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比单一疗法有效。于疾病缓解期,以功能锻炼及保养为主,配合理疗、按摩、针灸及药物。而急性发作期,以药物内服外用、理疗、适当休息及得法的锻炼,也可配合按摩、针灸等。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依据引起症状的原因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术式,如软骨及骨膜移植术、关节清理术、截骨术,严重者可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一)辨证治疗
膝痹的治疗,应抓住其“本虚标痹”的特点来辨证施治。缓解期多见肝肾不足,或夹有瘀阻脉络;急性发作期多见湿热下注或风寒湿痹,其中因风、寒、湿邪偏重不同本型又分为行痹、着痹、痛痹3型。治疗时能够随之而遣方用药,方能奏效。
1.肝肾不足
证候特点:膝部酸痛反复发作,无力,关节变形,或有膝内翻,或筋骨外移,伴有耳鸣,腰酸,舌质淡,苔白,脉细或弱。
治法:补气血,益肝肾,温经通络。
推荐方剂:右归饮。基本处方:鹿角胶12g(烊化),熟地黄30g,当归12g,锁阳12g,巴戟天15g,牛膝18g,杜仲18g,白术15g,乌梢蛇20g,山茱萸10g,桑寄生30g,熟附子15g,骨碎补15g,黄芪30g。
加减法:头目眩晕、耳聋耳鸣,则减巴戟天、锁阳,加枸杞子12g;纳呆便溏,则加山药12g、茯苓30g、炒扁豆24g。
2.气血虚寒
证候特点:膝关节肿痛,遇寒则发,劳累加剧,形体浮胖,面色苍白,喜暖怕冷,四肢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温经壮阳。
推荐方剂:邓晋丰经验方。
基本处方:熟地黄24g,鹿角霜15g,党参18g,黄芪24g,白芍12g,杜仲18g,羊藿叶15g,砂仁10g,当归15g,白术18g,熟附子15g。
加减法:纳呆便溏,去熟地黄、白芍,加茯苓18g、陈皮10g以健脾利湿;痛剧,加地鳖虫12g、全蝎9g、五梢蛇15g以通络止痛。
3.湿热下注
证候特点:膝痛,红肿,觉热感,得冷则舒,得温痛剧,痛不可近,关节不能活动,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通经止痛。
推荐方剂:四妙散。
基本处方:黄柏10g,苍术10g,薏苡仁30g,牛膝18g,海桐皮30g,知母12g,茵陈蒿21g,萆薢30g,蚕沙15g,防风18g,姜皮12g。
加减法:肢肿明显者,加汉防己10g、木瓜10g;食欲不振者,去知母,加扁豆24g、谷芽10g、茯苓15g。
4.风寒湿痹
证候特点:膝部肿胀,膝关节内有积液,膝部酸重沉着,活动不便,疼痛缠绵,阴雨寒湿天气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风胜湿,温经通络。
推荐方剂:独活寄生汤。
基本处方:桑寄生21g,独活12g,牛膝18g,当归12g,熟地黄24g,白芍15g,桂枝12g,乌梢蛇30g,两面针10g,熟附子15g(先煎),狗脊20g,仙茅18g,淫羊藿15g,细辛3g。
加减法:风邪偏盛者(行痹),膝痛游走不定,加防风10g、威灵仙10g;寒邪偏盛者(痛痹),膝痛较剧烈,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加制川乌10g、肉桂0.5g(焗);湿邪偏盛者(着痹),膝痛酸沉重着,以肿胀为主,加防己10g、川萆薢18g,秦艽6g。正虚不甚者,可减狗脊、仙茅、淫羊藿。
(二)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大活络丸:用于中风偏瘫,四肢痿痹及风湿关节酸痛,及骨质增生症尤其以气血虚弱不足者为宜。每次服1粒,每日2次。
(2)小活络丸:具有温经散寒、活络止痛功效,对偏于寒湿痹痛,关节痛遇寒则甚,苔白腻,阳虚者较甚,亦可用于脑出血后遗症,半身不遂者。每次服1粒,每日1~2次。
(3)人参再造丸: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以治疗风湿入络的关节痹痛为宜。每次服1粒,每日2次。
(4)温通胶囊:补肾壮阳,活血通络。每次服3粒,每日3次。
(5)骨仙片:填精益髓,壮腰健肾,强筋健骨,舒经活络,养血止痛,用于颈椎病及各种骨质增生症。每次服4~6片,每日3次;感冒发热勿服。
(6)壮骨关节丸:补益肝肾,养血活血,祛风通络,用于腰椎、颈椎、足跟、四肢关节骨质增生及腰肌劳损。早晚饭后各服6g,每日2次。
(7)追风透骨丸:通经络,祛风湿,镇痛祛寒,用于风寒湿痹,四肢痹痛,神经麻痹,手足麻木。每次服6g(约一瓶盖),每日2次。
2.外治法
(1)中药离子导入法处方:赤芍、羌活、乳香、没药、白芷、南星各15g,当归、川芎、草乌、蒲公英、干姜各60g。操作:上述药物加水1000mL浸泡一夜后,文火煎熬30分钟,至500mL左右,过滤得药液备用。取药液适量,均匀湿润衬垫并置于患处接阳极,辅极放于相应部位,电流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2)热敷法
1)四子散处方: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吴茱萸各60g。操作:加入粗盐250g,混合后装入布袋中,用微波炉加热,使温度达到60~70℃,待患者能耐受温度时敷于关节痛处20分钟,每天2次,7天为1个疗程。
2)如意金黄散(膏)处方:生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生甘草各10g,天花粉50g,黄柏、大黄、白芷、姜黄各25g。操作:共研为末,水蜜调敷或茶汁调敷,或用凡士林按油膏用药比例8∶2制成药膏敷患处。
(3)熏洗法
1)金匮外洗方处方:生川乌、生草乌、宽筋藤、海桐皮各30g,半枫荷、入地金牛各60g,大黄、桂枝各18g。操作:将上述诸药混匀,加水1000mL,煎煮20~30分钟,取药汁,先以其蒸气熏蒸患处,待药温适宜后外洗患膝,边洗边活动关节。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7~10次为1个疗程。
2)温经外洗方处方:艾叶6g,椒目、桂枝、山柰、制川草乌各9g,细辛6g,甘松12g,透骨草、威灵仙各15g,茵陈30g。操作:将上述诸药混匀,加水1000mL,煎煮20~30分钟,取药汁,先以其蒸气熏蒸患处,待药温适宜后外洗患膝,边洗边活动关节。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14次为1个疗程。
(4)药包法处方:生草乌、生川乌、黄芪、杜仲、仙茅、金毛狗脊、锁阳、川芎、当归、白芷、苍术、防己、牛膝、甘松、五加皮、木香、松香、细辛、肉桂各6g,艾叶60g。
操作:将上述诸药共研为末。选择适宜的护膝,缝制成药物护膝,日夜使用,每7日更换1次,4~5次为1个疗程。
3.手法治疗
(1)解锁法:用于关节交锁时,不论是关节内游离体还是半月板破裂,嵌于两骨之间均可引起交锁,产生剧痛和功能障碍,应紧急解锁以解除痛苦。
1)患者仰卧,患膝抬起,助手扶持固定其患侧大腿。术者一手握其踝部牵引,同时做旋转、晃动、伸膝动作;另一手拇指按压在其患膝关节间隙疼痛处,同时向内按压,膝达伸直位,活动恢复即为解锁,解锁后症状多可消除。若患者体型胖大,术者也可用腋下夹持踝部牵引,手持小腿做旋转屈伸,另手操作同前。
2)患者体位同上,术者以肩抗其患膝,面向踝侧,以背顶靠其大腿,双手握踝牵引,边牵引边旋转边伸直,即可解锁。
3)伸屈复位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其患侧(比如右侧),左臂屈肘,用前臂托住患肢的腘窝做支点,右手握住小腿远端作为力点。左臂用力向上牵拉同时右手用力向下牵拉小腿,使之加大膝关节间隙。在牵引下做膝关节屈伸活动,有时可听到解锁声即示缓解。未解锁者可在牵引下做小腿内翻、内旋或外翻、外旋动作,听到解锁声,即告成功。或在伸屈膝关节时,顺势突然用力屈曲或伸直膝关节,利用突然的活动,将相嵌滑过或解除。
4)推拉复位法:患者仰卧,屈膝90°,术者位于其患侧,以臀部坐其患足或用膝部压住其患足做固定。然后双手环抱其小腿上端,用力行前后推拉(近似抽屉试验),或在推拉同时做小腿内外旋转动作,利用关节的滑动解除交锁。
(2)按摩
1)拇指推揉法操作:患者仰卧或坐位,术者立于患膝外侧,一手扶按患肢固定,一手拇指压推揉患膝,沿膝前关节囊、髌韧带、双侧副韧带、腘后关节囊等部位行指压推揉治疗,指力由轻到重,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弹拨肌筋法操作:患者仰卧或坐位,术者右手拇指与其余4指相对分置于膝外1内侧,先用拇指自外向内弹拨捏提膝外侧肌筋数次,再用其余4指由内向外弹拨膝内侧肌筋数次,最后术者将右手置于膝后,弹拨腘后肌筋数次。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捏推髌骨法操作:患者取坐位,术者双手拇食指相对捏握髌骨,先横向推运,再纵向推运,最后环转推运髌骨,反复数次。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4)牵引法操作:患者俯卧,患肢上踝套,牵引装置的滑轮架安放在床头侧,行屈膝牵引,床头侧摇高,以体重对抗牵引力量。牵引时医者扶按患膝紧贴床面固定,随屈膝度增大,小腿前侧垫枕,以稳定牵引。牵引重量为10~15kg,牵引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5)点按法操作:先用拇指、示指或中指分别卡握在髌股关节内外侧间隙处,两力相挤持续1~2分钟,然后点按内外膝眼、髌骨下极、鹤顶穴、血海、梁丘及风市穴,对痛点明显者可持续点按2分钟。每次20~30分钟,每月2次,20次为1个疗程。
6)屈伸法操作: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握住患侧大腿下端向下按压,另一手握住足踝部向上提拉,使膝关节过伸,到最大限度时停留数秒或同时轻微震颤数次,放松后再重复1~2次;患者俯卧位,术者一手放在大腿后侧,另一手握患踝部尽量屈膝关节到最大限度时停留数秒,放松后再重复1~2次。行上述手法每周2~3次,每次10~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7天。
7)松筋解凝法操作:患者仰卧于诊断床上,先行拿揉、滚等手法放松患肢肌肉,一助手握患者股骨下端。术者握患足进行对抗牵引,然后在持续牵引下进行患膝屈、伸、内、外旋活动,并重复1~2次,最后以拿揉及叩拍法放松患肢,结束手法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功能锻炼
在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关节有红肿热痛时应尽量避免站立、行走,多卧床休息,可以做股四头肌锻炼(等长收缩锻炼)、或被动活动。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过后,鼓励患者逐步做膝关节的主动练功,应注意练功必须循序渐进,开始时先练习行走,逐步增加到上下楼梯,做坐位或卧位蹬腿动作,每天3次,次数逐渐增多,还可以做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锻炼等。练功时以关节不感到疲劳和持续性疼痛为标准,过度锻炼是不适宜的。
5.针灸疗法
(1)毫针法处方:膝眼、梁丘、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阿是穴。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施行提插捻转强刺激;操作后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灸法处方:足三里、膝眼、阴陵泉、阿是穴。操作:在患肢找准上述诸穴,将燃着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离为2~5cm,进行回旋灸或雀啄灸,以患者能忍受,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耳针法处方:交感、膝、神门、阿是穴。操作:在耳郭上找准以上诸穴,严格消毒耳郭,快速捻入进针,得气后,行捻转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耳压法处方:神门、膝、踝、交感、阿是穴。操作:在耳郭上选准上述诸穴。用莱菔子或王不留行按压穴位,每穴按压2~5分钟,然后用胶布固定于穴区,每周贴压2次,10次为1个疗程。
(5)穴位注射疗法处方:膝眼、阳陵泉、足三里、梁丘、阿是穴。操作:将患肢上述诸穴严格消毒,采用当归或威灵仙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针刺得气回抽无血后,推注药液,每穴0.5~1mL,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温针法处方:阳陵泉、阴陵泉、梁丘、阿是穴。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30号2寸毫针,阳陵泉直刺1.2寸,阴陵泉直对阳陵泉1.5寸,梁丘直刺1.2寸,阿是穴直刺1~1.2寸,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在针柄上插艾条段温灸,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理疗
(1)直流电离子导入法操作:将威灵仙1000g,丹参500g,水煎,去渣,过滤浓缩为1∶2之煎剂,老陈醋与威灵仙、丹参各等量混合由阴极透入,电流为0.01~0.05mA/cm,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2)超声波疗法操作:在患膝涂以少量液状石蜡或凡士林等耦合剂。将声头置于皮肤上保持密切接触,声头固定不动,超声强度为0.2~0.5W/cm。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音频电疗法操作:采用等幅中频电疗机,电极板可用金属同外加布套制成,使患膝痛区位于两板之间。强度以患者能耐受的震颤感为宜。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4)磁疗法操作:采用脉冲或脉动磁场法,电磁疗机两极在同一磁头上,治疗时将磁头放置于患膝痛处;两极分开有一定距离的治疗机,则将患膝置于两级之间。一般每次13~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5)蜡疗法操作:将溶蜡倒入铺有塑料胶布的盘中,厚度为2~3cm,待表面冷却凝后连同塑料布一起翻转放置于患膝痛区进行治疗。每次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7.职业疗法
学会如何保护关节和节省体力;提供日常生活的辅助装置如垫高座椅、抬高座厕垫、浴缸安放护手等。
8.减肥疗法
如果超重,应采取有效减肥措施。
(三)西医治疗
1.非药物治疗
(1)患者教育:自我保健方法(包括避免不良姿势及有害动作等诱因);注意减肥;适当锻炼:如游泳,骑自行车训练;关节功能训练:如膝关节在非负重位下,练习屈伸活动以保持关节最大活动度;增强关节周围肌力训练,膝关节骨关节炎应注意股四头肌训练,避免肌肉萎缩和挛缩畸形。
(2)物理治疗:热疗、水疗、超声波、针灸、按摩、牵引等。
(3)注意关节保护,减少负重:如在膝关节使用护膝,由坐后起立时,应将双手扶撑支持物或膝上。
(4)活动或行动支持:利用手杖、拐杖或步行器协助活动或行走。
(5)矫形鞋垫或支具:根据骨关节炎所伴有的内翻或外翻畸形,采用相应矫形支具,以平衡各关节面的负荷。
2.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为了防治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或延缓骨关节炎的病理过程,可服用关节软骨保护性药物,如葡立(盐酸氨基葡萄糖)或硫酸软骨素等,治疗剂量需个体化。对于轻中度骨关节炎患者,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300~600mg/次,每天4~6次,每日最大剂量为4000mg。对于中重度骨关节炎患者,可考虑使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如昔布类)或非选择性非甾体类(NSAIDs)制剂。其他止痛剂如曲马多、阿片类制剂等。
(2)局部治疗:局部使用各种NSAIDs乳剂、膏剂、贴剂及中医药膏贴剂等,症状重者,可采用局部封闭治疗。
(3)关节腔注射:对NSAIDs药物治疗4~6周无效或不能耐受NSAIDs药物治疗,持续疼痛,炎症明显者,可行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注射前不需抽吸关节液,每年最多不超过3~4次,若长期使用,或会加剧关节软骨损害及骨关节炎症状。此外,可行关节腔注射黏弹性补充剂,如透明质酸钠等,1周1次,一般3~5次1个疗程,注射前应抽吸关节液,注射后患者48小时应减少负重。
(顾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