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病机

西医目前认为DN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障碍导致的长期高血糖、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多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以及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氧自由基等也可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足细胞凋亡,系膜细胞外基质堆积及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除高血糖外,高血压、高血脂等也是DN的危险因素。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认为,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80mmHg以下。进入临床肾病期的患者更应注意严格控制血压,当蛋白尿>1.0g/24h时,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高脂血症能影响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促进肾小球硬化,且糖尿病血脂异常能加速DN的进展。积极控制高血脂能明显改善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损伤的进展。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和美国肾脏病基金会的推荐,DN患者当LDL>3.38mmoUL,TG>2.26mmoL/L时应开始治疗,治疗目标为LDL<2.60mmol/L,TG<1.70mmoL/L。

中医虽无糖尿病肾病之名,但在中医学文献中,糖尿病肾病既属消渴病,又属肾病。历代医家所论述的消渴病继发水肿、胀满、肾消、关格等均是相关病证。如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消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成水疾”。明代戴原礼《证治要诀》则指出:“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更有浮溺面如猪脂,溅在桶边如烛泪。此精不禁,真元竭也。”这种尿液表现可见于糖尿病肾病中有较大量蛋白者。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重视肾虚,消渴日久,伤阴耗气,阴损及阳是其基本发展趋势。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也认为消渴病的发病基础是“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宋代《圣惠方》更明确指出:“三消者,本起肾虚,或食肥美之所发也。”宋代赵佶《圣济总录》载:“消渴后成水气,面目并膝胫水肿。”并分析说:“消渴病久,肾气受损,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又说:“消渴饮水过度,脾土受湿而不能有所制,则泛滥妄行于皮肤肌肉之间,聚为水肿,胀满而成水也。”强调肾虚在消渴病及其继发病中的重要地位。近代医家又认为本病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同时兼夹瘀血之证,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亏虚,标实为湿浊血瘀内停。