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崩漏一证,文献上分别称为崩中和漏下,又名血崩和经漏。《医宗金鉴》说:“妇人行经之后,淋沥不止,名日经漏;经血突然大下不止,名为经崩。”《医学入门》说:“凡非时下血,淋沥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如山崩然,谓之崩中”。症状虽有不同,而病因却是一样,只有轻重缓急和程度上的区别。所以,历代妇科书籍里均合并论述,总称为崩漏。
崩漏的原因,《素问·阴阳别论》上说:“阴虚阳搏谓之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
指明崩漏的原因,不外阴伤不足,火热风寒等客邪侵袭,使积热在里,迫血下行。历代医家根据《内经》理论,有所阐发。沈金鳌在《妇科玉尺》里将崩漏之源归纳为六大端,比较具体:“崩漏,究其源,则有六大端:一由火热,二由虚寒,三由劳伤,四由气陷,五由血瘀,六由虚弱。”但此说也有不够尽善之处。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崩漏的原因可分为血热、虚寒、劳伤、气虚、气郁、血瘀等六种。《素问·阴阳别论》说“阴虚阳搏谓之崩”,是指阴虚血热,经血妄下而引起的崩漏。《金匮要略》说“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指崩漏由于虚寒。《丹溪心法》说“......若劳倦过极,脏腑俱伤,冲任之气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然而下,谓之崩中暴下”,指崩漏由于劳伤。《万氏女科》说“妇人崩中之病,皆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指崩漏由于气虚。《妇人规》说“崩淋之病..未有不由忧思郁怒,先损脾胃,次及冲任而然者”,指崩漏由于气郁。《妇科玉尺》说“或瘀积久而血崩,脐腹疼痛”,指崩漏由于血瘀。总的来说,崩漏属于血病,尤其与肝脾二脏有密切关系。因为脾统血,肝藏血,血之能统全赖于脾,血之能藏全赖于肝。由此可知,脾虚肝热,均可导致崩漏。崩漏原因虽多,仍不外寒热虚实四端。临床上,要善于掌握病情,辨别证候,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