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咳嗽一证根据肺脏受邪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治疗法则:如六淫外感者,当祛邪利肺;饮食内伤者多是外感为病的兼夹证候,总以脾胃受损、痰湿内盛为特征,在宣肺止咳的同时要健脾化痰。外邪所致者,大忌敛肺止咳,或病起即予补涩,使邪气留恋;另一方面要注意宣肺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一)辨证治疗
咳嗽的辨证,首先分清外感与内伤,一般来说,外感咳嗽多是新病,每于受凉之后突然发生,伴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全身酸楚、恶寒、发热等症(其他外邪为患,亦当有其相应症状);内伤咳嗽多是宿疾,起病缓慢,往往有较长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脏腑见症。如疲乏无力,胸满胁痛,食少便溏等。但外感日久,渐至内伤。内伤咳嗽,易致外感。一些慢性咳嗽患者常常是内伤、外感并存,临证时应注意辨别。其次是辨别咳嗽的声音及发作时间,一般咳嗽声高气扬者属实;咳声低弱者属虚。咳嗽时作,发于白昼,鼻塞声重者之为外感咳嗽;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多为痰浊咳嗽;夜卧咳嗽较剧,持续难已,短气乏力者,多为气虚或阳虚咳嗽。
再次,需辨别痰的颜色、性质及量,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寒或虚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黏者属热;痰中带血多属热伤肺络或阴虚肺热之证。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证候特点: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白,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剂: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基本处方:麻黄10g,杏仁12g,甘草6g,紫菀15g,款冬花12g,荆芥10g,桔梗10g,白前12g,陈皮6g,百部1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10g、金沸草15g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12g、蝉蜕9g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9g、苍耳子6g宣通鼻窍;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12g、厚朴12g、茯苓15g燥湿化痰;表寒未解,时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30g、桑白皮15g、黄芩15g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证候特点: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沙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体酸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剂:桑菊饮加减。
基本处方:桑叶15g,菊花15g,薄荷6g(后下),杏仁12g,桔梗10g,甘草6g,连翘15g,芦根2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咳嗽甚者,加前胡12g、枇杷叶15g、浙贝母15g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加黄芩15g、知母12g清肺泄热;咽痛、声哑,加射干12g、山豆根9g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30g、生地黄20g凉血止血;夏令夹暑加六一散20g、鲜荷叶15g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
证候特点:喉痒干咳,连声作咳,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剂:润燥清肺汤。
基本处方:桑叶15g,淡豆豉12g,桔梗12g,鱼腥草30g,杏仁12g,浙贝母15g,南沙参15g,梨皮15g,栀子12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津伤较甚者加麦门冬15g、玉竹15g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生石膏30g、知母12g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加生地黄20g、白茅根30g清热凉血止血;咳甚咽痒,加前胡12g、蝉蜕9g、桔梗10g、甘草5g以宣肺利咽。若干咳不愈,舌红少津,形体消瘦,可用清燥救肺汤加减。
(4)凉燥伤肺
证候特点:干咳少痰或无痰,咽痒,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治法:温润清肺,止咳化痰。
推荐方剂:杏苏散加减。
基本处方:紫苏12g,杏仁12g,前胡12g,紫菀15g,款冬花15g,百部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12g、防风12g以解表发汗。
2.内伤咳嗽
(1)痰湿阻肺
证候特点:咳嗽痰多,痰白质稀或黏稠,胸闷气急,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常溏。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宣肺化痰。
推荐方剂: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
基本处方:苏子12g,白芥子12g,莱菔子15g,法半夏12g,茯苓15g,陈皮6g,甘草6g,苍术12g,厚朴12g,瓜蒌皮12g。每日1~2剂,水煎服。
加减法:寒痰重,痰白如沫,怕冷加干姜10g、细辛6g;久病脾虚,神倦加党参15g、白术15g以益气健脾。若咳而痰多稠厚,胸闷,脘痞,加枳壳12g,藿香12g以加强燥湿化痰作用,病情平稳后可服用六君子汤以兹调理。
(2)痰热郁肺
证候特点: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推荐方剂:清金化痰汤加减。
基本处方:黄芩15g,栀子12g,知母12g,桑白皮15g,茯苓15g,浙贝母15g,瓜蒌15g,桔梗15g,陈皮3g,甘草6g,麦门冬15g。每日1~2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30g、金荞麦根15g、浙贝母15g、冬瓜仁30g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20g、大黄9g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沙参15g、天门冬15g、天花粉24g养阴生津。
(3)肝火犯肺
证候特点: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嗽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推荐方剂: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基本处方:青黛6g,海蛤壳15g,黄芩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粳米15g,甘草6g。每日1~2剂,水煎服。
加减法:火旺者加栀子12g、牡丹皮12g清肝泻火;胸闷气逆,加葶苈子20g、瓜蒌15g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15g、丝瓜络12g理气和络;痰黏难咯加海浮石15g、浙贝母15g、冬瓜仁30g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沙参15g、百合15g、麦门冬15g、诃子10g养阴生津敛肺。
(4)肺阴亏耗
证候特点:素体阴虚,新感咳嗽,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推荐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基本处方:沙参15g,麦门冬15g,玉竹15g,天花粉30g,生扁豆30g,桑叶15g,甘草6g。每日1~2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久热久咳,是肺中燥热较甚,又当加地骨皮15g以泻肺清热。咳剧加川贝母6g,甜杏仁12g、百部15g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6g、诃子10g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15g、银柴胡15g、青蒿9g、地骨皮15g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15g、浮小麦15g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15g、知母12g、黄芩15g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牡丹皮12g、栀子12g、藕节15g清热凉血止血。
(5)肺气亏虚
证候特点:平素体虚易感,动则汗出,新近咳嗽,咳嗽声低无力,气短痰多清稀,神疲,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化痰止咳。
推荐方剂:补肺汤。
基本处方:人参15g,黄芪30g,熟地黄20g,五味子6g,桑白皮15g,紫菀15g。每日1~2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中焦阳虚,气不化水,湿盛成饮而见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者,治宜温阳化饮,药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若肺阴虚盛,加沙参15g、玉竹15g、百合15g;若寒痰内盛,加款冬花15g、法半夏15g、茯苓15g、橘红9g以温肺化痰。
(二)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复方鲜竹沥口服液:清热、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每次20mL,每日2~3次。
(2)化州橘红颗粒:理气祛痰,润肺止咳。适用于痰多咳嗽气喘的患者。每次10~20g,每日3次。
(3)猴枣散:消除呼吸道痰浊壅塞,及活血化瘀功效。适用于痰浊壅塞所致痰热蕴肺,喘促昏仆,壮热神昏,喘咳痰盛,四肢抽搐的患者。每次1支,每日3次。
(4)蛇胆川贝口服液:祛风镇咳、除痰散结。用于风热咳嗽、痰多色黄等症,对于风寒引起的咳嗽、痰白清稀者慎用。每次1~2支,每日2次。
(5)痰热清注射液:清热、解毒、祛痰抑菌。用于风湿肺热病属痰热阻肺症。静脉注射,每次20~4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次。
2.针灸
(1)体针
1)风寒型:针刺列缺、合谷、肺俞、外关、风池、上星、昆仑、温溜以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操作方法:毫针浅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风热型:针刺尺泽、肺俞、曲池(双)、大椎、合谷、陷谷、复溜(双),或少商点刺放血以疏风清热,肃肺化痰。操作方法:毫针疾刺,用泻法,留针时间宜短,并可放血。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燥热型:针刺风门、肺俞、太渊、复溜、尺泽、曲池以清肺,润燥,止咳。操作方法:进针得气后,用泻法,留针宜短。复溜用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取肺俞、定喘、膻中,中等度刺激,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表寒里热者,加尺泽、合谷、大椎;痰热壅肺者,加尺泽、合谷、丰隆;痰湿阻肺者,加中脘、丰隆、脾俞、足三里;虚喘者,加膏肓、足三里、脾俞、肾俞、关元、气海。
(2)耳针: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取平喘、肺、气管、肾上腺、神门、皮质下等穴。每次取2~3穴,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埋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取屏尖、平喘、脑、下脚端、屏间等穴,以毫针直刺,中等度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本病各辨证分型。
(3)梅花针部位:后颈、胸背、腰部、气管两侧。适应证:急性支气管炎或小儿患者。操作方法:用梅花针中等度刺激,重点刺颈椎5~7两侧、气管两侧,每日1~2次。
(4)电针:取肺俞、定喘、膻中、天突、足三里、丰隆,选用疏密波,电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周。
3.穴位注射
(1)胎盘注射液4mL,在双侧肺俞穴分别注入胎盘注射液2mL,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适用于反复咳喘,素体虚弱者。
(2)补骨脂注射液4mL,在双侧肺俞穴上分别注入补骨脂注射液2mL,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适用于喘咳日久,痰色稀白,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者。
4.穴位敷贴
麻黄、甘草、五味子、朱砂各等份,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适量酒调膏贴定喘、肺俞、天突穴、外盖大小适中的炙片、纱布,再用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周。本法贴后2分钟左右,炙片上即产生炙霜(药膏与炙片产生化学反应后,生成一种氧化铝末),所贴穴位逐渐出现温感,灸5~20分钟,如热量不足,可外加热敷。适用于痰喘咳嗽,发热,夜不得眠者。党参、炙甘草、干姜各3g,白术6g,共研为末,加华山参浸膏20mg,调匀研细,用酒调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外用胶布固定,3日换药1次,连敷4~5次。适用于虚喘。
5.穴位拔罐
药物:海龙、红参、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苍术、木香、川芎、雄黄、丁香、肉桂、皂角刺等量共研细末(红参、海龙夏天用等量的1/10,冬天用中量,其他季节适当加减)。使用前加适量麝香、冰片窖封保存。取穴:主穴: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天突、膻中、神阙。配穴:大椎、曲池(双)、定喘(双)、丰隆(双)。
(段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