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慢性扁桃体炎

二、慢性扁桃体炎

慢性扁桃体炎多因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迁延转为慢性。由于本病病程较长,且宜成为病灶,引起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故应引起重视。

中医称本病为“慢乳蛾”或“虚火乳蛾”。

(一)临床表现

(1)反复发作咽痛、咽干或咽异物感,或有咽部其他不适。全身可有低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局部检查:腭舌弓呈带状慢性充血,且常与扁桃体粘连,扁桃体表面不平,可见细条状斑痕组织,黏膜下有黄白小点,陷窝口可见脓栓,或用压舌板积压腭舌弓时,有脓样或干酪样物自陷窝口溢出。下颌淋巴结常有肿大。

(2)本病应与扁桃体生理性肥大、扁桃体结核、扁桃体肿瘤、扁桃体角化症相鉴别。

(二)实验室检查

1.细胞学检查

用涂片或压片法作细胞学检查,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图片中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较多,分叶中性粒细胞较少,且多退变成脓细胞,鳞状细胞大量脱落,细胞退行性变较为明显。

2.血清学实验

血清蛋白电泳法可测出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血中α、γ球蛋白与黏蛋白多有升高。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在无白细胞及血沉改变的情况下,C-反应蛋白可呈阳性反应。

(三)治疗

1.体针疗法

(1)处方

1)主穴:少商、合谷、照海、复溜。

2)配穴:低热者配大椎、肾俞、足三里。

(2)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浅刺少商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合谷穴针刺时手自然握拳(即半握拳状),直刺或向上斜刺0.8±0.2寸;照海穴直刺0.4±0.1寸;复溜穴直刺0.8±0.2寸。

2)配穴:大椎穴向上斜刺1.0±0.2寸,肾俞穴直刺或向脊椎方向斜刺1.3±0.2寸,足三里穴直刺1.8±0.2寸。配穴针刺得气后,用长约1.5cm的艾段串于针柄上,从下端点燃,燃尽后作为一壮。如此操作燃烧两壮,待针冷却后起针。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用轻刺激手法,捻转幅度1~2圈,捻转频率为1~3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钟。

2.耳针疗法

(1)处方

1)主穴:分两组,第一组取咽喉、扁桃体点、神门;第二组取另一侧的肺、肾、肾上腺。两组同时取用,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2)配穴:耳鸣者配内耳、肝等;头昏者配太阳、皮质下。

(2)操作方法

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28号0.5~1.0寸,采用浅刺、斜刺法,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刺激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钟。

2)配穴:操作同主穴。

每天治疗1次,5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3.耳穴贴压疗法

(1)处方

1)主穴:分两组,第一组取咽喉、扁桃体点、神门;第二组取另一侧的肺、肾、肾上腺。两组同时取用,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2)配穴:耳鸣者配内耳、肝等;头昏者配太阳、皮质下。

(2)操作方法:主穴和配穴均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常规消毒后用5mm×5mm的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于选用的穴位上,每穴固定1粒。让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3分钟,按压的力量以有明显的痛感但不过分强烈为度。隔天更换1次,双侧耳穴交替使用。

4.穴位注射疗法

(1)处方

体穴:合谷、扶突。

耳穴:扁桃体。

(2)药物:首先对普鲁卡因和青霉素进行皮试,如患者无过敏,则用0.5%普鲁卡因5mL,融入青霉素40万单位。(如患者对两种药物过敏则改用其他疗法。)

(3)治疗方法:用5mL注射器,选6号或6号半针头,抽取药物。耳穴及体穴常规消毒后,抽取混合好的药物,耳穴注药每穴0.3mL,余药分别注入各体穴,每日1次,5天为1疗程。

(三)按语

(1)针灸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具有较好效果,对患该病患者要引起足够重视,以防其变态反应性的并发症,如肾炎、风湿病心肌炎等,以及血行扩散引起的败血症、骨髓炎丹毒、结节性红斑等。

(2)平时要积极锻炼身体,多进行户外活动,以接触新鲜空气和阳光,注意饮食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戒烟、酒,少食辛辣之物。

因本病有一定的传染性,故流行季节应少去公共场所,并注意避寒保暖,以防感染。或以金银花15g,贯众15g,煎水代茶频饮,亦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曾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