g,野菊花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紫背天葵1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患肢肿痛明显,脓出不畅者,加三七10g(先煎)、天花粉20g、赤芍12g以加强行气散结排脓之功。

(2)外治法

1)初起局部微红微肿,外敷金黄膏(《医宗金鉴》)、玉露膏、拔毒消疽散以清热凉血止痛。

2)成脓后,即行切开引流排脓。

3)已溃破或切开疮口,用冰黄液或三液冲洗,黄连液纱条填入疮口内,外用玉露膏或生肌玉红膏敷盖。

4)卧床休息,患肢用夹板固定或持续皮肤牵引。

2.非急性发作期

(1)内治法

证候特点:患肢隐痛,皮肤窦道经久不愈,流出稀薄脓液,淋漓不尽,或流出小碎死骨片,并有形体瘦弱,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扶正托毒,益气化瘀。

推荐方剂:神功内托散。

基本处方:白术15g,当归6g,黄芪20g,白芍12g,茯苓30g,陈皮6g,附子3g,木香10g,甘草6g,川芎10g,人参2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正气虚弱,气血两亏者,加山药20g、白扁豆15g、薏苡仁20g以健脾益气。

(2)外治法

1)局部皮肤无疮口或窦道,虽有骨坏死但无大块游离死骨者,外敷拔毒消疽散。

2)皮肤窦道经久不愈者,用七三丹或八二丹药线插入疮口内,外贴生肌玉红膏。

3)外有窦道,内有死骨难出者,宜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插入疮口,以腐蚀窦道使疮口扩大以利死骨和脓腐排出。脓尽后改用生肌散。

4)死骨、死腔、窦道并存,脓腐甚多时,用冰黄液灌注引流亦可用中药制剂持续冲洗疮口。

5)对经久不愈的瘘管、窦道,可以搔刮其管壁以促进愈合。疮口换药时如触及死骨松动者,可用镊子钳出。大块死骨,长期不愈瘘管和窦道,经以上治疗无效时,宜施行病灶清除手术,目的是彻底摘除死骨,清除瘢痕肉芽组织,切除瘘管窦道,消灭死腔,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为愈合创造条件。但摘除大块死骨需待包壳形成后方可施行,以免骨质缺损,造成骨折或骨不连接。

6)对慢性骨髓炎长期不能愈合的,有人在病灶清除术后用庆大霉素链珠,做短期(7~10天)或长期(1~3个月)埋藏于病灶内,以期达到局部抗菌消炎的目的。

(二)功能锻炼

对于骨髓炎患者要注意功能锻炼:除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的病例外,术后应早日进行功能锻炼,又利于引流。方法:术前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合作。术后第1天行手法按摩,做被动关节活动。第2天鼓励患者全身及健肢照常活动,患肢做自我按摩,有困难者加以协助。第3天指导患者在床上做轻度的肌肉收缩,以后渐加大活动量。术后2周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开始持拐辅助步行,防止摔倒,循序渐进。

(三)中成药

西黄胶囊有解毒散结,消肿止痛作用。用于毒瘀互结,痈疽疮疡,阴疽肿痛,多发生脓肿,淋巴结炎,寒性脓疡属上述证候者。口服,一次4~8粒,一日2次。2~4周为1个疗程。

(顾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