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

五、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疗效确切,通过审证求因,分辨寒热虚实。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若为肝胃不和,则疏肝和胃;若为肝胃郁热,则疏肝泻热和胃;若为痰气交阻,则理气化痰畅膈;若为脾胃虚寒,则健脾温阳降逆……从而达到局部病变与全身病态结合施治、主症与兼症结合施治、攻邪与扶正结合施治。西医治疗本病的方法日趋成熟,通过促动力药物、抑酸药物、黏膜保护剂的使用,亦可奏效。当出现食管狭窄时,可行内镜扩张治疗;有适应证时,还可选用外科手术治疗。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辨证与辨病结合,整体与局部兼治,既改善食管括约肌功能,减少胃酸,又抑制胃气上逆,减少反流,使临床症状消失快,值得推广应用。广泛应用中医治疗理论及方法,同时合理的结合西药治疗,使得中西医优势互补,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一)辨证治疗

本病初起以标实为主,以理气、化痰、消瘀为法,后期以正虚为主,以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法,若出现虚实夹杂,须标本兼治。

1.肝胃不和

证候特点:胸骨后疼痛、顶胀感,双胁疼痛,胸闷脘堵,嗳气频繁,泛酸呃逆,食欲缺乏,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

推荐方剂:四逆散合小半夏汤加味。

基本处方:柴胡12g,白芍30g,生姜7g,延胡索15g,枳壳15g,法夏12g,木香10g,陈皮10g,炙甘草10g,海螵蛸2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伴吐酸者加乌贼骨10g、浙贝10g,或煅瓦楞子10g以抑酸和胃;若嗳气频繁者,加沉香15g、白蔻仁15g以顺气降逆;若心烦易怒者,加合欢皮10g、炒山栀10g以安神除烦;若伴呕吐者,加代赭石10g、柿蒂10g以降逆止吐;若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热者,加黄连10g、蒲公英12g以清胃热。

2.肝胃郁热

证候特点:剑突下或胸骨后烧灼感或烧灼样疼痛,胃脘胀满不舒,进食后胸骨后疼痛加重;反酸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

推荐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基本处方:柴胡12g,丹皮12g,川连12g,海螵蛸20g,白芍15g,栀子10g,枳实15g,延胡索15g,浙贝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疼痛较重者,加川楝子15g以加强疏肝止痛之力;若腹胀便结者,加大腹皮12g、大黄10g以通便消胀;若脘胀痞闷,不思饮食者,加赤茯苓12g、茵陈12g以化浊祛湿,醒脾清肝。

3.痰气交阻

证候特点:吞咽食物梗阻,胸膈满闷,胸骨后顶胀不适感,甚则疼痛,情志舒畅可减轻,嗳气呃逆,呕吐痰涎或食入即吐,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畅膈。

推荐方剂:启膈散加减。

基本处方:沙参25g,丹参18g,砂仁壳6g(后下),法夏12g,全瓜蒌15g,云苓15g,郁金12g,苏梗10g,旋覆花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大便不通者,加大黄10g、枳实15g以行气通便;阴伤甚者,加生地20g、火麻仁15g生津润肠。

4.脾胃虚寒

证候特点:胃脘隐痛,泛吐酸水或清涎,进食后胸膈噎塞感,胸骨后疼痛不适,疲乏无力,喜温喜按,食欲缺乏,手足不温,大便溏泄,舌苔薄白,脉细弱或缓。

治法:健脾温阳降逆。

推荐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基本处方:党参25g,茯苓15g,陈皮6g,砂仁(后下)6g,白术12g,法夏12g,木香6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胸膈满闷甚者,加薤白12g、厚朴12g以增强宽胸理气之力;脘腹满闷,纳呆便溏者,加苍术10g、藿香10g、白蔻仁10g以和胃化浊;若兼手足不温,脘腹胀闷,喜暖喜按,可加干姜5g、吴茱萸12g、补骨脂15g以温补脾肾。

5.气虚血瘀

证候特点: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气短懒言,口干咽燥,吞咽困难并呈持续性胸骨后疼痛。舌淡黯,舌边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益气养阴,祛瘀散结。

推荐方剂:四君子汤加味。

基本处方:太子参20g,茯苓20g,白术15g,丹参20g,浙贝母15g,郁金12g,薤白10g,桃仁12g,苏梗12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15g、元参15g以助增液润燥之力;若大便不通者,加大黄10g与甘草6g合用以苦降缓下;若阴虚内热较重者,加生地20g、沙参20g、丹皮15g、知母12g以加强滋阴清热之力。

6.肺脾肾亏虚

证候特点:吐酸呕涎,咳嗽夜间呛咳,多于夜间睡眠时发作,甚至不得平卧,气喘,纳差,小便清长,面色白,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固益肺肾,健脾降气。

推荐方剂:生脉地黄汤合六君子汤加味。

基本处方:熟地15g,山萸肉12g,山药12g,丹皮10g,茯苓10g,麦冬15g,五味子10g,陈皮15g,法夏15g,太子参15g,白术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肺气阴两虚为主者加黄芪12g、沙参15g以补气滋阴;痰多者加前胡10g、杏仁10g以降气化痰;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15g、地骨皮12g以养阴清热。

(二)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珍珠层粉:有制酸生肌、安神功用,可用于各证型胃食管反流病。每次1支,每日4次。

(2)锡类散:有清热解毒,止痛,化腐生新功用,可用于各证型胃食管反流病。每次吞服一小瓶,每日3次,服药前后分别咽入甘油或食油少许。药后1小时禁饮食。

(3)香砂六君子丸:有益气健脾功用,用于脾胃虚寒型胃食管反流病。每次6~9g,每日3次。

(4)木香顺气丸:有疏肝理气功用,用于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每次8g,每日2次。

(5)六味地黄丸:有滋阴功用,用于阴虚燥结之胃食管反流病。每次9~15g,每日3次。

(6)胃逆康胶囊:有疏肝泄热、和胃降逆功用,用于肝胃不和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每次2粒,每日3次。

2.针灸

(1)体针

1)主穴:天突、风池、肩井、膻中、上脘、中脘、关元、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肝俞、肾俞、曲池、合谷、足三里。咽下困难者可取天突、合谷、手三里、曲池。背部疼痛者可取肺俞、膈俞、心俞、大椎、风池、肾俞、膏肓。反流者取足三里、中脘、肝俞、膻中、气海、内关。操作:每次选取主要穴位6穴左右,以后可交替使用主穴。颈背腹部穴位宜用中等刺激手法,四肢穴位宜用重刺激手法。每周2~3次。

2)主穴:肺俞穴。平补平泻手法,每5分钟运针一次,20分钟痛感减轻,若疼痛不减可加胸段华佗夹脊穴。

3)主穴:夹脊穴颈4~颈6。进针3cm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歇运针两次,针后亦可加拔火罐。

(2)耳针:主穴取食道、贲门、皮质下、交感;配穴取神门、枕、肝、胃。每次2~3穴,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段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